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双人兽舞的文化特征
2011-08-15彭文兵汪俊祺
彭文兵,汪俊祺
(黄山学院 体育系,安徽 黄山 245041)
徽州双人兽舞的文化特征
彭文兵,汪俊祺
(黄山学院 体育系,安徽 黄山 245041)
明代中叶以降300年,徽州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徽州双人兽舞也因此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徽州双人兽舞既具有民俗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徽州双人兽舞充分反映了徽州人对生命的重视,对道德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对民众的教化,对艺术的创造等,满足了传统徽州宗族社会的需要,反映了人们一定的精神需求。
双人兽舞;文化特征;徽州
明清徽州府辖歙、婺源、黟、休宁、祁门、绩溪6县,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明代中叶以降300年,徽州经济因徽商的壮大而得以快速发展,“金令司天,钱神卓地”改变了徽州封闭落后的面貌;“人情丕变,万象更新”,徽州人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此一时期,徽州民俗活动也开始丰富多彩起来,特别是围绕汪华、程灵洗和胡元帅的祖先信仰,张巡、许远的双忠信仰以及各种自然与社会信仰所展开的一系列迎神赛会活动,成为徽州重要的民俗事象,[1]10-11徽州双人兽舞也是在此背景下普及和繁荣起来的。
一、徽州双人兽舞概况
徽州双人兽舞主要有舞回、舞狮和舞麒麟。
清道光初年始,绩溪县伏岭村火灾开始频繁起来,尤其是到了春节,火灾概率陡然增大。与此同时,野兽也时常出没村中,对孩童和牲畜的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村民们深信这一切都是村东头鸡鸣山巅的一头“火狮”和山下的一只“石虎”在作祟。为了镇住“火狮”和“石虎”而消灾,村民们创设出了舞回活动。“回”是大口套小口,大口暗指宽口的狮子,小口暗指窄口的老虎,再加上“回”的头上有一对犀利的角,因此,村民们想象着它比狮、虎更威猛,是真正的兽中之王。1830年后,元宵节舞回活动遍及周围各村,并沿袭成俗。[2]268-284
最初的舞回是用彩色纸条披在两人身上进行舞动,但纸条张力小,很快就破碎掉落了。村中一老妇看到此情形,便拿出一顶麻布蚊帐,制作了回头、回身,这样舞回才得以顺利进行。随着舞回风俗的普及,回的制作也日益精美。回头、回尾以篾扎,用纸糊、彩绘,嘴可张合,舌可伸缩,回皮用土黄布缀以当地产的苎麻丝染成的金黄色须毛。两男性表演者,着土黄色裤子,裤腿缀金黄色须毛,裤脚连爪。[2]268-284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村民们点起松明火把,参与到舞回活动中,向火狮、石虎示威。表演动作有快跳、慢跳、快步、慢步、转圈、抖毛伸舌、理毛挠痒等低桩套路。1900年前后,伏岭村外出经商的“出门客”买回了制作精美的狮头、狮皮,舞回遂改为实际上的舞狮,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为舞回。[3]66-67
舞狮传入徽州有800多年历史,徽州的双人狮舞有彩狮舞、青狮舞、火狮舞。徽州彩狮舞较为流行,它凝聚着速度、力量、灵巧、协调和准确,分低桩、中桩和高桩套路表演。低、中桩套路有:小跑“圆场”、“跳四门”、“翻元宝”、“五子夺魁”、“麒麟送子”、“狮子拖街”、“狮子横戈”、“狮子拱背”、“狮子喝水”、“金狮扁担”、“金猫避鼠”、“狮游台湾”、“狮子看天”、“狮子舂眯”、“推搡哥”、“狮子啸天”、“狮子盘柱”、“竖牌坊”、“重罗汉”等,平稳中透着惊奇。高桩套路总称为“狮舞仙(天)桥”。所谓“仙(天)桥”,就是将18或36张桌子,垒成三层或五层拱桥,拱桥顶端放一把椅子。“狮子”自下逐层攀桌而上,登上椅子,作蹲伏状,举头四望,谓“狮子望月”;接着狮尾人托着狮头人臀部立起,狮头人双脚朝上并拢,谓“狮子拜观音”;再并拢双脚朝下点三次,谓“狮子拜年”;后接望月蹲伏状,再竖蜻蜓,狮头人双手立于椅面上,狮尾人双手立于椅背上,谓“金狮擎天”。随后撤去椅子,在桌上踏步走四角,走毕以“天赐元宝”套路翻躬斗逐层而来,[4]173-191惊险中透着平稳。
在徽州,跳傩和舞狮总是相伴而行。《橙阳散志·歙县风俗礼教考》载,歙县“傩礼颇近古,而不举于官,乃乡里好事者为之。新正用童子衣彩衣,蒙假面,作魁星、财神之类,或扮彩狮,敲击锣鼓,跳舞于庭,用博果饵,亦即玄衣朱裳黄金四目驱疫遗意”。清代婺源县庆源村詹元相《畏斋日记》记有“康熙四十五年正月初二,阴,接狮傩会神,支银五分赏傩人”的记载。祁门县芦溪傩舞表演程序是,盘古持开山斧表演开天辟地,划定太极套路。接着是和仙持云帚,合仙持金蟾,表演太极生两仪套路(也叫“刘海戏金蟾”)。四象则穿插跑八卦图表演,意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随后凶星持杖拈须上,行恶作法,欲灭五谷;吉星持剑追杀,力挫凶星。最后由刘海引出狮子,圆场数周,意谓天下平安,万方同乐。在鞭炮锣鼓声中,刘海嬉逗于狮前,跃骑于狮身上,表演“刘海逗金狮”(又叫“狮子报平安”)套路。表演完毕,傩人收去祭祀用的五谷牺牲及傩神图,剪下狮子身上的苎麻,盛于盘中,让村人拿去给儿童扎辫子或放在身上隔邪。[2]268-284
麒麟舞传入徽州也有800多年历史,麒麟舞在徽州府治所在地歙县更为普及,内容更丰富。流传至今的有岔口村、承狮村麒麟舞。承狮麒麟舞始于清乾隆年间,承狮最先行的是狮舞,但村里并不安宁,人们认为是舞狮惊动了村庄狮神,后改为舞麒麟,且无论遇到喜事、乐事、哀事、愁事等都要舞麒麟,所谓“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徽州麒麟,其头似龙,大如箩筐、独角、圆眼,颈似鹿,尾似狮,背部有鬃毛,颈和身腹部缀镶金或红边的鳞甲,舞者穿着绘有麒麟甲的连袜裤,麒麟头内悬挂小灯笼,从而使得两眼通明。麒麟由两个壮汉支撑着舞动,表演着“舞四门”、“嬉八宝”、“夺玉书”、“衔玉书”以及 “腾云驾雾”、“涉水渡河”、“登高山跃平川”[4]173-191等舞蹈动作。岔口麒麟舞保留了傩舞的遗制,除饰麒麟者外,其余表演者都要戴傩具。从麒麟的古朴舞蹈程式里,人们可以领略到古时徽州的乡土气息。[5]
二、徽州双人兽舞的文化特征
(一)造型艺术化
徽州双人兽舞造型艺术通过特别的装饰风格、整体构成而得以体现。
徽州双人兽舞通常采用大头、大嘴、大眼、大脚的夸张化造型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是徽州彩狮造型,其狮头以竹编骨架,用绵纸、布帛层层糊褙,最后上漆彩绘。狮嘴呈方形;刻画的狮牙平铺;狮舌朱红微翘;狮的眼球成黑色,一半镶入眼眶,一半龅露在外;狮身皮饰(狮帔),以红、绿、黄、白、黑五色布制作;两侧狮毛用苎麻丝制作,染成红、绿、黄三色;宽三、四寸的绿色背梁,周镶红色或黄色蜈蚣脚边,并有银白色金属泡钉环列,背梁中央还有黑、白色布块缝制的八卦图;狮尾椭圆而短;狮颈悬挂一块红、绿、黄、白布镶拼的尺许宽下幅;舞狮人以黄布带束腰,着黄色连袜裤,脚腕处环系白布缝制、内充棉花的寸许长狮爪,[4]173-191给人以喜气盈门、平安吉祥之感。
徽州彩狮造型对本土物态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已入选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砖雕)中,狮子是其涉及最多的体裁之一。[6]215与北派石雕狮的威猛形象有所不同,徽州石雕狮由于融入了民间狮舞的形态元素,将狮子雕刻得头大脸阔,额隆颊丰,箕口肉鼻。头颈披着漩涡状的鬃毛卷泡,胸饰璎珞华锦,脖挂铃铛,雄狮脚踩绣球,雌狮抚弄小狮,显得憨态慈爱,达到了亲和、吉祥的卡通化艺术效果。
最能体现狮傩艺术造型的是表演者戴在脸上的傩面具。祁门县、婺源县至今还保留着百年前的傩面具,每一傩具代表着不同的意象。现存婺源县庆源村的傩面具有盘古、观世音、和合、关公、沙和尚等60多个。面具采用鳞状刀路,浅浮雕与镂刻的结合使造像变形效果异常显著。关公“红脸剑眉”,判官“怒目圆睁”,和合“笑容可掬”,沙和尚“憨厚大度”,观世音“端庄娴静”。面具色彩强烈、跳跃,多者已油漆过7次,有一片诸侯面具,其背面注明最近的一次油漆时间为乾隆十九年。祁门芦溪傩,当地人叫“跳回”、“平安戏”、“地戏”或“地狮”,每年正月举行。其傩面具有:盘古一枚,青面大眼,头暴青筋;两仪两枚,一阴一阳,即和合二仙,笑脸;凶星一枚,即四季脸,春为绿色、夏为赤色,秋为棕色,冬为青色。四季面具均头生两犄,额饰三小人头,双眼深陷,大嘴齐耳,顶部可插翎子。在徽州诸傩中,祁门芦溪傩最为古老,从人物、面具名称、舞蹈语汇以及表演的程序看,都与 《周易》易理相近,通过“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演绎,形象地描述了先民对宇宙发生和社会变化的最初认识,从而折射出古老的哲学光芒。[2]268-284
(二)表演戏剧化
徽州戏剧演出活动逐渐活跃是在明代中叶徽商兴盛后,尤其是道光至民国中叶,呈现出空前繁荣局面。在徽州的乡村城镇,凡遇结社赛会都必演戏;违反祠堂规定还要罚戏;有条件的家庭,在接待至亲好友、娶亲、酬愿、保禾苗等则会出戏。[7]64-67徽俗云:“锣鼓响,脚板痒”,籍此形容徽州人赶场的热情。
徽州双人兽舞,是在锣鼓管弦等乐器的伴奏下进行的,由于表演方式、内容等的不同,乐器使用的种类、数量也有区别。即使是同一种兽舞,不同村落人表演所使用的乐器也有差异。歙县岔口麒麟舞有专门的伴奏曲,其使用的打击乐器是小堂鼓、大锣、小锣、钹、吟锣(吟锣很小,只作击拍用)。管弦乐器有笛、唢呐、徽胡、二胡、月琴等。歙县承狮麒麟舞打击乐器为大鼓、大锣、小锣、钹。管弦乐器为笛、唢呐、二胡,乐曲主要是昆腔曲牌。民国时,承狮村的凤舞台班还对麒麟舞的脚本进行了整理、改编,增加了角色人物及念白和唱腔,麒麟舞的这一出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度成为凤舞台班的招牌剧目。[4]173-191
在蓝田村,人们也将昆曲融入到了狮舞表演过程中。在彩狮舞的“五子夺魁”程式中,5名10余岁男孩,身着花箭衣、灯笼裤,扎幞头巾。各执枪、刀、弓箭、朝笏、金元宝依次舞动出场。“五子”全部登场后,随即同舞共唱《五子夺魁》昆曲5支。而“狮子”则踩着乐曲节拍,在“五子”中穿梭、跳跃、舞动。彩狮舞是在 《急急风》、《慢长锤》、《纽丝》、《水底鱼》、《快长锤》等组合锣鼓经中进行的。伴奏的锣鼓种类有小堂鼓、京锣、小锣、中钹、小镲,就是俗称的“细锣细鼓”。[4]173-191
最早的舞回也是在鼓、锣、钹伴奏下进行的,但鼓点相对简单些。
(三)内容地域化
徽州双人兽舞大多以众人耳熟能详的生活风俗来命名动作名称。
彩狮舞中的“金狮扁担”创意来源于山区百姓常把扁担做为运输的工具。匍匐于地翻躬斗,称“翻元宝”,是因为这里徽商众多,富可敌国,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财富的向往。徽州山路崎岖、沟壑密布,给百姓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徽商发家致富后,纷纷回家修桥、铺路、建亭。嘉庆《绩溪县志》载,境内有石桥112座;嘉庆《休宁县志》载,境内有石拱、石墩桥84座;黟县屏山村有“三里十桥柳覆堤”之称;婺源县桃源村,在穿村而过的桃溪上就架起了36座石拱桥;[6]132-133黄山上的桥因云雾时常缭绕,跨川如虹,卧波如龙,更是给人以空灵之感;“狮舞仙(天)桥”名称的由来与此有很大关系。徽州人文鼎盛,科举发达,徽州府所在地歙县,在明朝,文榜举人482人、进士187人,武榜举人75人、进士21人;在清朝,文榜举人1042人、进士350人,武榜举人226人、进士65人。[8]570-575“五子夺魁”即是寓意父母咸望子孙刻苦勤奋地修才、修德,从而科举中的,光宗耀祖。“重罗汉”表演形式直接取材于在明中叶后叶村兴起的“叠罗汉”风俗。“竖牌坊”,取材于徽州民间的建造牌坊习俗。整个徽州曾建有1000多座牌坊,歙县至今尚存石质、木质等大小牌坊101座,[6]169人们籍此表达对忠、孝、节、义的宣扬,对功勋、科第、德政等的炫耀。如果说棠樾牌坊群中的一座石牌坊,体现出了徽商的财力、民众的智慧;这种靠人与人、力与力“重”起来的活动牌坊则是奇险的,是力与美的展示。
(四)内涵伦理化
徽州是移民社会,历史上的三次世族大迁徙,给徽州带来了正宗儒风。从历史角度看,对徽州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祖籍徽州的朱熹所创立的新安理学思想。在明清徽州,宗族的族规、家训中都有类似“一切仪节,谨遵朱子《家礼》”的明确规定。[9]113在徽州,伦理已实现生活化,人们非常重视平时的“继善成性”和“日生日成”,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修养孝悌忠信之道。这一伦理思想在徽州居民的建筑中也得到了体现,如黟县西递村“大夫第”就嵌入了“留耕”(取自“心田存一点,留与子孙耕”劝善联文)题额和“作退一步想”题额,其绣楼就是作后退一步建造的,并将墙的棱角削去;在西递村东园的门上有一把镂空扇形楣望,不大的拱门高出地面四级台阶,人们过门时,自然地要抬头向上望,即抬头见扇(善),其寓意是做人要为善、也有劝人为善的用意。双人兽舞在这样的文化村落里表演,其在愉悦人身心的同时,所起到的教化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徽州双人兽舞本身作为一项民俗活动,伦理思想亦是其要渲染的主题之一。
“魁星点斗”、“字舞”、“张仙送子”、“麒麟嬉玉书”等徽州麒麟舞套路动作直接、充分地传达了这一信息。拿承狮麒麟舞脚本中的魁星唱、白、念来说,魁星之唱——“麟诞鲁岗,孔圣之祥。玉书瑞降,华夏辉煌,诲尔蒙童识经章。百花齐放,灯彩满堂。颂太平,和声悠扬!”体现出了徽州人的尊孔理念。魁星之白——“魁星跳一跳,村村传喜报!魁星舞一舞,文耀牌坊竖!方斗举一举,五子同科举!朱笔点一点,状元金牌匾!”表达了徽州人盼望科举取仕,光宗耀祖的心愿。魁星之念——“巨笔抡元积德堂,文魁点斗把名扬。满门朱紫皆富贵,富寿绵绵大吉昌!”[4]173-191道出了前世积德与后世享福的因果关系。
舞狮过程同样也蕴涵着深厚的伦理思想。狮子出场及狮舞中的低桩 “圆场”、“跳四门”,“狮游台湾”中的顺舞三圈、反舞三圈以及高桩走四角等套路动作,体现出的是中庸和谐思想。在狮舞“麒麟送子”表演套路动作中,舞狮者事先将一名小孩抱着,藏在狮身下,舞蹈着进入新人房内,并在床上产下“小狮”,随后“小狮”欢蹦乱跳地满场游走、打几个滚、翻几个躬斗,参与到大狮的舞动过程中,传达的是儒家孝文化。再有“狮子拜年”寓意徽州尊敬老人、兄弟孝悌的传统民风,而“狮子拜观音”则表达了人们对风调雨顺、一生平安的期盼等。
借助双人兽舞,徽州人将自身的文化信仰、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充分地宣扬出来。在活动中,族长和族众、富者和穷者、上智和下愚之人结为紧密的社团,在视听之外打开广阔的精神空间,唤醒道德自觉,规范善恶行为。
三、结 语
徽州双人兽舞是活态的、承自往昔的,它承载着历史、社会、审美、精神、教育等价值。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满足了传统徽州宗族社会的需要,反映了人们某些精神需求。其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也表明它能根据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改变自己的内容与方式,从而成为大家所能接受并加以爱好的民俗活动。徽州双人兽舞所表现出的对生命的重视,对道德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对民众的教化,对艺术的创造等,是其对于徽州社会的文化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文化功能不可忽视。
[1]卞利.徽州文化全书·徽州民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朱万曙.徽州文化全书·徽州戏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3]蓝凡.中华舞蹈志·安徽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4]柯灵权.歙县民间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5]中国安徽在线网.徽州民俗[EB/OL].http://www.anhuinews.com/history/system/2002/03/29/000003796.shtml,2002-03-29.
[6]陆林,凌善金,焦华富.徽州文化全书·徽州村落[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7]汪俊祺.徽州地方戏曲武艺表演及价值功能[J].黄山学院学报,2011,(3).
[8]汪俊祺.“尚文”风尚下的明清徽州武术状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5).
[9]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D].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5.
Cultural Features of Beast Dance for Two People in Huizhou
Peng Wenbing,Wang Junqi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300 years after the mid-Ming Dynasty,beast dance for two people came to its prim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uizhou economy.The dance not only has common features of folk culture,but also has its own cultural features.The study has found that the dance fully reflects the value Huizhou people put on life,their worship of morality,their love for nature,their education for people,and their creation of arts.All these meet the needs of traditional Huizhou clans and embody certain spiritual demand of Huizhou people.
beast dance for two people;cultural feature;Huizhou
J722.2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2-447X(2011)06-0004-04
2011-10-11
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0sk445);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ASS2011225);黄山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09JXYJ15)
彭文兵(1976-),安徽宿松人,黄山学院体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与体育产业;
汪俊祺(1964-),安徽歙县人,黄山学院体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
曲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