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2011-08-15荆世群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新村革命建设

荆世群

(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湘潭 411105)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荆世群

(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湘潭 411105)

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而又曲折的探索:青年毛泽东创建新村计划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荫芽;而从革命战争年代提倡、追求的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渐渐转向实行社会主义,则体现了理论上的升华;而从“大跃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则使这种探索陷入了历史的迷雾中。

毛泽东; 新村运动; 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Abstract:Mao Zedong made an arduous exploration of what socialism is and how to construct socialism.Y oung Mao Zedong's creation of new countryside plan reflects the sprout of thoughts of socialism.In revolutionary war times new democracy was advocated and pursued, and during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times socialism was gradually put into practice.This reflects a theoretical sublimation.However,the history from the great leap forward movement to the period of cultural revolution confused the exploration with a historical mist.

Key words:Mao Zedong; New countryside Plan; New democracy; socialism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分别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三大基本问题。这三大基本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社会主义发展方式的新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脱胎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尽管党的十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区别开来,但事实上,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就业已对这三大基本问题做过了初步的探索,产生过许多思想火花,虽然尚不完善,但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些思想火花的正确部分已经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错误部分也成为我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历史素材。笔者认为,回顾和研究这些思想火花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三大基本问题的理论基础、理论来源和历史源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文拟就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作简单的考察。

一、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

青年毛泽东的新村运动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远大抱负,他目睹时艰,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受西方无政府主义,日本新村主义,和康梁大同思想的影响,毛泽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救世理想,他当时的救世理论包括两个主要观点:一、联合民众以抵抗强权;二、联络同志以创建新村。最后达到“联合地球做一国,联合人类做一家”、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1919年4月,毛泽东在长沙,提出了一份详细的“新村计划”。毛泽东设计的理想社会蓝图是:创造新学校,实行新教育,学生们在农村半工半读;再由这些新学生,创造新家庭,把若干新家庭合在一起,就可创造一种新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设立公共育儿院,公共蒙养院,公共学校,公共图馆,公共银行,公共农场,公共工厂,公共剧院,公共病院,公园,博物馆等等;以后,把这些一个个的新社会连成一片,国家便可以逐渐地从根本上改造成一个大的理想的新村。新衬的理想是要实现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农耕与读书的结合,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新生活,以达到人与人的平等与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曾打算偕同若干同学在岳麓山一带实践这一半工半读的新村计划,为了推动新村计划的顺利实践,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系统阐述了他的这一理想。他在1919年12月1日的《湖南教育月刊》上发表关于新衬建设计划的《学生之工作》一文中写道:“我数年来梦想新社会生活,而没有办法。七年春季,想邀数朋友在省城对岸岳麓山设:工读同志会,从事半工半读,因他们多不能久在湖南,我亦有北京之游,事无成议。今春回湘,再发生这种想像,乃有在岳麓山建设新村的计议,而先从办一实行社会说本位教育说的学校人手。此新村以新家庭新学校新社会连成一块为根本理想。”[1](P413)当时他认为,他搞的新村试验,既然有志于新生活之创造,就一定可以引起社会的同情和效法,进而实现新社会。这种主张同他此前在《湘江评论》上提倡的“无血革命”是一脉相承的,被蔡和森觉察到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设想。蔡和森说:“着手办法,惟有吾兄所设之‘乌托邦’为得耳。”[2](P13)但他这一新村计划还未及尝试,就被五四运动和其后进行的驱逐张敬尧的斗争打断了。显然,在当时军阀混战,内忧外患的乱世,毛泽东的这一新村理想是无法找到适合生根发芽的土壤的,因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陷入了空想。到1920年6月,毛泽东自己也对于新村运动和工读活动的空想性质,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并决定不再进行这样的活动。他认为应该继续读书学习,寻找新的道路。毛泽东当时之所以“殊无把握”,一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的制约,二是因为那时他还没有学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因而没能找到一条实现理想社会的正确道路。但是,对比一下新村运动与建国后的人民公社运动,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形式上都有着内在的惊人的一致性。可以说,毛泽东在建国后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包括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乃至于“文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其青年时代新村理想的继续。由此,我们认为:新村理想就是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

二、理论升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灾难深沉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送来了救国救民的方向——社会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3](P1471)。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逐步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两步走”。毛泽东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出发,在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以及总结中国民主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战略思想,并且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解决了两步之间实现转变的途径,从而保证了中国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比较顺利地实现两个革命阶段的衔接和交叉。1937年5月,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我们是革命转变论者,主张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去”、“我们主张经过民主共和国的一切必要的阶段,到达于社会主义。我们反对尾巴主义,但又反对冒险主义和急性病。”[4](P276)1939年12月,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阐明了中国革命包括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革命两重任务。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的时候把它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光荣的伟大的全部革命任务。关于中国革命的进程,毛泽东深刻指出:“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5](P66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所谓“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次革命论”是错误的。这又是紧密联系的两个革命过程,这种联系概括地说就是:“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5](P651)两个革命紧密联系,不能分割,搞什么“二次革命论”也是错误的。中国共产党“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4](P276)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在阐明了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之后,既指出了中国革命进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又说明了两个革命阶段相互区别和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首先,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来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民主革命经验时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除了无产阶级,其他任何别的阶级都不能领导任何真正的革命达到胜利,“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曾经多次领导过革命,都失败了,就是明证”。[3](P1479)这是因为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非常软弱,存在着对敌人的妥协性,不愿意和不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所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他们都不能完成。而中国的无产阶级,它不但具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而且还具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生长壮大的特殊优点,即他们最大公无私,最有远大的政治眼光,最有组织性,最具革命的彻底性。他们人数虽少,但非常集中。他们经济地位低下,特别能战斗,他们和广大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因此,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使中国革命走上胜利的道路。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根本标志,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保证。其次,从中国革命的前途来看,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按其社会性质,基本上依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然而这种革命,已经不是旧的、被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5](P668)新民主主义中有社会主义因素,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是这样,并且是领导的因素。这就是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政权里,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是国家构成和政权构成的基本部分,而无产阶级是领导力量。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此后,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中,毛泽东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完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巨任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个更加艰巨和更加复杂的全新课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学习和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模式,从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9](P147)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曾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这种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50年代中期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就着手探索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9](P147)纵观毛泽东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不难发现,他虽然犯过主观主义的错误,但也有过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次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搞好社会主义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党和全国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同志对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和回答。1956年1月,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讲话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6](P637)同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的问题为借鉴,从战略上总结了我国几年建设的初步绍验,对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党和非党;革命和反革命;是非;中外关系等十个方面的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要走自己道路的思想和所要解决的一些重大关系,确定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同年9月,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10](P75)1957年2月毛泽东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系统地分析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人民内部矛盾业已取代敌我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7](P216),何为人民,何为敌人?“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7](P205)毛泽东强调指出:要正确处理这两类矛盾,正确处理这两类矛盾的目的,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便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他的这一理论,成为我国制定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这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次系统探索。第二次探索是在进行“大跃进”过程中受到“共产风”等“左”倾错误的惩罚后被迫开始的,从1958年底到1959年庐山会议前,毛泽东与党中央又提出了一系列极其可贵的思想,包括: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上,中国刚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8](P116)的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一;在所有制结构中,不能混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的界限,不能摘超前过渡;在分配制度上,要坚持按劳分配,不摘平均主义;在经济方式上,要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生产与交换,利用价值规律摘好计划经济;在建设目标上,要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四个现代化;在实践中,不仅要有正确路线,而且要有科学方法,要反对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等等。[9](P148)这一系列的理论观点,为邓小平所继承,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理论重要思想来源。接着,从1960年底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实事求是”口号的指导下,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的探索,毛泽东和党中央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包括《农业六十条》、《工业七十条》在内的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不仅发挥了第二次探索中提出的许多思想,并使之条理化、制度化,而且增添了许多新的观点,主要包括;农村所有制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国营企业既是全民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又是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以厂长为首的生产行政指挥系统;强调国营商业、供销社和农村集市是我国商品流通的三条渠道;要严格划清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要通过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以减少社会主义建设的盲目性,等等。[9](P148)这三次可贵的探索,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是我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奏。

三、历史迷雾:从“大跃进”到“文革”

尽管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上取得了一系列可贵的成就,但是晚年毛泽东在探索中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还是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左”的指导思想的发展越来越严重。1957年由于错误估计了反右斗争的形势,导致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1958年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庐山会议后又错误地发动了“反右倾”斗争。在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上,进一步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长期把主要精力放在抓阶级斗争、政治挂帅、意识形态上面,违背了他自己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忽视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使我国偏离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航向。随着对阶级斗争的认识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从而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走上了歧途,并给党和国家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使得党和国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上陷入了历史的重重迷雾之中。

[1]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蔡和森文集(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9]郑德荣,田克勤.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0]傅明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第3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Mao Ze-dong's Exploration on Socialism

JING Shi-qun
(Office of Students Affairs,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Hunan 411105)

A84

A

1671-9743(2011)01-0032-03

2010-11-26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研究”,项目编号:08A073。

荆世群(1977-)女,湖南溆浦人,湘潭大学学生工作部讲师,硕士,从事毛泽东哲学思想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新村革命建设
中国画《林涧·新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