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民族概念的研究综述

2011-08-15耿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斯大林定义概念

耿直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民族学院 重庆 400715)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民族概念的研究综述

耿直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民族学院 重庆 400715)

关于民族概念的研究,我国学术界从未停止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恢复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我国民族学理论界又掀起了对民族概念的研究热潮。近三十年来经历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三个阶段:80年代对于斯大林民族定义的注解,90年代对民族概念的反思和创新,新世纪对民族概念研究的又走向了多元化。笔者认为,对于民族概念的探讨,不仅有利于学科的规范和完善,还有利于创造一个包容、多元的文化环境,从而促进我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改革开放;民族;民族概念;研究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要靠概念范畴的严整性来确立。”[1]民族理论的研究和其他学科的研究一样,也是要靠基本概念的严整性来确立。关于民族概念的研究,我国学术界从未停止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恢复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我国民族理论界又掀起了对民族概念的研究热潮。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于民族概念的研究作一简要论述。

改革开放前对民族概念的研究大多与民族形成的研究联系紧密。对民族概念的认识、研究大都是以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为纲本,从不同角度探讨,其观点认识并没有超越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从总体上看,在研究民族概念上,50年代占主流的观点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民族,将资本主义以前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人们共同体称为部族;60年代占主流的观点是资本主义以前形成民族。”[2]

一、80年代关于民族概念的研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学术界对于民族概念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一时期对于民族概念的研究主要注重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重新考察,又重新回到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原著的学习中,并结合实际有所创新和发展。

这一时期大多数学者认为斯大林在1913年提出的民族定义比较完整科学,并且具有普遍意义。有学者指出,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指的是“现代民族”,但也可以引申为对“民族”这一共同体一般性的科学概括,可以适用于其它阶段的民族。也有学者指出,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并不完善,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特别是对民族特性的变动性和民族意识的稳定作用,没有很好地反映出来。因此应对这一定义,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出必要的补充和修改。如,‘文化’和‘心理素质’应该分别开来;共同的风风俗习惯和历史渊源等因素可以考虑补充;共同意识的重要性应反映出来,等等。”[3]

1985年,彭英明发表《关于我国民族概念历史的初步考察—兼谈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辩证理解》一文,他指出不能因为中国古代没有使用过作为人们共同体的“民族”一词,而否定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概念,而应该承认中国古籍中的“族类”划分及其标准,早已包含了民族要素。近代“民族”一词,由于梁启超、王韬和孙中山等人的著作而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使用及传播。新时期对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要做全面的辩证的理解,一方面要肯定这一定义的正确性和科学价值,肯定其对于全世界各民族都是普遍使用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国情不同于西欧,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各民族长期交错杂居,互相影响,与斯大林所说的完全具备“四大特征”的民族不完全一样。[5]

1986年李宏烈发表《关于民族概念和民族问题含义的看法》一文指出,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是比较科学比较完整的,因为斯大林在定义中讲的四个特征,确切地表达了民族的本质属性。同时他也认为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存在局限性,只是就民族的最完备形态来下定义。他指出:民族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它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而且民族过程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因此在研究分析个别民族现象时,应当灵活地运用斯大林的定义,并用新的情况和新的实践去充实和发展它。[4]

1986年杨荆楚在《关于民族概念的几点意见》一文中充分肯定了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的正确性。他认为任何一个民族,在开始形成过程中,必须具备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否则就不能形成为民族,这就是民族最初形成的原生形态,比如世界上的犹太族,中国夺得满族、蒙古族等等。他还对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是否具有普遍性作了探讨。他指出必须承认,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是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民族,四个要素是缺一不可的。但并不排除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原则上也适用于前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基于上述认识,根据斯大林的民族定义,结合我国的民族情况,杨荆楚将民族定义为“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心理素质、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风俗习惯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6]

1986年杨堃在《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几点意见》中认为,斯大林的民族概念显然不适用与我国,因为它是指的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民族,我国约有十来个民族全不符合这个条件。他还认为,在斯大林的民族四要素中应该增加“民族的共同名称”这一要素。[7]

1986年,熊锡元发表《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一点看法》一文,认为斯大林民族定义是比较完整科学的。他提出“除斯大林所提的四个特征外,可以考虑增加共同风俗习惯”[8]作为民族的另一个要素,风俗习惯的共同性可能并不那么重要,但就许多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处于农业文明社会的民族来说,把风俗习惯列为一个构成要素,作为一个共同特征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987年王鹏林在《关于斯大林的“少数民族”概念》一文中认为,斯大林著名的民族概念在相当程度上是着眼于能否实行区域自治来提出的。斯大林的“少数民族”概念在涵义和所指上同我国的少数民族概念有原则的区别。根据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来划分,即除汉族以外的所有民族均为少数民族。他还提出,我们经常使用的“民族”,“少数民族”,“主体民族”和“中华民族”等概念术语的所指及其相互关系都是比较明确的。尽管都有“民族”一词。意思却大有区别,如“中华民族”是表示“中国人民”之意。所以,尽管“一律称为民族”,“民族”一词的多义性是不容忽视的。[1]

二、90年代关于民族概念的研究

90年代学术界对于民族概念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反思和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对于学者们大多不拘泥于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从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对民族概念进行探讨,提出了许多具有前沿性的学术观点。

1990年杨庆镇发表的《民族的概念和定义》一文中,从人类统一体的角度出发,考察民族的特征,给民族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民族是人类发展到现代人之智人阶段,由于生活地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而产生的,具有不同人种特点或有相同人种特点、文化传统与心理特点、语言特点、生产方式特点、风俗习惯特点的,稳定发展的或急剧变化的、正在同化或者异化过程中发展或消亡的人类群体。”[9]他认为,在遥远的未来,尽管某些民族特点日渐趋同,但在世界范围内,语言、种族的差异将永远不会消失。

1990年纳日碧力戈发表《民族与民族概念辨证》一文,他认为在深入探讨民族概念与民族定义之前,必须先弄清什么事民族文化,因为民族文化是解决民族概念和民族定义的关键,也是民族学研究的主题。民族文化是民族群体得以识别的根据之一,而民族群体又是民族文化的总载体,彼此联系、彼此制约。他认为,在民族诸特征中,唯有民族自我意识和民族自称是最为持久稳定的了。民族自我意识一旦产生出来,它便有了一种相对独立的生命力,制约、调节着整个民族文化系统。基于此,纳日碧力戈拟出民族定义:“民族是在特定历史的人文和地理条件下形成,以共同的血统意识和祖先意识为基础,以共同的语言。风俗或其他精神和物质要素组成系统特征的人们共同体。”[10]为了正确地认识民族和民族概念,他提出了有关民族文化的四个有关要点,即投射作用、类推作用、促激作用和变体作用,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995年纳日碧力戈发表《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辨证》一文,由于受西方学者史密斯、安德森等影响,他在文中提出“民族的实质在于它的符号性,不同的时空配置赋予它不同的内容,但其形式意义保持相对不变。民族是在家族符号结构和家族符号资本的基础上形成的超族群政治一文化体。”[11]

在纳日碧力戈的文章中还向我们介绍了这一时期对于民族概念国外学者逐渐形成的三个有代表性的学派:现代说,其代表人物是安德森,他认为随着宗教的衰落和“印刷资本主义”的兴起,“想象”的共同体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已成为必需。这样的共同体既是主权的,也是有限的,那些原本无声无息的个人与之认同,获得不死的感觉。那些至少不相识的个人通过印刷文字组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并通过这个“想象的共同体”的归属来生活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内。这种“想象的共同体”就是民族,它在世俗资本主义的特殊环境中服务于心理的和经济的需要;原生说,其代表人物是希尔斯和菲什曼,他们认为,民族和族群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单位和整合要素,将它们各自维系起来是基于语言、宗教、种族、族属性和土地的“原生纽带”;神话—符号结说,其代表人物是西顿—沃森和史密斯。史密斯认为,族群的特性和生命力不在于它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在于它的阶级格局,不在于它的军事和政治关系,而在于它神话和符号的性质(形式和内容),在于它的历史记忆与核心价值,在于以上这些要素通过某个特定人口传播与后世机制。[11]

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和《世界民族》编辑部联合邀请多方学者就民族概念进行讨论。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对于民族这一概念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有,“全球民族格局实际上多元格局的转型,民族所表现的是基于传统的新的文化认同边界。人类已经经历过不同形式的国家。每个人都有族属,每个民族都有所属国家作为依托,不可能单独存在,这是一个事实。”[12]“民族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生物的、政治的、符号的。民族是历史的、变动的发展过程。”[12]

三、新世纪关于民族概念的探讨

中国进入新世纪,这一时期是民族概念的研究走向多元化的新时期。在一个更为宽松和自由的学术环境下,学者们对于民族概念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深刻的学术思考。研究的视角也更为开阔,出现了对“民族”、“族群”、“国民”以及“跨界民族”等概念界说的热潮。

2003年周传斌发表《论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一文,从四个方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一是“舶来与本土”,民族一词或许有着其本土起源,但民族概念如同它所具有的现代性一样是舶来品。又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其中包括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血统宗族观、西方的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理论,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模式的民族理论,这三者的糅合。二是“严谨与宽泛”,严谨的意义上仅指民族理论学科内的民族定义:人们共同体的一种类型,与阶级社会相始终,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宽泛的意义上则使用比较随便,具有层次性、随意性和多义性。三是“广义与狭义”,广义上的民族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民族,狭义上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承认的56个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四是“理论与现实”理论与现实有较大差距,如民族成分的认定主要依据血统。[13]

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阐述中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14]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这一民族六要素理论,与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的理论,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民族的认识,还合理借鉴国外关于民族的论述而提出的,可以说是集中国、世界的民族理论之大成。

2006年金炳镐所著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将“民族实体理论”作为第二章,他指出:“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种的繁衍现象,具有自然(族体)属性、社会属性、生物(人种)属性等多维属性。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一般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民族作为客观实体,有它自己的基本构成方式和存在形式,有它自身的整体素质。”[14]

2006年卢义发表《民族概念的理论探讨》一文,他指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坚持从文化层面来看待民族的发展变化,心态就会平和自如,中国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亚文化群体而不是独立的政治势力,因而在共同的政治活动中应该淡化民族身份,但在文化活动中则应该给民族以显著位置,这就是民族问题文化的原则,也只有这样才符合“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要求。民族主要依据是无形的文化特征,种族主要依据是有形的体质特征;民族强调的是文化认同关系,种族强调的则是血缘继承关系。[15]

通过综述学者们对于民族概念的理解,笔者以为,我们应该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应该将民族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当然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以及共同的心理和文化,在一个民族形成之初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在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他的某些共同特征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而维系一个民族发展的强有力的纽带,则是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以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为核心的民族文化。

综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学术界对于民族概念的探讨:80年代对于斯大林民族定义的注解,90年代对民族概念的反思和创新,新世纪对民族概念研究的又走向了多元化。每一个阶段都有主流观点和创新之处,每一个阶段的研究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民族概念的探讨是不会停止的,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规范和完善学科体系,还在于通过来自各种观点的碰撞和交融,创造一种包容、多元的文化环境。

[1]王鹏林.关于斯大林的“少数民族概念”[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1).

[2]魏鸿鸣,张谋,马守正.建国五十年来关于民族概念的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2).

[3]《民族研究》编辑部在京举行专题学术讨论会.进一步探讨民族概念和民族定义[J].民族研究,1986.

[4]李宏烈.关于民族概念和民族问题的几点看法[J].民族研究,1986(6).

[5]彭英明.关于民族概念的历史初步考察—兼谈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辨证理解[J].民族研究,1985(2).

[6]杨荆楚.关于民族概念的几点意见[J].民族研究,1986(6).

[7]杨堃.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几点意见[J].民族研究,1986(4).

[8]熊锡元.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一点看法[J].民族研究,1986(4).

[9]杨庆镇.民族的概念和定义[J].民族研究,1990(6).

[10]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辨证[J].民族研究,1990(5).

[11]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辨证[J].民族研究,1995(3).

[12]周旭芳.“1998年‘民族’概念暨相关理论问题专题讨论会”综述[J].世界民族,1999(1).

[13]周传斌.论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J].广西民族研究,2003(04).

[14]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5]卢义.民族概念的理论探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4).

耿直(1983-),男,新疆和田人,重庆西南大学历史文化民族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史。

2010-12-13

猜你喜欢

斯大林定义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成功的定义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教你正确用(十七)
斯大林猝死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