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洪水再生型神话的生态学意义

2011-08-15余敏先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兄妹神话洪水

余敏先

(淮南师范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淮南 232038)

中国洪水再生型神话的生态学意义

余敏先

(淮南师范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淮南 232038)

洪水再生型神话在世界各地流传都极为普遍。中国南方山地少数民族对此类神话的传承更为广泛。这一类型的神话是洪水神话和人类重新繁衍的神话的复合。这些神话包含了非常鲜明的生态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观、行善施惠的精神生态观及自然选择中的人口生态观。理解神话的生态思想对平衡当下的生态建设有积极的意义。

洪水再生型神话;自然生态观;精神生态观;人口生态观

洪水再生神话古今中外都非常普遍。古巴比伦、古希腊都有此类型的神话,其中以《圣经·旧约》记录的古代希伯来人的“诺亚方舟”神话最为著名。中国各个民族都有关于此类神话的流传,它是我国尤其是少数民族神话的一个重要类型,特别是南方雨水充足气候湿润的民族地区更具有传播此类神话的深厚土壤,并且异文众多。此一类型的神话是洪水神话和人类重新繁衍神话的复合。它的产生应该晚于洪水神话和人类起源神话。

洪水在各民族的历史记忆中是一个很有典型性的自然现象。关于水的神话记载尤为丰富。因为水是人类生命的命脉,有水的地方就会有生命存在。原始的部落或氏族大多逐水而居,水的存在也促进了原始农业的萌芽与发展,为人类从狩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孕育了先民的生活和生命也同样威胁着先民的生存,洪水暴涨和雨水不止严重地破坏了先民的农耕生活并危及生命,因而,洪水灾害自然而然地成了先民最恐惧的历史记忆。

各个民族的洪水再生神话无论异文多少,大体上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叙事结构,不管叙事的内容如何丰富,异文的情节元素如何变换,但基本上都遵循一条较为稳定的叙事顺序,即:发洪水的起因——逃生——洪水遗民即兄妹二人——探测天意——兄妹婚——生怪胎——繁衍人类。历来的研究者都热衷于关注兄妹婚这一情节,因为兄妹婚是人类婚姻历史的一个阶段,神话中的兄妹婚也为恩格斯的“那时的的兄妹曾经是夫妻”的论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于洪水产生的原因王宪昭先生在《中国少数民族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探析》一文中将其归为以下三类:(1)人与神的矛盾 如人与神斗法、人类开荒侵占了神的利益、人拒绝向天神交租等。(2)人与自然的矛盾 如人类人口增多、人损坏了自然物等。(3)人与人的矛盾 如人不行善事、不赡养老人、为争夺财产而发纠纷等。笔者认为,不管洪水灾难起于何种原因,但归根结蒂都是人的行为触犯了某种规律而导致的结果,重新建立一种和谐平衡的生态秩序是神话对当时生活状况的一种遥远的渴望。古老神话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代人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修炼自我精神、关注人口生态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神话的产生是一定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当火和弓箭出现后,人类文明逐渐从游移的狩猎时代转入较为稳定的农耕时代,人类的高级属性也逐渐发展起来,所以一定的经济基础构成了神话的时代背景。原始人相信灵魂不死,认为自然万物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神是自然的化身。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原始民族,穴居野处,见天地万物,变化不常——如风、雨、地震等——,有非人力所可琢磨抵抗,很为惊怪,以为必有个主宰万物者在,因之拟名为神;并想象神的生活,动作……这便成功了神话。”这一时期,人类探索、征服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大,而洪水的巨大威胁迫使还未从自然中完全独立出来的先民相信神的威力,他们认为是神做法发了洪水,至于神为什么要发洪水,大多的洪水神话中都说是人得罪了神才导致人类的灭顶之灾。兄妹二人之所以能够活下来是因为他们对神有恩。善待自然就会得到神的眷顾,破坏自然势必得到自然的惩罚。这应该是洪水神话的生态学意义之所在。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观

神话产生于野蛮时期的低级阶段,大约1万年至5万年以前,即旧石器时代晚期。在这一时期,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变得极为频繁,人类不再盲目地顺从自然的安排,有了斗争意识。在艰苦的劳动实践中,石质劳动工具逐渐增多,角质工具和加工过的木质工具也开始出现,简单的制陶和纺织、缝纫等手工业,原始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也相继发展起来,采集和渔猎提供的产品比过去也有所增加,人们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尽管如此,人类对自然界一些神秘的现象仍然无从了解,在抗拒自然的同时对自然又保持着恐惧敬畏的心理。于是,原始人类便以自身为参照,借助想象理解天地万物,以为它们和人一样有生命、有意识,有灵魂,因而将各种自然物、自然现象与自己完全等同起来,赋予它们形体、生命和意识。这就是神的存在。

神能够操控自然界,掌管生死祸福,神的意志是不能动摇的,神的思想和意识也是不能违抗的。在原始先民的思想意识中,人不但要征服自然争取更好的生活,还要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基诺族神话《阿嫫腰白造天地》中记载,女神阿嫫腰白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但是“所造的东西都是阿嫫腰白身上的污垢变成的,都带有灵气,都会说话。人去砍树,大树就哀求人不要砍它。老虎豹子饿了,就会呼唤人,人应声而来就被它们吃掉……”天地间人与万物的秩序很混乱,不能和谐共生,因而大神阿嫫腰白,就用发洪水的方式淹没人类,只留下了一对兄妹,保存了人种,重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秩序。这则神话虽没有讲到人与神的矛盾,但是人与自然相互伤害的混乱生活,让创世的神感到不安,重新安排大地上人与万物的和谐秩序是神的职责。纳西族《创世纪》说,最初的人类肆无忌惮,耕田竟然耕到了天神住的地方,于是天神发怒发洪水,灭绝人类。彝族史诗《洪水记》说,人类耕田侵犯了天神的猎囿,还盗窃天马,天神怒发洪水加以惩罚。苗族神话《阿陪果本》中记载,阿陪果本和天上的雷公是结拜兄弟,雷公不吃鸡肉,甚至连施了鸡屎肥的菜也不吃。有一次阿陪果本起房子,故意炖几只鸡来招待雷公。雷公知道后非常生气,要劈了阿陪果本,两人斗法,雷公输了被关在铁笼子里面,不得出来,后来得到阿陪果本的女儿德龙和儿子爸龙的帮助才得以逃脱。雷公后来就用发洪水的方式报复人类。雷公种了南瓜,并嘱咐德龙和爸龙,南瓜小的时候不能摘,只有长到像船一样大的时候才能摘。洪水发来的时候,天地间只剩下德龙和爸龙兄妹二人,二人乘坐南瓜得以逃生。此则神话是说人冒犯了天神,神司掌万物的存在,如鸡、南瓜、雨和洪水等等,如果人类不能遵守神对自然掌控的规律必然会得到惩罚。彝族神话《阿霹刹、洪水和人的祖先》记载,兄弟开荒侵占了神的利益,雷神阿霹刹便用发洪水的方法淹没人类,只有善待雷神的三哥和自己的妹妹得到雷神的指点,得以生存下来。洪水发起时,兄妹二人带着雷神给他们的鸡蛋孵出的小鸡,顺水漂啊漂,漂到了一处石山顶,他们攀着野毛竹和青枫树来到山顶居住,并对野毛竹和青枫树说:“多谢你们搭救了我们,我们世世代代都会把你们当做神主来供。”雷神又给了他们谷种和菜籽,以及黄豆和青豆,黄豆和青豆分别变成了黄牛和水牛。兄妹二人结婚,繁衍人类,从此定居下来。神话中的情节大约发生在蒙昧时期的高级阶段的早期,这一时期,人类已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掌握了播种和驯养动物的技能,过上了较为稳定的农耕生活。此则神话的生态意识极为鲜明,人类从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如开垦出适于种植的土地,但过度的开荒,造成对自然的极度破坏,有魂灵的自然必要想法报复人类。雷神发洪水是当时最具有毁灭性的灾难。洪水过后,神赐予的动植物如黄牛和水牛,谷种和菜籽是允许人类食用的,人因此才会不伤害地上其他的生物,人类只有与天地间富有灵性的生物和谐相生共存才能过上稳定的生活。至今彝族人的传统信仰都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灵物崇拜于一体的,彝人相信灵魂不死,人死了,亲属要为其举行隆重的安灵仪式,期望得到祖先灵魂的保佑。彝文文献《指路经》中这样描绘祖先灵魂归天后的生活:“草上结稻穗,荞上长荞麦,背水装回鱼儿来,放牧牵着獐麂归。”人即使死了,也会在魂灵所归之处与自然万物和睦相处,保佑子孙幸福平安。其生态意识已经顾及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利益,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生活的时代虽然已是人类的文明时代,但是古人对于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行善施惠的和谐精神生态观

洪水神话涉及了一个主题,即行善有善报。人类要想战胜自然,确立灵长之位,并延长自己的生命,唯一的办法就是行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宿命思想一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一个经典主题,洪水型神话多讲到人对神不敬或不施善行才导致了灭顶之灾。那些对神有恩的人不仅延长了自己的生命还繁衍了整个人类。神话中出现的神多是自然之神如雷神、蛙神等等,它们是自然的化身,善待神灵就是善待自然,不侵害神灵的利益就是对自然万物最好的保护,会得到神灵的庇护。广西融县瑶族神话《捉雷公》记载,伏羲女娲之父是一个勇士,打雷时用一个猎虎的叉子叉住了雷公,将它捉进了事先准备好的铁笼子里。伏羲女娲帮助雷公逃脱,雷公发洪水报复人类时,伏羲女娲兄妹二人躲进了由雷公牙齿变成的大葫芦里得以逃生。这则神话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人对诸如雷电、暴雨等恶劣自然现象的无畏抗拒,伏羲女娲之父是一个勇敢的悲剧英雄。尽管人类在抗击自然中失败了,但是对雷神有恩的兄妹二人得到了善报,并成为人类再生的始祖。佤族神话《青蛙大王和母牛》说人的首领达惹嘎木善待青蛙大王,因而得到了青蛙大王的帮助,洪水过后与小母牛结婚繁衍了人类。这些神话大都带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色彩,表达了原始先民对自然万物的崇拜之情。有些少数民族的史诗中承载的神话中说,发洪水的原因是先生出来的那一代人心眼不好,天神就派一位神到人间体察人心的好恶,只让那些心眼好的人留下,然后就用洪水淹没人类。如彝族史诗《梅葛》、《查姆》等。这些神话表现出神对人类德行的考验。人类在抗拒自然、征服自然的同时还要善待自然,修正德行,唯有此才能得到神化的自然万物的恩遇。洪水神话的亚型即地陷型的传说中也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如《寿县安丰塘的传说》(安徽)、《上海崇明岛的传说》等。这类传说主要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个孝子对自己的老母亲非常孝顺。有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个仙人对自己说这个城要沉没了,如果看见石狮子的眼睛红了,就赶紧背着老母逃走。一个杀猪卖肉的人知道了这个秘密后就用猪血涂红了石狮子的眼睛。孝子看到后立刻回家背起了老母亲逃走,他刚一跨出,城就沉没为水了。此类型的传说包含了一个禁忌的主题,即为恶必有恶报。此类型的禁忌主题告诫人们,延长生命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精神的修炼,尽管杀猪卖肉的人有足够的猪肉可食用,但精神的修炼没有达到善的顶点也不能得到长生。《寿县安丰塘的传说》还将个人生命的延续延及后世,此则传说讲到,那个孝子姓李,他背着老母亲至一个地方,回头一看身后已是汪洋一片,吓得砸碎了带着的锅,所以此地就叫戈店(寿县方言“戈”和“锅”同音),因而直到现在这一地方姓李的人最多。此则传说已带有明显的族群认同的价值,是本地李姓人们关于祖先的共同的历史记忆。

通过行善施惠达到精神的和谐是神话崇高的精神旨归。它突出的不再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而是人与自身修行之间的矛盾,它包含了人类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人从自然而生,从自然中获取生存的能量,善待自然是人类的根本职责。当人的灵长地位得以确立之后,行善施惠获得神的帮助成了人类自身精神修炼的主要内容。尽管很多神话表达的是对神的被动顺应,但是行善施惠是原始先民非常可贵的精神生态观。《庄子·列御寇》中说:“夫造物者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造物者给予人的,不是人力而是人的天然本性。因此人要修养本性达到天与人一的境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题,对个人而言,有和谐内心的作用。在当今竞争高度激烈的社会中,人与内心的和谐问题越来越突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06年8月6日,温家宝总理向季羡林先生祝贺95岁寿辰,二人在探讨和谐问题时,重点谈了人与内心的和谐。季羡林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家宝总理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步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正确地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因而,古老的神话给予我们的警醒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三)自然选择中的人口生态观

几乎所有洪水再生型的神话都有一个共同的情节即兄妹婚。除了上文提到的几则神话外,还有其他民族都有洪水过后兄妹婚配的神话流传。如青海一带的回族《伏羲女娲成婚》说,洪水过后,逃生的兄妹结婚了。撒拉族的神话《洪水破天》说,洪水过后,圣人奴海夫妇养的四对儿女成婚。独龙族《半边刀壳》说,洪水过后,白发老人劝一对不知姓名的兄妹结婚。大量的民族学资料表明,兄妹婚是人类婚姻史上的一个阶段,它存在于前氏族公社时期,这一时期直立人不知不觉地服从了自然选择原则的作用,从原始杂乱的性交状态中脱离出来,即排除了亲子间的性交关系,只允许同一辈分的男女之间过性生活,也就是人类婚姻史上的血缘婚阶段。神话中的兄妹婚正是对人类从原始的群婚状态向血缘婚状态转变的一种再现。这一婚姻形式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找到注脚。云南基诺族的个别村寨,在上个世纪50年代还保留着血缘婚的原始遗风。云南宁蒗县永宁地区的纳西族,1962年还普遍实行初期对偶婚阶段的阿注婚。直到1993年泸沽湖畔落水村的纳西族婚姻,阿注婚仍占93.75%。洪水型神话中的兄妹婚,一般表现为血亲婚配的必要性和矛盾性,即不婚配,人种将灭绝,婚配则会遭致伦理耻辱,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探测天意的验证方式,使兄妹婚变得合情合理。而兄妹婚的结果多是生怪胎,怪胎剁碎撒到各地,就成为各地方的人,这一结果带有悲剧的色彩,一方面说明各民族都是兄弟姐妹,要相亲相爱;另一方面也说明那时的人类已经有了阻止血亲婚配的观念,即在婚姻实践中开始遵循自然选择的原则。自然选择原则的积极作用,是指没有血亲关系的群体成员之间的联姻,创造出体质上和智力上更强健的人种,这些群体的进步、发展比那些仍然实行集团内血亲婚配的群体更迅速。血亲婚配的危害并不是一开始就为人所认识,不然怎么会有过杂交婚配和血缘婚配呢?只是到了后来,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人群逐渐增多,并且有了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阻止血亲婚配的观念才逐渐出现。开始是个别集团的个别人初步排斥同胞兄弟姊妹婚,然后才扩大了范围,并由起初的同胞扩及到从兄弟姐妹。随着不许相互通婚的“兄弟”和“姊妹”类别的日益增多,这种婚姻现象遂演变为一种普遍的惯例,并最终成为一种固定的制度,从而将集团内婚排除了。

神话讲述的血缘婚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近亲结婚的一种。近亲结婚对后代造成的危害已经在生物遗传学上有了明确的结论。很多古籍也表达了这样的认识,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言:“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言:“娶妻避其同”。所以神话中兄妹婚生怪胎的情节安排,说明我们的先民已经认识到血亲婚配的危害性。阻止血亲婚配是洪水再生型神话遵循自然选择原则,优化人种的人口生态的必然选择。

各民族的洪水神话都是对洪水灾害的历史记忆。人类的繁衍必然要从大自然索取更多的生存资料,开荒、猎取食物、人口增多等势必对大自然造成一定的破坏,掌管自然万物的神必定要发怒,引发洪灾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神话所表达的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行善施惠的精神和谐以及优化人口质量等等多方面的生态思想为当今工业文明的社会思考如何摆正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提供了借鉴。人与自然互为生存的条件,人对自然无止境的掠夺,必然会引发自然对人类的遗弃。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施惠行善、修炼自我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达到内心和谐向善的崇高长久的生存境界。这就是洪水再生神话的生态思想给当代人的有益启示。

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使用工具的日益改善,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变得肆无忌惮,无节制地毁林垦荒导致水土流失,肆意的乱砍滥伐引起山体滑坡,草原的毁灭招致荒漠扩张,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又造成土壤盐化的形成。地震、海啸、泥石流、沙尘暴、气候变暖、水质污染……这些矛盾的激化,导致很多文明的枯竭,巴比伦古国,玛雅文明,楼兰王国,正在消失的罗布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沉痛记忆。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700万公顷森林因乱砍滥伐而消失;600万公顷土地因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而失去生产能力;每天有100多种,全年有5万种物种灭绝;全世界1/15的人口生活在水荒中,13亿人口几乎与洁净的饮用水无缘;每年有50多亿吨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氯氟烃等物质被排放到大气中,出现酸雨、大气增温;每年有650多万吨垃圾被倾倒进海洋,使得许多渔场逐渐消失,全球渔业资源面临枯竭……如此触目惊心的生态问题应当引起人类的足够重视,人类如果不珍惜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修炼个体的精神,当天神再次发怒的时候,人类还能得到神的眷顾吗?

[1]王宪昭.中国多民族兄妹婚神话母题探析[J].理论学刊,2009,(9)

[2]王宪昭.中国少数民族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探析[J].民族文学研究,2007,(3)

[3]杨圣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3

[4]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5]袁珂.中国神话资料汇编[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6]袁珂.中国神话传说[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

[7]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段宝林.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刘守华,巫瑞书.民间文学导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

[10]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1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I206.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9-9530(2011)05-0054-04

2011-06-15

余敏先(1973-),女,安徽寿县人,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讲师,主要从事民间文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兄妹神话洪水
东方神话
猴兄妹分桃子
慢热兄妹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又见洪水(外二首)
二十一载的异族兄妹
“神话”再现
洪水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