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为历程中的抉择与责任
——爱德娜的存在探询之一
2011-08-15邓治,彭凌
邓 治,彭 凌
(1.长沙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湖南长沙 410003;
2.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73)
自为历程中的抉择与责任
——爱德娜的存在探询之一
邓 治1,彭 凌2
(1.长沙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湖南长沙 410003;
2.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73)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经典《觉醒》蕴含浓厚的存在主义色彩。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与承担责任等哲学理论,诠释了主人公爱德娜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实现其“自为”本质的探求历程,并洞见了她以结束生命来超越自我,获得精神完美这一觉醒行为的深邃内蕴。
自为的存在;行动;责任
19世纪末期的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班 (Kate·Chopin)在其代表作《觉醒》中描述了一位孤独的贵族女性在主体意识苏醒后,不顾社会传统的压制,果断地行动,追求性别解放和自我实现的故事。由于涉及当时的禁忌话题——“婚外恋”和女性性意识,该小说在发表之初,便被社会舆论冠以“肮脏”、“粗俗”、“下流”等恶名,甚至被指责为一剂有伤风化的“毒药”。《觉醒》因此被列为“淫秽作品”而遭到禁止出版的厄运,并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几乎完全为世人遗忘。直到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再度兴起,人们开始重新阐释和评价被传统文学批评所曲解和贬低的女性作品,《觉醒》作为一部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意识的优秀作品才得以重见天日,并被推崇为美国有史以来关于女性生活最重要的作品。长期以来,人们多从女权主义角度认识和解读《觉醒》;但是作为美国各个大学课堂上讲授最多的文学经典作品之一,该小说其实具有从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等多重角度阐释的预知性与可能性。
20世纪风靡欧美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以人为本,思考人的精神存在有效性的哲学思潮。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他说:“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然后才说明自身。”“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有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1]P104也就是说,人的存在是一个在精神上自我超越、自我创造的过程。与此原理相通的是萨特关于人的自由理论。他说:“假如存在确实先于本质,那么就无法用一个定型的现成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动。换言之,不容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1]P105在萨特看来,人不是被事先规定的“物”,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做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了“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更无法完成人的本质塑造。《觉醒》中的爱德娜正是在醒悟到自己的存在意义之后,果敢地改变生存方式,试图通过自由地选择人生道路来反抗男权社会,并重新定义自己的生命本质。
本文从尊重个性和自由、倡导行动主义的存在主义视角来诠释《觉醒》,重点解析女主人公爱德娜因不满压抑主体意识、禁锢精神自由的社会和家庭,大胆地抛弃婚姻枷锁,争取独立的“存在”,并不惜投海自杀践行个人责任,实现主体超越的“自为”历程。
一、爱德娜的觉醒:从“自在”走向“自为”
萨特明言,“存在先于本质”中的“存在”包括“自在”和“自为”两种。所谓“自在的存在”即纯粹地、无条件地存在,没有原因和目的,完全是偶然。一切超出意识控制之外的东西,只要它是存在的而不是“非存在”的,就都是“自在的存在”,譬如人生的早期。同时,人又是一种“自为的存在”,或者说,人是具有意识与自我的。一个人不能停留于简单的现实存在,更不能以此来为自己定性,他还有改变现状、创造未来、超越自我的一面,这对他来讲是更重要、更本质的。爱德娜的觉醒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从“自在存在”到“自为存在”的超越过程。
在存在意识觉醒前,爱德娜是一个丧失自我、懵懵懂懂的家庭主妇。“她习惯性地顺从丈夫的欲望,丝毫不觉得受制于他,而是不假思索地接受他的安排,就好像每天的坐、站、走一样平常”[2]P50。在蓬特利尔先生眼中,爱德娜就像笼中的知更鸟,只是“一件珍贵的私人物品”。生活在被男权垄断的世界里,爱德娜没有社会地位和个体价值,可她却浑然不觉,其“自在存在”毫无意义。在夏日度假的海岛上,迷人的大海渐渐唤醒了她灵魂深处的自我意识。偶然间,她感到一束光亮照亮了内心,“开始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自己在宇宙间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周围世界的关系”[2]P31,换言之,爱德娜孤独的灵魂开始有了慰籍,她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发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和存在的价值。她好像从一个新鲜、怪诞、毫无理由的梦中醒来,逐渐感到如潮水般涌入内心的现实存在,“自在”悄然褪去,“自为”逐渐显露。如同萨特小说《恶心》中的洛根丁在意识到周围世界和自己的存在而感到“恶心”一样,爱德娜感到她曾经熟悉的“街道、孩子们、水果贩子和她眼皮底下的花朵都成为陌生和敌对的世界的一部分”[2]P73。“在她意识的某些陌生的部分似乎产生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连同一种不可名状的痛苦充满了她的整个身心,像一层阴影,像一层薄雾穿透她心灵的夏日。”萨特认为,当“自为存在”即作为意识的存在,面对作为“自在存在”的外部世界,并且与其发生关系时,就必定会产生某种不适的感觉,即“压抑感”。这种“压抑感”是意识到自我存在的表现,它促使爱德娜开始寻求否定“自在”,实现“自为”。她的个人意志如火焰般熊熊燃起,坚定而倔强。当丈夫要求同房时,她斩钉截铁地拒绝说:“不要那样命令我,我不同意。”[2]P50在激烈的争吵之后,她气愤不已,把结婚戒指扔到地毯上,并踩上几脚欲碾碎它。戒指是一把将她禁锢在“自在存在”中的枷锁,碾碎它象征着脱离“自在”状态,终结由世俗婚姻框定的荒谬世界。可以说,爱德娜在经历着对经验世界的怀疑和否定,并在自我超越中发现世界的本真存在。萨特说过:“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指什么呢?意思是说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3]P181人“首先是一个把自己推向未来的东西,并且感觉到自己在这样做”[3]P181。萨特的话表明,怀疑和否定是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超越,即在否定中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己,进而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在萨特看来,当人开始认真思考世界的存在问题时,人就开始升华为“自为的存在”,开始探求自己的本质属性了。
二、爱德娜的选择:存在即行动
萨特用“自为的存在”即人的意识来标志人的实现,而意识的特点就是否定性、超越性、主动性,它能不断地摆脱现在,投向未来,因而是自由的。但萨特所指的自由,不是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随心所欲,而是人在一定的处境中进行选择的自由。萨特说:“对于自由来说,成功与否一点也无关紧要,……它意味着:选择的自主。”[4]P563人必须行动,做出选择,才能赋予自己以一定的意义,并完成本质的塑造。萨特强调人应当用选择和行动来证明自己,造就自己。他说:“一个人,不外就是一系列的事业,他就是造就这些事业种种关系的总数、组织和整体。”[4]P563换言之,一连串的行动构成他的人生,而人就是连接这一串行动的轴线,“人的唯一希望是在他的行动内,行动是使人生活下去的唯一事情”[1]P11。
《觉醒》中的爱德娜在实现她“自为的存在”过程中,积极采取行动,摆脱非理性传统和荒谬习俗的束缚,独立自主地选择人生,超越物质存在来实现精神完美,不断深化和创造自己的本质。她拒绝参加丈夫生意圈里的“星期二接待日”活动,她因觉得婚姻是世界上最可悲的景象而拒不参加妹妹的婚礼。她替那些被禁锢在家庭中的女性感到遗憾说:“我们女人不喜欢出门行走,因而错过了生活中很多珍贵的一幕,我们对生活了解得太少。”[2]P127所以她不顾贵族女性不宜单身外出的禁忌,毫无顾忌地一个人在街道上漫步,大胆地探索城市生活中的神秘领域。她参加赛马会,证明女人也可以像男人一样自由地出入大庭广众。为了摒弃男权社会强加给她的家庭责任和精神束缚,实现女性的身心价值和人生理想,她投身于艺术创作,向世人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由此踏上争取男女平等和精神解放之路。不满于做家庭的装饰品,也为了维护刚刚醒悟的自我意识,她搬离丈夫的豪宅,住进自己的“鸽子屋”,虽然“有一种社会地位下降的感觉,但随之而来的是在精神世界上的升华”[2]P115。在这里,她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按自己的思维行事而获得行动自由,她从男权统治的物质形式中解脱出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现实和精神王国。她骄傲地宣布:“我不再是蓬特利尔先生任意处置的私有财产。我选择,故我在。”[2]P129萨特认为人的自由就在于人的独立性,自己决定自己,不屈服于外界,“就是要使自己的生存从万物中分离出来的那股力量,即那股要说一声‘不’的不可克制的力量”[1]P112。爱德娜通过主动选择和大胆行动打碎了传统习俗的枷锁,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自由,开辟了自己的新生活。她“觉得自己正被载离长久以来束缚着她的停泊港。拴索终于松了,她终于得以自由漂流,任意扬起帆来前往任何想去的地方”[2]P42。
三、爱德娜的死亡:存在的责任
爱德娜虽然部分地获得了精神自由,但无法战胜现实中强大的男权体制,倍感无奈。此外,由于无法获得真爱,她屈从了花花公子阿罗宾的性引诱,悔恨不已,最终投海自杀。从存在主义的视角来看,这其实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萨特说:“如果说存在确是先于本质,那么,人对她的本性是要负责的。……并要他对自己的存在负完全的责任。”[1]P113爱德娜在意识到自己的意志无法克制肉欲这一本性时说:“我不在乎,这与蓬特利尔也无关,但对罗埃尔和阿提纳 (爱德娜的孩子)就不一样。”[2]P136显然,爱德娜担心她与阿罗宾的绯闻影响孩子的声誉。孩子是无辜的,她不能因为自己的“出轨”断送了孩子的前程。此外,阿黛尔临产时“想想孩子们”的叮嘱也唤起了爱德娜那蛰伏的母性责任心。她说:“迟早要替孩子们考虑,越早越好。……没有人可以强迫我做任何事,除了孩子。”[2]P132她虽然追求自由和独立,但是无法推卸一个母亲对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她决定不能让自己的“出格”行为“践踏幼小的生命”。在理想和现实无法调和之际,强烈的责任感迫使她选择自杀,实践“愿意为了孩子献出金钱,献出生命”[2]P67的诺言。其实,爱德娜选择自杀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存在主义意义的行为。萨特认为:只要选择,不论是作哪一种选择,不管是否成功或者达到目的,都无关紧要,因为人在自由选择中创造自己的本质,不断地向着未来造就自己。爱德娜在现实中无法战胜强大的传统社会习俗,但她通过选择结束肉体存在,创造性地使自己获得精神完美,无疑是一种超越。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人)正是对于超越目的的追求,他才有可能存在。……在这种不断的追求中,人就获得解放,具体实现了自己。”[5]P56-57爱德娜在自我超越的状态中,摆脱世俗的束缚,自我意识得到延续和升华,从“自在存在”走向“自为存在”,取得了思想解放的最终胜利。肖班的传记作者帕·塞耶思特曾称赞说:“从最初混沌地觉醒,到最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和生命的可能性而决定结束它,自杀是这一光荣过程的巅峰。”[6]P150
人的存在是一个在精神上自我超越、自我创造的过程,要么冒险地活下去,要么冒险地死去。英雄或者懦夫并非天生,其所以成为英雄或懦夫,完全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的。从这层意义上说,爱德娜可以算得上一位存在主义英雄。她虽然无法将觉醒后的主体意识转化到现实生活中去,也无法改变社会现状以及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但在十九世纪末的美国,妇女几乎无法获得政治、经济、法律以及婚姻等方面的自主决定权,而爱德娜通过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勇敢而独立地做出超越自我的抉择,以投海自杀的行动证明了存在的尊严和内涵。正如萨特所言,宇宙中没有任何东西给人规定一条必走的人生之路,“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7]P4。
爱德娜走上存在之路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其作者肖班本人的个性和生活就包含了许多存在主义理念。肖班在青年时期就体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她讨厌圣路易斯上流社会无休无止的舞会耽误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曾故意摔下台阶,逃离马菲太夫人家的晚宴。她曾一度陷入与邻居的暧昧关系中,但及时摆脱对情人的依赖,返回老家开始小说创作生涯,实现女性的自尊和独立。肖班敢于把女性性意
识和婚外恋作为自己的小说主题,揭露女性生活真相,反抗男权社会意识,这种大胆的选择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非凡的勇气和决心。肖班的这些行为默合了存在主义思想,即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不断地自由选择,采取行动,实现自我。
不仅如此,肖班喜爱阅读进化论者达尔文、赫胥尼的作品,相信历史在不断进步,人类在不断地改造自我,创造新的属性,社会风尚因此处于不断的流变中。肖班因此敢于挑战社会禁忌,打破传统习俗。她经常身着紧身衣裤,纵马驰骋;晚上独自在街头散步,甚至还抽雪茄,引起旁人侧目。这说明肖班的自我超越意识在塑造她那超前于时代的本质,契合“存在先于本质”的内涵。因此,《觉醒》中包含的存在主义元素正是肖班本人存在主义思想的自然流露。
作为一名伟大的作者,肖班也创造了一部伟大的作品。《觉醒》虽然是女性主义文学经典,但采用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来阐释,同样肯切、合理,这充分说明《觉醒》是一部超时代、跨地域的不朽之作。
[1]李辛生.自由的迷茫—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剖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Walker,Nancy.Ed.The Aw akening:Com p lete,Authoritative Tex t w ith B iographical and H istorica l Contex ts,Critical H istory,and Essays from Five Contemporary Critical Perspectives[M].New York:Bedfo rd Booksof St.Martin’s Press,1996.
[3][法]萨特.他人就是地狱 (萨特自由选择论集)[M].关群德,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法]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5][法]萨特.萨特思想小品[M].黄忠晶,黄巍,编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6]Seyersted,Per.Kate Chopin:a Critical Biography[M].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69.
[7]柳景红.论萨特的自由理论[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Abstract:A lthough The Awakening is a feminist canon in American literature,it is imbued w ith existentialist elements.Highlighting the heroine’s self-decision,self-design and self-creation in her search for self-transcendence,Sartre’s theories,including“existence p recedes essence”,free choice and responsibility,illuminate the connota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heroine’s suicide─discarding her physical fo rm to sublime her spiritual essence.
Key words:self-transcendence;action;responsibility
Action and Duty in the Course of Self-transcendence──Edna’s Existentialist Inquiry
D ENG Zhi1,PENG L ing2
(1.College English Department,Changsha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03,China;2.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Changsha Hunan 410073,China)
I106.4
A
1673-0313(2011)01-0131-03
2010-09-20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自然主义等多重理论观照下的肖班小说批评”(09C134)。
邓治 (1974—),男,湖南长沙人,讲师,硕士,从事美国文化和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