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茶文化与茶馆设计

2011-08-15陈玮然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茶道茶馆饮茶

陈玮然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工程系,安徽 合肥 230011)

中国茶文化与茶馆设计

陈玮然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工程系,安徽 合肥 230011)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馆是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茶馆的设计应依循展现茶文化的精蕴和各种功能的需要这一主导原则,注重茶文化与茶馆设计的辩证关系,运用各类设计元素,烘托茶馆的文化氛围,凸现茶馆的综合功能。

茶文化;茶馆;功能;设计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其文化载体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各类茶馆(肆、坊、楼)是茶文化最主要的载体之一。各类考究的茶馆设计,无不展现着茶文化的精蕴。茶文化的内涵决定着茶馆的设计风格和功能要求,茶馆的设计能否体现茶文化的内涵和茶馆功能决定着茶馆设计的成败。可见,研究茶馆的设计必须首先研究茶文化,研究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充分体现茶馆的审美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功能;体现时代在茶文化上的精神和物质追求。这应是当代茶馆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中国茶文化精蕴和茶馆功能

泱泱中华的茶文化有着漫长的萌发、形成与发展的历程。茶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是渐进丰富的,茶馆的功能也是循序多样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

中国人发现茶,大概可溯至远古,《神农本草经》记:“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似可资佐证。由此可推测,远古时期的茶主要作为药物之用。而中国人日常饮茶始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或曰始于春秋;或曰始于秦汉。但发展茶,日常饮茶并非就产生了茶文化。

就典籍考证,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萌芽于两晋,展进于南北朝,正式形成于唐代。自中唐茶圣陆羽所著《茶经》面世,饮茶由生活习俗升华为某些人众的精神艺术追求。自此,饮茶往往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性享受,而附丽着不同阶层、不同类别人群的审美需求,融入了生活哲理和美学情趣,形成了饮茶的文化精神体系——“茶道”。茶道由此渐兴,历经晚唐、五代、宋、元、明、清,中国茶文化渐成博大精深、蔚然大观之势。

这期间,各种名茶蜂出不绝。如宋代,仅建豀之北苑正贡上品所谓“细色纲”者就达四十二种之数。[1]明代茶学家屠隆在其名著《考槃余事·茶》中就具体列举了六大名茶:虎丘茶、天地茶、阳羡茶、六安茶、龙井茶、天目茶。茶学大师代有名家,如宋代的丁谓、蔡襄、宋徽宗,明代的熊明遇、冯梦桢、屠隆等。饮茶方式也多种多样,如宋代的“煎茶”、“斗茶”,明代的“冲茶”。宋代茶肆已遍布街坊闹市。自唐以后,饮茶之风逐渐“风靡朝野:上至皇帝文武大臣,下至饭夫走卒村妪牧童”[2]皆参与其中。人们重视茶的物质功能,如清新、明目、提神、解困等,更重视饮茶的精神追求、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茶道大兴。围绕茶道,各种有关的文学艺术形式,如茶诗、茶词、茶赋、茶画、茶贴(书法)、茶歌、茶舞、茶谚等等层出不穷。这些与茶的相关文化促进了茶艺、茶道的发扬光大。

这期间,饮茶场所与物质载体日趋复杂豪华。展现宋代开封繁荣的巨画长卷——“清明上河图”中,茶坊(肆、馆、楼)丽陈于长街之中,茶旗摇曳,茶客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北宋东京茶坊生意的兴隆跃然于眼前,显然,其时茶坊业已成热门行业。为招徕顾客,茶坊的室内装饰也渐趋考究。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还难以清晰地观得茶坊的内部陈设,但《都城记胜·茶坊》记录了南宋都城杭州茶坊“张挂名人字画,供人消遣欣赏,而以往只挂于酒楼内的字画,今茶坊皆然”的陈设情景。可见南宋时期审美情趣已是饮茶活动中的重要精神追求。伴随着饮茶空间装饰的考究,饮茶器具也愈求精妙。至明清之际,对茶具的要求已工其神斧。明末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偶记·茶具》中如是记述:“茗注莫妙于砂壶,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然宝之过精,使与金银比值,无乃仲尼不为之已甚乎?”当时精致适用的茶具价值不菲可见一斑。如此昂贵工本的茶具,若非情之所系、意之所注、美之所呈、文化所需,决无交易之市。茶文化的内涵促进了饮茶场所和茶具的精益求精。

这期间,不同阶层,各类人等,根据各自的审美情趣以及功能需求在茶艺活动中展现着中国的茶道精神与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并把茶道用各种茶文化的载体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不一而尽。可见所谓茶文化就是饮茶形态中的精神追求、审美取向、社会功能和物质功能的总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物质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中国古老的茶文化又放异彩,已成洋洋大观之势。各种茶楼、茶苑、茶馆、茶艺馆忽如春笋,节栉鳞比,并融入了时代新的精神和需求。饮茶场所,特别是茶馆的功能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对当今的茶馆设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般来说,茶馆需具有审美、社会和物质三大功能。具体而言,审美功能主要是在饮茶活动中领悟某种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以引发审美共趣;社会功能主要是满足社会交往需要,或两三友人小聚谈心,或商贸往来拍板成交,或家人有暇休闲娱乐,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物质功能主要是清热、解困、解渴、果腹等。如今茶馆的物质功能已退居次要地位,而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已是现代茶馆的主要彰显所在。

上面,仅是概述了现今茶馆的通用功能,但面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地域差别,环境迥异,茶馆的功能要求又各有区别。因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茶馆设计风格应是随缘而定的。

二、茶文化与茶馆设计

一般而言,茶馆设计必须遵循两大原则。一是以各种茶文化的精蕴,即各类茶道的要求为依托,在设计上尽可能凝聚消费主体的精神追求;二是以充分体现茶馆的各类功能为根本,使消费群体在轻松愉快中享受茶文化的熏染,并为消费主体各类需求的实现提供情调别致的空间快感。

具体而言,茶馆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首先,茶馆设计要与消费群体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知相协调。中国茶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诸多层面。不同阶层,由于其文化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认知水平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所追求的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各不相同。如果茶馆的消费主体是面向文人墨客的,设计风格就要以清静、优雅为主调,力避噪闹,不事张扬。茶室之间尽量隔音,各自形成独立的空间。从饮茶用器到煮茗品饮都要体现着高雅的美学意境。闲暇之时、烦恼之际、快意之刻邀两三好友一吐心曲,品茗往往是形式,抒发情怀才是真正的目的。如果茶馆的消费主体是面向大众的,设计的风格就要以实用、朴实为主调,稍事张扬。以大厅茶座为主体,佐以少量的雅间比较适当。倘若面对这一群体的茶馆设计太过高雅就会造成茶文化氛围与这一阶层追求的茶道格格不入,难以达到茶馆设计的商业性目的。安徽淮南市的商贸文化广场有一古香古色,较为高雅的茶楼,名叫“钱塘茶人”,进门就修竹亭亭,各类雅间均显现出较为高深的文化底蕴,动景、静景、虚景交融得体,楹联字画幽古文雅,光线柔和,并以苏州评谈名家演唱助兴。整个设计的主体格调可谓高雅古朴,但是茶客并未盈门,时而寥寥。与之毗邻的“极茗轩”茶馆,在空间设计上稍事点缀,雅间仅以布帘隔开,并兼营各类菜肴和点心,但茶客往往是络绎不绝。显然“钱塘茶人”的高雅,使某些人望而却步,许多茶客缺乏融入高雅茶文化的认知载体,而“极茗轩”却顺应了大众群体消费需求。单纯从设计学的角度看,“钱塘茶人”的设计者也算是匠心独具,设计新颖独特,但其忽视了淮南这座城市的人员构成状态,或者说,对淮南这座城市的阶层构成以及各阶层的饮茶消费状况,缺乏务实的调研。淮南是座工业城市,知识分子群体人数所占比例不大,产业工人是这座城市的主体人群。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难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饮茶仅是一种时尚,还不是一种生活习俗和较为普遍的审美追求。对时尚的追求,大众群体往往比知识分子群体显得热烈。这大概就是“钱塘茶人”在商业运作上逊于“极茗轩”的原因所在。可见,茶馆设计必须以顺应所面向的消费群体的“茶文化”底蕴为主导原则,否则,不管设计水平多么高雅,也难以体现茶馆的应用功能和商业价值取向。

其次,茶馆设计风格要高度重视地域文化和地域经济状况的不同。不同地域的茶文化和经济的发达与否,往往导致饮茶形式和品茗档次的不同。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着茶馆的设计风格。

像苏州,自古人文荟萃,市民发达,品茗历来成风。今日虎丘山上不仅有纪念陆羽的楼阁,更有天下第三泉,为陆羽所品定。由于历代文人的推波助澜,苏州茶文化自成体系。

唐伯虎,明中期名画家。他的茶画、茶诗非常突出,传世的茶画有 《琴士图》、《事茗图》、《烹茶画卷》、《品茶图》等。兹录其两首茶诗:(1)《事茗图》自题诗:“日长何所自?茗碗自赏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2)《品茶图》自题诗:“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接春芽。烹前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3]朕自嘉。”——道出了诗人精湛的茶艺与深厚的茶道精神。

文徵明,明中期著名画家,为人正直,生性淡泊,品行高雅。[4]他的茶学造诣在明代的苏州当居首位。他一生写过一百五十多首茶诗,茶画的数量与质量堪为中国历史上之第一人。现在能见的文氏传世茶画有《陆羽烹茶图》、《惠山茶会图》、《乔林煮茗图》、《品茶图》、《茶事图》、《试茶录》、《茶具十咏图》、《松下品茗图》、《煮茶图》、《松林煎茶图》等。他《品茶图》上有题诗叙茶饮的场面:“碧山深处绝纤埃,面面轩窗对山开。谷雨乍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

与唐伯虎、文徵明同时期的苏州人祝枝山、徐祯卿辈也都是茶艺行家、茶道大师。稍后的文坛领袖王世贞也是位茶道大家,他曾以优美的文辞将“佳人、佳茗、佳意境”描绘得异常清丽。

浓郁的文化积淀,使苏州茶艺特具本土风貌,品饮方式早已蔚成社会风尚,凝集成社会生活习俗。而今苏州茶馆在设计上必须把优秀茶文化传统与现实追求结合起来,才能凸现苏州茶馆的各种功能。

像青岛茶馆的设计主体风格为 “唯求清雅,不事张扬”,[5]中西合璧,在色彩上多以黑、白、灰、绿为主调。这与青岛地处海滨、都市紧张生活,外来文化的冲撞关系极大。

再如广州,大众化的茶馆在设计风格上,主要体现明快清新。省时的茶道与广州经济发达,工作紧张有直接渊源。这种大众化的茶馆容量极大,许多茶馆动辄容客一两千人以至数千人。在文化蕴含上也以追求此种茶道为当然。像颇具盛名的“陶陶居”大茶楼的楹联:上联是“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下联为“陶潜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把该茶馆的综合功能和惜时如金概括得恰到好处。

另外,像川西老茶馆,在功能上多呈综合取向,在风格上多为自由开放,没有围墙的立面——板门和隔扇,完全向街道敞开,有的茶馆在营业时干脆直接与街道联通,茶客可以和街道行人打招呼、叙话,这是川西的风土人情所决定的。过去川西茶客以老年人为主,而今,许多中青年人跻身其中,茶馆功能也在增多,集体闲、娱乐、饮食、商业洽谈、社会交往为一体。如今川西新式茶馆应运而生,在传承浓郁的人情味的同时,开始向雅间的封闭,内部空间的隔离、清新、淡雅方向发展。但闲适、和谐的传统主调仍未有明显变化。显示了川西传统茶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这些成功的茶馆范式无一不说明茶馆的设计必须依据当地茶文化的内涵和茶馆的功能需求来进行。

茶文化和茶馆功能的辩证关系决定着茶馆设计的基本方法。其各种设计要素,如空间布局、装饰陈设、材质选择、动态与静态景象均要为设计主旨服务,以求和谐体现符合当地茶业的文化认知与功能需求。

三、结语

茶馆既是茶道展示、表演的地方,也是文人雅士品茗聚会的空间,更是时下都市人时尚的消费休闲场所。它的空间营造已升华为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的塑造。茶馆设计者不仅要精通茶道,着力体现茶文化的含蓄内敛,更需具备对相关艺术通融贯通的能力,从而营造彰显现代茶文化的中式茶馆,使之有别于世界其他文化渊源的茶饮空间,蕴涵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调动人的感官在三维空间中去体味这门综合的文化艺术。

中国哲学认为万事依据客观规律,“顺天之时,因地之宜”,茶文化最能体现这种“天、地、人”的思维模式,综合了中国最传统的哲学思想和自然理念,这应是中国现代茶馆设计的最高归旨。

[1]赵汝砺·北苑别录[A].博物众书[C].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宋史·丁渭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3]蟹眼、松风:均为茶技之专门用词,蟹眼指的是水加温至沸腾前,水出串珠上冒,粒粒水珠如蟹眼一般,“蟹眼”升至水面迅速合并成较大水珠曰“鱼眼”,此时水候为最适宜(不老不嫩);松风指的是水温高到一定时之呼呼水响,其声仿佛松林间之风涛。

[4]明史·文徵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张长征.唯求清雅不事张扬——青岛茶馆的设计风格评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8):22

J525

A

1009-9530(2011)05-0073-03

2011-07-01

陈玮然(1980-),女,安徽淮南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工程系助教。

猜你喜欢

茶道茶馆饮茶
《茶馆》
体验茶道魅力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茶道人生
《茶道六百年》
四季饮茶与健康
清雅茶馆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