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审美融入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思考

2011-08-15钟顺清刘沛林申秀英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美的中学环境

钟顺清,刘沛林,申秀英

(1.衡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湖南 衡阳 421008;2.衡阳师范学院 环境教育研究中心,湖南 衡阳 421008)

环境审美融入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思考

钟顺清1,2,刘沛林1,2,申秀英1,2

(1.衡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湖南 衡阳 421008;2.衡阳师范学院 环境教育研究中心,湖南 衡阳 421008)

中学地理课程在环境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与作用,因此地理课程已成为了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基于地理教学目标下的渗透式教学模式的中学环境教育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环境教育的快速发展,影响中学生环境素养的提升。为提高环境教育的效果,环境审美以其独特魅力将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审美空间营造和审美体验活动,促进中学生环境素养的提升。

环境审美;环境教育;渗透式教学模式

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提高环境意识,采取行动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环境教育帮助提高人们的环境素养,引导人们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有利于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施自己的行为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2003年11月由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明确了中学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并提出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教育资源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早在1992年就曾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明确指出:环境教育是地理学对教育最主要的贡献之一。在中学地理课程体系中渗透环境教育,为环境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不同教学方式为环境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尤其环境审美以其独特的方式改变中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关注环境美,从而从内心深处去感悟环境的变化和影响。环境美学就是以环境审美为研究对象的美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审美对象包括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它们在传统的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体系中,多半处于非常边缘的位置;一是指将这些对象作为环境而不是作为类似于艺术品之类的孤立之物来欣赏。也就是说,环境美学不仅扩大了审美对象的范围,而且修正了审美经验的方式[1]。地理在中学成为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在培养学生环境素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了更好的提高地理教学对环境素养的提升,本文从如何环境审美融入地理课程环境教育,探讨从对环境美的追求和体验来开展环境教育,从而增强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责任,提高中学环境教育的质量。

1 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现状

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内容体系构成应该包括四个方面:自然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活动—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的发展;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人类与自然联结的纽带;人地关系的地域组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2]。因此,在国内外环境教育大环境下,具有环境教育优势的地理课程在环境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1 中学地理开展环境教育的意识逐渐增强

2003年11月,由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开展环境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其作用等同于各学科课程标准,但环境教育又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从环境教育的性质来看,“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地理学科的跨学科、综合性强的特性决定了其在环境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国内外广泛开展环境教育的背景下,中学地理课程凭借自身的课程优势,在环境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除了在传统的地理课程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现在也有相当多的学校开发了校本环境教育读本,丰富了环境教育教学资源,为环境教育独立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

1.2 中学地理教师的环境素养得到了提升

环境教育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受教师自身环境素养水平的影响,近年来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环境教育创新与高师地理课程改革研究”研究的推动下,为适应环境教育的普及,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承担了培养中、小学环境教育教师的使命,根据社会的需求适时调整了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使环境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趋完善[3]。高师地理教育培养了大批既能胜任中学地理教学,又能胜任环境教育师资。这些毕业生已经成为了中学环境教育的骨干力量。另外,组织中学地理教师通过短期培训、专题报告、考察等途径提高其环境教育的水平。

1.3 渗透式教学形式仍占中学环境教育的主体

目前开展独立课程的环境教育尚未广泛普及,渗透式教学形式仍然是中学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形式。中学地理课程内容体系中构建了环境教育的相关知识框架,如高中选修课程“环境保护”模块,必修课程“区域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其它模块中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等课程内容。但由于中学地理课程有着自己的教育目标、教学任务、课程体系及评价要求,尤其是高考的压力,使得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更加强对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以及解题训练不断强化[2]。因而,渗透式仍然是当前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2 环境审美在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作用

2.1 环境审美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环境问题的产生促进环境科学的发展,解决环境问题成为了现在环境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更多的从关注自己身边的问题开始,如生活垃圾、节水、节电、绿化,尽管现代网络技术与大众媒体的发展,使他们对社会中的环境问题有所了解,同时通过课程环境教育也使他们了解全球的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空洞、全球变暖等等。但是很多学生认为让他们去解决环境问题离他们还遥远,甚至认为这些问题应该由政府去解决。而环境审美化教育通过各种环境美的教育,培养他们审美鉴赏、审美表现甚至更高层次的审美创造能力[4]。现在的教学条件逐年在提高,在环境教育中开展多方位的审美教育也成为现实。环境教育中开展审美化的教育不单给学生一种简单的感官刺激,而是通过在课堂、户外创造各种审美环境条件,使学生产生追求美的动力,并且使他们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保护环境美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环境审美化教育让学生感觉到环境问题就在身边,认识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应该从我做起,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环境审美在审美中进行环境教育

环境美学的核心问题是自然审美的问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自然环境的学习就涉及到对自然的审美。自然的美丽充满整个世界,中学的地理课程,同样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欣赏大自然、美化环境、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美的机会,把审美教育融入地理教学,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各种自然和人文的美,使自己的感受活动逐渐适应现实世界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学生就会有意识的对地理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以储备丰富的形象材料,积累审美经验,培养审美意识,从而为审美想象力的提高奠定基础[5]。但随着人们对大自然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严重、环境污染随处可见、生物多样性锐减……造成地球表面满目沧桑,自然美遭到破坏。可见未来人类生活的主题将离不开人对自然的善待,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让学生走出教室,步入郊野田园,接触自然,亲身感受环境之美,欣赏大自然的神奇,体会人地和谐之美的深远意义,进而从审美的高度来反思人们当今环境决策和环境行为,就有助于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3 审美融入教学有助于提高环境教育的效果

中学地理授课中,把自然审美的概念融入教学中,可以丰富地理学习的形式,以鲜活的感性材料提高地理教育信息的质量,使地理教育教学更为形象生动和艺术化,富有审美情趣。同时,自然审美还是一个审美者与地理事物深度互动的过程。因此,自然审美可以强化人们的地理学习动机,增强地理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美育和智育是相互促进的,美育有助于知识的传授。地理本身所蕴涵美的因素不胜枚举,如辽阔的草原,巍峨屹立的高峰,气势磅礴的瀑布,连绵起伏的山丘,茂密的森林,错落有致的梯田,繁荣的街市,平静的湖面等等。自然美无处不在,因此无论何种形态,都能发挥陶冶人的审美功能。教师通过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来实施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同时提高环境教育的效果。从环境教育的节奏性上看,环境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对自然环境做出初步的探索,熟悉自然和环境世界;第二阶段,发展一种对自然环境的多元感官能力,深入到环境世界中;第三阶段:发展出一种多元环境意识,具有多元文化背景中思考环境问题的能力;第四个阶段,发展出一种对自然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具备自然环境的鉴赏能力,能从美学的角度讨论环境问题[1],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为前三个阶段。因此,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美的感受能陶冶中学生的内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进而提高学习质量。

3 环境美融入中学地理教学开展环境教育的途径

3.1 地理教学中播种美的种子,培养对环境美的追求

传统的环境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学生的环境素养,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对环境教育不以为然,觉得环境教育仅仅是地理教学中的附属物,缺乏应有的认识。但是中学生开始有了对美的追求,美好的事物能引起其关注。在给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时候可以在课堂上选择一个合适的审美主题,展现美的画面。地理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素材,因此为环境美的塑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然美的最大特点是就在于它的形象、色彩、动态、静态等无限多样的展现形态之美。不论地貌景观、水景、天文气象景观、动植物景观,无不以形象美为第一要素。依中国自然景观审美传统,形象美大体有雄美、秀美、险美、奇美、幽美、旷美等类型。形象美、色彩美、形态美、声音美、嗅觉美、内美[5]。美感要靠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展现美的画面,引导学生去开拓想象的天地,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某种程度地升华,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在陶冶学生的情操的同时,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揭示审美内涵。注重引导学生以环境审美为线索,梳理和运用已有知识,自主进行知识的再度建构,并且在实践中掌握自然环境审美的基本方法。比如,在讲述一个国家时,可以利用地理景观美的特点,从这个独特的地理景观或是学生熟悉的景观入手,以学生欣赏图片或是观看视频资料的方式导入新课,把地理景观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切的去感受它的美,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旁白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这一景观的外部形态美、色彩美、内部构造美等、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它,这种美的享受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可以使学生达到一种兴奋的状态。又如,在讲授“陆地与海洋”这一章节时,导入新课的方法可以“海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美的环境,先播放一段浪花拍岸的声音,渲染一种气氛,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乳白色的浪花不断地击打岸边的礁石,然后让学生睁开眼睛,呈现一段与刚才类似的海洋视频资料。或请学生回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来感染其他的学生。以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自觉的跟上老师的思路,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教学效率会明显提高。通过课堂教育,学生在心底沉淀了对大自然美好的热爱,而当他看到现实的自然环境是土壤被污染、森林被乱砍滥伐、河流被污染、空气越来越浑浊的,他怎么能不痛心呢,所以他才能深刻体会到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的紧迫。如此以来,培养了对美的追求,自然会融入环保实践活动之中。

3.2 借助多媒体和校园平台,为学生营造审美空间

中学生更多的时间在学校里,课堂、校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审美环境。地理课程的特性赋予了多媒体更多的美。变化莫测的天气,琳琅满目的矿物,千奇百怪的生物,错落有致的建筑,古香古色的民居等等。如果运用多媒体这样集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的教学设备,动感的画面栩栩如生地把自然美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校园,林荫道、石阶、喷泉、花坛等景观映射出校园自然美;垃圾的分类收集,节约用水、用电,爱护花草,衬托出校园的和谐之美,这样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审美的空间,使他们感受到自然美就在身边,享受美就要保护环境,从而自觉维护美。

3.3 广泛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体验美机会

中学生很少有时间走进自然,如果能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开展研究性的野外学习、乡土地理考察等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自然审美教育。既能给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又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教学方法。随着中学环境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校从传统的日常大扫除和清除白色污染等环境卫生教育开始,到利用环境教育日进行一些黑板报、手抄报、绘画评比,再到开展的大型环保活动。目前发展到参与社会的环保公益活动,如保护母亲河“组织广大青少年开展携手争创“十个一”活动”,开展“情系母亲河,环保手牵手”等等。中学生参与环境教育的活动逐步从校园走入社会。从传统的课堂学习转入体验式实践,更有利于广大中学生关注环境,为保护环境而努力奋斗的决心。比如在八年级地理讲解水资源这节内容,我国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可以开展在污水和清洁水中泛舟的对比活动,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水资源被污染的情况,同时从视觉上让学生感受污染前和污染后视觉美的效果,从而增加学生对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总之,中学环境教育的广泛开展促进了环境素养的提升,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审美化教育,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科学应用多媒体,美化校园,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进行环境教育,学习效果别有一番景象。

[1]彭峰.环境美学的兴起与自然美的难题[J].哲学动态,2005(6):26-30.

[2]陆静.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钟顺清.环境美学思维下高师地理环境教育探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146-148.

[4]杨平.环境美学的谱系[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5]徐建华.论环境审美教育[J].环境教育,2005(4):8-10.

Thought of Geography Curriculu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mbined by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in Middle School

ZHONG Shun-qing1,2,LIU Pei-lin1,2,SHEN Xiu-ying1,2
(1.Department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Management,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8,China;2.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in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8,China)

Geography curriculum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cours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because of its unique advantage and function.Based on geography teaching objectives of immersion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as inhibited and th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of students has been affected to some extent.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environmental aesthetic with its unique charm is rooted in hearts of students and stimulate their enthusiasm for learning.Environmental literacy of students will be improv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aesthetic space to creat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environmental education;Immersion teaching mode

G40-014

A

1673-0313(2011)06-0127-04

2011-10-18

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09K098)

钟顺清(1973-),男,湖南新邵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壤环境与环境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美的中学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在多解中学创新
环境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