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别字现象刍议
2011-08-15郭怀立
郭怀立
(开封教育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4)
错别字现象刍议
郭怀立
(开封教育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4)
古老美好的汉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写好用好汉字是对国人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网络的流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写错读错用错汉字的现象日趋严重,如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将对汉字今后的继续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体会和广泛的社会调查,对错别字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整理和归纳,认为错别字的产生主要有八个方向的原因大家只要找准类型并对症下药,就能从源头上减少甚至杜绝错别字的发生。
汉字;错别字
中国人向来视汉字为世间至宝,对汉字怀有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敬畏心理,这从“敬惜字纸”的古训中可见一斑。正是出于对汉字的尊重,中国历朝历代都很看重汉字形体的规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书同文”的政策,由丞相李斯对文字进行了整理与规范。自此以后,汉字就不再可以随心所欲地书写了,而是有了固定的结构和笔画。在文书往来,尤其是官方文件中,谁违反了这个规则,就要受到指责甚至处分。正确书写汉字不仅是对国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书写者文化素养的一种体现。可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些人写文章用电脑打字,写信用发短信或电子邮件代替,甚至打招呼都用电脑飞信。从而造成一部分年轻人忽视了文字的基本功,提笔忘字,动笔写错别字现象屡见不鲜,这是和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的。
错别字,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在古代也称作“白字”。所谓“白字先生”就是指经常读错字或写错字的人。在古代,对汉字的书写要求就十分苛刻。譬如在科举考试中考生不仅要保持卷面整洁,答题时若出现涂改、错别字现象,不光扣分影响成绩,严重者还会试卷作废,取消考试资格。据传北宋仁宗时,有个叫赵旭的文人,在一次科举考试中文采出众,殿试时被仁宗看中,但可惜答卷中有一个错字,把唯的“口”字旁写成了“ㄙ”。仁宗指出后,赵旭还狡辩。仁宗大怒,于是提朱笔写了“和私、台吕、吉去、勾句”几个字,问他这几个字难道能通用吗?赵旭面红耳赤,无法对答。仁宗当场决定不予录取,命其回家好好习字读书。这位狂生就因为一个错别字把到手的状元弄丢了,岂不令人痛心。当然此事不可信以为真,因为属于民间传说之类。但却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古代科举考试对汉字书写要求的严厉程度。错别字的出现,原因是多方向的,其不良影响或者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依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研究,窃以为产生错别字的原因大抵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大流,盲目从众所致
一些人本身知识结构不牢固,对似是而非、拿不准的字就随大流,盲目跟风。如看见别人把欢度春节的度写成“渡”,自己也写成“渡”,看见别人把零售写成“另售”,自己也写成“另售”……所以说再接再厉(厉应为励)、默守陈规(默应为墨)、甘败(败应为拜)下风、防(防应为妨)碍、出奇(奇应为其)不意、灸(灸应为炙)手可热等随处乱用也就不足为怪了。建议大家对拿不准或似是而非的字一要多问二要勤查字典,千万不要人云亦云。
二、过分相信古人、权威所致
作为书法艺术的主要载体——碑帖,是今人学习书法的最佳范本。然而,有的人在学习中食古不化,不懂得“汲取精华,弃其糟粕”的道理,盲目照搬,在实际书写运用中,出现很多废止的繁体字、异体字、通假字。如把“德”写成“徳”,“留”写成“畄”等。当你善意地指正时,他还振振有词:某某碑帖就是这样写的,不能斥为错字。这就是典型的尊古盲从反映。而有些错别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由一些权威或准书法家信手挥毫造成的。据悉,某名人为某报纸题报头,五个字写了两个繁体、一个异体,其中一个繁体为错字。这张报纸发行全国,数以万计,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可想而知。
另外,中学里的数理化等教师经常随随便便在黑板上写错别字(如把解写成“觧”,答写成“荅”,圆周写成“园周”等),使学生渐渐形成了心理定势。
三、书写随意所致
有的人写字运笔漫不经心,该长不长,该短不短,该撇不撇,一字下来,不是错字就是别字。如有人“夭”、“天”不分,“千”、“干”不分,有的把“黄”写成“黃”。还有一些马虎先生写字时,该有的漏掉了,本无的增加了。如把“烤红薯”的“烤”字下边多写一横,“武器”的“武”字右边多写一撇等,还有人“八”字头、“入”字头、“人”字头不分,连锁反应,就会产生一大串错别字。你跟他一谈,他反说小事一桩,不必介意,习惯了,改不了了,反正影响不大。平素我们不也常见有人把闲人免进写成“闲人兔进”,把“洗染店”的“染”字中的九写成丸吗?为让大家对此警觉,本人引录两个事例:一是1946年《南京人报》把大总统的“大”写成了“犬”,闹得国民党当局哭笑不得。二是1930年4月,冯玉祥、阎锡山结成反蒋联盟,共同发动了对蒋的中原大战。他们约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一举聚歼驻守河南的蒋军,但冯的参谋在拟制命令时,误将沁阳写成“泌阳”,正巧河南南部有泌阳这个地方,和沁阳相隔数百里,冯的部队披星戴月,马不停蹄地赶到泌阳后才发觉地点错了,由此贻误了歼灭蒋军的有利时机,使冯阎联军处处陷入被动,最后导致冯阎联合作战的失败。针对这一历史事实,卢建云写了题为《败在一撇上的战争》。
四、繁简体同字所致
有的人在写字时,喜欢卖弄自己高深的学问,故意写一些繁体字,但由于自己文字功底不深,结果造成繁简搭配,一字多形,不伦不类。更有甚者,写出的字一半是繁体写法,一半是简化写法,这就属于自造新字了。特别是近几年来,港台及海外影视、报刊登陆,繁体之风愈刮愈猛,有些人盲目崇洋尊古,在写字时故意写繁体,甚至到了看到简化字就查字典找它繁体写法的地步。
五、无意识下产生的笔误
无意识乃人类所共有之心理现象,笔误者人皆有之,此乃文不厌改的依据。如有人把“思路”写成“思想”、“大会”写成“小会”、“拿破仑”写成“拿破枪”、“皮定均”写成“皮定沟”等等即是。笔误产生错别字是否可以原谅呢?不能。因为笔误出现的错别字产生的后果同样不堪设想。据说一位男生给他刚谈不久的女朋友发了一条短信:“明晚8:30,我们公元前见面。”把公园的园字写成了“元”,女友就感觉这个人文化素质太低,回了一封短信说“我是21世纪的人,无法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人见面。”后果可想而知。类似的错别字现象还有“雨哗哗地下着,可是那位漂亮的交警阿姨仍在三八岗上‘一丝不挂(挂应为苟)’地指挥着交通。”、“停车做爱(做爱应为坐爱)枫林晚”、“我们几个学生义务为农民伯伯抬粪,大家都很卖力气,由于抬的比较多,大家就走一走,喝一喝(喝应为歇)。”、“肛门发炎”写成“肛门发言”等等不胜枚举,读起来令人捧腹,却让人深思。笔误乃不经心所致,只要我们养成写完字后多看几遍的习惯,就能有效预防和克服,因为笔误纯属不细心所致。
六、网络词汇滋生出一些错别字
眼下上网聊天,写博客成为一种时尚,网络新词日新月异,一星期不上网就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网络词汇中英语、汉语、阿拉伯数字都被赋予一种新的意义,一些网络语言若非网虫很难读懂。如“稀饭”代表喜欢,“果酱”就是过奖,“杯具”指悲剧,“偶”就是我,“大虾”即大侠,“灰常”指非常,“油墨”就是幽默等,让人眼花缭乱、如坠云雾。笔者曾听说一位小学生用网络语言写了一篇作文,让老师看的目瞪口呆,无法下手批改。如果汉语汉字照这样发展下去,岂不悲哉!
一些广告商为了哗众取宠,故意更换或改动成语中的某些字词,造成别字横行,给人以误导。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治咳嗽药“桂龙咳喘宁”,把刻不容缓改成“咳不容缓”。类似的广告如纱巾广告把“一代天骄”改成“一戴添娇”、治胃药广告把“无微不至”改成“无胃不治”、牙膏广告把“哑口无言”改成“牙口无炎”、蚊香广告把“默默无闻”改成“默默无蚊”、热水器广告把“随心所欲”改成“随心所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广告商对成语的随意改动看似幽默风趣,招人眼目,但可知这样做造成的后果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弥补的,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毒害尤甚。因为青少年年龄小,模仿力强,抵抗力、免疫力较弱。如一位小学生看过把“大吃一惊”改为“大吃一斤”的食品广告后,在写作文时这样写道:“今天,我在马路上一不留神踩上了牛粪,令我大吃一斤……”老师看后在作文上无奈地批道:“味道如何?”此种现象倘若鲁迅先生在世,定会再次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
七、群众抨击时弊,以谐音表达产生的一些错别字
近几年,老百姓为抨击腐败,体制失序和道德沦丧等社会上的不良习气,有意以谐音错别字来表达另一种含义。这种错别字形式因为幽默诙谐、切中时弊,传播速度相当快。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时间一长,就容易以讹传讹,误以为真。如检查宴(验)收、多捞(劳)多得、繁荣娼(昌)盛、酒精(久经)考验、植树造零(林)、提钱(前)进步、委曲求权(全)、不拘小姐(节)、护假护伪(狐假虎威)等。
要想彻底消灭错别字,委实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要想避免写错别字,首先是要勤查字典,勤问他人,平时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其次是应从汉字本身入手,寻找一些辨认的方法。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其中蕴含着许多构字规律。比如:学生在作业中,经常把“急躁”的“躁”写成“燥”字。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躁”是足字旁,当人脾气急躁时常要跺脚的,而“燥”是“火”字旁,火烤了当然要干燥,“燥”是“干燥”的“燥”。另外,对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说出它的标义,错误就能减少。例如两点水与三点水,学生很容易搞混淆。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用“两点水”作偏旁的字,大都和冰有关,如“冻、凝、冽”等字;而用“三点水”作偏旁的汉字,则大都和水有关,如“江、河、湖、海、洋”等字。
八、常见的具体方法
1.注意字形。有些形似字是声旁相同。形旁不同的形声字,要注意辨析不同形旁的意义。如“狐、孤、弧”这几个字的声旁相同。“狐”的形旁是“犬”,用“犬”作形旁的字,原义一般同兽类有联系,狐狸属于兽类。“孤”的形旁是“子”,用“子”作形旁的字,原义一般同小孩有联系,孤儿是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孩子。“弧”的形旁是“弓”,用“弓”做形旁的字,原义一般同弓箭有联系,“弧”的原义是木。弓,引申作圆周的一段讲。了解这几个形旁的意义,这几个字就不会写错用错了。
2.注意字音。形此同声旁的形声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因此,可以用声旁来纠正错别字。如用“段”作声旁的字,一般读duan,如“锻、锻、缎”等。用“段”作声旁的字,韵母一般有ia,如“假、遐、霞、暇、瑕”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滥用同音字和近音字,也就是把两个字形不同而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互为混用。如“世外桃源”的“源”与“花园”的“园”。“艰难困苦”的“艰”与“坚持”的“坚”,“迫不及待”的“及”与“紧急”的“急”等。针对这一情况,在平时的使用中应该注意辨记使用方法。
3.注意字义。用错字主要是由于不了解和不掌握字义而引起的。如“颗粒归仓”的“颗”常有人写成“棵”,这就是因为对这两个字的意义分不清楚。“颗”从“页”、“果”声。原义是小头,引申作量词用。指形圆或粒状的东西。如“一颗红心”、“一颗珠子”等;“棵”也是形声字,从“木”、“果”声,作量词用,指植物,如“一棵树”,“两棵白菜”等。粮食是粒状的,所以用“颗”不用“棵”。了解了字义就不会把“树梢”写成“树稍”、把“草稿”写成“草搞”、把“贷款”写成“代款”了。有些词,通用的是引申义,原义已经不用了,要了解词的原义,才能辨清到底错在什么地方。如“提纲”误作“题纲”,“贡献”误作“供献”,“规矩”误作“规距”。还有的成语来自古代的寓言或历史故事,如“滥竿充数”、“班门弄斧”、“为虎作怅”、“暴殄天物”等。如果知道它的出处,就不会把“滥竽”写成“烂芋”、把“班门”写成“搬门”、把“怅”写成“帐”、把“殄”写成“珍”了。因此,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员在平常的应用习中,应从字的形、音、义三个方面入手,辨清字形、字音,吃透词义,并能准确运用汉字,是消灭错别字的一条有效途径。
[1]陈琳.错一字扣一分刍议[J].咬文嚼字,2008(5).
[2]杜维东.错别字辨析手册[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6.
郭怀立(1968-),男,河南开封人,开封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文字、宋词。
201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