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依饭节文化的当代传承价值探析
2011-08-15韦秋杰李绍波
韦秋杰, 李绍波
(1.河池学院政法系; 2.河池学院数学系,广西宜州 546300)
仫佬族依饭节文化的当代传承价值探析
韦秋杰1, 李绍波2
(1.河池学院政法系; 2.河池学院数学系,广西宜州 546300)
依饭节是仫佬族具有很强的审美情趣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节庆活动。依饭节文化中蕴涵着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齐家爱国的美德教育、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自觉自励的村民自治法则、神灵与世俗合一的精神境界、歌舞乐一体的民间艺术,这些都体现了较高的当代传承价值。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依饭节文化的认同受到了冲击。因此,有选择地传承、保护、开发、创新依饭节文化对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仫佬族; 依饭节文化; 传承价值; 探析
Abstract:Mulao minority's Y ifan Festival has strong aesthetic taste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Its culture contains the Taoist thought of nature worship,the virtue education of family-regulating and country-loving,the human-oriented thought,the law of villagers'self-government,the spiritual state of the combination of deitywith the secular society,and the folk art of the mergingof song and dancing into accompanied music,which embody its heritable value.However,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ulture of Y ifan Festival has experienced a shock.Therefore,it isof guid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new socialism countryside to selectively inherit,protect,develop and innovate the culture of the festival.
Key words:Mulao minority; the culture of Y ifan Festival; the heritable value; analysis
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全国仫佬族人口有27万,其中生活在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广西北部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就有11万。罗城仫佬族的族源有土著民族和外来民族两说。据史载仫佬族的“僚、伶、穆佬”称谓和文化特征考证,仫佬族属于百越民族瓯越和骆越的一支。外来民族主要体现在仫佬族明朝时代的族谱记载,与南迁的湖南、江苏汉族有关。不管是土著还是外来,仫佬民族在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环境集聚而居,在长期的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集中体现在仫佬族重大的节庆活动——依饭节。
一、依饭节的传说
依饭节是仫佬族庆丰收、求丰收的祭祖、祭神的喜庆节日,也叫“喜乐愿”。传说仫佬先民在罗城开基立业之时,刀耕火种,十分艰难。又因百鸟百兽为患,庄稼无收,人畜不宁。在人们万般无奈之时,天边来了一位白马姑娘,赶跑百兽,打死狮子,从狮子口里夺回谷穗,给乡民做种子,用红薯做黄牛,用芋头做水牛,让仫佬乡民用牛耕种;又有仫佬族始祖因犯罪坐牢,生命垂危,得到守监梁、吴二人同情。梁、吴趁深夜放出始祖。可当晚一片漆黑,不辨方向,道路难摸,而后面追兵近在咫尺。在这危难关头,始祖忽见一白衣姑娘,牵匹白马前来相救。始祖骑上白马,腾空而去,脱离了险境。后来始祖发迹,不忘梁、吴和白马姑娘救命之恩,并定遇难呈祥之日为“依饭节”,将其供奉为王。如罗城县四把乡谢姓宗祠碑刻有载:“历代以来,敬‘依饭公爷’,每逢辰,戌、丑、未之年,轮四房族头……办齐牲口,勿得有误”[1](P183)。
仫佬族民间还有罗义养凤凰制服百鸟,射狮驯服百兽和罗英训牛农耕的传说,均与白马娘娘杀狮造牛相似。各种传说表明了仫佬族依饭节起源于先民祭祖、祭神还愿庆丰收和乞求来年风调雨顺、保护人畜平安的良好愿望。
二、依饭节的活动内容
依饭节于秋后即立冬后数日举行。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一般是在各宗族的祠堂或族头人家举行,届时族人老少相聚于祠堂或族头人家。
依饭仪式往往进行两到三天。分为请神、酬神、娱神三大内容,有启坛、请圣、点牲、劝圣、唱牛哥、合兵、送圣共7个程序。整个仪式由“跳师”和“唱师”两位道公任司仪,即一人头戴面具,身着红法衣,脚蹬草鞋,专跳敬神的舞蹈;另一人着便装,专唱敬神的经文。先设坛以当地农产品茶叶、柑橘、芝麻、绿豆等十二素食作供品,敬请各路神灵降临祭坛,共请36路神仙;接着各家各户奉上三十六只鸡鸭,由道公宰杀其中一只,用点燃的红纸卷或纸筒,逐一去点鸡鸭及各种供品,由各家各户把点过的鸡鸭带回家宰杀,供奉于自家香火台上;再以煮熟了的猪头、猪尾、鸡、鸭、猪内脏和酒等十二荤熟食品供奉,酬谢各路神灵;每请一位神灵,道公便以韵律工整、朗朗上口的叙事诗词唱颂该神身世和功德,歌颂各路神灵嫉恶扬善、造福于民的精神;酬谢好神灵,参加祭祀的乡民每人喝一口做过法事的鸡血酒,表示人也具有了圣气,可以与神对话娱乐了,人神团结一心,叫做“团兵”;人神娱乐之后,道公便挑两串纸钱,逐一念唱各神的名字,送走三十六位神灵各归各庙,也叫“送圣”。送走各神后,道公把已有圣气神灵了的芋头牛、红薯牛及糯谷穗分给各家各户,带回各家供于神龛上,以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至此祭祀活动结束。
三、依饭节文化的当代传承价值
依饭节起源于仫佬乡村的田间地头,是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反映了仫佬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以独具特色的方式起到了怡养百姓身心和道德规范作用,是仫佬族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法则。同时她产生于封建时代,建立在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上,又有很浓厚的封建色彩。因此,有选择地传承、保护、开发、创新依饭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道家是我国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依饭活动的道公大多为由梅山道教流派所传,道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依饭文化中随处可见。罗义谢狮、罗英训牛、白马娘娘除狮护农造牛等传说均起源于自然;依饭节及岁时节令供奉社王、土主、牛王、婆王、雷王、风伯、雨师等等各神,大都以大树、石头作为标志,都是自然崇拜的表现;伏羲女娃和洪水漫天的传说,印证了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发展观。依饭节一套繁杂的程序均围绕农事生产进行,这种农耕思想表达了只有崇尚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万物才能息息相生,实现“种田者仓仓有满,种地者库库有余”、“鸡犬鹅鸭,不看自长,普坡满地成群。虎见不谋,贼见不偷”、“夫妻双双到老”、老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2]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的理想社会,这与当前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传承和发扬仫佬族依饭文化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对于解决当前环境恶化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二)齐家爱国的美德教育。依饭道场中有专门《十劝歌》劝人为善,唱词如下:
“依饭锣鼓响叮咚,且唱十句劝后生,
一人若能听几句,世上黄土变成金。
头一句,讲你听:莫把父母当闲人,
十月怀胎娘辛苦,养育成人父母恩。
哪个虐待亲父母,蠢如牛马枉生存,
劝后生,不敬父母敬何人?
二一句,说你知:师长犹如亲父兄,
呕心沥血传知识,十年树人几艰辛。
学生若不敬师长,幼苗无雨不成林,
劝后生,不敬师长敬何人?
三一句,讲你听,莫欺少儿厌老人。
老人好比龙前宝,少儿好比龙的心……”[3](P122-123)后面的七句分别为劝人要敬公婆,睦邻里,讲忠诚,不偷盗,不淫赌,勤俭持家,奉公爱国等。
美德教育不仅体现在依饭节活动中,在仫佬山村各族各冬的族谱、墓碑、族规家训中也有记载:如罗城四把乡新村谢氏有数千字的家训歌,教导谢氏后人要“敬君尊租隆师,寿父母爱兄弟,睦家庭正男女,尚勤俭治本业”[1](P199-200);仫佬族人在长期的美德教育中,形成了勤俭、热情、正直、忠厚、感恩、重教的民族性格,并通过依饭节代代传承,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增进了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三)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仫佬族崇尚自然,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如在依饭活动的尾声,正山得道兵部梁九官(由一道公扮装),身扛一根竹竿,竿上缚公鸡一只,手持酒一壶,边走边喝,边喝边唱,歪歪扭扭登场,梁九假意喝醉了酒,跌于椅上,以风趣、诙谐、隐喻的话讲男女性爱之事,向后生们传授性知识。又唱演“鲁班架桥”时,先唱鲁班的身世以及他高超的技艺,接着唱他从天堂到苏州、雒融、柳州、柳城、罗城、洛墩的行程。到了洛墩,鲁班说:“到这个洛墩桥逢入美女婆好耍,不想做工夫。”师傅答道:“好!”接着,鲁班唱起了情歌:“……初来到,初来到,初来初到到妹村。初到妹村真好看,十重围园九重门。初来到,初来到,初到之时妹姓羊。妹是姓羊哥姓虎,虎咬羊皮不丢娘……”[4](P31)这里也有含性的隐喻。这种把性事和“英雄爱美”纳入神祭中,在其他民族中极少,体现了仫佬族对人性的重视和尊重人的利益的现实主义思想,相对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是意识形态的进步。这与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
(四)神灵与世俗合一的精神境界。依饭仪式行完酬神礼后,便可以人神联欢了,乡民可以自由地嬉戏和嘲弄神灵和英雄。如在送圣情节中,梁九神提一个吹胀的猪尿泡,与乡民互问互答,内容上致天文,下致地理等,对所问答不上或答不对者,梁九则以猪尿泡击其头,唱道:“公的尿泡打你头”,乡民也发问梁九,梁九神答不上,人们就抢过猪尿泡反打梁九的头。整场活动中乡民们与扮演神灵的道公互侃互嘲,笑骂声、欢呼声不断,场面诙谐活跃,热闹非常。在这样的场合中,等级辈分、严肃压抑被消解掉了,神灵与世俗融合一起,人们纵情欢笑,获得了很高的精神愉悦。
(五)自觉自励的村民自治法则。依饭节是群体的拜祭活动,其内容体现很强的群体意识和自主管理意识。仫佬族各宗族各冬均制订有族规或词堂规则,对本宗族共同事务的处理约定成俗,由群众推举出族内有组织能力、有责任心、有公德的人(族长或冬头)主持。如大梧村吴姓二冬的祠堂规则“事理不平,应行具控,必先收族长等公论。倘若不清,即任其经凭团总理论,经定其可否。若仍不清,即任其向前控诉。不得以口角是非或毫未之理,即听讼棍唆使,捏以大题。往往致人冤屈大受。有之,即为藐法之人”[1](P200)。由于对依饭公爷敬奉,各冬头人均按照依饭公爷的训导和词规、族规,公正公平处理族内各户土地、婚姻、农事、邻里等公共事务,如有违背,处置甚严,其威望和号召力超过官府。可谓是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典范,值得当今新农村建设的借鉴。
(六)歌舞乐一体的民间艺术。仫佬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民歌、童话、传说。这些文化在影视、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已经逐步退出了仫佬族人民的生活。目前只有在“依饭节”上才能看到比较完整的仫佬族文化。舞姿古朴粗犷的傩面舞,所唱诸神神神有故事、事事有表演。其唱词韵律优美,流利自然,对仗工整,音韵铿锵,比喻生动,歌体多变;既有自然清爽的乡土山歌,又有长短句散文和七言律诗;句式上有2、3、4至10句不等,字数有16字,22字,37字歌不等,显示出很深的文学修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表现了仫佬族人聪明才智。
总之,依饭节文化为人们提出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的构想,与当今新农村建设“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是一致的。
四、依饭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依饭节文化的传承状况堪忧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因计划经济体制和“文革”的冲击,“依饭节”基本停止。各种道具被毁失传。仫佬族村寨各户于每年依饭日(农历十月初四)在家供奉神龛。现在的80后、90后只是在家庭的依饭日时听老人讲过去依饭道场。进入21世纪,政府拨给经费引导仫佬族恢复传统依饭,仍然没能唤起仫佬族做依饭的热情。目前依饭传承人有代表性的传统流派传承人只有20人左右,且这些艺人大多年纪很大,不能主持道场活动。
依饭节文化传承艰难的原因大致有几个方面:一是本土文化背景发生变化。依饭节起源于封建社会的宋明时期,经历四、五百年的发展,社会发生翻天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教育、卫生的不断发展,神灵的作用已退出人们的生活。二是村委会的建立,冬头人的威望和凝聚力自然削弱,新上任的年轻村干部都不热心依饭活动,其余的年轻人就更无人愿出头。三是依饭节仪式太过繁杂,耗费巨大。依饭活动三天三夜,早期的依饭祭祀的神鬼多达300多种,后期虽然作了简化,但仍然有36个主神,现代最简化的也还有10多神。四是无经费保障。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时代,依饭活动经费由各冬的“公田”收入来开支,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后村屯已无公田和集体经济,做依饭活动无经费保障。五是依饭活动内容没有新发展,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于传承人大都年事已高,其文化水平较低,做依饭法事大都还停留在封建时代的程式和内容,虽然在形式上简化了很多,但没有创新和发展。在报刊、影视、网络等大众文化冲击下,依饭文化失去吸引力。
(二)传承和保护依饭节文化的对策
第一,开展专题研究,引导依饭夏化复苏。建立专门人才队伍,收集和整依饭活动的唱本、面具、故事、传说、民歌等,对傩面舞进行录像和用文字、图片加以描述进行保护和保存。对仫佬族族山歌进行录制,同时收集、整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歌本。组织开展仫佬族文化研究会,邀请专家学者及依饭文化传承人参加。通过对依饭文化的研究,积极宣传依饭文化勤劳勇敢、齐家爱国的积极入世的思想,以人为本、富裕和谐的发展观,忠诚守信道德观等等,使依饭文化与现代主流文化同步发展,增强青年人对依饭活动的认同感。
第二,创新依饭文化,使之与主流文化融合。依饭节所追求的“夫妻二人,双双到老”、“家家清洁,户户平安”、“仓仓有满,库库有余”、“牛牯牛母……虎见不谋,贼见不偷”的社会构想和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可结合新农村建设内容,新编《劝世歌》、《新祖训歌》等等,增强对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和历史人物事迹和造福于民精神的渲染,增强神唱故事的表演色彩,增强人神娱乐的表演性和趣味性。把现代企业文化,现代农业文化,计划生育,艰苦创业等融入依饭节中,使“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成为现代依饭节的内容,使之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第三,创新传承方式,活化依饭文化。如鼓励乡村成立依饭文化文艺队,结合现代精神需求,帮助村民编导一些依饭故事戏、彩调,让乡民在农业闲时节自演自乐等,并刻录光碟。建立依饭文化网站、开发与依饭文化有关的动画,如《老鼠与猫》、《凤凰护农》、《白马娘娘》、《罗义射狮》、《罗英训牛》等传说,以校园依饭童话、依饭山歌等以多种形式传承,使依饭文化扎根于当地民众中,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第四,经费支持,保护依饭活动正常开展。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后,做依饭的“公田”没有了,各屯没有集体经济和集体积累,做依饭的经费没有保障。针对这一问题,民委、文化馆等部门设立基金,对三年一度的依饭活动给予经费支持,并帮助各族各冬的依饭节进行全程录像,刻录光碟,作为文史资料永久保存。
第五,保护和尊重民间艺人,培养后继者。“依饭节”是一种祭祀活动,没有老师傅传带,一般的人是难以胜任的。针对传承人危机,一是以文件明确其依饭节传承人地位,设立一定的特殊补贴,对其保护和传承依饭文化给予生活补助;二是适时组织传承人参加一些区内外民间文化研讨活动,引导他们从更高的层次认识仫佬族文化,唤起他们对依饭文化的自豪感、荣誉感和传承依饭文化的责任感。三是组织传承人及接班人参加一些民间文学、山歌培训班、仫佬族文化研讨会,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1]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2]雷晓臻.仫佬族依饭节文化的传承及演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6.
[3]罗日泽,过竹,过伟等.民俗文库之十八——仫佬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3.
[4]莫乔雅.仫佬族依饭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传承[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An Analysis of the Contemporary Heritable V alue of Mulao Minority's Yifan Festival
WEI Qiu-jie, LI Shao-bo
(1.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 2.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Hechi University,Yizhou,Guangxi 546300)
C953
A
1671-9743(2011)01-0001-0312
2010-12-16
广西“十一五”期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建设研究基地: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项目编号:桂教科研[2007]20号。
韦秋杰(1968-),女,广西罗城人,河池学院政法系副教授,硕士,从事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方面的研究;
李绍波(1964-),男,广西来宾人,河池学院数学系副教授,从事数学教育、经济数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