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1-08-15周永志苏玉刚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吉林德育工作校园文化

周永志 苏玉刚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吉林四平 136000)

校园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周永志 苏玉刚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吉林四平 136000)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进行德育教育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全面营建高校校园文化,对于推进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高校德育工作;90后大学生;地位和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伴随着大学的诞生而出现,伴随着大学的发展而丰富和完善,它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它能展现一所学校的精神,是学校教育的灵魂。高校德育是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工作的目标在于塑造人,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以填补专业文化之外的精神思想空缺,而德育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正逐渐上升为主旋律。

校园文化和德育之间重要而复杂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校园文化在德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高校思想工作的有效载体,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空间和手段。

首先,校园文化为德育工作创造了优质环境。校园文化把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隐含在自身的文化氛围中,通过价值引导、行为规范及人格塑造等方向潜移默化地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行为习惯。而校园文化之所以能在德育工作中起到支撑作用的原因在于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内在动力,并且它是指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从教学楼的校训,规章制度等等到校园路边的广播以及随处可见的校园标语,这些无不向我们传达着校园的文化信息。正是这种长久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熏陶下,德育会慢慢内化到学生的灵魂里。积淀到学生的思想中逐渐形成一种习惯。高校德育就是要把大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人的世界中,在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乃至自我与自我的互动交往中学会如何处理我他关系、我与社会关系,将自我融到他人和集体中,从而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而依靠校园文化所创造出来的这种良好的大学环境,对于优秀人才发展建设,对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和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其次,校园文化为德育工作搭建了宽阔平台。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工作的一种有效载体,成为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必经途径和重要组成部分。而德育价值则是通过德育活动体现的,校园文化恰好为德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高校里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比如说,校庆活动,汶川地震献爱心活动,戏剧大赛表演,读书报告会,配乐诗朗诵,名家讲座以及日常的校园广播等等,这些具有浓厚校园文化氛围的活动都彰显出学校生命力所在,同时对加强学生德育素养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这些德育活动的开展则能充分体现:在校园文化大背景下,德育日渐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灵魂和方向。校园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中不可替代性的作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德育,还可以使教师员工师德不断完善,这是提高与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精神境界的时代需要。因此,让师生充分感悟到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德育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的德育活动。对于促进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改变教师在课堂上严肃古板的角色,培养学生课堂之外的情感素养,磨练大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的精神等,都有现实的作用。

第三,校园文化拓宽了德育工作的主战阵地。校园文化为德育工作找到了新的途径,拓宽了德育的阵地,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从“三点一线”扩展到整个校园,延展了对大学生德育培养的时空战线。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会比课堂中的更为深入,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能主动参与进来。它是通过用各式各样、喜闻乐见的活动代替传统意义的严肃呆板的说教,与传统的德育相比,这种随时随地的校园文化,更加吸引学生的关注,赢得学生的喜爱。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能对学生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发展每一个学生,能够更好的培养新一代大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从而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染和浸润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从而实现一所大学的精神,价值和理想追求。校园文化自然成为一个舞台更宽广,覆盖更全面的“润物细无声”的主战阵地。

最后,校园文化改变了德育工作的实施方式。随着时代变迁,学生心理结构发生变化,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从政治灌输向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转变。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德育工作,丰富了德育的模式,使德育更贴近实际生活,借助校园文化中的德育活动来发挥德育价值,并且人文精神也会渗透到其中。大学生是站在时代前沿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拥有超乎寻常的感召力,大学生的德育对社会德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校园文化正是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僵化地接受一些定性的东西。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融于实践,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完善自我,在校园文化中吸取德育精华。从生活实践逐渐渗透德育功能,将德育的培养从简单的课堂中逐步转移到校园文化中,让德育时刻陪伴学生的日常生活。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并存的关键阶段,社会矛盾充分暴露和空前集中。高校作为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的前沿,承受着来自社会各类思潮的影响和冲击。高校德育工作针对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如今的大学生群体正逐渐由“80后”开始转变为“90后”。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遵循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工作重心也要由“80后”转变为“90后”。90后是在信息技术十分发达的环境中成长的,随着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转变。90后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对于德育他们不满足于“知其然”而更希望“知其所以然”。因此,德育工作不仅要关注到道德认识的形成,还要为学生创作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更多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育他们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只有这样的德育才能更加适应90后大学生,才能在他们中间起到很到的效果。

关于校园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不是很多。只是在最近几年内,才出现在一些学术网站和期刊文献中,尤其是,在90后将要成为高校学生主体的情形下,如何结合90后的特点进行德育工作,如何让新一代大学生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如何使校园文化发挥其高效的作用,这是高校德育工作者都应积极探索的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周永志(1979-)男,吉林图们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团委副书记,延边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学。苏玉刚(1979-),男,吉林白城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团委书记,吉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学。

2010-09-13

猜你喜欢

吉林德育工作校园文化
13.吉林卷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吉林卷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吉林卷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