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研究
——以常宁市为例

2011-08-15廖新平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留守学生农村学校

廖新平

(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湖南衡阳 421008)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研究
——以常宁市为例

廖新平

(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湖南衡阳 421008)

通过对常宁市29所农村中小学的调研,发现较多“留守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存在一些较突出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普遍厌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足以及社会的负面影响造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学生”的厌学问题,走出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仅依靠学校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和家庭必须进行密切配合。

农村;留守学生;厌学;原因;对策

2010年上半年,我带领74名师范生到常宁市29所农村中小学顶岗实习。身处农村基础教育第一线,看到大量的“留守学生”因为留守而长期缺乏家庭亲情的温暖,因为父母远离而基本丧失家庭教育环境,导致他们普遍厌学,从而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的后续发展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作为一名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地方高师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对此不免产生深深的担忧。在我看来,不了解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就不能找到解决厌学问题的钥匙,不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的厌学问题,就难以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分析

1.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常宁有顶岗实习生的学校共29所,这些学校中除水口山矿务局中心学校外,学生半数以上处于“留守”状态。当我在走访时发现他们普遍厌学,觉得问题比较严重,于是要求实习老师经常注意观察他们的行为,多去与他们相处,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反馈的信息来看,“留守学生”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学生”实行监护。一般都是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并且外出的父母对这种方式比较放心。二是委托监护,即委托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友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的子女,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就导致被监护人容易出现下列心理方面的问题:(1)性格内向、孤僻甚至偏激。一方面是祖辈受教育程度不高,思想观念保守,经常只能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教育孩子,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祖孙之间很难进行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是在委托监护的情况下,监护人只是从物质上满足被监护人的生活需要,一般不会主动与他们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而由于亲疏有别,被监护人有什么心里话也不太愿意跟监护人说。长此以往,容易导致“留守学生”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由于内心的想法长期不与人交流而没能受到正确引导,一些不满情绪没有从正当途径得到逐渐释放,日积月累,遇到一点小事就会点燃他们的情绪,做出偏激行为。(2)学习上缺乏自信,与人相处自卑心理严重。由于“留守学生”性格普遍比较内向,在学习上遇到什么问题也不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积压的问题多了,学习成绩就不会好,成绩长期在60分以下徘徊,导致他们基本丧失学习上的自信和兴趣。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期得不到精神上的关爱,遇到事情也缺乏坚强的依靠和保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1]。(3)业余时间寂寞空虚,渴望温情而得不到温情。父母外出打工,不少孩子面对空落落的家庭,不免感到寂寞空虚,容易出现心理躁动和抑郁。没有父母管束的学生,业余时间一般不会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也不会看书学习。由于无所事事,要么去网吧打发时间,要么东游西荡。由于留守儿童难以得到父母的关爱,同时又渴望温情,所以早恋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学生甚至采用故意违反课堂纪律的方式来引起教师或同学的关注,个别学生还会由于得不到温情而仇视温情。(4)逆反心理严重,遇事以自我为中心。有些“留守学生”面对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不是去虚心接受,而是认为在欺负他。同学无意之中冒犯了他,也不是去尝试理解和宽容,而是斤斤计较、不依不饶。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有较强的逆反情绪。有些“留守学生”孤僻倔强,总是从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遇事不听劝阻,喜欢我行我素。有的实习老师发现,从“留守学生”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他们普遍过早地成熟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因此,我认为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社会环境复杂是造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2]。

2.农村“留守学生”的行为问题。一些中小学的领导、老师和我们实习生有同样的发现:虽然有部分“留守学生”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但在几乎完全靠自律的环境中,更多的“留守学生”变得懒散、懈怠,违纪行为频发,思想道德滑坡。“留守学生”的操行评定为“优”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学生,而等级为“差”的比例又明显高于其他学生[3]。另外,“留守学生”的问题行为比其他学生更多,比较突出的问题有:(1)厌学。他们没有对学习的兴趣,上课不认真甚至根本不听,要他们独立完成作业根本就是奢望,扰乱课堂秩序是他们的家常便饭。(2)盲从。有些学生从众心理强,课堂上只要有人带头吵闹,其他学生就会踊跃配合,有的实习老师管了这里,那里学生又闹了起来,真是此起彼伏,应接不暇。(3)易怒。有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闹纠纷,动不动就打人骂人,甚至跟社会上的一些人发生斗殴。(4)懒散。有些学生做事拖拖拉拉,依赖性强,不勤奋,生活自理能力尤其差。(5)冷漠。这一行为特点在不少“留守学生”身上均有所表现,他们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只关心自己,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同情心。实习学校的不少老师觉得“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相比较,表现出交往困难、独立性差、不愿参与集体活动等特点,也就是说“留守学生”在社交技能发展水平方面比非“留守学生”要差,这表明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们的社交和技能的负面影响较大。

二、农村“留守学生”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教育角色的淡出是导致“留守学生”教育困境的直接原因。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友。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总体偏低,教育观念和思想陈旧,再加上身体状况欠佳或没有过多的精力等因素,就决定了他们很难担当起家庭教育的重担,很大程度上只充当了“生活保姆”的角色,这种隔代教育在情感和理智的把握上,往往容易重感情轻理智;在物质和精神的把握上,往往重物质轻精神。这必然使孩子滋生许多不良心理,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厌学、懒散、冷漠、盲从、易怒等。父母外出后,“留守学生”绝大部分没有安全感,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无上进心、忧郁、悲观、自卑、敏感甚至厌世,这些性格和行为上的缺陷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4]。

2.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是造成“留守学生”教育困境的重要原因:农村中小学由于升学压力,在教育中依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由于学生厌学,导致一些教师厌教,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还有待加强;学校文化设施不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不够,校园生活枯燥单调;“留守学生”因问题多,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关爱,他们本就孤单的心灵再度远离;学校没有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育人的重点,有些学校甚至几乎是空白,这些“留守学生”的情绪得不到宣泄,长久积压的心理负荷,势必导致极端性格的形成和极端行为的产生。

3.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也是形成“留守学生”教育困境的客观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变革中的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断滋长。互联网等媒体在推广过程中管理也不规范、不到位。由于“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缺失,加上自制力又差,他们极易受到这些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就拿学生沉迷网络这种现象来说,尽管我国政府明文规定在学校周围200米以内不得有营业性舞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并且禁止低龄儿童长时间上网,但是,这一规定并没有被很好地贯彻落实,这表现出有关管理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治理的欠缺。事实上,“留守学生”上网成瘾反映出的问题是在学校和家庭之外的适于学生的公共娱乐场所的缺失,正如一位实习学校的校长所说:“学校放学了、放假了,家里又没人管得了,他能上哪儿去呢?”在无处可去的情况下,这些孩子就会流向社会,走进网吧,进而出现所谓的“五加二等于零”、“放假返校成负数”的现象[5]。

三、走出农村“留守学生”教育困境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我认为只有联合政府、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力量,形成联动机制,共同采取措施,才有可能走出农村“留守学生”教育困境。

1.从政府管理层面来讲,首先,地方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如可以通过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还可以对农民的特色种植和养殖业提供技术上的指导,为他们开拓市场提供信息和资金方面支持,尽可能减少劳动力外流所造成的对“留守学生”教育的不利影响[6]。其次,政府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节假日和休息日未成年人没有家长的陪同不得进入网吧,其他时间未成年人一律不得进入网吧等娱乐场所,所有网吧终端设备必须安装封堵不健康内容的过滤软件,为学校教育创设良好的周边环境。

2.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讲,首先,学校应建立“留守学生”登记和档案制度,这是常宁市阳泉中心初中的一个成效不错的做法。他们对学校的“留守学生”逐一调查登记,每个“留守学生”都有专门的档案和联系卡,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内容。这样极大地方便了学校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联系,促进了学校对“留守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其次,学校还要注重对“留守学生”的心理疏导。针对一些“留守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学校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存在心理障碍问题的学生,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化解心理压力,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学校还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学生”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再次,学校要结合新课程改革,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上应更多地关心这些“留守学生”,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避免他们因厌学而失学[7]。

3.从家庭教育层面来讲,家长应改变外出的方式和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改善“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与实习学校的老师交流发现,双亲中如果有一个在家,由于保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整性,家长可以随时与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责任,因而对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不利影响要小很多。如果父母都必须外出打工,那就一定要改变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方式,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书信的方式进行,因为“留守学生”一般是通过日记或QQ空间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心中的秘密和不满的,如果父母经常与孩子进行书信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为倾诉的对象,这对孩子的情感释放是非常必要的。另外,交流时间不能间隔太久,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掌握孩子的目前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持亲子之间情感的连续性,使孩子觉得父母就在身边,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1]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2]岳慧兰,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06(10):4-6.

[3]刘屹,唐绍洪.对“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缺失的理性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6(11):150-153.

[4]吴倪.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9.

[5]许立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12):60-61.

[6]皮修平,侯健康.走进乡村 构建和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7]温铁军.分三个层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J].河南教育,2006(5):10-11.

Abstract:A survey of 29 rural p 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Changning show s that most“left-behind children”are afflicted w ith some serious p roblems,theworstof w hich should be a w idesp read school-detestation.This phenomenon attributes to several facto rs like the absence of family education,the incapable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negative impact from the society.The issuesof school-detestation of“left-behind children”and the bottleneck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can only be radically rooted out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families rather than the schools’solo work.

Key words:rural area;left-behind children;school-detestation;cause;strategy

On the Educating Problems of“Left-behind Children”in Rural Areas——Taking the example of Changn ing

L IAO Xin-ping
(Hunan 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8,China)

G459

A

1673-0313(2011)01-0154-03

2010-10-25

衡阳师范学院教研课题:“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研究——以常宁市为例”(JYKT201016)。

廖新平 (1964—),男,湖南澧县人,副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留守学生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如何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学校推介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