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 “四五四”科研管理模式的实践与创新——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
2011-01-09刘春腊申秀英刘沛林邓运员
刘春腊,申秀英,刘沛林,徐 美,邓运员
(1.衡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湖南 衡阳 421008;2.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环境教育研究中心”,湖南 衡阳 421008)
环境教育 “四五四”科研管理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
刘春腊1,2,申秀英1,2,刘沛林1,2,徐 美2,邓运员1,2
(1.衡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湖南 衡阳 421008;2.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环境教育研究中心”,湖南 衡阳 421008)
以衡阳师范学院的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环境教育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实践为基础,提出了 “四五四”管理模式,解析了 “四五四”管理模式的框架及内涵,并总结了 “四五四”管理模式下环境教育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的成效与经验。希冀为湖南省科研管理工作与创新研究提供参考。
“四五四”模式;环境教育研究中心;管理;基地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Lyndall Urwiok,Arld Koontz),更是一个自组织系统[1-2]。管理创新是创新体系中的首要一环[3-4]。高校科研管理是依据高校科研特点、规律、目标和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科学技术和管理学原理,通过对科研活动中的人、物、财、信息、时间和效果等进行计划、领导、组织、控制和总结,使科研目标达到最佳完成状况的一种组织活动[5-8],涉及到科研投入、科研过程、科研产出、成果应用转化、科研评价和科研交流等诸多方面,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高校的竞争力[9-11]。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微观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科技发展不可缺少的促进因素,大多是针对各级别项目、课题的具体化管理[12-13]。如何完善与发展更有利于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模式?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的一大研究方向[14]。
衡阳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师范类本科院校,其办学历史悠久,历来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创建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作为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开展环境教育的基础与实力,在国内的师范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衡阳师范学院“环境教育研究中心”是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其建设与管理实践过程中,创新了“四五四”管理模式,并在该模式框架下,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地成效。在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方面,对于湖南省科研管理与创新研究工作均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1 背景分析
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环境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基地”)的前身为衡阳师范学院环境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12月),是以湖南省级地理科学重点专业和有关环境教育的国家“十五”规划重点项目为依托,以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为主体,并联合生物系、化学系、人文社科系等成立的跨学科环境教育研究机构。2008年5月,正式批准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同时,被共青团中央和北京大学“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研究基地”确认为“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研究基地湖南研究中心”。本“基地”拥有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授、博士为主体,并已形成一定创新特色和社会影响的研究团队。
一直以来,“基地”以注重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针对性为方针。一方面,以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环境教育的实践,为我国环境教育与宣传做出贡献,逐步完善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环境教育和宣传体系为目标。另一方面,顺应社会实践要求,通过打造科研服务和学术交流平台、增加对外宣传、扩大影响的窗口,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始终坚持以“大学环境教育研究”、“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社会环境教育研究”为促进基地建设的抓手,力求以小服务,成就大作为。
2 “四五四”管理模式的探索
为有效开展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环境教育研究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根据湖南省教育厅下发的《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和《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等文件的要求,立足“基地”实际,自2005年“基地”成立以来,一方面,积极承担相关方面的科研工作,促进“基地”建设;另一方面,也在“基地”建设管理方面积极探索有效的模式和方法。经过6年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总结,本“基地”创新了“四五四”科研管理模式(图1),即建立了四个机制,实现了五个结合,落实了四个保障。
图1 环境教育研究中心“四五四”管理模式框架
四个机制是:①明确院、系、基地三级共建的管理机制;②建立基地负责人具体负责的负责机制;③成立基地学术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机制;④由所依托单位的科研副主任负责基地的日常事务,学科秘书负责配合,完善运行机制。
五个结合是:环境教育研究中心与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人文地理学、湖南省高校创新团队、湖南省人居环境研究基地、中国大学生中环境教育湖南中心在管理、人员、机构等方面实现了共享,创新了“重点基地+重点学科+创新团队+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的五结合模式。
四个保障是:①保障建设经费,学院按省资助建设经费的1:1配套。②保障建设场地,在所依托单位的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设置了专用办公室、实验室和会议室等。③保障建设政策,学院召开专门办公会议(院长办公会、现场会,院长均亲自参与会议)。④保障建设队伍,一方面,配备了兼、专职秘书二人,负责日常管理;同时,为保障人才需要,按基地建设的要求引进高层人才,保障进人计划,设立兼、专职研究人员。
3 模式实践效果及评价
3.1 促进了研究方向的凝练和开拓
“基地”建设之初,在原有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凝练形成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和“大学环境教育”两大研究方向[15]。近年来,结合“两型”社会、低碳经济的社会发展背景,并积极与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人文地理学、湖南省高校创新团队、湖南省人居环境研究基地、中国大学生中环境教育湖南中心进行结合、创新,开拓了社会环境教育的新方向,在企业环境教育、成人环境教育、农村环境教育、旅游目的地的公众环境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发挥了社科基地服务社会方向的功能[16-17](表1)。
表1 “基地”研究方向的凝练与开拓
续表
3.2 进一步明确了基地组织结构及职能分工
在“四五四”管理模式下,本“基地”建立了扁平式组织结构,进一步明确职能分工(图2)。基地负责人负责全面工作;学术委员会负责基地的科学研究,开放课题的申报和评审等;基地依托单位科研副主任管理日常事务;基地管理人员(专职行政秘书)负责设备管理、文件档案管理和信息收集等。
图2 基于“四五四”管理模式的环境教育研究中心框架结构及职能分工
3.3 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与良好的科研成效
在“四五四”管理模式下,“基地”通过整合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人文地理学、湖南省高校创新团队、湖南省人居环境研究基地、中国大学生中环境教育湖南中心等方面的资源与科研优势,在科研立项、成果发表、科研获奖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8]。
科研立项方面,承担了湖南省社科项目、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平台项目、教育厅项目等项目10余项,比如“低碳理念下的环境教育模式优化研究”(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010ZK3076);“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环境教育内容创新研究”(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09JD06);“‘两型社会’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内涵研究”(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09K098);“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大学建设研究——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湘教通[2010]106);等等。
成果发表方面,在《环境教育》、《教育评论》、《中国教师报》等环境教育专业杂志和核心期刊发表环境教育研究论文40余篇,出版了《“一目标、四途径”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07)、《实习与人才培养——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实践对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等专著4部。相关成果得到了《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媒体的广泛宣传和报道[19]。①中央电视台CCTV4于2008年8月25日对本“基地”成员多年来开展环境教育推广工作进行了专题采访。②《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27日载文《衡阳师院培养环境教育师资——探索“一目标、四途径”,建立实验与推广基地》肯定了我校推出的“一目标、四途径”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培养新模式及其推广成效。③《中国教师报》2008年7月16日发表文章《高师院校如何应对基础教育师资之困——湖南衡阳师院“一目标、四途径”基础环境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重点介绍了我们多年来积极开展与基础环境教育师资培养相对接工作的经验以及成果应用推广的经验。④《湖南日报》2008年5月8日发表评论文章《建设“两型”社会必须抓好环境教育》,对本“基地”探索环境教育推广成效,进行了充分的肯定[20]。
科研获奖方面,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奖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比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整合地域资源开发生态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湖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高师地理专业‘一目标、四途径’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环境教育概论》,等等。
3.4 与“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等组织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环境教育研究中心”立项建设以来,学院及所在系部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纳入学院创新平台建设和学科发展建设的重大建设项目。在“基地”建设优惠政策及开放式管理和运行机制的保障下,通过“基地”成员的努力,2008年7月,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湖南研究中心(由共青团中央和北京大学共同组建而成)落户本“基地”,旨在通过搭建大学生环境教育平台,鼓励大学生开展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科学研究以及环境教育推广等项目,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推进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重点工作主要是在大学生中推广普及环境教育,包括承担各类环境教育课题研究、环境教育推广类的社会实践,建设富有时代特色的和谐人居环境以及开展环境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
3.5 有利于推广平台与机制的进一步搭建和完善
由本“基地”创办的网络教育与宣传平台“环境教育探索网”(http://hjjy.hynu.cn/),在原有多种栏目的基础上,增设了“环境资讯”、“环境知识”等专题(2010年所更新内容的浏览平均次数已达600次以上),主要为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培养搭建信息平台和推广平台,不断扩大研究基地和网站的影响力,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国环境署、国家环境保护部等机构和组织的关注,对本“基地”开展的环境教育普及工作给予了好评。
与此同时,通过子课题合作等形式,在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江西等省、市、区确认了40多所“中小学环境教育创新实验学校”,作为环境教育科普与合作的重点基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衡南县三中在本基地专家的指导下,开发了校本课程《江口鸟洲生态概论》课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环境教育工作,取得明显效果,2010年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广东英德市一中作为本课题组的成果推广单位之一,成功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湖南省汉寿县三中作为本课题组的成果推广单位之一,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确认为“环境教育示范学校”。
3.6 促进了成果积极服务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方面,积极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了决策咨询服务。比如位于衡阳师范学院东南面的衡阳市雁城华强电器有限公司(其前身衡阳灯泡厂),在其生产过程中,由于长期技术落后和不注意设备改造,对周边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多年来因污染导致周边地域各种疾病和癌症病人数不断增加。“基地”负责人申秀英教授作为雁峰区政协委员,多次以提案的形式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并提出整改意见(比如“华强照明”环境污染问题政协提案)。2009年,衡阳市环保局将此事提上重要议程,督促和帮助衡阳市雁城华强电器有限公司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和关闭部分设施设备,达到了还周边居民一片净空、净土的目的[21]。
另一方面,“基地”还十分注重环保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宣教。在地理科学专业开设了“环境教育”方向课程,使该专业的毕业生除了担任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能兼任环境教育的相关课程。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选修课程,每年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多达500人以上。此外,还通过成立“环保宣传先锋队”等活动形式,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大大提高了他们开展环境教育、环保宣传的能力。同时,还通过“国培”、“省培”计划等形式为中小学培训环境教育师资400余人次。
4 结论与讨论
“四五四”管理模式的提出,是我们长期从事环境教育科研与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与实践创新,也是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环境教育研究中心”在建设期内的成功管理模式,效果显著。“科研管理与创新”是科研工作的重要课题,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本文结合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环境教育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的背景,在科研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四五四”管理模式的框架,即建立了四个机制,实现了五个结合,落实了四个保障。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结合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环境教育研究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总结了“四五四”模式的实践效果。在“四五四”管理模式框架下,促进了“环境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方向的凝练和开拓,明确了基地组织结构及职能分工,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与良好的科研成效,与“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等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进一步搭建和完善了推广平台与机制,且积极服务社会发展的需求,效果明显。
(3)鉴于科研管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本文仅就所在的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环境教育研究中心”的实践进行了研究,未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分析。但本文作为一个案例与方法性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相关观点与提法可能存在不尽完善、周全之处,有待广大科研管理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进行检验与完善。希望引起专家学者们更多更深入地研究科研管理创新问题,以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科研管理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
[1]晏如松.高校科研管理的系统论视角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1):35-37.
[2]孙兆刚.重大科研项目管理的大科学模式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7):25-28.
[3]陈春花,杨映珊.基于团队运作模式的科研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4):79-81.
[4]吴伟昌,顾晓东.以机制创新提升区域教育科研管理水平[J].上海教育科研,2010(8):59-60.
[5]赵芳林,李中国.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机遇、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30-32.
[6]徐小乐.高校科研机构管理创新论析[J].人民论坛,2011(20):240-241.
[7]张明明.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1(7):26-27.
[8]李万里,霍红辉,张迎梅.科研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1(7):24-25.
[9]陈英德.高校科研管理的困惑与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3):72-77.
[10]范春辉.无边界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论坛,2011(9):23-26.
[11]贾丽洁,严书亭,朱清香.基于质量管理体系的科研管理系统[J].中国高校科技,2011(8):24-25.
[12]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3]倪振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创新的思考[J].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1(4):17-18.
[14]黄争红.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的类型及其发展趋势[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23-25.
[15]刘春腊,申秀英,徐美,等.大、中学环境教育对接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7(3):163-168.
[16]申秀英,刘沛林,徐美.低碳理念下的环境教育优化研究[J].教育评论,2010(1):9-11.
[17]申秀英,刘春腊,田亚平.“两型社会”建设与高师环境教育创新[J].教育评论,2009(6):61-64.
[18]刘沛林,徐美,申秀英,等.两型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内涵及其模式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1(6):107-112.
[19]申秀英,刘沛林,邓运员,等.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环境教育创新研究:来自衡阳师范学院的实践[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2(3):107-111.
[20]刘沛林,申秀英.“一目标、四途径”的基础环境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探索:以衡阳师范学院的实践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08(8):96-98.
[21]申秀英.衡阳市雁城华强电器照明有限公司环境污染问题及其解决建议[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145-148.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s“4Mechanisms,5Union,4Guarantees”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Model——A Study Case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LIU Chun-la1,2,SHEN Xiu-ying1,2,LIU Pin-lin1,2,XU Mei2,DENG Yun-yuan1,2
(1.Department of Resources,Environment and Tourism Management,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8,China;2.Research Center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Key Research Base of 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 in Hunan Province,Hengyang Hunan 421008,China)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practice base of key research base of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in Hunan province,“research center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this paper put forward“four mechanisms,five union,four guarantees”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model,analyzed its framework and contents,and summarized the effects and experience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research center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which back ground of the“four mechanisms,five union,four guarantees”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model.We hope for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s to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work.
“four mechanisms,five union,four guarantees”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model;research center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management;base
G40-058
A
1673-0313(2011)06-0131-05
2011-10-08
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09KO98);湖南省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09JD06);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研究项目(湘教通[2010]243号);湖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2010ZK3076)
刘春腊(1985-),男,湖南衡阳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教育及区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