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探究式教学的尝试与反思
2011-08-15马利文
马利文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浙江宁波 315100)
思政课探究式教学的尝试与反思
马利文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浙江宁波 3151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一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如何实现“要我学”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我要学”的主动获取知识之间的转变,是亟待研究和探索的课题。通过连续两个学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探究性教学实践尝试,笔者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探究性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探究式教学;尝试;反思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一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它在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可靠接班人的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从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情况来看,大多采用大班教学形式,师生互动未能充分开展,学生的学习内动力明显不足,以理论考试为课程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未能充分评价大学生的对于世界、人生、社会现状的思考力。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逐渐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的最大原因。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要我学”的外在约束,如何实现“我要学”的内动力机制,是亟待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教学就是由教师引导,以一定问题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探究性教学的理念是通过设置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提出学习任务要求,提供学习资源以及学习建议,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学习资源以及团队成员之间分工合作进行自主探索研究学习。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我们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从2009年春季开始,连续两个学期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完善评价体系,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和完善。
1.尝试——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教学模式
1.1 教学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章节的安排本身具有很强针对性,为此我们设计了相应的探究性问题:①从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工作?②在大学阶段树立怎样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③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理性的爱国?④思考人生的价值何在?⑤对于社会中道德缺失现象作何感想?⑥对于大学生谈恋爱你的态度是什么?⑦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利益和维护和会公正?等等。从问题出发,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查找资料、网络搜索、调查采访等等方式,在课堂中集中就某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
不足之处:经过第一轮教学实践尝试后,我们发现对于原先设计的七大问题,学生收集或分析问题的角度都相对粗浅,有些小组不能很好的阐释透彻,有的甚至照搬理论书籍,照本宣科。这些都说明在问题设计环节,我们需要让学生有展开思考的触角或者启示性媒介,而不是只有一个简单的设问。
1.2 教学实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不得低于10人,由学生民主推选一名组长,由组长落实组内成员的分工,小组讨论形成本组观点,分头查找资料,制作相应的发言报告,确定发言人阐述本组观点。
不足之处:小组分工不够明确。组长个人能力的差异,导致各小组在组织落实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劳逸分配不均现象,部分团队甚至全部由组长1人承担本队所有工作。
1.3 教学评价。小组发言由团队自我评价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团队自我评价总分为800分,教师点评实行加分制,满分为20分。团队自我评价由组长负责,组长根据组员表现、参与小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组员(包括组长自己的分值)得分。教师根据该小组在所有小组中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加分,最终小组成员可以在组内得分基础上,加上教师点评加分项,得到自己在某个问题探究学习中的总分。该总分按比例计入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总评成绩。
不足之处:学生过分关注自己团队,漠视其他团队的表现。各团队成员在阐述本队观点时都偏向于关注自己团队,其他团队阐述观点时,有些成员就趁机开小差。
2.完善——改进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教学模式
2.1 教学设计。在原有七大探究性问题的基础上,我们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时事资料作为背景资料,最后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在时事资料的选择上我们打破文字资料的局限性,某些时事资料采用一段影像资料或者一段辩论,有的是几幅有典型寓意的漫画等,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不足之处:相对于第一轮教学实践,本次实践尝试发现,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兴趣被大大提升,开始涉足预定领域展开探索,并能就某一个问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展开讨论,得出自己的鲜明观点。但是,因为组织方未能提供较多的可供学生查找的途径或有价值的网站,学生的搜集到的资料范围相对狭隘,不利于学生视野的开拓。
2.2 教学实施。进一步明确10名小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组长负责统筹协调、1人负责本队队名和队标设计、2人负责图片资料搜集整理、2人负责文字材料搜集整理、2人负责PPT制作、2人负责演讲和演示。同时,增加学生PPT展示环节,阐述本队观点。
不足之处:阐述本队中心观点形式可以再开放一些。有学生提出,并非一定要所有团队均做PPT展示,个别团队有表演才能的组员,可以自己根据讨论的话题以说、学、逗、唱的形式展示观点。
2.3 教学评价。在团队自我评价与教师点评的基础上,增加团队互评。团队互评即所有团队成员讨论并对其他所有小组进行综合评分并排序。在团队自我评价分值800分不变的情况下,团队互评和教师点评都采用加分制,满分分别为10分。
不足之处:团队成员出于自身考虑,往往会把自己团队打满分,这样就不利于团队之间相互学习,所以考虑建议取消本团队的团队互评分,只要求团队给其他团队评分。
3.反思——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利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干事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即学生通过教学不仅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获得独立地学习与更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通过两轮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教学尝试,我们发现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教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主动精神,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存在较多的优势。
3.1 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因为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从教学设计出发,就将学生作为一个主体纳入到教学的重要环节中来,使学生彻底转变光“听”课的习惯,使学生将课堂作为展示自己、发表观点的舞台,带着思考来上课,课堂成为学生思想交锋的平台,锻炼学生的思辨、分析、判断能力。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搜集和吸收知识。一个课后和课前都不作任何准备的学生将难以跟上学伴的思维步伐。
3.2 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社会热点话题,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如何去评价?这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下时时在拷问学生的一个潜在命题。学生在课堂中是纯粹的咀嚼别人早已述说过的观点,还是从他人的思想中汲取养分,阐发属于自己的新观点,这个观点哪怕只是对前人一点点的进步。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被慢慢熏陶出来,创新才能渐渐成为学生的一个内在要求。
3.3 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教学实行团队合作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在共同完成多个探究性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角色都有可能进行转变,如组长与组员之间角色的转变;资料收集与PPT讲解之间角色的转变;等等,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中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合作能力。
3.4 我们也不能忽视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本身有自己的局限性。第一,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探究性问题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探究性教学的成败。目前,阻碍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最大问题来自于探究性课题或资源的缺乏。虽然探究性课题的来源可以是教材本身,我也认为任何教材中涉及的内容都可以用来探究性学习,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本身包涵的探究性课题的要素是不明显的。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可供探究性学习的要素或资料。同时又不能将资料的来源局限于教材,要将与教材涉及内容相关的时事及时纳入探究性教学的资源库,才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第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是否具有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观认同感,将不同程度影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效果。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部分高校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课程评价,少数高校采用课程论文的方式评价体系。以考试为导向的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难免力不从心。而且,不利于整体的探究性学习氛围的形成。因此,在两轮的探究性教学活动尝试中,我们均采用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最终形成课程论文的形式。
[1]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8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徐奉臻.教学改革: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吕新云.研究性学习理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探索.2010(1).
[5]姚迎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述评[M].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6]董永辉.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M].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马利文(1982-),女,浙江嵊州人,硕士,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1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