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学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2011-08-15孙文婧高淑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语境词语汉语

孙文婧,高淑平

(哈尔滨理工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

语用学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孙文婧,高淑平

(哈尔滨理工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

语用学的任务是把特定的话语置于特定的语境之中,以探索在不同交际环境下如何运用语言的规律。它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性和启示作用:一是利用语境制约理论,对词汇进行动态分析;二是结合语用交际研究,关注词汇的交际性。作这种探讨的目的是扩大词汇教学的时效性并探索语用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语用学;词汇教学;语境;交际

一、例解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丈夫或男朋友对他的另一半说“你今天穿这件衣服特别漂亮”,而对方马上接到“那我穿别的衣服一定不漂亮了?”这时,男方肯定觉得很委屈,忙于解释,而女方还是坚持她自己的理解。

另一个例子,现代汉语词典对“柜子”的定义是:“器具,用于收藏衣物、文件等用。一般为木制或铁制。”这个定义当然是精确的,但置于具体生活中,有的人会把吊兰等植物放在较高的柜子上,此时的柜子有花架的功能;当我们碰见歹徒时,柜子可以用来藏身,此时它有自卫的功能。

以上例子揭示的现象,可用《庄子·天道》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即意会大于言传。我们发现这是汉语的一大特点。由于现实生活总在不断发展中,出现了词义制定之初根本想象不到的新情况,其字面表达意思相对于现实生活来说都是片面的、局部的,它不可能穷尽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而可以说汉语是最灵活、最简洁和含蓄的语言,它的表达充满暗示性和随意性。面对这样的语言,怎么来学习它或说是认识它呢?语用学能够给出答案。因为语用学是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学科。它的任务就是把特定的话语置于特定的语境之中,来探索在不同交际环境下如何运用语言的规律。

在这里,需对语用学概况作简要梳理。语用学作为一个术语第一次被提出是在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的《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它是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直到 1977年荷兰出版《语用学杂志》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得到确认[1]。此后,在不同学派语言学家的努力下,语用学从概念发展成为系统。20世纪 80年代初,我国汉语语言界在语法研究中引进语用概念。1981年 7月出版的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指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句法的[2]。当时,在汉语语言学研究领域中,以语法研究为立足点,三个平面相结合的方法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有不少的语用因素,有的跟语法有关,有的跟语法无关,可以说这种理解范围内的语用太狭窄。慢慢地,对于语用学形成了一种多维度的考察,不管是语言内部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因素还是语言外部的社会、文化等因素都是语用学不可缺少的部分。而研究的最终目的都离不开理解和使用,这正是为何语用学能解决上述问题的原因。

二、语用学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其主要目的在于怎么让一个对汉语知之甚少的留学生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地掌握汉语。习得一门语言,除了发音的标准,词汇的丰富和语法的正确,更重要的是准确地理解和得体的表达。衡量一个学生的汉语水平,重点是看他是否能自如得体地运用汉语交际,是否具有较高的语用能力,语言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语用能力的培养过程。

语言教学离不开词汇的教学,词汇组成语言。词汇的习得在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在日常语言交际中,许多词语或结构所传递的信息并非其自身编码的字面意义,而是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交际意义和交际功能。其原因可归于现代汉语的词汇不同于形态丰富的英语、德语等,它缺少形态变化,那么词汇教学就省去了形态的分析、描写那部分工作,同时使得它的语用特性得以突出。鉴于此,语用学理论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一)利用语境制约理论,对词汇意义进行动态分析

一个初中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落在后面,他很沮丧。爸爸对他说了一句话:“这会过去的。”第二个学期,他的期末考试排名是第一,他非常高兴。这时爸爸还是对他说了一句话:“这会过去的。”这两句话的区分有时被称为词语 (或语句)意义与说话人意义的区分。这就是说一个词、一句话,有它固定的意义。但当说话人用到该词、该句的时候,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其原有意义。或扩大、或缩小甚至相反[3]。从另一个角度说,说话人意义可以叫做语境意义。说话人之所以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一个词或一句话的固定意义,就是因为有合适的语境。语境不同,说话人意义也就不同,语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词语的意义。

语用学特别关注这种在交际过程中语言形式在特定的情形中体现出来的意义,所谓特定的情形即语境。在语用学中,掌握动态的语言知识和静态的语言知识同等重要。语言系统中的语言单位都可以进入到动态的语用过程,不能脱离语言的使用环境,而且受到这个环境的制约。在这些条件的干涉下,原本明确的词义会因说话人的表达意图而被调整或修饰,我们可以利用语境制约理论,依靠特定语境和其他知识来消除歧义。这对于得体地运用汉语以实现准确地传情达意的目的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汉语词义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决定了人们对词语的理解离不开语境,语境与词语的关系越密切,理解就越容易、越到位、越深刻。

综上,我们不难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词汇意义很多也很复杂,而说话人使用它时只能是表达一种或两种含义,听话人如何明确到底是哪种含义呢,语境制约来帮助听话人找到答案。

例如,以下是《现代汉语词典》对“走”的解释:

(1)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路,行~

(2)〈书 〉跑 :奔 ~

(3)(车、船等 )运行 ,移动 ,挪动 :钟不 ~了

(4)呈现某种趋势:~红

(5)离开:车刚~

(6)指人死 (婉辞):她这么年轻就~了

(7)(亲友之间)来往:~亲戚

(8)通过:~这个门出去

(9)漏出 ,泄漏:~气

(10)改变或失去原样;~味儿

试比较下列几段文字中的“走”:

(1)他答应朋友永远保守这个秘密,不告诉任何人,但是今天他不小心,说话说走了嘴。

(2)今天开会时,经理特别生气,他不断地问:“为什么文件传到下面走了样儿?”

(3)她结婚以后,把所以精力都放在家庭上,从来不和朋友联系,甚至不回娘家走走。

几个“走”都因语境的制约而含义各异,第一个“走”意指把本该保守的秘密不小心泄露出去;第二个“走”指文件在传达过程中被改变了;第三个“走”意为同亲人、朋友之间的交际来往。

当把抽象词语置于一个具体的情境中时,它的意义会比较明确地显现出来,这是一种便于操作的有效方法。语境制约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能对其产生直接的符合实际需要的影响,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语境的选择和使用上,应把握以下几点:

1.科学实用性。教学中所设计的语境在符合汉语语言规律的同时,又要符合教学实践的要求。也就是要考虑课堂上是否便于操作,是否能够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选择上尽量使其与学习者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做到真实可感,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比较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而且通过信息和情景的串联,可以对所学的词语知识有深刻的记忆。科学的语境设计能够将语言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结构的安排具有变化性、挑战性,并富有积极意义。

2.经济性原则。学生总是希望用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多最准确的信息。考虑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更应该在解释例句的选择上字斟句酌。不能为解释一个词而列举很多使用语境,可能教师自我感觉解释得很到位,但在大量使用汉语时难免出现新的生词和语法,其结果是弄巧成拙,制造了更多语言障碍,甚至打击了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

(二)结合语用学交际研究,重视词汇的交际性

对外汉语语用研究是一种对语言运用的研究,因此,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话语理解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它从言语交际主体的思维变异、文化依附、语言异同、接受特点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而对于词汇教学的有益启示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得体原则。所谓“得体”,《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言语、行为等)得当、恰当;恰如其分。”评价一次交际活动的最终效果,归根结底是看表达者在交际中的表现是否得体,这就是“得体原则”。语用学上的“得体原则”提醒我们在讲授词语时要关注制约言语交际的因素:如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时间、交际场所等,同时兼顾社会文化规范和制约,说出恰到好处的话语,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2.实践性原则。语言学家莫尔顿说:“讲授的真正目的是 (使学习者获得)说这种语言的能力,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能力。”实践性原则比较重要的教育原则。其实,第二语言的习得与第一语言相似,都是模仿、机械记忆的循环反复,最终形成条件反射,同样强调实践、强调教学内容的交际化。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精讲多练。具体到词汇教学主要在于使学生不断增加词汇量,并能正确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交际。不具备一定的词汇量,所谓交际就是一句空话,而不能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词汇,则记忆的单词再多也无济于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合理、科学地安排技能训练,对于交际常用词汇应在课上和课下反复提及、使用,培养连贯话语的能力,最终把汉语变成学生的自然而然的能力。培养提高交际能力自始至终要占主体地位,丝毫不得放松。而实际的情况是随着水平上升,学生的开口率却在下降,可能是在教学方针上出现偏差,对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很容易走向母语教学的道路,也就是把留学生和中国大学里中文系的学生画上等号。实际上,大多数留学生是把汉语作为交际工具,作为了解中国或学习其他知识的媒介而已[4]。

3.关注文化因素。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因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特点也必然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随时注意将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进行比较,并找出差异。比如,吃了吗,去哪儿,最近忙什么?等日常用语,能使人感到来自他人的关怀。而汉语学习者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做出事实性的回答;一种是不理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其原因大体是文化上的问题。在汉语文化环境中,这些语言的使用完全没有打听别人隐私的意思,随便应付一句即可,没有必要认真回答,但是留学生可能对这种表达不适应。他们用的是汉语,但依附的文化是母语文化[5]38。不了解中国文化很难用汉语进行交际,那么,如何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呢?第一,中国人习惯通过观察事物的形象来形成概念,思维方式上有直观性特点,得到的结论有猜测性和预见性。这在词汇的构造法中有所反映,汉字有非常多的象形字,形象性要比其他语言丰富得多。在构词上,往往是两个字的单独意思合成一个新的意思,有联想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不妨关注词汇的这一特点,学生可从中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第二,汉语的词汇是民族和历史发展的缩影,它们和中国的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教师必须具备充足的历史知识储备,如果学生学了“红娘”、“穿小鞋”、“太上皇”等词语,如果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因素,就很难得体使用[5]43。总之,培养学生使用汉语进行交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当然多多益善。

三、结语

语用学是一门很有实用价值的学问,它能为语言实际教学研究建立可能的理论基础。词汇教学就是显而易见的例子,在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把有关语用学的理论应用到词汇教学实践,这有助于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在交际时更加准确、灵活地运用词汇。试想,如果没有那些来源于现实的活生生的问题的刺激,语用学就会失去其自身的活力,而变成经院式的学问。所以,我们有必要更加关注语用学的实用性,将理论和实践更加完美地结合。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5-8.

[2]胡裕树.现代汉语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334.

[3]严辰松,高航.语用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88.

[4]李扬.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49.

[5]唐雪凝,等.对外汉语语用的多维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Pragmatics andW ord Teaching of Chinese for Foreigners

SUN Wen2jing,GAO Shu2ping
(Interna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College,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80,China)

Aswe known,the task of pragmatics is to put specificword or sentence to correlative language environment,so as to re2 search the rule of language application under different phatic situation.The instructive functions of pragmatics to word teachingmainly include two aspects,one is to carry out dynamic analysis forwordwith context restricted theory and the other is to studyword phatic by combining the research of pragmatic communication.The research work of this paper can not only expand the timeliness ofword teach2 ing,but also provide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combination of pragmatics theory and teaching practice.

pragmatics;vocabulary teaching;context;communication

H195.3

A

1001-7836(2011)05-0167-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5.064

2010-10-12

孙文婧 (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从事比较文学研究;高淑平 (1979-),女,黑龙江大庆人,讲师,博士,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语境词语汉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一枚词语一门静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