开发智力打开封锁潜能途径的探索
2011-08-15王玉光
王玉光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松原分校,吉林松原138000)
开发智力打开封锁潜能途径的探索
王玉光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松原分校,吉林松原138000)
人类具有巨大的难以估量的潜能,潜能人人有,别人夺不去,自己也抛不了。它潜隐在人的大脑里,如果能开发出来,这样的潜能才真正是属于自己的。基于此,结合学习生活,就如何开发智力,打开封锁潜能的途径进行深入探索。
开发;潜能;途径;探索
一、人的潜能为什么不能外化出来
人类具有巨大的难以估量的潜能(潜能就是隐藏而未显的生存智慧能量)[1]。潜能人人有,别人夺不去,自己也抛不了。它潜隐在人的大脑里,如果能开发出来,这样的潜能才真正是属于自己的。
人的潜能究竟有多少呢?控制论奠基人之一N.维纳说:“可以完全有把握地说,每一个人即使他是做出了辉煌创造的人,在他一生中利用他自己的大脑潜能也还不到百亿分之一。”[2]
科学研究证明,潜能沉睡在潜意识之中。为什么沉睡的潜能不能及时外化出来呢?原来是这样——潜意识、前意识与显意识统称为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并非是人脑固有的东西,也不是人脑之外的独立的实体,而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显意识居上,前意识居中,潜意识居下。潜意识受辖于显意识,外部信息通过显意识进入潜意识,潜意识有获取、贮存和交换信息的功能,潜意识里潜藏着的信息(潜能)被显意识用意志控制着。由此说来,潜意识想表现自己,却少有自由,因为显意识往往与之对立,而不协调活动。意识决定心态,心态制约着外化运作(无奈的意识产生无奈的心态,失去了心灵自由,封销了潜能)。那么,造成诸多“无奈”的原因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复杂的心理系统的众多心理因素常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这是造成诸多“无奈”,失去心灵自由,而封销了潜能的根本原因。
二、针对封锁潜能的原因,来确定外化运作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心理系统是由形形色色的各种心理因素组合而成的。可以概括为两种活动:认知活动(主要指人的感知(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和意向活动(主要指人的需要、兴趣、注意、情感、意志等)[3]。心理系统的两种活动充满着矛盾冲突,概括言之,有三种表现:
(一)认知与意向的冲突学中愿“思”,却缺少体验,整日为苦所困
事情本身并无苦与乐,全凭心理感受与体验得之,光“思”而不体验,思之无结果,越“思”越觉得苦,于是产生了“厌思”的心理,整日困在“苦”中,封闭了心灵的窗口,潜能终不得外化。
1.一心想提高学习效率,却不会养“兴”,不会移“情”,无奈中光凭毅力而为之
习惯本身犹如一个空瓶子,既可以装营养液,也可以装泔水。究竟想装什么,会凭当事人平素积“习”来定夺。常人有常人的举止——每个学习的新程序开始之前,尽管没有学的情趣,还是硬着头皮凭着意志去坚持,这种无奈而为之的做法往往事倍功半。笔者以为,养“兴”之道在于养“兴”之后乐意做自己原本不愿意做的事;移“情”之法在于未学之前有“情”,然后在移“情”于学,让自己接受情趣的拥抱,身心松弛,心灵自由,让超传顺其自然,使惯想更深入,从而获得神通的外化力。
2.有“追梦”的行为,而缺少追梦的情趣与体验,盲目从众自扰
人人都喜欢“追梦”,然而不能心想事成。其原因有二:一是光心理“追梦”,却不改变旧有的习惯。追梦中没有掀动情海的波澜,也没有动情的体验,而是处于无动于衷的状态。二是“追梦”时断时续,诚如美国心理学、医学博士佛斯迪克所说:在你心灵的眼睛前面,长期而稳定地放置一幅自我肖像,你就会越来越与它相近。
追什么样的梦,要有什么样的体验(美于体验);如何感受自己的体验——面对“难为之事”,进行“乐而为之”的体验(自我享乐——自我肯定);领悟到了什么,随之要体验到了什么(发现自我——外化自我的潜能)。
(二)认知与认知的冲突由于认知的偏差,头脑中“不可能”的想法太多,不敢突破常规的围墙
外化力弱的人常常把自己突不破的困难(或常规)积累起来,吓唬自己——这也不可能,那也办不成,结果失去了“外化”的机缘,也失去了自信,拾起来的却是自卑与平庸。
面对信息社会,面对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形势,首先要更新观念、调节认知心理,运用超传心理技术,让自己的思想尽情地延伸,拓展心灵的自我意念,走出眼前的局限的疆界,突破固有成见,以便随时推出创新的方程式。
1.由于认知的错误,自我封闭排除“心灵知己”,陷入自设的心理陷阱
心灵知己是引领自己步入神圣与伟大的人生世界的“导师”。心灵知己是心中的情结,凝聚调动潜能的全部情感心力。封闭心灵就会将原来不值得烦恼的事酿成沉重的压抑感,这正是自己导演的戏——自己引导自己进入了心理陷阱。
2.由于认知上的失误,好把“事”扩大化,形成自卑的情结
好把“事”扩大的人,常常把一时之事看成是长久之事,误把平时的一次失利,当做一生成败的预兆(过早定论),从而酿成了沉重的自卑感,形成自我否定的攻势,导致自卑的情结。这必然要断送外化运作的机会,而走上了悲观之途。因而,限制了自己的潜能外化的进程。
由此推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时刻鼓励学生,欣赏学生,在学生失意(或失利)的时候,要以宽容的心态鼓励学生,并运用体态语言(深情的微笑;善意的手势;宽容的示意;期待的眼神……)来营造使学生潜能外化的讲坛风景(即外化物象)。
(三)意向与意向的冲突
1.抵不住负暗示的诱惑,压抑了情感,封锁了潜能
生活中大大小小环境都是暗示场,暗示的本身没有影响人、制约人的力量。人一旦接受了暗示,便会依照暗示的内容产生相应的想法和行为,在学习生活中,如果抵不住暗示的诱惑,久而久之,就会积累沉重的压抑感,这样就会封闭潜意识之门,潜能自然不会外化出来。面对这种情况,要运用心理匹配技术,改造眼前的氛围,调控那欲变而未变的心理,营造潜能外化场——使自己在学中看什么都顺眼;想什么都顺意;做什么都顺心。
2.懦弱嫉妒虚荣,总与自己过不去
人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惯有的情绪包袱,自己又常常情愿地背着(懦弱、嫉妒、虚荣),久而久之,这种情绪的包袱便盘踞在心头,于是形成了“总与自己过不去”的情结,因而封锁了潜能外化之门。
情感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可事实上却受他人支配,在生活中,懦弱者的意向常常为他人的意向所改变。由于接受暗示频率过高,往往为“情”所累。
嫉妒是一种压抑自己潜能的不良心理。人在嫉妒中常常会迷失自己,看不清自己的特质与优势,因此,失去了外化的心态与心力。
虚荣是一种自讨苦吃。事实证明,名誉产生于他人心里,唯有自信来源于自身。人刚一出名,就要有一个新的期待——等待众人欲说还未说的嘴巴的创作。
有了懦弱、嫉妒、虚荣的心理,天天要承受“与自己过不去”的无奈,因而助长的显意识,控制了潜意识的活动,因而失去外化的机遇。
面对这种现实,不要以现实的眼光苛责自己,不做“隐形人”。要灵活地运用“心理匹配技术”与“惯想心理技术”,告诉(暗示)自己:聪明!以此营造心灵的外化场。
[1]侯玉田.思维导图与外化潜能[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
[2]N.维纳.控制论(中译本第二版)[M].郝季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3][美]里德·亨特(R.Reed Hunt),亨利.埃利斯(Henry Ellis).认知心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Explo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by Removing the Barriers to Potential
WANG Yu-guang
(Songyuan Branch of Jil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Songyuan 138000,China)
Human beings have huge unimaginable potentials,which every individual has and can not be deprived by others.Hidden in human brain,the potential will truly belong to us if successfully developed.Therefore,this paper makes explorations on how to develop intelligence and the ways to remove the barriers to potential.
development;potential;ways;exploration
B842.7
A
1001-7836(201.)10-01.5-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044
201.-06-08
王玉光(1959-),男,吉林松原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