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牡丹和樱花看中日审美意识的差异

2011-08-15梁艳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国花樱花牡丹

梁艳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

从牡丹和樱花看中日审美意识的差异

梁艳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

花作为一种文化的产物,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本文通过对中国国花牡丹和日本国花樱花进行意象对比分析,揭示了中日两国审美意识的差异,并对形成此差异的原因从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环境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

牡丹;樱花;审美;差异

古往今来,中日人民都对花卉怀有特殊的感情。观花、品花成了两个民族日常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乐事,花被看作美的象征,成为诗人们吟咏的主题。音乐、绘画、工艺等等,也常以花作为表现的对象。花作为一种文化的产物,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通过花,我们既能了解观赏者的欣赏心理,另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纵观中日两个民族对花的喜爱和不同理解,也可以从中发现两个民族文化的审美差异。

关于花文化的研究,不少学者已经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发表了学术论文。对于中国花文化,多数是选取某一种花作为切入点来进行分析,如梅花、牡丹、荷花等曾经都被作为研究的对象。而日本花文化的研究自然是对樱花的研究占绝对多数了。但是,对于分别作为中国、日本国花的牡丹、樱花的对比研究非常少。本文试通过对中国国花牡丹和日本国花樱花的比较,揭示中日两国的审美意识差异,并对形成此差异的原因进行初探。

一、牡丹的意象分析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历来备受人民的推崇,更是文人墨客们吟咏的主要题材之一。它端妍富丽,美艳绝伦,被誉为“百花之王”。首先,牡丹花朵硕大,面径达10~30厘米,大红大紫,鲜艳夺目,枝叶繁密,一副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状态。三春芳卉中少有其比。舒元舆《牡丹赋》:“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占春日。其大盈尺,其香满室。叶如翠羽,拥抱比栉。蕊如金屑,妆饰淑质。”说的就是牡丹花团锦簇般的浓艳姿态。其次,牡丹物种变异性显著,无论野生自然状态,还是园艺栽培,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花色新品的出现。《龙城录》载玄宗朝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有绝技,“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据《杜阳杂编》、《酉阳杂俎》等书所载,中唐时期有千叶牡丹、千朵牡丹、合欢牡丹,正晕、倒晕、浅红、浅紫、深紫、黄、白、檀等不同颜色的新颖品种。宋代,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名品二十四个,西京留守钱惟演所记九十余种。北宋后期,周师厚、张峋等记洛阳牡丹更是多达一百一二十种,可见花色品种变化繁衍之绚烂多彩。

由于牡丹花大色丽,婀娜多姿,花色品种丰富多彩,给人们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娱乐享受,所以赏玩牡丹之习历千年而不衰。我国自南朝以来便有观赏牡丹的记载,唐朝便出现了举国爱之的牡丹热。当今,每逢牡丹时节,全国各地都举办牡丹花会或花展,人海花潮,盛况空前,更表现出国人对“香染千古,姿传百代”的牡丹的挚爱之情。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牡丹已不仅仅是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观赏品,而且逐步积淀为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象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富贵吉祥。至迟在晚唐五代牡丹就被视为富贵奢华之物,北宋时更是出现了“富贵之花”的说法。如今,牡丹作为祥物成了多种吉祥图案的题材,例如,牡丹与芙蓉同图,称作“荣华富贵”;牡丹与猫同图,称作“正午牡丹”;牡丹插花瓶中,称作“富贵平安”;牡丹与猫、蝶同图,称作“富贵耄耋”等。

二是繁荣昌盛。这一意义又相继从个人、家族、时代等不同层面展开。首先是象征人生佳境:花季为物色之盛,而牡丹恰以其殿春开放、艳压群芳的盛景展示了生命的绚烂多彩。因而它是生命旺盛、情感热烈、青春浪漫的意象和境界。其次是象征家道之盛。追溯历史,牡丹多与王公贵族、都市豪门紧密相连,正所谓“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家”“花开时节动京城”。可见牡丹所在即富贵所在,繁华所在。故庭蓄牡丹、艺出名品代表鸿运鼎境。第三则是上升为整个时代的象征。纵观古今,牡丹之盛即代表社会繁荣、经济兴旺的盛世之象。

三是大国气象。正如佳句“牡丹聚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秀色,万卉之姿韵”所述,牡丹以其丰盈鲜艳、雍容华贵昭示了一个国家的恢弘气象。

二、樱花的意象分析

日本人爱花,最爱的是樱花。他们将樱花尊为国花,把惹人心醉的樱花与瑞雪灵峰的富士山作为日本的象征和骄傲。从万叶时代至平安时代初期,由于受中国影响,一提及花就意味着是梅花。但从平安时代后期日本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开始,日本的和歌、连歌、俳句一提及花,就自然地联想到樱花。如“ひさかたの ひかりのどけき 春の日にしづ心なく 花の散るらむ”(大意:春光虽明媚,樱花无心恋佳日,纷纷凋,花落铺满地),此和歌实写“樱花”,却只使用了“花”字,可见,提及“花”即“樱花”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普遍认识。

与牡丹的花大色丽截然不同,樱花花朵小巧,色泽淡雅而不浓艳,质朴而不浮华,蕴含着一种安详沉静的自然美感。而且樱花的生命是短暂的,花期不到一周,开得快落得也快,且齐开齐落,无论是开花或落花时,都呈现出缤纷的景象。在日本人眼中,初绽的樱蕾和行将凋零的樱瓣,更可以显出其生命的光辉,更能唤起人们各种艺术化的情绪反应。因而,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咏樱更多的是吟咏落花,咏樱花绽放或飘落的美丽姿态。

花の色は 移りにけりな いたづらに わが身世にふる ながめせしまた(大意:霪雨霏霏下,樱花色衰香也消,悲叹春去了。此景此情映我身,风华正茂终也凋。)

花さそふ 嵐の庭の雪ならで ふりゆくものは わが身なりけり(大意:风雨吹花散,岂似飞雪飘落院。春华随风逝,愈感我身年已残。)

春雨の ふるは涙か 桜花ちる を惜しまぬ人 しなければ(大意:春雨沥沥下,可是悲伤泪?曾是烂漫盛樱花,今却飘落地。谁人不怜惜?)

以上和歌皆是对樱花短暂、无常的描写,让人愈感惋惜与悲伤,甚至使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樱花对于日本人所具有的独特的象征意义。

首先将樱花比作人生。这一意义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短暂的花期犹如转瞬即逝的人生,使人感到悲凉、无常。第二,樱花花期虽短,但齐开齐落的壮观景象表现了一种“瞬间美”。在日本人看来,人要像樱花那样不惜生命,在短暂的人生中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以追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第三,樱花飘落时那种不滞不沾的姿态,表现了一种高洁、果敢、视死如归的精神价值。因而,古代日本武士常以樱花自比,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以殉死来展现忠诚与果敢。并且这种价值观已逐渐渗透到大和民族的各个阶层,明治初期著名学者如此写道:“夫单瓣之樱花,不如牡丹之艳丽,不如莲花之清洁,又非如椿、木槿残留于枝上直至腐败,其纯洁凋散之性无可比拟,其忠良易直实乃日本人固有之性习也。”

其次,一朵樱花微不足道,满树樱花、满山遍野的樱花就蔚为壮观。这反映出“一双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就难”的集体主义精神。以二战后为例,日本人可以一生效忠于一个集团、一个企业而毫无怨言。这种团队精神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现在,虽然“一生效忠于一个集团”的情况在减少,但是日本人的团队意识并没有减弱。比如,日本人自我介绍时常常先介绍所属团体,这就是很好的体现。

三、中日审美意识比较及其原因分析

从以上对牡丹、樱花的意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审美意识的差异。概括地说,中国人喜爱牡丹,是因为它端妍富丽、国色天香,并象征着恢弘大气、富贵吉祥、生活荣盛。而日本人钟情于樱花,就是在她那种不滞不沾、随风飘零、转瞬即逝的美。

此差异的形成必有各方面的原因。本文试从中日两国的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来进行浅析。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几千年的灿烂的历史文化,并且集富贵、权势的皇朝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就追求吐纳百川之大气,若当盛世,这种大气就在各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中国的宫殿大多规模宏大、金碧辉煌,就连用来休闲娱乐的庭园,其山水亭榭都以宏大著称。牡丹兴起于繁荣昌盛的唐朝,尤其以京国重地长安最盛,这便奠定了牡丹之作为富贵繁华生活象征的基础。当今,牡丹又被尊为国花,是社会主义新中国不断发展、强大的体现,也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渴望国富民强的美好愿望。

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人生息的世界非常狭小,几乎没有大陆国家那种宏大严峻的自然景观。只接触到小规模的景物,并处在温和的自然环境的包围之中,由此养成了日本人纤细的感觉和纤细的感情。于是,日本人对自然景物也是以纤丽纤小作为其审美的旨趣,他们不像中国人喜爱象征恢弘大气的牡丹,却对细细的樱花情有独钟。另外,日本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显著并且时有突发性的地震、火山爆发、台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这使他们时刻感到不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对万物的无常感。于是,他们追求短暂生命里的精彩片刻,在审美意识中也积淀了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因此,花期虽短却开得绚丽多姿、从南到北轰轰烈烈的樱花被奉为日本国花也是可想而知了。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国国花牡丹和日本国花樱花进行意象对比分析,揭示了中日两国审美意识的差异,并对形成此差异的原因从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环境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

中日审美意识、国民性格等差异很大,本文仅从国花对比的角度作了初步分析,希望今后能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调查。

[1]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7.

[2]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第二版)[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王毓容,郑厚权.唐宋牡丹诗词与牡丹文化[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P3.

[5]胡稹.樱花原始象征意义考—辟邪之花?农耕之花?[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

[6]陶思炎.牡丹·梅花·菊花—中国名花祥物摭谈[J].民族艺术,2008.

[7]隽雪艳.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J].日本学刊,2008.

On Chinese and Japanese Differences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ny and Cherry Blossoms

As a cultural product, the contents of flowers are very rich. Based on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images of peony(national flower of China)and cherry blossoms(national flower of Japan), this paper reveals the differences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Besides, it has done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Peony; Cherry blossoms; Aesthetics; Differences

梁艳(1985-),女,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

2919-11-29

猜你喜欢

国花樱花牡丹
“一带一路”上的国花文化——捷克·心叶椴
赏樱花
“三不够”牡丹节
樱花
牡丹的“国花”史
评选国花真有必要吗
樱花站
牡丹的整形修剪
绿牡丹
National Flower 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