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试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若干着力点

2011-08-15陈贝贝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心理剧团体辅导

陈贝贝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试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若干着力点

陈贝贝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高校辅导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合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通过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开展团体辅导,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编排校园心理剧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顺利成才。

科学发展观;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是其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把握学生的发展规律,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学生在成长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一般情况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分为三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位于第二级的辅导员长期处于和大学生沟通接触的第一线,熟悉学生情况,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那么,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如何发挥,有哪些着手点?本文试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出发,论述其在把握学生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若干着力点。

一、坚持以生为本,充分认识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

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处于成年早期的大学生,面对的发展危机是“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和“角色混乱”,衍生出来的问题便是时常会感到“迷惘”与“困惑”;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辅导员要努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规律都需要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遵循。

区别于学校专门的心理教育部门,辅导员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这样几个工作特点:

1.全员性,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向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有问题”的学生;

2.发展性,即应当将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看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困难,而不应当“盖棺定论”;

3.预防性,即应当将工作做在前面,而不只是在出现问题时进行“救火”;

4.多样性,基于辅导员在基层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丰富的学生活动结合起来。

二、科学把握规律,切实抓住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着力点

1.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成长过程,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新生入学,单从学籍档案中很难完全摸透学生的成长经历,也不容易了解学生的入学感受。“每一个新生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了解学生在大学前的成长经历、家庭状况、入学感受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直接影响辅导员如何开展入学教育等工作,也是辅导员了解学生,建立信任的一个关键。所以在新生入学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为今后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新生心理档案包括这些内容:一是家庭状况,包括经济条件,父母、兄弟姐妹情况等,这些内容直接通过问卷的方式;二是了解学生的入学感受,主要包括对考取本所大学、录到本专业的感受,这些内容可以通过填写“句子完成”问题了解,比如:考上xx大学我感到。对于即将学习的这个专业,我觉得。三是要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可以让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的成长过程,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中的叙事疗法。学生通过梳理、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发展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和体会,文字叙述成长过程本身便是一种成长。

通过及时建立新生档案,辅导员或班主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识别需要重点关心的同学,针对不同入学感受的同学,做好新生的专业稳定的工作。一个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不会是偶然的,与其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父母状况、兄弟姐妹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这三个信息非常重要。在新生自传的阅读中,辅导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谈话工作,并要善于从谈话中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问题。

另外,新生心理档案中还可以包括常见的心理健康测验结果,辅导员与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建立好学生的心理档案。

2.开展团体辅导,依靠团队力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虽然大学里的学生每一个都是不一样的,但其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是相似的。在通过开展心理普测、调查学生心理状况之后,辅导员或班主任就可以通过分类组建一些成长团体,开展团体辅导。团体的领导者可以由辅导员或高年级的学生担任。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在高校中由辅导员或高年级同学担任团体领导者,开展类似于心理学中专业团体辅导是一个可行和具有较高效率的方式。

在高校进行心理辅导时,借鉴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如对于新生中“对自己高考结果不是很满意”的同学,组成7-8个人的一个团体,由辅导员或高年级同学担任团体的领导者,在一至两个月的时间内,团体里的成员每周会面一次,在领导者的带领下通过讨论或辅助活动的方式,发掘自己的问题所在,找到自己成长的动力。

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发挥目标导航作用,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动性。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职业生涯设计,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大学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非常的必要。辅导员组织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有这样两个优势:一是辅导员了解学生,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等都较为熟悉;二是辅导员长期在本系本专业工作,对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本专业的就业方向也比较熟悉。

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在大一下半学期进行,原因为通过半年的学习,学生对大学生活较为适应,对专业也比较了解,做好规划后还有较多的时间可以去实现规划。辅导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较好地解决大学生“迷惘”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三项重要内容:一是学生对自己的了解;二是学生对专业,或自己今后需要从事的行业的了解;三是通过了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书。

开展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为:通过心理测量或学生自省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很多理论中,在进行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均为“认识你自己”,通过心理测验,分析学生的人格特质、社会资源。第二就是认识自己的专业及今后可能的就业方向。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分析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式、就业分布情况,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了解本专业考研的相关情况。然后指导学生在分析自己状况和了解本专业就业前景的情况下,在这两个方面撰写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

4.编排校园心理剧,发挥自我教育功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剧是心理咨询中的一种方法,它以舞台为背景,通过角色扮演呈现个人内在的心理历程,以剧场式人物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方式、暗示提醒剧中的主角在真实事件中所忽略的重要的关键点。由心理剧衍生的校园心理剧在高校中已经十分流行了。它将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搬上校园舞台,让学生自己表演、自己观看、自己体悟,从而使表演者和观看者得到启发。校园心理剧是一种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活动,参与的角色能够在安全、宽松和弹性甚大的环境中,走到自己的过去或未来,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中,重现失去的自我,发现事情的真实状况,并做出决定或采取新的行动。

辅导员通过辅导学生撰写、编排、表演、观看心理剧达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针对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或存在的问题,编写剧本,编排剧目,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思考,观看心理剧的同学也会从中得到收获和感悟。在大学中开展校园心理剧是一个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可以说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

此外,辅导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创新工作载体,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辅导员可通过QQ、MSN、短信平台、E-mail、工作博客以及校园BBS等网络技术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渠道。要鼓励学生以匿名的方式与辅导员进行沟通交流,并注重提高思想交流的深度,努力将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做到“现实问题虚拟引导、网上成果网下运用,真正构建起网上网下互动与呼应的机制,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地服务,为学校人才培养事业作出贡献。

[1] 王斌,李绍山.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01):215-216.

[2] 陈小菊,丁留贯.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高教高职研究,2009(07):198-199.

[3] 张文.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江苏社会科学:2006(06):105-106.

责任编辑:陈 曦

G641

A

1671-8275(2011)01-0104-02

2010-12-21

陈贝贝(1983-),女,江苏太仓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学生辅导员、助教,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测量。

猜你喜欢

心理剧团体辅导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校园心理剧助力农村初中“临界生”心理强韧性的实践研究
校园心理剧的意义重构与功能优化
校园心理剧对提高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能力的探讨*
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