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涛“受识论”与克罗齐“直觉说”相同点的比较

2011-08-15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石涛直觉美学

邓 斌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石涛“受识论”与克罗齐“直觉说”相同点的比较

邓 斌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本文对石涛与克罗齐的美学观点加以比较,进行探讨。

石涛与克罗齐;“受识论”;“直觉说”;比较研究

在众多的解读画语录当中,吴冠中先生的《我读石涛画语录》比较新颖,他突出的贡献之一是发现了石涛语录中的现代意识,比方说:他认为石涛所说的受与识,实际上是开了十九世纪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Crose)“直觉说”的先河。然而,吴冠中先生只是提出了这一发现,并没有进一步,深入的把这些美学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比较石涛的“受与识”与克罗齐“直觉说”的相同点。

一、《石涛画语录》与《美学原理》

(一) 《石涛画语录》。《石涛画语录》是中国艺术理论史上一部重要的带有美学品格的画学画论著作,它是石涛晚年所写。共十八章。以“一画”为其核心,具有系统的体系结构。石涛这样安排自有用意。全文的十八章可以分为几个大的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是总论,提出“一画”概念,谈到了了法、变化、感受等;第五章至第十章则是分别具体的论述绘画创作中的一些问题,也是前四章的具体落实;最后十章是画外之话,看似与绘画无关,却是绘画成功的关键,是“功夫在诗外”的体现。《石涛画语录》是一部既传统又饱含创新的、系统的、分层次的美学、艺术学著作。

(二) 《美学原理》。《美学原理》是意大利哲学家、美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克罗齐(Bennedetto Crose),第一部著作。也分为十八章,前两章是提出并论证直觉=表现=艺术的观点,后十六章都是根据前两章的结论提出来的观点。其所有的结论都从一个轴心原理推演而来,这个轴心原理即是“直觉即表现,表现即艺术”。《美学原理》讨论的不仅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尤其涉及到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以及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关系等。

(三) 《石涛画语录》与《美学原理》的比较。“受与识”放在《画语录·尊受章第四》,在全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石涛在这一章中重点突出了“感受”在绘画实践中的作用。而“直觉说”却贯穿于克罗齐《美学原理》全文,在此文中,他其他所有的观点都以此为轴心。

克罗齐与石涛,一个是东方的大画家和艺术理论家,一个是西方的美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石涛,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在画论上的言说方式的体验性、情感性和非逻辑型的特征,不同于古希腊式主客两分的科学思维方式。中国的绘画艺术学和美学范畴也不像西方那样,具有明晰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谨严性质。因此,石涛相较于克罗齐而言,表达一个思想,更习惯于用片断的、体验性的、多语义的表述方式。

二、“受与识”与“直觉说”相同点的比较

(一)“直觉说”的含义。要比较“受与识”与“直觉说”的相同点,首先要明白“直觉说”这一美学观点,而要理清克罗齐的直觉说,首先得理清直觉的来源,直觉是认识的(知)的起点,是感性认识的最低阶段,还只限于认识个别事物的形象,这形象还是孤立的,不与任何其他事物发生关系。克罗齐采取了康德的心灵因赋予形式而铸造现象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论点,他否定了物质的存在,物质这一词在他的词汇里只有材料并不来自物质世界而是来自精神世界或心灵活动:也即是实践活动所伴随的快感、痛感、欲念、情绪等。他把这些因素笼统的叫做情感并认为它与所谓的感受、印象、自然、物质是同义词,均属心灵的产物。他说:“在直觉界线以下的是感受,即无形式的物质。这物质就其为单纯的物质而言,是心灵永不能察觉的。心灵要察觉它,只有赋予它以形式,把它纳入形式才行,单纯的物质对心灵为不存在,不过心灵活动须假定有这么一种东西,作为直觉以下的一个界线。物质,在脱去形式而只是抽象概念时,就只是机械的被动的东西,只是心灵所领受的而不是心灵所创造的东西。”由此可知,直觉的来源还是心灵活动本身,情感在未经直觉(还在直觉界线以下)时还是无形式的,一旦经过直觉,它才为心灵活动所掌握,才得到形式,亦即转化为意象,而这意象也就是一般人所了解的客观世界的事物。所以直觉这种心灵综合作用不但表现了情感,而且同时还创造了表现情感的意象,即客观世界的事物。明白了直觉的来源之后,所谓直觉顾名思义,便是由特殊的事物所直接引起的知觉;也即是人类的心灵,不假思辨,直接把握个别事物之特性和真相的能力,也可以说像佛家所谓不起一切分别想。直觉是最基层的认识活动,它所产生的是个别事物的印象,所以它其实就是想像或意象的形成。当事物或外在底自然触到感官感受,心里抓住它的完整的形相直觉,这完整的形相的成功即是表现即是直觉。

(二) “受与识”的有关解释与直觉说的相同之处。《画语录·尊受章第四》是研究画语录者分歧较多的一章。历年来研究画语录者对它有各种解释,其原因在于对于“受”和“识”的不同理解,但是尽管有不同的理解,解释上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也不至于千差万别,因此关于“受与识”的解释和“直觉说”的相似之处的比较是可行的。另一方面本文由于篇幅的限制不能一一列举各种解释,所以本文列举的都是在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解释。

在“受与识”的解释中,一部分人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来解释“受”和“识”,认为“受”指直观的感性认识,“识”指更高一层的理性认识。“先受而后识”,是指以直观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克罗齐的“直觉说”认为“直觉”是认识的起点,是感性认识的最低阶段,这个直觉还只限于个别事物的形象,还不能对这个事物的形象下肯定否定的判断,这个形象还是孤立的,还不能与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这样看来,“受与识”的这种解释和“直觉说”同样是关于认识的观点,而克罗齐对于“直觉”的界定似乎要显得清晰明朗一些,而“受与识”的这种解释要显得模糊宽泛一些;再者,同样提到感性认识,克罗齐却认为“直觉”是感性认识的最低阶段,克罗齐不否认“直觉”是感性认识,只是给“直觉”划分了更清晰的界定,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说“直觉”和“受”同样是社会主义,而“直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叶朗,认为“受”是指艺术家自身的才能或者性灵,“识”是指艺术家的知识和学养。画家的性灵是先天的,而学识是后天的。所以按照他的解释,“受”是指才能或者性灵,“识”是指知识或学养,我们在这里只讨论才能或性灵,知识或学养已经脱离了克罗齐的“直觉”,属于概念或逻辑一类的,克罗齐认为普通人和艺术家在“直觉”上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不同,人人都有直觉,克罗齐说“诗人不是天生的,而人是天生的诗人”,从这一点来说,克罗齐的直觉可上面提到的才能活性灵有相似之处。

韩林德从语义分析的角度,解释了“受”的概念的两重含义,认为它一是指在人接触外界事物时产生的感知、情感、思维活动;二是指在艺术创作的传达活动中,心与手,手与笔墨之间协调活动的关系,是艺术家的创作达到如化生万物的天地一样和谐一体的一种境界,识是在受(感知觉)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外境)的缘虑,最终达到对外境的了别,他的解释明显属于理性思维这一心理现象他所解释的“受”的第一点,认为“受”是人在接触外界事物时所产生的感知和情感,和克罗齐的“直觉说”还有可比较之处,后面所说的思维活动、协调活动的关系等和“直觉说”已没有可比较之处,因为它已经脱离了直觉的范围。所不同的是,韩认为“受”是产生的感知、情感,而克罗齐认为“直觉”本身就是人的心灵活动,而不是经过其他产生的。鉴于本章只讨论两者的相同之处,在此就不多谈,在后面的章节中会详细的阐述。

三、石涛的“识”与克罗齐“直觉说”中的对应关系

前文已经解释过“受”的含义以及“受”与克罗齐“直觉”的区别。石涛说:“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是说,“受”在前,而“识”在后,先受而后识,“受”带有感兴的特征,相对于“受”来说,“识”是具有知性和理性认识的特征,它比“受”更进一层意思,是对对象进行区分、识别、使其显现出本身的性状。在佛学中,“识”的基本含义是“了别”。《阿毗达摩俱舍论·卷第四》有云:“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因此,心、意、识虽然从字面上解释仿佛不一样,其实其本义是一样的。佛学认为,“识”指意识具有区分事物的功能,能对过去、现在、未来所领纳和可能领纳的对象缘起、相状进行追忆、思虑。即使根、境、识三者都齐备、对所取境也不一定做了别,必要令“受”、“想”、“思”三者具起,识之于境,才显出种种形相。因此“识”是属于审美意识的内容,它在“受”的基础上形成,是理性认识渗入审美感兴形成的审美判断,艺术家对自然客体的“生活”的认识、对现象的的形式的把握,属于“识”。很难在克罗齐的直觉说里找到一一对应的关系,克罗齐说:“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不是从想象得来的,就是从理智得来的;不是关于个体的,就是关于共相的;不是关于诸个别事物的,就是关于它们中间关系的;总之,知识产生的不是意象,就是概念。”从这里来说,克罗齐对于知识来源的界线划分得很清晰。石涛的“识”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带有理性认识的特征;“受”可以脱离“识”而独立存在,而“识”不可以脱离“受”而独立存在。石涛说:“古今至明之士,借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至明之士可以“借”其识发其所受,而“知”其受发其所识,一个用了“借”字,一个用了“识”字,这说明只有至明之士才可以利用他的理性认识来启发感性感受,而不是利用感性感受来启发理性认识。因为石涛又说:“识然后受,非受也。”是说有了“认识”再去谈“受”就不是真正的“受”了。从这一点来说“识”有点像克罗齐直觉说里面的“概念”,或者说“识”是和“概念”是处于差不多级别的知识,克罗齐认为直觉的知识可以离理性知识而独立,直觉可以脱离概念,而概念必须含有直觉。这和石涛“受”与“识”的关系是相似的。

四、结语

经过上述的讨论,我们现在可以“受识论”与“直觉说”做一些综述。一、从研究的对象上来说,两者都是涉及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美学观点,石涛《画语录·尊受章第四》,整片文章都是在说明“受”与“识”的关系。克罗齐“直觉说”则是在阐述“直觉”的含义,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只是他所言的“直觉说”之推论;二、从表达的方式上来说,“受识论”的表达更为直观、感性和注重体验性。“直觉说”的表达更为晦涩(这里所说的晦涩不是贬义)、知性和注重推理性;三、从得出的结果上来说,“受识论”,肯定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作为艺术家来说,感性感受显得更重要,画家要生生不息、不断丰富和加强自己的感受,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又用理性的知识来提高、增强感受的灵敏度和深刻性,是一个循环相生、连绵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而“直觉说”最终是在强调“非理性知识的重要性。

[1]俞建华.石涛画语录究 [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

[2]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 [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6.

[3]韩林德.石涛与画语录研究 [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186-189.

[4]刘文潭.新谈艺录 [M].台湾:台湾中华书局,2006:48-59.

[5]贝奈戴托·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 [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6]贺志朴.石涛绘画美学与艺术理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0.

Abstract: Shi Tao and Benedetto Croce, what are the common points of their views, why were those similarities formed,how do the similarities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esthetics respectively?The author will probe into these questions in this paper.

Key words:Shi Tao and Benedetto Croce;intuition;coparison

On the Similarities of Shi Tao’s“Percept upon Emotion”Theory and Benedetto Croce's Intuitional Theory

Deng Bin
(Gu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

J20-05

A

1008—6772(2011) 06—0107—03

2011-11-9

邓斌(1986-),男,湖南衡阳人,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教师,研究美术学。

猜你喜欢

石涛直觉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外婆的美学
石涛山水画艺术探微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纯白美学
数学直觉诌议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