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古文解读在提高高职生文化素养中的作用

2011-08-15陈苏梅高国兴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高职生文化学生

陈苏梅,高国兴

(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部,江苏宿迁 223600)

论古文解读在提高高职生文化素养中的作用

陈苏梅,高国兴

(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部,江苏宿迁 223600)

为了提高高职生学习古典文化的兴趣,展现古代文学的魅力,使之成为指导高职生“做人、做事、就业”的指南,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把高职课本上原有的古代文学作品及另外挑选的部分实用性、针对性强的精粹段落,用现代的观点去总结其精华,提出全新的有借鉴意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力求化艰深为浅显,化理论为实用,化腐朽为神奇。也就是用现代价值观念去解释古代文学,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完成教育的智力启蒙任务,并为之注入市场经济观念,让古代文学在现代的市场经济时代闪耀它摄人心魂的魅力。

古文解读;高职;语文教学;启迪智慧;价值观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但是,与本科院校相比,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文化氛围不够浓,文化底蕴不够深,高职生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近年来,学生的文化素质越来越受到教育界、舆论界的重视,文化素质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通过加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尤其是古典文化精华的阅读,有利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内容之外的其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思考社会和人生,确立理想和责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吸取深厚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从而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报国之志;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吸取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思想、理论精髓,从而志向远大、方向明确、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有利于学生掌握辩证思维、形象思维,从而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有利于学生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从而促进他们形成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培养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然而对高职生来说,古代文学就像“鸡肋”,学之无味,弃之可惜。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基础薄弱,古代文学对其来说艰深难懂。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化艰深为简易?古文解读恰恰可以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可以把高职生引进浩瀚的古典文化殿堂,领略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厚实他们的文化底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切实提高高职生的文化素养。

一、启迪智慧,感悟人生

对现代人来说,两千多年前的先哲圣贤的思想能否在现代闪烁智慧的光芒?回答应是肯定的。因为人类在对外在环境的反映上,古今存在着相同的感觉,许多价值观念,处世原则古今没有多大的差别。今天,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借用先哲圣贤的智慧来开启学生的智慧,化解学生心中的浮躁和烦闷,用先哲圣贤的思维来开启学生的思维,指导其生活。

1.发挥古文教学智力启迪的任务

现代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使得人心浮躁,那么冷静的思考,睿智的目光,则显得尤为重要。古人的智慧,无疑是一剂良药,可以医治我们的浮躁、愚顽。

老子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天下之大作于细。”[1]他认为做事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志存高远,从点滴小事做起,这样才能有所成就;而对成功抱一种急切的心情会导致浮躁心态,反而会阻碍成功。因为无论做任何事都需要一个过程,对今天在校的高职生来说,踏实就是认真完成学业,为明天的就业打好基础;对即将踏上就业之路的学生来说则是要调整好心态,接受一切可能出现的求职结果:即使你是一个优秀的毕业生也未必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甚至落差很大,面对的是低薪、劳累甚至脏兮兮的环境。此时是失望?颓丧?还是勇敢接受生活的挑战?当然是后者,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积累经验,养精蓄锐,寻求新的机会。“世界塑料花”大王李嘉诚,最初也只是一个打工者,他先是想到银行寻找机会,但他只当了一名茶馆里的茶倌,与他的梦想差距很大。但他并不怨天尤人,而是胸怀大志,从小事做起,积累着人生的经验。他给自己安排课程以自觉养成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习惯。后来又进了舅父的钟表公司当学徒,17岁开始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也是屡遭失败,几次陷入困境。但这时他仍然不浮躁,而是脚踏实地,一步步往前走,终于抓住机会成为世界“塑料花大王”。

别人不愿意端茶倒水,你更要端出水平;别人不愿意洗涮马桶,你更要涮得明亮;别人不愿意作准备,你更要考虑周全;别人不愿意付出,你更要多付出。同事不愿做的事情,你愿意去做;别人不想做的事,你愿意去做,只要你能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只要你能做别人不想做的事情,并且一直坚持着,你就可以成功。

2.通过古文解读,领悟职场人生

人生不是单行道,许多复杂玄妙之契机,实在需要细细体悟,古代的许多作品中都蕴涵着古人对生活的感悟,富有人生哲理,这对于高职生将来涉足职场大有裨益。

孔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2]12观察一个人,不仅要听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俗话说,“知人知面难知心。”一个人的音容笑貌,仪表谈吐与其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并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观察一个人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著名军事家孙膑,胸中的韬光晦略,在当时可以说无人可敌,然而却因不阅人,竟然被师兄庞涓花言巧语迷惑,以致被陷害遭膑刑之后很久才识破其险恶之心。正像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像庞涓这种“花言巧语”之徒是需要处处设防的,这种人不仅是孔子所说的“鲜矣仁”,简直是疯狗,会落井下石,会乱咬人,甚至连亲朋好友都会乱咬一通。

不过问题往往一分为二,要辩证地看问题。世人往往鄙弃“巧言令色”之徒为小人。其实捧人捧得有分寸,骂人骂得含蓄,自夸夸得像自谦,这些技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是巧语的同时,切记“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虽然这只是孔子的牢骚之言,却道出了社交之真谛:假使一个人没有像祝鮀那样能言善辩的好口才。虽然长得像宋朝那么帅,在当今社会仍然行不通,这是孔子对当时社会变乱的感慨,可见良好的口才可以使人在乱世中立身处世,趋利避害,那么在职场中的效用就可想而知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不及徐公漂亮,但妻、妾、客都赞他胜过徐公,从这件事情中,他悟出一个深层道理:不要在赞美声中自我陶醉。于是他由此作喻,讽谏齐王,规劝齐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正是因邹忌善用比喻,极尽言辞之妙,才使得其“忠言不逆耳”,才能谏讽成功,成为千古美谈。

“一条舌头敌三对拳头。”历史上有很多像邹忌这样能言善辩的人,靠一条舌头创造了奇功。《管晏列传记》记载春秋时晏子,个头矮小舌头却灵活多变,深得齐景公信任和齐国朝野赞扬,被齐景公用为国相。《苏秦以连横说秦》让我们看到出身寒微的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东方六国合纵,拜为六国之相,威风一时。《廉颇蔺相如列传》精彩记述了赵国蔺相如初为官宦门客,凭一张利嘴保住了国格,由此官场得意,位至相国。晏、苏、张、蔺的善辩之才,简直可以敌千军万马。

二、顺应时代,推陈出新

毋庸讳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在还停留在少数人交流的局面,许多研究成果还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当历史步入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经济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不断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怎样审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吸取其精华,让先哲圣贤留下的美好乐章和谐地融入我们现代化的雄壮旋律?我们需要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用当代著名学者张岱华先生“要认识传统,超越传统”的思想,来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把先哲圣贤博大精深的政治学术思想想从专家学者的书斋中解放出来,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1.依据市场经济价值观实现自我

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了许多价值判断迥异于以往经济时期的价值观念。如古代文人推崇的“安贫乐道”思想,在今天看来,“乐道”未必一定要安贫。一个人的成功,对精神理想的追求并不排斥对富有的追求;古代强调的“重义轻利”的美德,在今天看来也未必完全可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常智力服务或其他服务,既要重社会 (或商业)交往原则,也应该获得劳动报酬。“知识就是经济”,高薪引进人才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普遍现象,以报酬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有才能的人,尽可以“出卖”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2.用现代人生价值观导引学生学会适应环境

不平则鸣,对外界环境的不平,产生了文学。作家内心与外在反差越大,诞生的文学作品震撼人心的可能也越大。如阮籍、左思的很多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审美价值,诗人的形象很高大,值得景仰。但是今天的人才竞争不是单一比拼精神、理想境界的高下,而是综合素质在职场中的具体发挥,所以现代青年不能只学习阮籍、左思的人格魅力,还要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职场是检验才华与理想的舞台,有才华有理想如果发挥不出来,就等于没有。古代那种内敛、谦逊的美德,在今天尤其在求职的关键时刻,就必须抛开。“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学会宣传自己,推销自己,才有可能在竞争中战胜对手,争取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再比如,古代文人自己个人价值得不到实现,常抱怨客观环境。而今天我们主张在改造客观环境的同时,更应当努力改造主观世界,从自身去找原因,环境是“死的”,而人是“活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在《滕王阁序》中王勃也发出了此等慨叹:“贾谊屈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此中的君子识时务,其实也道出君子应审时度势,去迎合时务,才能一展抱负。善于适应环境,“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更加重要。

三、感受古今文化的一脉相承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是一个文化灿烂之邦,其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其知识积淀博大精深。发扬传统,辩证地吸收传统是文化传承之本,古今文化有它一脉相承的地方,古人的爱国情怀至今呼吸可感,科学发展观,创造和谐社会的远见卓识,穿越历史时空的隧道,与今世相和。

1.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忘义。”即是说读书人遇见国家危难时就献出生命,遇见有利可得时就想到是否该得。“见危致命”,在国家社会危难之时,士要勇敢地出来担起责任。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名士,像文天祥,在南宋晚期才被起用,他完全可以不做这个窝囊的宰相,因为在情形好一些可以享福的时候,朝廷忘了他,他作为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抛去了庸俗的观念,临危而出,舍命以图救国,留下光照千载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这样精神的人还很多,尤其是屈原,他借《离骚》传达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思想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爱国精神,滋养了后世无数铮铮铁骨的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引领学生多读读屈原的作品,让屈魂成为砥砺我们的人格,激励我们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振兴我们民族的永恒的精神,是作为高职文化课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对于屈原这样的天才的爱国者,我们未免对他的无谓牺牲而痛惜。因为无论他发出多么忠诚的救国的呼喊,却无人理睬无人问津。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孔子说:“好一位君子啊,蘧伯玉!国家政治清明,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他就隐退起来。”)我们更希望屈原能如蘧伯玉那样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当时的楚国无疑是无道之国,楚怀王是无道昏君,屈原则可以“卷而怀之”,退而著书,生命才是最可宝贵的,为这样的君王舍弃生命是不值的。若如此,民族的文化史上又将增添灿烂辉煌的一页。

2.创造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子张问政,子曰:居无倦,行之如忠。”[2]133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一样,一定要使诉讼案件不发生才好啊!”在回答子张关于政事的问题时,孔子阐明了他的观点:各级官员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负责地执行公务,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孔子这段话,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政通人和,行令禁止,社会安定和谐,国富民强,和平幸福的理想世界:各级官员秉公执法,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有所终,幼有所养。这样一种太平盛世自然无讼事。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在陶渊明的桃花源中也有同样的场景:人人平等怡然自得,没有压迫,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是许多智者的共同理想。

不管是贾谊的《过秦论》还是老庄的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无一不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

居于世界哲学顶峰的老子从“道”出发,推演出治国的理念,在原则上要求“法自然”,要以“清静无为”为原则,以安定不扰民为上。只有这样才能各守其静,天下也就相安无事,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老子的治国原则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他的理想之国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不能认为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向人们展示未来的理想社会状况。百姓衣食无忧,珍惜生命,不强求物欲,安于俭朴的生活,这就是治国有方,是国家和百姓之幸福。

这一和谐发展观也包括人与自然应保持和谐一致,要维护自然的稳定与和谐、特别是维持生态平衡。美国著名学者卡普拉对道家的这一思想给予高度评价,他说:“道家提出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以及两者潜在的一致。”[3]老子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应顺从天道。唯道是从,自觉地维护生态平衡,保持人与大自然和谐相融。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92:66.

[2]钟雷.论语[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4.

[3]卡普拉.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 [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57.

G718.5

A

1001-7836(2011)05-0072-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5.028

2010-08-20

陈苏梅 (1971-),女,江苏新沂人,讲师,教育硕士,从事语文教学研究;高国兴 (195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特聘教授,从事市场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高职生文化学生
年味里的“虎文化”
学生写话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