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社会文化的必要性

2011-08-15宋丽玲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敬语日语语法

宋丽玲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甘肃兰州 30050)

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社会文化的必要性

宋丽玲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甘肃兰州 3005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影响着文化。中日文化在语言表达上、行为方式上,均表现出异质文化的差异。仅仅依靠语言本身来学习语言是不够的只有结合日本特定的文化背景考察日语,才能把握日语的本质和规律。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本文旨在强调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的必要性。

日语教学;文化导入;语用差异;文化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与日本的交往日渐频繁,日资企业对华投资力度加大,人才市场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企业对日语人才强调的是复合型的应用性人才,这给高校专业日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日语综合应用能力,视野开阔、知识面广,既了解本国文化又能吸收和借鉴日本文化精华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成为当前高校专业日语教学的迫切任务。

然而,纵观目前高校专业日语教学的现状,情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人们对语言的片面理解,在教学中,只把语言当成一套孤立的符号系统来传授,词汇和语法几乎成了高校专业日语教学的全部内容。许多日语教师在课堂上仍习惯采用“语法——翻译法”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花在单词释义及语法分析上,而学生也误以为只要记住了单词,掌握了语法就能学好日语。特别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日语学习者很少有机会直接从日语环境中习得这门语言。学生的注意力只能局限于为数不多的课本上,注重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部分促成了以获取词汇、语法知识为目的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得非常辛苦。尤其严重的是,他们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谈起语法也能头头是道,考试时也能“得心应手”,发挥“出色”,但一旦需要用日语进行交际(如对话)时,问题就来了,或者用词不准确(原因是他们惯常通过汉语意义来记忆日语单词),或者使用语言不得体(如称呼语的误用,敬语使用不当等)。其结果是许多学生学了几年的日语专业,却在工作、生活中不能应付日本人,既听不懂,也不会说,造成所谓的“聋哑日语”。即便是已经取得国际日语能力测试一级或二级资格,却很难通过用人单位的面试关。

事实教育了我们在“直接法”“听说法”等教学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虽有所提高,但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却常常犯语用错误,造成交际障碍甚至误会而不知所措。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我们教师本身就在教学中忽略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会翻译或造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不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缺乏所学语言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对相关的风土人情、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知之甚少,导致学生不能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搞懂日语的特点,也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并用它来进行交际。

一、日语与汉语的语用差异

不同的民族性或国民性决定了同一意义的话语在表达方式和表态方式上各不相同。然而,人们却习惯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进行交流,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正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下面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明日语与汉语的语用差异。

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说“吃了吗?”“上哪儿去?”“下班了?”。而一位日本朋友告诉我这样一件有趣的事。他在中国留学期间,一天,和老师走了个对面,刚要打招呼,老师突然叫了一声他的名字“噢!本田!”。他立刻停下脚步,恭敬地问老师:“老师,有什么事儿?”,老师莫名其妙地看了他一眼,说了句:“没事儿。”就走了。

这是因为汉语中有一种常见的寒暄语是互相叫一声对方的名字,然后擦肩而过,比如,A:“王红!”B:“李强!”。而日本人在相互打招呼时是不加称呼的。也就不奇怪学生们见到老师时常用“老师、早上好!”这样的寒暄语,是因为照搬了汉语的表达。

在非语言方面,类似这种由文化差异引发的语言障碍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某校有个男性日籍教师每次上课时都有提裤子的习惯,这让女学生很反感,认为该教师对她们不尊重,并且集体拒绝上该老师的课。后来经过校方与外教沟通才知道,在日本这个动作是抖擞精神迎接工作的意思,相当于我们中国人“挽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意思。如果学生了解日本人这个动作的含义,也就不会发生对老师的误解了。

二、语用的得体性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学习语言只是学习语言的形式,认为学会一些语法和词汇,就能用这种语言来交流了。在日语教学中也有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注意了日语表达的准确性,同日本人交往就应该没问题了。但是,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仅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社会生活中,拥有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体,使用不同层次的语言表达方式。我们用语言相互交流时,必须根据语言的语法规则及文化背景,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用日语进行交流时也一样。如果只注意到语法规则却忽视了来自文化背景的语言习惯,即使使用的是最礼貌的日语中的“敬语”,也可能给对方留下失礼的印象。因为能否恰当使用这些“敬语”,不仅取决于“语法”正确与否,还取决于是否遵守了“文化习惯”。

日语“语法规则”和实际使用日语时必须遵守的“文化习惯”,就是“日语的语言规律”。交际日语的最基本的语言规律是,根据说话人与听话人的社会地位、亲密程度、说话场合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个规律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就是日语中的“敬语”。敬语是日语中最高的语言层次,是日本人交际礼仪中最礼貌、人际关系中最能表达敬意的语言精华,是日本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素养,被称为架设于日本人之间的心灵桥梁、不可缺少的社交润滑剂。特别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日本社会,基于利益关系的期待、恩惠意识,决定了在社会生活中,无不在大量甚至过分地使用敬语。

(一)表达方式取决于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亲密程度、社会地位,以及说话场面

敬语就是针对社会地位高的听话人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这里所说的“社会地位”不单纯是指具体的某组织的内部的排行先后,还指在社会上被默认的上下关系。比如在日本社会就有过根据出生贵贱和性别来区分上下关系的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几乎不再以身分来决定上下关系,尽管这种“上下关系”在现代日语中,日本人使用敬语时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相对性,但它仍然是日本人敬语观的最重要的因素,对敬语的使用发挥着主要作用。比如对皇室成员和普通百姓,在称呼上就大有区别。显而易见,用于皇太子的敬称结尾词的表敬程度要比订婚者雅子的表敬程度高的多。为什么对同一对订婚者却使用表敬程度如此迥然不同的称呼呢?不能不说与他们的地位有关。因为皇太子是皇族出生,且是天皇的继承人,而雅子是平民出生,只不过是一名通过公务员考试制度任职的女外交官。所以对皇太子和对雅子就使用了表敬程度不同的两种称谓,可以认为就是这种身份地位差别的作用所致。

除此之外,在被称为纵向型社会的日本,同一集团内的职位差别也是决定上下关系的关键因素。还有一种是由“年龄”之差来决定“社会地位”。日本也和中国一样,人们普遍认为年长的要比年少的“地位”高。此外,在学校里,教师要处于学生的“上位”等等。

然而不只有“社会地位”决定交际日语的表达方式,在现代日语中,与“社会地位”相比,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更会影响表达方式的选择。日本人把人与人之间的内外、亲疏关系视为是否使用敬语的重要条件之一。

亲疏关系在广义上讲也包括内外关系。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和内外有别的意识非常强。在决定日本人敬语观的诸要素中,比起身份地位的高低,更重视对方或话题人是否是具有血缘关系的自家人、是否是同一集团的人、是否是伙伴或同事。也就是说,说话人在面对被视为外人的人讲自己或自己内部的人时,即使话题人是自己的上司或长辈,也要使用不表敬的或自谦的表达方式。与此相反,如果话题人是谈话对方的人,即便比自己身份低或年幼,也要使用一定的尊敬语来表达。再如在集团内外的关系方面,一旦与集团外部的人接触,往往要抹杀集团内部原有的上下关系而优先考虑内外关系。比如一般的普通职员向外来的顾客讲自己的上司时通常会使用“尊敬语”,而如果按照自己内部的上下关系使用的话就得对社长用“自谦语”。

在初次见面时一般使用“敬语”。然而随着交往的不断加深和亲密程度的增大,“敬语”的使用度则渐渐降低。这种“敬语”的使用度随着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是日语的最难学之处。

除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亲密程度以及两者之间社会地位的上下关系是决定交际日语的表达方式的重要因素之外,交际日语里还有根据说话场合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即在许多场合下,是否使用敬语已经不仅仅出于尊卑意识或单纯的为了尊敬他人,而是出于照顾公共场面的社交礼节、礼貌或为了表现自己的教养和体面,即在私下或随便的场合较少或不使用敬语,而在公共或郑重场合使用“敬语”是日语敬语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则。这种基于公私场面关系而使用敬语的现象,通常多表现在如外交、讲演、集团活动、红白喜事的典礼以及外交信函之中,尤其在一些宴会或庆祝会的稚气中表现得更为精彩。

(二)说话人的言辞不应该包含决定听话人行为的词句

在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是家属或朋友等有亲密关系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直接的表达方式。而且,说话人的话语中即使含有决定听话人行为的语句也不算失礼。然而,当面对关系疏远的人时,如果使用直接的表达方式,或使用决定对方的行为的词句,就显得非常失礼。这种表达方式的区分是随着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听话人是「上司或尊长」、就更应该严格遵守这个规律。不用说是向听话人“请求”或希望听话人“允许”的场合,即使是为听话人考虑想要进行“劝导”“邀请”“提议”的时候,无论你使用多么有礼貌的表达方式,如果含有决定对方行为的言辞,也会被认为没有礼貌。

(三)拒绝他人时不使用直接的表达方式

日语里拒绝他人请求的场合,一般不使用“不去”“不做”“不行”“不要”“没兴趣”“不喜欢”等直接拒绝的表达方式。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会使对方感到非常的不愉快,会被认为是“没礼貌的人”。这是因为在日语里,如果使用直接拒绝的表达方式,不仅表示拒绝对方所言的内容,同时还带有“我并不想与你交往”“我并不认为你我的关系很重要”的含意。因此,除了对方是一家人等非常亲密的场合以外,日语里拒绝他人时通常使用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人们常说的日语暧昧或日本人讲话不直截了当,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日本人不使用直接的拒绝表达方式。但是,一旦了解了日语的语言规律,也就会明白其实日本人也是有明确的“拒绝”意向的。

学会巧妙的婉言拒绝,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所在。只有在了解日语的语言习惯及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才能掌握拒绝表达。

三、导入日本社会文化的必要性

由此看来,人们常常习惯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进行交流,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正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语言障碍。而只有通过研究文化差异,才能将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深层文化得到充分的体现,才能达到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虽然我国和日本都是受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大陆文化和岛国文化差异很大。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四季分明而温和的气候条件养育了日本民族,造就了日本人的性格,形成了特有的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过程中,逐步地建立了一个冲突、并存、融合的文化模式,使得日本人判断事物一般都要采取相对折中的态度,进而形成了以“和”为基础的民族意识,而且这种意识贯穿和影响着日本人的一切文化、思想、心理以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表现在语言观念和语言结构上。而中国作为文明中心大国,一直影响着周边国家,以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而自豪,但却长期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由此可见,中日两国的社会文化有相同之处,但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在日语教学中有必要导入日本社会文化,使学生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学习日语,才会取得教学效果。

在实际的日语语言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结构分析法,把教学重点放在日语知识的传授上,一般都采用教师精讲词汇、语法、练习句型这种模式,过分重视和强调分析语法结构、语法讲解、语音、词汇等方面。即使阅读,也是偏重于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而忽视语境、语用等问题,对学生的非言语行为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应有的重视。致使学生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缺乏语言的运用能力,甚至于用汉语的标准来对照日语,以至于闹出笑话而造成交际失败。即使做会话练习,也是机械的背诵,而忽略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也就造成在交际过程中给人以言不由衷的印象。例如:日本人无论是初次见面还是日常寒暄;无论是致谢还是道歉,都要用到鞠躬,至于鞠躬的度数,也因对象和事情的不同而不同,总是表现得恰如其分、彬彬有礼,而学生在这方面却显得言行不一、呆板、不协调。

在日本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把包括日本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的人文文化教授给了学生,而忽略了对于包括日本的交际习惯、社会习俗、生活习惯及其他的广义的文化知识的传授,致使学生缺乏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仅限于“樱花”“茶道”“武士道”等。缺乏对中日文化差异的认识,导致交际的失败。

在日语教学中,尽管学生们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所学的日语知识都达到了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的水平,但实际应用日语进行交流时,因不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知识而常常引起误解。所以,学生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发音、词汇、语法等基本语言知识,还应该熟悉和掌握日本的社会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运用日语进行交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根本目的。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讲解日语语言知识,训练学生的日语的运用能力,而且还要重视有关日本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1]顾日国.跨文化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陈淑梅.小点心[M].NHK出版,2004.

[3]安旭红.在外语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3).

宋丽玲(1968-),女,甘肃庆阳人,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日语教学工作。

2011-03-14

猜你喜欢

敬语日语语法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跟踪导练(二)4
韩国语中的敬语表达方式总结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关于日语敬语中“敬意敬语论”和“关系认识敬语论”相对立的研究
敬语所描绘的人际关系图
——“内”和“外”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日语敬语习得常见误用分析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