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习语的翻译
2011-08-15卓雷
卓雷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英语习语的翻译
卓雷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英语习语蕴含了一个国家和民族丰富深沉的文化底蕴,因此翻译时既要保持语言的“原汁原味”,还应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不同的源语作进一步的艺术加工,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本文从英语语言文化内涵入手,探讨其主要的翻译方法。
英语习语;文化内涵;翻译方法
英语习语一直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形象、简练、机智幽默、寓意深刻等特点而被大量应用于社会媒体之中,成为英、美国家的人们表达思想和信息传递习惯使用的工具之一。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特定的语言体现出该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体系,而这种文化差异也必然影响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进程。因此只有正确使用和准确翻译习语,才可以映像出该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促进文化交际,增进英汉交流和沟通。此外,习语翻译的准确与否也极大影响着整篇译文的质量,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及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色彩。本篇文章主要介绍几种常用的翻译方法:直译、意译、套译、直译加注法、意译加注法、代换法。
一、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译文条件的许可下,既能保持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又可保留习语的形象比喻和民族地域色彩的方法。英汉虽然属于不同的民族,但是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有着相同或者相近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因此对很多事物的看法都是基本一致的,尤其是当一种语言所具有的独特事物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对应的事物概念时,采用直译法既贴切又传神。例如:sour grape来自希腊的伊索寓言,汉语中译为“酸葡萄”;to break the record译为“打破记录”;a castle in the air译为“空中楼阁”等。在进行直译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译文“形式相当”和“功能对等”,并在此基础上能够保持英汉习语之原意、形象和语法结构。再如: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
上述例子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其深层意义一目了然,也完全能为译文读者所接受,但如果进行意译,不但无法传达原文中的形象比喻,还会使译文显得拖沓冗长。
二、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受译语文化差异的局限时,舍弃原文的字面意思,挖掘其隐藏的深层意义,从而使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汉英民族属于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地理位置、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思想表达方式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尽相同。部分习语因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其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相矛盾而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应采用意译的方法。例如:
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 (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若直译成“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则会误导读者认为希腊人本性好斗。
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字面意思是“人人袖子里都装着个傻瓜”,引申为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在这种情况下,硬是进行直译,就不能把原文所表达的思想准确地反映出来,就会使译文晦涩难懂,如果不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读者很难理解,从而引起译语读者的误解,导致翻译失败。因此此时应舍弃原文形象比喻,根据原词的真正意义而不是原始意义进行翻译即意译,反而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例如:as easy as pie(易如反掌);to come like a dog at a whistle(一呼即来);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Still water runs deep(大智若愚);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re hatched(夜长梦多);as greedy as a wolf(贪得无厌);to show one’s clean heels(逃之夭夭)等。
三、套译法
1.套译法是英文翻译中比较常用的一种翻译方法。由于人类都具有相似的社会生活经验,因此对事物和自然的认识理解也很相似,这就使英语和汉语中有不少非常相似或相近的谚语。对这些谚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把原文中的形象比喻转换为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进行翻译,不但达到喻意相似或对应的目的,也能保持习语固有的那种鲜明性、主动性,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从而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首先需要直译其意义,然后需要用意译的形式表现其内在的涵义。例如:to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趁着天晴晒干草;勿失良机);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像流水一样的花钱;挥金如土);Like begets like(龙生龙,凤生凤);这些习语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相符合,即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认识方式和具体的表达形式有不谋而合的一致性,两者不但有相同的深层含义,还有大体相似的形象比喻。再如:Every pottery praises his own pot(老王卖瓜,自卖自夸);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初生牛犊不怕虎);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add fuel to the fire(火上浇油);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掩耳盗铃)等。
2.借用汉语成语来翻译。由于受语言特定的文化背景的局限,原文的形象比喻有时不符合中国习俗,如直译出来寓意就会有所出入,令人费解,或原文的形象引起另一种联想,从而影响到原文意思的准确传达,这时大多可以采用套译。例如:It was by no means a bed of rose. “这决不是安乐窝”;as lean as a rail “骨瘦如柴 ”(如直译为"瘦得像个横杆",则不符合中国人习惯。)He cries wine and sells vinegar.“挂羊头,卖狗肉”;All shall be well,Jack shall have Jill.“有情人终成眷属”;as red as rose“艳如桃李”;as clear as daylight“洞若观火”; Pay on the spot and borrow a lot;pay slow and you'll get no dough.“好借好还,再借不难”;He robs Peter to pay Paul.“拆东墙补西墙”;Diamonds cut Diamonds.“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等。
采用此种译法时,不要用充满本国民族色彩的谚语去套译原文,否则将会混淆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用语而贻笑大方。
四、直译加注法
直译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习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但在有的情况下,直译不加任何注释的话将会影响读者的理解,造成文化交流的障碍。这就需要在直译的基础上对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典故寓意的来源提供解释,如:Pandora’ box。在西方的寓言神话中,“Pandora”是上帝为了惩罚给人间带来火种的天神普罗米修斯及其弟弟而人雕塑的一个邪恶的女人,上帝给她的盒子是一个阴谋,暗藏着疾病、灾难、罪恶、贪婪等。所以“潘多拉的盒子”用来代指惹事的根源,也指罪恶的来源。如果只是直译成“潘多拉的盒子”而不加注,就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再如:Achilles' Heel古希腊神话中的阿喀琉斯是刀枪不入的英雄,但脚踵却是他最脆弱的地方。在特洛伊战争中,敌人用箭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脚后跟,送了这位勇士的命。所以“阿喀琉斯之踵”是指致命的弱点,要害。再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实又正直。此处,“to eat no fish”(不吃鱼)引申为“忠诚”之意。它出自一个英语典故,说的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酥基督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故使用此译法可以在不改变原文意境的情况下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文化背景。
五、意译加注法
意译有的时候不能有效地传递英语习语承载的文化信息,为了更准确地传递原文的意思,翻译的时候可采用意译加上注释的方法,提供相关的背景的知识,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原习语的理解。例:take a hair of the dog that bit you:以酒解酒,以毒攻毒。为了让读者彻底了解这条习语,可以加以注释。在古老的传说中:一个人如果被疯狗咬伤,可以用这条狗尾巴上的毛敷在伤口上,便会痊愈。现比喻一个人喝醉酒后可以在第二天喝少量的酒来解宿酒,即以酒解酒,以毒攻毒。再如:throw in the sponge认输,投降。若拳击运动员的副手把擦身用的海绵抛向空中,则表示这个运动员认输因而不进入下一轮比赛。grin like Cheshire cat,咧着嘴傻笑。这条习语出自小说《爱丽丝漫游奇遇记》,书中叙述一只柴郡猫“慢慢地消逝,开头消逝的是尾巴,最后是咧着嘴笑,一直笑到整个身体消失为止。”后来就用Cheshire cat形容咧着嘴傻笑。open sesame,敲门砖,过难关的秘诀。《天方夜谈》中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故事说:一个山洞内藏有无数的金银财宝,但洞门紧闭,必须用咒语“开门芝麻”才能打开。Good wine needs no bush,酒好客自来。英国从前流行一种风俗,人们常在商店的门口外挂某种东西作为该店经营某种商品的标志,挂常春藤ivy bush标志的常为酒店。
六、代换法
英汉语中很多习语都带有其特殊的比喻意义,使人产生联想。而这种形象的比喻通常受到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语言内涵和交际意义却是相同或者相近的。代换法是指在保留原语交际的基础上,用译入语中形象比喻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代换原语词的方法。如: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 would go out and get drunk。此句表面意思是星期五到了,他们就出去喝酒。可读者不理解为什么要在星期五出去喝酒呢?原来星期五是英国发薪水的日子,所以“星期五发工资了,他们马上出去喝得酩酊大醉。”此句中我们将Friday具体化,使其文化信息跃然纸上。再如:as strong as a horse就是用马来代表身体强壮的形象,而汉语里相对应的就是“身壮如牛”;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beard the lion:虎口拔牙;Like a duck to water:如鱼得水;the four tigers of Asia:亚洲四小龙; black sheep:害群之马等。英语习语中的比喻和联想是由不同民族的特定环境和社会状况决定的。民族文化不同,对相同概念或者相同动物的联想也会不同。
有时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英汉语言中所采用的喻体也不相同,但其意义却是相同的。比如,汉语中的“画蛇添足”与“paint the lily”表达不同,却都是 “多此一举”之意。另外,汉语言中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而英语中的同义习语是“like mushroom”(像蘑菇一样)。由于受地理环境影响,英国不出产竹子,所以就用蘑菇来作为喻体了。由此看来代换法是非常有用的翻译方法,充分体现了“意似”而不是“神似”的特点。
但在有的情况下,无法在译入语中找到对应习语时,可借助译语中相应的形象取代原语言中的特殊形象,使译语读者产生与原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并获得大体相同的感受。这种代换法虽然使英汉语言中某些词的联想意义完全丧失,但保留了原语的语用意义,丰富了译入语的文化内涵。例如:
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生米煮成熟饭;木已成舟。(牛奶为西餐的象征,翻译成汉语时应变成米饭,更加符合译语读者的饮食习惯)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对中国人影响比较深远的文化观念之一)
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出头日,万物都有兴旺期。(狗在西方文化中是忠诚的伴侣动物。而在中国人心目中,狗却常常和“卑微”“低贱”联系在一起。翻译时适度变通才便于读者接受)
由此可见翻译时我们不仅要尽量保持原文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又得保证译文在本民族文化背景中的通畅可读性。此时翻译就需要跳出原文的束缚,用代换法准确、生动地传达原来习语中的独特文化内涵,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促进跨语言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习语是文化的产物,它们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也折射出中西文化差异,因此我们要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基础,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摸索,这样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境,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发展。
[1]林艳花.略谈英语习语的翻译[J].岱宗学刊,2005(2).
[2]陈柏松.英汉习语概要[M].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3]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出版社,1980.
[4]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对照与对比[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English idioms can reflec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Translation can be successful only to understand its connotations and realize the differences of semantic understanding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information”, etc .This essay aims to expose several kinds of translation methods.
English Idioms; cultural connotation; translation methods
卓雷(1983-),女,河南南阳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任教。
201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