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户外拓展在应用型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开展的前景展望

2011-08-15吴枝兵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应用型心理健康

吴枝兵

(宿州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户外拓展在应用型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开展的前景展望

吴枝兵

(宿州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高校现有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比较陈旧,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发挥其实际效用;解决这一问题,急需探寻一条心理素质教育的新路径。户外拓展是一种新兴的、体验式的人才培训方式,从其内容、形式以及开展的功能来看,非常适合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目前,在高校领域内开展户外拓展训练和研究的还为数不多,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应用型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开展户外素质拓展训练,以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户外拓展;应用型;心理素质教育

多年来,有不少的研究者,关心爱护青年一代成长的教育工作者,或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或以实证研究为视角,从不同角度研究过大学生素质发展的课题。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1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不少学者先后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概念、结构、发展状况、教育训练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理论研究缺乏整合、实证研究薄弱、研究方法单一、测量工具不够完善、教育研究有效性不高等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1]。有学者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不容乐观的现实,提出了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大一学生主要是适应,大二、大三为发展阶段,大四以就业、考研为主,根据这三个阶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高校应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实行全程化的培养[2]。也有研究者提出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三维结构模型:认知特性、个性和适应性。该结构模型的提出,为考察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这有利于发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强势和弱势,从而增强心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3]。这些研究为后续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和研究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也指明了方向。

从检索到的文献可以看出,有不少研究的内容还只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方面,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也大多是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比如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机制,完善师资队伍,加强相关课程建设,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等,均未能在学生心理素质应用能力培养和锻炼方面做出探讨。这表明,我们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研究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空间。笔者在一所应用型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咨询多年,深感高校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不能满足新时期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新要求,而且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兴趣和参与性都不高,有时候甚至连基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都不能正常开设。以上情况都反映出当前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心理素质的发展没有切实效用。对于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应用型高校来讲,改革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大力发展心理素质教育,急需寻找一条新的路径。

2 户外拓展训练概述

2.1 户外拓展训练的源起与发展

近些年,一种新的、体验式的培训方式在都市白领中悄然流行,而且大有火爆的趋势。这种新的、体验式的培训方式即为户外拓展训练。户外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时英国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二战后,由于其使用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欧洲的教育培训领域,并经过数次演变,逐渐适应了现代人提高素质、完善人格的需要。其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展到各类群体,训练目的也由单一的野外生存演变成为提高现代人各种素质的能力拓展训练,训练内容也发展到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

户外拓展一般是指把受训人员带到自然的情境中,通过专门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利用多种典型的或非典型的情境以及活动方式,让个人和团队在情境中经历一系列的考验,使个体在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与障碍的意志,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4]。这种由拓展训练带来的效果,是其他形式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2.2 户外拓展训练的内容与形式

目前广泛开展的拓展训练课程主要包括:团队建设课程、拓展体验课程、挑战自我课程、回归自然课程等等。其主要训练形式以野外、水上和场地三种组成。野外训练内容有:户外生存技能、野外定向、远足露营、登山攀岩等;水上训练项目包括:游泳、跳水、扎筏、划艇等;场地训练的科目分三种方式:一是高空项目,如高空断桥、空中抓杠、巨人梯、丛林绳索、贴心挂索、攀岩等;二是室外地面项目,如毕业墙、信任背摔、模拟电网、有轨电车、雷池取水、盲人摸象、大脚板等;三是室内项目,如解手链、袋鼠赛跑、同舟共济、交通阻塞、人体多米诺等。拓展训练一般由团队热身、个人项目、团队项目、回顾总结四个环节组成,其主要特点包括:活动综合性、挑战个体极限(耐力、心理承受力)、团队合作中彰显个性、高峰体验、自我教育等等。考虑到野外项目和水上项目的专业特殊性,再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场地训练课程最适合在高校开展。

2.3 户外拓展训练开展的作用

拓展训练的理论架构是:“努力或放弃”的心理动力模式,以及“体验、了解、控制、超越”的心理适应规律。在体验中感知,在体验后总结,进而认识自己固有思维模式的缺陷,克服执行难的障碍。通过拓展训练,个体参训者在如下方面有显著的改善: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和责任心,自我效能感增强,沟通和社交能力优化,团队合作意识增加,关注自身也关注社会以及自然;拓展训练在团队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让全体成员更深刻地体验成员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从而激发出全体成员更高昂的工作、学习热情以及拼搏创新的动力,使团队在面临各种变革时及时调整策略,沉着应对,从而最终使团队建设更具特色和凝聚力。

3 户外拓展训练与应用型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关系研究

3.1 户外拓展训练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开展的现状分析

1995年,北京人众人拓展训练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力,借鉴国外体验式学习和培训的方式,在中国率先创立第一个体验式培训品牌——“拓展训练”。十几年的时间,拓展训练在国内的市场得到空前发展。有人就目前国内拓展训练行业发展的现状作调查后发现,管理中的不足是导致训练质量不高、训练效果难以持久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将管理的各项职能贯穿于拓展训练前后及训练的各个环节,通过过程化管理使拓展训练更加规范化、科学化[5]。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拓展训练在高校特别是高校心理素质教育领域内开展和研究的情况并不多。关于拓展训练在高校未能普遍推广主要有三大阻力:首先,是学校管理层对其实际效果仍持观望态度;其次是受训人群数量庞大,难以组织;再次,就是实施费用偏高[6]。同时推广不足、“贵族化”、环境设备要求特殊、师资匮乏等是造成拓展训练在高校难以开展的主要因素[7]。至于拓展训练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价值主要是可以培养多种品质:意志力、勇气、自信心、团队协作以及学习迁移能力等[8]。这些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难以实现的。不过,从已有的研究立足点和内容来看,多数研究者是将拓展训练与大学体育课程开设结合起来考察的。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大学体育课程多是在大一、大二开设,大三、大四基本不涉及体育课程,这样一来就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出现断层。因为学生的整个素质拓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应当要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

3.2 户外拓展训练在应用型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开展的前景展望

3.2.1户外拓展训练在应用型高校开展的空间

随着户外拓展训练在社会各团体开展的普及,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拓展训练对个体乃至整个团队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课程改革是高教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拓展训练,它拓宽了教育理念和学科建设渠道。由于它强调参与、合作、体验、行动、突破、反思等行为模式,这与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性(应用思维能力和应用行为能力)人才的模式相契合。这种全新的、体验式的教育方式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新尝试,在应用型高校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2.2 户外拓展训练在应用型高校开展的普及化

目前,市场上户外拓展训练开展的费用普遍偏高,学校恐怕难以承受。实现户外拓展训练在应用型高校开展的普及化,有必要对现有的拓展训练加以改造。根据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校生规模、学校环境、学校条件、师资力量等),选择一部分经典的场地和高空项目建立训练基地,打造自己的拓展训练品牌,从而实现贵族化的拓展训练普及化[7]。第一,高校拓展训练应因地制宜,选择一些投入少、易操作的常规项目在高校开展,如信任背摔、大脚板、有轨电车、雷池取水、毕业墙、穿越沼泽、逃生电网等。这些常规项目投入的成本不大,危险系数相对较低,但是训练的功效却是不错。不过,为了增加挑战性,激发个体勇敢的品质和冒险精神,一些场地高空项目,比如断桥、丛林绳索、巨人梯等也可以建设,只是这些项目的安全性要求高一些。第二,拓展训练的项目应当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以及身体素质的特点来安排,主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能素质进行拓展训练。第三,若高校建有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则大学生可以在校园内进行拓展培训,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在食宿、交通等方面的费用,又便于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第四,实现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专业化拓展训练的师资是拓展训练课程能真正达到目的的保证。拓展训练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他们必须具备拓展训练课程的设计能力和具体实施教学的能力,并做到身体力行。具体师资队伍应由心理学、现代管理学、体能训练三类教师组成。目前国内高校的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拓展训练的经历,因此在开始拓展训练课程之前必须对相关的师资进行培训。

4 结语

户外拓展训练创造了一种常态或非常态的情境,让人在未知的情境中发现自身平时难以觉察的盲点、不足和潜力,使人强烈地体验到个人奋斗的成就感和团体协作的欣快感,这对个体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起着正向迁移的作用,使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将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未来的挑战。拓展训练在高校范围内的开展,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补充和延伸,其发展空间巨大。对于探索大学生心理素质应用教育模式的高校来讲,拓展训练未尝不是一条可循之路。

[1]王滔,张大均,陈建文.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 年的回顾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7,(4):76-83

[2]刘治军,陈加洲.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策略和方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76-179

[3]王滔,陈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三维结构模型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4):81-85

[4]徐艳.拓展训练(一)[J].中国培训,2002,(2):54-55

[5]刘凡齐.我国拓展训练行业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1):64-67

[6]孙黎明.论拓展训练在高校中的实施[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7-128

[7]简波,谢斌.浅谈高校拓展训练开展的前景[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42-43

[8]何源,徐济达.引入心理拓展训练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J].中国学校卫生,2007,(9):836-837

G642.0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9-9530(2011)05-0038-03

2011-06-07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sk474);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101075)

吴枝兵(1974-),男,安徽宣城人,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应用型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