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儒释道看《水浒传》主题思想的矛盾性与张力

2011-08-15王礼亮俄英别力克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好汉宋江梁山

王礼亮 俄英别力克

(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从儒释道看《水浒传》主题思想的矛盾性与张力

王礼亮 俄英别力克

(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分别从儒释道三个角度分析发现,《水浒传》的主题是多元的,矛盾的思想造成了矛盾的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悲剧,因而扩大了作品的思想容量而显得博大精深,耐人寻味;也正如此,才使梁山英雄好汉的社会人生悲剧穿越时空,振聋发聩,从而使《水浒传》这部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彪炳千古,熠熠生辉。

儒释道;《水浒传》;矛盾性;张力;主题思想

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可谓家喻户晓,但其中的主题却众说纷纭,有“官逼民反说”、“农民起义说”、“忠奸斗争说”、“忠义说”、“为英雄豪杰立传说”、“愤书说”、“诲盗说”、“游戏说”、“农民革命的史诗说”、“绿林豪杰事业和绿林文化精神说”、“生存功名说”等等,不一而足。正如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理论所言,任何现象都是历史的、有限的,因而对它的诠释也只是相对合理的。因此,以上各种主题说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按照权力话语理论,“一切事实都是某种解释,是‘权力意志’的表达。确切地说,所谓‘真理’或‘真实’,不过是一个特定的时代和社会的权力集团的意识形态的某种表达而己。”[1]笔者试图分别从儒、释、道三个角度来阐释《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并由此看出并分析其所造成的矛盾性及其张力。

一、从儒家(教)看《水浒传》主题思想

儒家学说自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来,又经孟子、荀子等继承发展,到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废黜百家,表章六经”,从此,儒家定于一尊,后世统治者无一不把儒家学说作为自己的正统思想。虽然,儒家并未像道家那样发展成一种宗教,但迄今亦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其作为一种宗教来信仰,便是所谓的儒教。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权神授,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从而使儒家学说带上了宗教色彩。而清末民初,康有为、陈焕章更是创立了孔教。儒家思想以“仁”“礼”为核心,主张“三纲五常”等的统治秩序和社会规范,“忠孝”“节义”“舍生取义”等思想几千年来深入人心。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重视通过自身修养努力达到外在事功的目的。《水浒传》中的108位梁山好汉无不是儒家行为规范的践行者。

《水浒传》中“忠”“孝”“义”等字眼屡次出现,以宋江为首的众梁山好汉几乎都以忘恩负义、不忠不孝等悖于儒家思想的言行为耻。如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中史太公死后,“史进一面备棺椁盛殓,请僧修设好事,追斋理七,荐拔太公;又请道士建立斋醮,超度生天。整做了十数坛好事功果道场,选了吉日良时,出丧安葬。满村中三四百史家庄户,都来送丧挂孝。”一人去世,数百庄户都来送丧,可谓大孝;该回史进听朱武为结拜兄弟就死时,史进寻思道:“他们直恁义气!我若拿他去解官请赏时,反教天下好汉们耻笑我不英雄。”可见,“义气”在当时英雄好汉心目中是多么重要。林冲自第七回出场,妻子被高衙内调戏开始,屡遭高俅等奸臣陷害,但仍对黑暗腐朽的统治者抱有幻想,经过刺配沧州道、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被逼上梁山又遭王伦妒忌、排挤,直至第十二回才最终落草梁山;“青面兽”杨志亦是几起几落,他是三代将门之后,最初不肯落草,只渴望在官场上博个封妻荫子,他作为殿司制使搬运花石纲、作为提辖为梁中书押送生辰纲等也是小心翼翼、尽心尽力,包括大官人卢俊义等最初均耻于与梁山伯“贼人”为伍,由此,在当时的世人看来,在官场上追求功名利禄才名正言顺,才能光宗耀祖。

“忠孝”“节义”等思想在宋江身上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他被呼作“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这是世人对他美好品德的称赞。他作为郓城县小吏也是尽职尽责,听从宋太公为朝廷效力的教导,欲光明磊落地为朝廷效力,作忠臣孝子,迟迟不肯落草,几次冒着生命危险搬取老父、兄弟上山,为救晁盖而冒险通风报信,七十一回聚义厅在其主持下改为忠义堂,可见“忠义”成了众梁山好汉集中的价值取向。各梁山好汉倘若还有父母妻小,落草前均要求安置好他们的归宿,保护其生命安全,就连最鲁莽暴躁的李逵也亲身背着老母来落草,尽管途中老母不幸被山中的老虎吃掉,但其孝心可嘉。好汉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举动,往往会遭受厄运,但经常也会得到被救助者的知恩图报,从而在江湖上留下美名。梁山好汉中“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亲如兄弟姐妹,没有一个做出背信弃义的事。他们打仗个个争先士卒,冲锋陷阵,宁死不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他们的信条。好汉们在宋江的屡次劝说下而接受了招安,则表现了他们效忠朝廷的“忠君”思想。由此可见,在梁山英雄好汉们心中,无论自己身在何处,包含“忠孝”“节义”在内的“忠义”思想,都是他们至死不渝的行为准则和人生信条。

二、从佛教看《水浒传》主题思想

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从西传入我国,某种程度上与我国民间众多迷信说法相融合,主张“十二因缘”、“因果业报”、“涅槃重生”等思想,有着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佛教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有慈爱之心。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教的目的是使人弃恶从善,相信因果报应,互相提携,改变无秩序的社会现状。佛教的“业报轮回”思想:灵魂不灭,因果报应,涅槃解脱等在中国民众心中可谓根深蒂固。《水浒传》中通过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等最终成为佛家弟子,宋江、吴用、李逵等死后聚义梁山水泊等情节,都在某种程度上诠释着佛教的“业报轮回”等思想。

《水浒传》中不乏佛教思想的影子,其中杀生无数的鲁达最终修成正果是最突出的例子。如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鲁提辖因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在逃亡途中巧遇曾被其救助过的金老,才因而结识赵员外,被介绍到佛教“圣地”五台山当起了和尚。这其中便包含了佛教教义思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凶恶的郑屠成了刀下鬼,而善良的金老和救人的鲁达则均转危为安。同样是杀生做过强盗的人,其结局却天壤之别。如第六回“鲁智深火烧瓦罐寺”的情节中,霸占瓦罐寺的云游和尚崔“道成”行淫邪之事;第四十五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中的和尚裴如海竟与有夫之妇潘巧云勾搭成奸;显然,他们都没有好下场,佛教中视淫为恶之首,玷污清规戒律的修行者成为刀下鬼是其应得的下场,化用该回作者评论便是“话说这一篇言语,古人留下,单说善恶报应,如影随形。既修二祖四缘,当守三归五戒。叵耐缁流之辈,专为狗彘之行。辱莫前修,遗臭后世,庸深可恶哉!”鲁智深号称“花和尚”说明其也尚未真心皈依佛门,他大闹五台山(第四回),火烧瓦罐寺(第六回),即便出家东京相国寺也常惹是生非,他亦好吃酒食肉,屡次打破清规戒律,为寺门所不容而走上了梁山。但他属于世人所称赞的英雄好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替天行道,没有淫邪等不正念头,最后浙江坐化(第一百十九回),修得正果。

《水浒传》中除了重点刻画军官出身,屡屡打破清规戒律的鲁达最终坐化而皈依佛门之外,也出现了一些佛教景观、法事等,如五台山文殊院、瓦罐寺、六和塔(寺)等佛门圣地的描绘,还有僧众为死者超度做法事,香客烧香拜佛,和尚打坐念经等,如第二回史进“请僧修设好事,追斋理七,荐拔太公”。众好汉头领宋江以慈悲为怀,积累善行,每位兄弟阵亡都会令其伤心不已,潸然泪下。佛教的“业报轮回”思想认为,人死后的灵魂是不灭的,生前修得的善行会得到善果,死后的灵魂会在另外一个极乐世界享受清福和快乐。如宋江、吴用、李逵等死后梁山水泊重聚(第一百二十回),以及晁盖托梦于宋江,张横报冤(第六十五回),张顺魂捉方天定(第一百十五回)等都是佛教中因果报应思想的生动体现,也是他们得以涅槃重生的结果。从佛教思想的角度来说,《水浒传》重点讲述了“花和尚”鲁智深最终放下屠刀,坐化成佛的故事,其中佛的力量如影随形,因此,倘若提出“宣扬佛教报业因果说”或“劝恶从善说”的主题亦未尝不可。

三、从道教看《水浒传》主题思想

道教作为我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自东汉末正式创立以来,它的影响亦很深远,到处都可以看到其留下的斑斓史迹。可以说,道教成为了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作为后起宗教,其大量吸收了古代民间宗教与巫术、神仙方术、道家、佛教、儒家,以及阴阳五行等思想,因而,一般认为其具有多神教的性质。道教以“道”名教,吸收道家学说,注重内外修炼,施行符箓方术,有“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重生而恶死等特点。匡扶正气与正道是宗教必不可少的法术。《水浒传》中上至宋徽宗(被称为“道君”),下至梁山一百单八将,都被看成了天上的神仙受玉皇大帝之旨下凡替天行道,小说中充满着道教的神秘气氛。

《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就写洪太尉奉旨至龙虎山上清宫请张天师(道教祖天师)到东京“祈禳瘟疫”,张天师所居之所,以及其变幻之术,最后为天下祛除瘟疫,无不渲染着道教的法力无边和神秘莫测。第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写宋江危急之中还道村庙里得九天玄女救助,并被授予三卷天书,文中“娘娘法旨道:‘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他日功成果满,作为上卿。吾有四句天言,汝当记取,终身佩受,勿忘于心,勿泄于世。’”还有“玉帝因为星主魔心未断,道行未完,暂罚下方,不久重登紫府”等言。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写宋江令人从地下掘出石碣,上书“替天行道”“忠义双全”八字,且梁山泊天罡星三十六员、地煞星七十二员赫然在列,可见,宋江等梁山好汉是被玉帝所派扛“替天行道”大旗,行“忠义双全”之事。宋江每每危急之中总能逢凶化吉,亏赖于玄女的法力庇护。甚至于宋江军遭遇邪术困扰,无法破阵时,也会得到神助,如第八十八回“颜统军阵列混天像,宋公明梦授玄女法”得法破阵。

梁山好汉中入云龙公孙胜、神行太保戴宗是小说中具有奇特道法的神人。戴宗腿上绑甲马便可神行如飞,常被派出打探消息。公孙胜是罗真人大弟子,炼就了一身法术,在宋江南征北战中屡破邪术,如第五十四回破高廉、六十回破混世魔王樊瑞、九十五回破乔道清妖术等,否则宋江军将在征讨中被一些邪术所致无法脱困。这就充分显示了道术在驱妖除魔中的正义力量。另外,道教中的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在《水浒传》中亦有所表现,如公孙胜在战争结束后出家修行,李俊、童威、童猛、燕青不愿回朝就封。林冲、杨志等众多英雄好汉都是被逼上梁山,这就为其“替天行道”“官逼民反”提供了合法依据。

第一百二十回末尾写道“后来宋公明累累显灵,百姓四时享祭不绝。梁山泊内,祈风得风,祷雨得雨。又在楚州蓼儿洼,亦显灵验。”宋江等生前“替天行道”,为民做主,与黑暗势力作斗争,死后亦化为神灵庇佑百姓,超度苍生。因此,从道教的角度来说,《水浒传》的主题可看作是“官逼而欲生不能后的民众反抗斗争”或者“正义对奸邪的一场斗争”。

四、《水浒传》主题思想的矛盾性与张力

通过以上分别从儒释道三个角度分析发现,《水浒传》的主题思想是充满着矛盾的。因为作者同时让这三种宗教思想在小说中施加影响,其结果是看起来使主题不那么统一。小说中的宋朝社会黑暗不堪,奸臣当道,民不聊生,人们被迫走上了反抗起义之路。以宋江为代表的众梁山好汉英雄人物,他们接受了道教思想,特别是道教人物九天玄女对宋江影响最大,他们被奸官所逼而欲生不能,因而便上演了一场正义对奸邪的斗争;儒家的“忠孝”思想,却使其最终与统治集团妥协,同意招安,兄弟被迫拆散,宋江、卢俊义、李逵等被奸臣高俅、童贯所害,悲惨地饮鸩而亡。“儒家的忠义思想导致宋江等走向招安之路,道教九天玄女的‘忠义’劝说是宋江走向招安道路强有力的催化剂。儒道二家思想共同铸就了宋江及其众梁山英雄的人生悲剧,宋江及其义军最终走向悲剧势在必然。”[2]另外,佛教思想的影响在小说中亦不容忽视,佛家的以慈悲为怀、因果报应、劝恶扬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观念在小说以鲁智深等为代表的人物身上,以及情节发展的进程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宋江等在反抗大奸臣高俅、童贯等之时,显得软弱而妥协,如第七十七至八十回梁山义军先后打败童贯、高俅,甚至高俅战败被俘上梁山,却得到了至高礼遇和款待,宋江等“放虎归山”,幻想说服高太尉为他们请命,渴望得到道君皇帝的招安,享受高官厚禄。显然,事实证明,宋江等人的想法太过于天真,佛家的感化教化力量是有限的,对那种“不可救药”的虎狼之徒必彻底消灭,不能怜悯而妥协退让,否则反为其害。这正是造成《水浒传》主题不一而矛盾的原因。

尽管《水浒传》的主题是矛盾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儒释道在中国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中又是互补的,即充满着矛盾的张力。闻一多先生在《关于儒、道、匪》一文中引用了英国学者韦尔斯《人类的命运》中的一句话:“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匪。”[3]闻一多认为儒道墨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传统心理与社会思想结构。在这里,我们亦可以引申,“《水浒传》阐扬了儒、释、道三教扬善惩恶的伦理意识,并规范人欲;三教互补的人格范型,决定了好汉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同时三教宗教观念及某些表现形式,是小说构思情节、展示人物性格命运的依据和手段,在写实的背后又显现出宗教神秘的色彩。”也正因为《水浒传》的主题是多元的,矛盾的思想造成了矛盾的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悲剧,才扩大了作品的思想容量而显得博大精深,耐人寻味;也正如此,才使梁山英雄好汉的社会人生悲剧穿越时空,振聋发聩,从而使《水浒传》这部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彪炳千古,熠熠生辉。

[1](英)拉曼·塞尔登.刘象愚.陈永国等译.文学批评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庆纪.从宋江的儒道思想看《水浒传》的悲剧结局[J].菏泽学院学报,2006(4).

[3]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三联书店,1982.

王礼亮(1985-),男,河南信阳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俄英别力克(1980-),女,蒙古族,西南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汉语语法。

2010-10-13

猜你喜欢

好汉宋江梁山
“知心姐姐”孙二娘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上大梁山(外四首)
梁山车展:最容易忽视的五款亮点产品
走一走“好汉桥”
延揽人才,宋江最佳
好汉不敌肚子“叫”
戴松高:一个好汉三个帮
宋江给李逵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