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探析

2011-08-15杨斯斯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辩证法恩格斯矛盾

杨斯斯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00)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探析

杨斯斯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00)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社会的推进,当今社会的时代主题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以前出于为“社会革命”寻找出路的“斗争理论”,逐渐转变为倡导“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和谐社会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历史观三个层面考察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可以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和谐社会;和谐;马克思主义哲学

纵观历史的长河,人类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和谐社会的美好向往始终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都对“和谐社会”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马克思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研究和分析马克思和谐理念对当今时代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马克思本体论中的和谐社会思想

(一)本体论研究的历史性变革

继承、批判和创新前人的思想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品质,特别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种种不公平的现象和阶级冲突方面的理论尤为突出。产生于 19世纪 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阶级冲突日益尖锐的条件下,为了适应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需要而创立的,从一开始就是为阶级斗争而服务的,因此,“冲突与对抗”是当时研究的主导,“冲突论”被看做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合理解释,掩盖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的“和谐论”。例如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在其所著的《社会研究方法基础》中就把马克思理论归为冲突的理论范式[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即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模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2]67《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未来和谐社会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这些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理念,充分体现了“和谐论”的重要地位。根据时代主题的转变,当今社会的理论研究范式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冲突论”转变为现代构建社会的“和谐论”,即从以往所谓的“战斗的马克思主义”向当代“和谐的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转变。

(二)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和历史诉求是“以人为本”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是为了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而发展就是为了人,为了在好的环境下成长,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基础就是“以人为本”,它的提出,表明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就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达到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和历史诉求。首先,和谐社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目前人类对自然界的无量开发、环境的污染、人口的暴涨、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造成了“自然和谐”的破坏,同时也造成了“人和自然和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因此,人类在开发自然界的同时,一定要使实践的过程和产品适合主体的发展,有利于主客体的和谐统一。一方面要发展自己,超越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另一方面,人要从私有制和个体本位状态中解放出来,在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5]。其次,和谐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说过:“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6]所以,人与人的交往是必不可少的,而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种种不公平的现象,引起社会的许多不和谐,就需要建立社会公平机制,它不是消除利益之间的矛盾,而是调节和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再次,和谐社会的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2]122表明个人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社会也是由个人组成的,我们既不能否认个人在社会之中的作用,也不能抹杀社会对个人的支配和决定作用,他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此,构建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关系至关重要。最后,“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一方面,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是生产力发展。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状态,才有可能建立理想的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物质生产达到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得到提高,生活本身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才有机会实现人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根本目的。生产力的提高需要人的发展和创新,所以提高生产力离不开人这个实践主体,从理论上来说,个人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力的提高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所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观。

二、马克思辩证法中的和谐社会思想

(一)辩证法研究的历史性转变

随着时代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变化,辩证法自人们对它形成自觉并运用于分析现实问题以来,经历了以“冲突”、“斗争”为导向到以“和谐”、“同一”为导向的辩证思维方法的转变。回顾历史,从黑格尔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辩证法一直保持着一种否定、革命和批判的理论态势,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辩证法思想中,处于对当时革命时代主题和夺取政权斗争的需要,始终侧重于与当时主流思维方式不同的、批判的、革命的思维范式,其目的是为了揭示阶级对抗社会的不合理性,论证社会革命的必要性。然而,辩证法总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发展,在当代以和谐为主导的辩证思维方法顺应了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多数人所追求的美好目标,辩证思维方法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也和其他各门学科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7]

(二)和谐社会思想的辩证法基础:矛盾的同一性

国内有许多学者把“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作为辩证法的一个特定范畴进行专门研究,其中提到:“和谐是事物本质中差异面的统一,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状态,它是反映矛盾统一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立面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协调性、一致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的辩证法范畴。它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8]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和谐社会思想中就蕴涵了矛盾同一性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和谐社会是以承认社会差异性为前提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是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的美好构想,他们所构思的“和谐社会”是完全否认社会差异的存在的,而真正的和谐社会并不是完全消除了矛盾和斗争,只是在存在矛盾、斗争的情况下社会机制能够有效地调解和缓和,达到社会公平有序的状态,空想社会主义下的美好憧憬缺乏现实的依据,没有理解和谐并不是否认矛盾和斗争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和谐一方面见出本质上的差异面的统一,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这些差异面的纯然对立,因此它们的互相依存和内在联系就显示出它们的统一。”[9]因此,和谐是具有对立、存在差别的同一,社会的和谐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性。第二,同一性在和谐社会思想中的作用。其一,矛盾同一性能够使矛盾对立的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共生共荣,处于相对稳定、暂时平衡和统一的状态。其中对立双方在一个共同体中的相互依存,是保持事物稳定和平衡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和谐社会下的理想状态,它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其二,矛盾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在相互利用、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因素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同一性还规定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事物向对立面的转化,也就是矛盾的解决,也就达到了和谐的状态,而矛盾解决的基本方向和趋势就是由矛盾的同一性提供的。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强和谐因素的过程。”[10]总之,在和谐辩证思维下,和谐社会就是各种社会矛盾应该而且能够达到和谐共生、和谐共存和和谐共荣的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我们更主要的是运用和谐思维中的同一性理论,妥当地分析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

三、马克思历史观中的和谐社会思想

(一)和谐社会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提出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是在长期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理论。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最初提出社会有机体范畴,之后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提到:“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1]可见,社会有机体中的“有机”,就在于它是一个和谐的集体,这种和谐是一种整体的和谐,而不仅仅是局部领域的和谐,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是指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是实践和交往过程中形成并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二)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观基础

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观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理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社会有机体理论强调整体性,重视整体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关系,使社会整体处于和谐的状态。马克思曾提到:“这种有机体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就是这样向前发展的。它变成总体是它的过程即它发展的一个要素。”[12]所以说,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囊括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总体性范畴,与马克思主义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等范畴只从一个方面来观察社会不同,它强调的是从总体和全面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事物之间看做是有机的系统,将社会看做是由人和全部社会生活条件、要素构成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发展的有机整体。其二,和谐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和谐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任何有机体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就是一定程度的和谐,否则整个机体就会瓦解,所以作为一种有机体,任何社会形态都有某种程度的和谐,社会的发展表现为“和谐——不和谐——再和谐”的动态复杂过程,意味着,和谐是社会发展中的和谐、社会前进中的和谐,社会和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哲学思想不仅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而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1]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 [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刘建刚.马克思和谐社会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J].法制与社会,2006,(1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8]李殿斌.简论和谐范畴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10).

[9]黑格尔.论矛盾[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0]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Z].2005-02-19.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35-236.

On Harmon ious Society Thought ofMarxism

YANG Si2si
(Marxism Department,XinjiangNor malUniversity,Urmuqi 830000,China)

W ith the development ofmodern scientific technology and the advancementof human civilization,the theme of the times in todayπs society has undergone dramatic changes,from“Struggle Theory”of finding thewayof“SocialRevolution”in the past,grad2 ually transfor med into“Har monious Society Theory”advocating the theme of the times of“peace and development”.From three levels of ontology,dialectics and view of history ofMarxistphilosophy,investigating harmonious society thoughtofMarxism willprovide a sci2 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guidance to build a har 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harmonious society;harmony;Marxist philosophy

D641

A

1001-7836(2011)05-0008-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5.003

2010-10-15

杨斯斯 (1986-),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与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辩证法恩格斯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矛盾的我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对矛盾说不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