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2011-08-15王丽
王 丽
(山东工商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 烟台264000)
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王 丽
(山东工商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 烟台264000)
模因理论是以新达尔文主义作为理论依据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语言做为模因传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和一种模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模因的复制阶段、模仿以及传播方式的研究,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本文通过着重介绍模因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模因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模因论;语言模因;生命周期;大学英语教学
模因理论(Memetics)是以新达尔文主义(Neo-Dwinism)作为理论依据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本身具有传承性这一本质特征进行诠释。国外许多学者对模因论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和论证。其中何自然教授的语言模因观,桂诗春教授的模因与大脑、语言和文化密切的关系,马萧等学者也从翻译和隐喻等不同角度论证了模因学在语言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本文拟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探讨语言模因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在关系,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
一、模因与语言模因
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理查得道金斯 (RicharDawkins)于1976年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首次提出模因(meme)这个概念。[1]meme源于希腊语,意为“被模仿的东西”。道金斯将模因看做是文化传播中像基因(gene)的遗传一样被不断复制和传播的东西,是从大脑到大脑的信息单位。[2]《牛津英汉词典》对meme的定义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任何东西只要是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能成为模因。
在语言学领域里,语言的任何一个部分,如字、词、句子、段落、篇章,都可以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而成为模因,我们称其为语言模因。那些不断经过复制和传播的语言、观念、文化习俗等都是可以是模因。因此,模仿性、复制性和传播性是语言模因的三种特性。
模仿性是模因传播的核心。一种语言要想成为模因,首先需要有人对其进行模仿。当说出的一个词或一句话没有第二个人来模仿,这个词或这句话就不会被传播进而形不成模因。人们倾向于模仿那些最为流行的语言,如躲猫猫、纠结、秒杀。语言越时髦、越新潮,人们就越愿意模仿。
复制是模因传播的前提。模因就像病毒一样,是通过从一个宿主传播给另一个宿主,这中间还必须有一个“复制”的过程。模因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被复制,这是一个相互制约的过程,而复制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模因的同化和记忆阶段。复制性是模因得以传播的动力。在个人交际中,模因作为信息模式被无限复制,经过复制形成了新的模因。
二、模因的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Francis Heylighen(1998)提出了模因要成功复制必须经过的四个阶段: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传递(Transmission)。 而语言模因的这四个阶段是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复制的回路。
(一)同化(assimilation),指的是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该像病毒一样能够“传染”宿主,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注意”是指模因载体能够引起宿主的关注,“理解”意味着模因能够迎合宿主的认知结构,宿主能将其里重新将其呈现出来。比如,“纠结”一词,初次听到这个词,就会想到很多扣缠绕在一起,让人产生厌烦郁闷的感受。当你有很多烦心的事或者有很多选择却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你就会想说:“关于这件事,我很纠结”。“纠结”这个模因得到同化并表达。
(二)记忆(retention),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停留的时间越长,感化宿主的机会就越多。和同化一样,记忆也是有选择的,不是所有的模因都能够被记忆。我们每天听到的、看到的或体会到的大多数内容只能在我们的记忆中停留几个小时。
(三)表达(expression),指在与其他个人交流时模因必须从记忆模因中突出,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模因最突出的表达手段是话语,除此之外还有文字、图画、行为等。Blackmore认为“在模因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选择压力。所以在数量极大的潜在的模因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模因为数并不是很多,只有很少一部分模因能成功地从一个人的头脑被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从人的头脑拷贝到印刷品,或是从人的声音拷贝到光盘上”。(Blackmore,1999:17)
(四)传播(transmission),模因传播需要有形体或媒介,模因就像像病毒那样传播,从一个宿主过渡到另个宿主,不断变化着形态会出现模因变异,但始终保持其固有的性质或同的模式。
三、语言模因传播的形式
模因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传播。何自然(2005)认为模因的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基因型传播,即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另一种是表现型传播,即形式相同内容各异。
(一)基因型
基因型这里指的是大脑里语言信息的自我复制和传播。可以理解为信息内容不变,但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复制的模因。具体的又可以分为:1.引用:即相同语言信息的同形传播,也就是不改动语言的容而直接传递。例如日常交谈中的固定搭配和引用的名言、警句等;2.移植:语言信息的异形传播。模因在传播复制的过程中虽然形式上会出现变异,与原始形式大相径庭,但内容本身并无变化。如:“美国人”,我们可以用“Uncle Sam”称呼之外,也可以称作“Brother Jonathan”、“Yankee”或者“Yank”。
(二)表现型
表现型指的是信息的形式不改却以不同的内容进行传播。具体又可分为:
1.同音近音异义:语言模因保留原来结构,以同音近音异义的方式横向嫁接。这种情况一般应用于广告或新闻的标题中,以便唤醒我们记忆中已有的模因,达到记忆和传播的目的。 例如:M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eir。
2.同形联想:语言模因形式不变,嫁接于不同场合导致产生不同的联想。
3.同构异义:语言模因的结构和形式都不变,只调换个别词汇。 例如:“cowboy”,“cowgirl”;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Where there is a way,there is a Toyota.(丰田汽车)”
四、模因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一)模因的生命周期规律告诉我们,大学英语学习必须经历一个从接受再到产出的渐进的过程。对于语言模因而言,它需要在被宿主关注、理解和接受,即“宿主会下意识滤掉与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相异或相斥的模因”之后,才能被有效“记忆”。模因的选择标准当中,越是简单、新颖和独特的模因越容易引起宿主的注意,而与宿主已有的模因相联系或相似的模因就越容易被接受、理解和复制。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重点首先应该放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上,语言输入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具有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大学英语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要注意内容的是否具有保真性、新颖性、实用性和时尚性等特点。应当尽量采用真实的、新鲜的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或者是朗朗上口的英语美文等,不要总是照本宣科,尽管大学英语教材都是涉及教育、社会、文化和科技等领域,但某些词汇短语学过之后学生感觉离自己比较遥远,在真实生活中并没有机会用到。在平时的课堂授课当中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热门话题的内容,可以大大地促进学生对这些强势模因的掌握。例如时政、就业困难、经济状况、山寨现象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语,这些都是学生关注最多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理解和复制的语言模因。
(二)为了让学生(宿主)有更多的机会被语言模因“同化”,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大力提倡学生多多进行朗读和背诵。熟背的语言材料,能在大脑中被反复地复制出来应用于言语交际。语音学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听说读写的基础,而语音能力的获得必须经过反复的操练。因此,要掌握正确的英语发音必须要在了解连音、省音、重读、语调等多种规则的基础上,大声地进行朗读训练。这种简单、看似机械的练习却是最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语言模因的同化。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语音语调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读的多了,原来需要刻意注意的地方也就变得自然了。这整个过程就是语言模因被输入、理解、接受、复制的过程。外语学习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从非常基础的语音的发音到复杂的言语表达的完成,无不是模仿的结果。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模仿使用学过的谚语、语法结构、套用句式等。识别信息的时候,就在传播语言模因。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收听英语广播,多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多阅读英语报纸、杂志和小说;尽可能地与英美国家的人交流;多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价值观等,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吸收、模仿地道的语言。当学生的这种模仿行为得到强化之后,他们就可以对模仿到的语言素材进行扩展性运用了,这就是语言模因的重组。每一个模因既是对以前模因的复制,又会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
(三)记忆背诵只是模因生命周期的一部分,接下来要进行表达。表达指的是与其他个人交流时把记忆模因说出来。有些模因可能永远不会被表达出来,而有的模因就会得到不断的表达与反复使用。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能够合理的设计练习,做到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将背诵的重点词句或语篇能够合理地运用到实践。模因的复制不是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完全一致,也可以与新的语境结合,产生新的模因复合体。这样的进步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记忆背诵的好处,而且错误逐渐的减少会刺激学生更加努力的背诵,从而实现背诵与使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五、结束语
模因论使我们认识到语言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模因的复制和传递过程。大学英语教学不能与模因理论相违背,而应该根据模因生命周期的周而复始的规律和特点去优化整个教学过程,以期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模因论也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可以以模因论为切入点来探讨若干教学方法的问题。
[1]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university Press,1976.
[2]Dawkins,R.The Extended Phenotyp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3]Heylighen 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C].Proceedings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Associa-tion Internet de Cybem dique,Namur),1998.423-418.
[2][3]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4]高纯娟.模因论对提高外语学习能力的一些启示[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4).
[5]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6]何自然.语言模因论[R].广州:模因与模因论专题研讨会,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