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默的螺旋”在互联网中是否“旋转”

2011-08-15王云晖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恐惧感观点

王云晖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沉默的螺旋”在互联网中是否“旋转”

王云晖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走进了一个网络时代,随之人们便看到了这个时代的弊端,庞杂无序的信息充斥整个世界,人们在众多的选择机会面前逐渐迷失了选择的权利,人们需要一个舆论的主流。对于“沉默的螺旋”,当讨论这一理论对于互联网的使用程度,必须要同互联网自身的发展挂钩。在网络的空间中,社会孤立的动机没有消失,并且随着互联网向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其压力变化的程度正在逐渐的显现出来。而从受众的心理动因的角度来看,从众的心理本身是没有改变的,因此“沉默的螺旋”没有停止“旋转”,但是旋转的强度怎么样,这就要看互联网自身发展趋势了。

沉默的螺旋;互联网;舆论;意见表达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及其社会功能

20世纪的70年代,德国学者伊莉莎白·内尔-诺依曼通过对德国大选的舆论调查之后发现这样的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的支持,就会积极的参与进来并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于这种观点一致的意见则会越来越有利于发表和传播;而如果人们看到自己的观点无人或者很少有人理会,其他人持有的观点同自己大相径庭,即便自己赞同这一观点,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了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反复循环,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则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的发展过程,诺依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逐渐拉开了她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构建大幕。诺依曼所建构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有五个假设前提:(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3)对孤独的恐惧感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4)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还是隐藏自己的观点;(5)人们使用大众媒介评估多数人的意见,这个假定与上述四个假定均有联系。

二、探讨“沉默的螺旋”是否在互联网世界中“旋转”的检验因子

“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距现在已经有四十多年的时间。今天,“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已经开始经受时代变迁的挑战,尤其是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不断涌现,很多学者已经开始将目光放在这一理论的适用范围问题。回顾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观点,要想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必须对他理论建立前提的各个假设进行逐一的探讨和分析,看看这些前提在现在互联网的媒体环境中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对于这一理论的成立时产生了正面的影像还是负面的影响,只有把这些搞清楚了,那么“沉默的螺旋”是否在互联网世界中依然“旋转”的问题才能够真正弄清楚。

1.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或其他心理需求动机。“沉默的螺旋”理论最根本的假设是个人具有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1990年诺依曼又发表了《大众观念的理论:沉默的螺旋的概念》一文,对这个理论进行了一些补充,补充中表示,除了恐惧感之外,对民意状况的观察、对不同政治势力的估计也是从众的重要动机。

2.个人对意见的认知偏差程度。也就是说个人对社会多数意见的认知程度在不同的媒介环境中会出现什么样的不同。在“沉默的螺旋”的理论中,可以看到,诺依曼认为人们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公众的优势意见,而新型媒介环境的出现,会改变人们认知优势意见的途径和方式。

3.意见的表达是否算作是公开的表达。依据诺依曼的观点,舆论应该是一种公开的表达,同时按照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在这一点上是没有争论的,而什么样的表达才能称得上是公开的表达,是表达的对象还是意见表达的场所和地点决定表达公开程度的性质。诺依曼本人对于公开的表达和私下的表达没有做非常严格的区别,但她在实验和调查中显示,在公共场合说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是通过穿戴某种标志物一般可以看作是公开的表达。笔者认为,是否为公开的表达,要由传播交流的对象与传播交流的场合共同决定。

4.舆论环境是否会对个人的意见表达造成压力。作为“沉默的螺旋”理论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群体的压力会让人产生失调,而从众时间少失调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传统的舆论环境中,群体对个人实施的这样一种压力,直接促使个人在面对与自己不同意见的舆论场中趋向于保持沉默。而对于新的舆论环境来说,能否对个人的意见表达形成压力将成为这一理论能否站住脚的重要因素。

三、“沉默的螺旋”在互联网世界中的“旋转”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不断渗透,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使得新的传播环境的产生,它们对“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提出了挑战。网络传播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种传播基于一身的传播方式,使得过去难以产生全面社会影响的其他传播方式更深刻的作用于更大范围内的受众群体,使得过去明朗的意见气候变得异常复杂。互联网的匿名性的特点会不会使得受众逐渐摆脱掉孤独的恐惧感,下面我们就从前面论述的几个核心前提来分析在互联网世界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

1.社会孤立的恐惧感或其他心理需求动机的变化。在现实的网络世界中,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很多网民在网络上的言论比现实中更加的大胆,很多在现实中不能够见到或者很难见到的言论在网络上都可以看到。所以有人认为互联网使得人们的社会孤立的恐惧感逐渐消失。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的一种匿名性的特点,但是人们本能的一种对社会的孤立的恐惧并没有发生改变。约瑟夫·B·瓦尔特关于CMC(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传播)与FTF(面对面的传播)的区别和相似的论述中指出:“CMC只是提供给人们机会,以人们渴望的交流方式进行交流;这种想法和冲动是人自身具有的,只不过通过科技手段更容易的实现它们。”由此可见,互联网提供的是一种平台,而人们对于社会孤立的恐惧这样一种心理本身并没有消失。因此一旦互联网这样一种匿名性的特点随着它的发展变得日趋完善时,这种恐惧感也会随之显现出来。也就是说社会孤立的恐惧感这一前提在互联网中是存在的。这对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在互联网中的适应程度是正向影响的。

2.个人对于公开观点的认知程度的变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意见的认知主要是通过人际传播方式、大众传播方式及自身生活经历所得来得出,具有现实参考性。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的复制变得更加随意和方便,海量信息迅速充斥着互联网上的每一个角落。用户对网上意见的认知,会发生比在现实中更大的认知偏差,因为用户通常在选择意见时会选择同自己意见相同的观点,并且在发表意见时,会同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结成讨论小组,在内心意愿上,会将自己的意见视为他人的意见,出现镜式知觉(looking-glass perception)或假一致(false consensus)等认知偏差。

这样的结果是个人对于互联网上什么是优势意见的认知在多数情况下不明确的,如果不考虑现实的因素,仅仅考虑互联网来说,这对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在互联网上的适应是互相影响的。

3.互联网中个人意见的表达是否是公开的表达。互联网上的表达是否是公开的表达呢?前面已经论述到,传播是否具有公开性既由传播的场合决定也由传播的对象决定。有的学者认为,传播是否具有公开性仅由传播对象决定,交流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如果非常亲昵,是某种初级关系,可以视为是私下的交流,如果人们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比如是同事,陌生人或者面对的是一个不熟悉的群体,那么可以视为公开表达,但是笔者认为这里是有漏洞的,没有将传播的场所分析在内,如果尽管传播的对象是初级关系的群体,但是这些初级群体全部在一间能容纳几百人大的公共场所中,这样的传播依然具有公共性质的特点。

网络空间具有很大程度的匿名性,在网络中的很多传播应该被视为公开意见的表达这一观点笔者倒是持支持的态度。

4.互联网的舆论环境是否对个人意见表达造成压力。与传统的“沉默的螺旋”假设不同的是,在互联网上,这种意见的公开表达是否会受到与现实一样的社会压力呢?我们知道抛开互联网对现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传统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对于它形成时期的社会来说的确有它适用的一定范围。但如在互联网中依然存在有对个人意见表达形成的压力,那么这一理论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依据。

在社会孤立的表达方式上,网络空间有一些独特的地方。比如盖茨曾经这样生动的描述:“贴在受人喜欢的公告板上或者发给专题讨论组的一条信息可能会到达并吸引数百万人,或者它只是呆在原地,日渐憔悴而无任何影响。……如果你的信息只是呆在原地而无人理会,最坏的结果只是你可能感到有些窘迫。另一方面,如果你的信息很受欢迎,则很多人会看到他,并把它作为电子邮件发给朋友并附上自己的赞辞。”这是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独特的压力的表现,它在现实中有存在的影子。

同时在互联网上,识别人的方式是ID。在BBS上,有些论坛的成员都趋于固定,成员之间经过持续的交往比较熟悉,甚至有些BBS形成了自己的规范。在必要的时候,成员还可以采取某种一致的行动,如果一个人做出了违背大家意愿的事情,他就可能受到同现实社会中一样的处境,被冷落,被批判,甚至遭到封杀。因此,在网络空间中,群体意识依然对受众产生压力和社会孤立感,因此对于人们的言论和观点态度的表达会进行有意无意的限制和制约。这对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在互联网中的适应程度是正向影响的。

四、“沉默的螺旋”与互联网变迁的“交缠沉浮”

通过以上的分析,基本上可以看出来,在网络的空间中,社会孤立的动机没有消失,网络群体对个人意见的压力作用方式虽然有所变化,但是这种压力本身是存在的,并且随着互联网向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其压力变化的程度正在逐渐的显现出来。而从受众的心理动因的角度来看,从众的心理本身是没有改变的。因此,基本上可以认定“沉默的螺旋”没有停止“旋转”,但是旋转的强度怎么样,这就要看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了。

笔者所以用“交缠沉浮”一词来表示这一理论在互联网中的适用程度,主要是看到了对于“沉默的螺旋”,在讨论这一理论对互联网的适用程度时,必须要同互联网自身的发展挂钩在一起。

互联网从商业化应用发展之今,基本上是从接触人数相对较少到现在的大范围的普及,并且同传统媒体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信息传播环境。在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很多人惊呼于互联网传播诸如匿名性的特点,认为在这样自由的氛围之中可以畅所欲言,恣意地发表言论,认为“沉默的螺旋”已经失去了在互联网中的合理性。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之带来的一个网络时代,让人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时代的诸多弊端,庞杂无序的信息观点充斥整个世界,太多的选择机会反而让受众失去了选择的权利,给人们带来很多负担。人们需要一个舆论主流。按照事物自身发展特点说,事物的发展也是从无需向有序逐渐进行的过程,许多的网站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都有相关的规范制度,很多的网站都有权利删除、转移、编辑违规的信息,甚至取消违规这张贴信息和访问网站的权利。这样的发展,使得“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又重现在互联网的世界当中。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谢新洲.“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2003(6).

[3]王美岭.“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空间是否消失[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4]蒋宇.“沉默的螺旋”与网络传播[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8).

[5]马学清.“沉默的螺旋”在传统大众传播环境和网络传播环境中表现方式的差异[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6]刘海龙.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J].国际新闻界,2001.

王云晖(1988-),女,河南濮阳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2010级硕士,主研方向:传播应用。

2011-02-19

猜你喜欢

沉默的螺旋恐惧感观点
犯罪恐惧感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学会与恐惧感共舞
观点
学生经常性迟到的问题研究
“沉默的螺旋”下的暴力美学
网络自制剧热播现象解析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