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综述
2011-08-15闵容
闵 容
(广东工业大学 材料与能源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综述
闵 容
(广东工业大学 材料与能源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本文从大学生社会化的概念、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及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的社会化提供借鉴,为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依据。
大学生社会化;影响因素;社会;研究现状
大学阶段是学生由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准备阶段,大学生社会化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其社会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跨入社会后的人生和事业的成败,加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工作有着比较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定义
关于社会化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于1895年最早运用了人的“社会化”概念,而社会化也逐步成为与社会学关联的很多交叉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教育社会学等交叉学科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的社会化问题。大学生社会化从发展阶段来看主要是指青年的社会化,不同学者从各自角度提出了青年社会化的各种解释。如从文化角度来看,青年社会化是青年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过程;从个性发展角度来看,青年社会化就是青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社会结构角度,青年社会化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综合的观点认为,青年社会化是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青年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1]
二、大学生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学生这种角色的特殊性,使他们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除了有一般青年的共性外,还有自身的特殊性。研究者对大学生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社会认知偏差。接触到局部社会的阴暗、丑恶现象时,往往将其扩大化,以偏概全,甚至产生反社会的情绪和行为。[2]
(二)人际交往能力缺乏。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自负、盲动等弱点,心理状态不稳定,有较强的被人关注、关爱的心理需求,或过于轻狂,或自我封闭而人际紧张,缺乏心理沟通能力,阻碍大学生社会化发展。[3]
(三)价值观念异化,功利主义明显。受市场经济观念影响,大学生呈现自我中心的价值取向,思想和行为功利主义明显,目标呈短期化倾向,急功近利,思想上反映出价值评判的两重性:在价值观中认定的是一套,实践中表现的另一套。
(四)多元文化下道德自律和理性批判精神不足。面对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丰富快捷和多元趋向,大学生缺乏应有的选择和判断信息的能力,对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产生动摇,甚至出现人际情感的虚拟化和萎缩,失去了道德约束力而迷失方向。
(五)学校重智轻德的传统教育观念。传统的高等教育过多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接受,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化后用人单位侧重智育成绩,加重了高校教育重智轻德的片面性,导致大学生重视技术和本领,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六)大学生心理挫折耐受力下降。随着大学生独生子女主体化,大学生群体低龄化,大学生的耐挫折力等心理状态愈显脆弱,而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不能正确认知和评价自我,意志品质脆弱。
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开展大学生社会化的科学研究,揭示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及成因,为大学生社会化发展进行恰当、有效的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三、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研究现状
研究者对大学生社会化内容和机制等进行了相关研究,当前国内外有关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教育对策与方法
针对大学生社会化发展出现的问题,刘志坚、朱旗、李锋[4]、刘玉泉[5]、刘瑞明[6]等对如何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发展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但这些教育建议都是经验总结和理论构想层面的,缺乏科学实证的依据。对何谓当前市场经济下的健康社会化发展,大学生社会化发展中出现哪些新的特点和问题,影响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因素鲜有探讨。因此如何针对不同高校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迫切需要以科学研究为依据,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社会化实现模式,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社会化研究的内容
国内研究大多将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分为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角色社会化、个性社会化几个部分,更多强调大学生的价值和道德层面,认为大学生在形成个性时,构建以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参照系的价值标准、道德体系和行为准则。这使大学生社会化研究价值范围缩小,社会化发展中的政治、道德社会化是非常重要,但单纯强调政治性和道德性,不足以全面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发展。
国外学者对社会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Brim(1966),Bragg(1976),Weidman (1989a 和 1989b)的研究,Weidman etal.(2001)提出社会化研究要探讨社会化的维度、阶段和社会化的构成要素,并构建了学生的社会化概念框架,认为社会化的研究既要研究其过程也要研究其状态。Weidman et al.(2001)引用了 Thorton和 Nardi(1975)的角色获得的四阶段:预期,正式,非正式和个人化,同时加入了社会化的三个核心要素:知识获得,个人投入和个人所包含的职业特点,这三个要素是职业角色的定义和承担的核心成分 (Stein,1992;Thornton和Nardi,1975)。[7]国外学者还建构了大量的社会化模型,从线性模型到非线性模型。线性模型主要描述社会化为学生进入校园到离开校园的过程,及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非线性模型则包括大学校内和校外的各种学生群体模型(O’Toole,1996;Twale和 Kochan,1999)。[8]
(三)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对影响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归因研究少有报告,但近来有研究者进行了一定的归因探讨。如厉飞飞[9]等选取在校大学生和已经工作的社会人员,修订了Wrightsmand.L.S(1964)的人性哲学量表,对大学生和社会人员的人性观进行对照,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人性观的评价和社会人员有一定差别。有研究者探讨了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10]发现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与不参加社团活动在多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如正向情绪、认知功能、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维度等。在李凤兰[11]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是否参与社团对其道德社会化和自我认知有显著影响,参加社团的大学生自我控制力更好。研究还发现不同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不同,政治思想型社团、专业学术型社团和公益服务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显著,大学生社会参与程度对其社会化有显著影响。
另有学者探讨了校园文化[12]、宿舍文化建设[13]、社会实践[14]、网络交往[15]、中国传统文化教育[16]、心理教育[17]等在大学生社会化发展中的影响,均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会化发展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多为经验总结和理论构想,需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依据。可见,现有研究多是运用相关研究的方法,探讨大学生人性观、参加社团活动等的相互关系,未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因素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因此有必要编制能有效反映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影响因素的问卷,以弥补此方面的研究不足。
(四)特殊群体大学生社会化研究
有研究者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社会化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单亲[18]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心理压力增大。在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社会化研究中发现,贫困大学生价值观念上实用性、功利性较强,独立性强,也存在较多的负性心理,表现出自卑、闭锁和协调能力较差,兴趣狭窄、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生活习惯有待改进。[19]众多不同特征的大学生群体社会化发展程度不一,而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不多,这有待更多的学者深入进行系统细致的研究,以全面了解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整体概况。
四、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研究展望
纵观以往的研究,研究者在大学生社会化特点、内容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有关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研究尚存在着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一,关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定义缺乏统一的概念;第二,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进程和机制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第三,以往的研究大多重视大学生社会化发展问题、特点和实现模式等的理论研究,缺乏提高大学生社会化能力的方法方面的研究;第四,我国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还比较少,缺乏权威性的测评工具。今后,开展大学生社会化发展能力方面的实验研究,系统探讨提高大学生社会化能力的途径、策略,为高校有效地推进大学生教育培养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将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1]于影.影响青年社会化问题的有效途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3):56-58.
[2]刘志坚.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教育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58-160.
[3]刘爱红.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0-32.
[4]李锋.论大学生心理社会化障碍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7,(10):120-121.
[5]刘玉泉.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内容及对策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4):98-101.
[6]刘瑞明.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91-94.
[7]Ni,Yi.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socializ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M].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Volume:66-05,Section:A,page:1603.
[8]Rayer,Elizabeth Bonde.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The transition from college to work [M].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Volume:59-06,Section:A,page:1924.
[9]厉飞飞,管文娟,吴继霞.大学生社会化辅导的必要性[J].社会心理科学,2006,(3):56-60.
[10]陈瑞瑞,牛秀平.社团活动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关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8):23-25.
[11]李凤兰.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7-91.
[12]徐新林.文化冲突、和谐校园与农村大学生社会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58-63.
[13]童心刚,成祖松.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社会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42-144.
[14]胡仕坤.社会实践:推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着力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220-221.
[15]李小元.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09,(3):103-105.
[16]于伟峰,商植桐,李永奎.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现代大学教育,2008,(5):73-76.
[17]罗四清.心理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9,(2):58-61.
[18]王雪军.单亲大学生社会问题及发展趋势[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19-21.
[19]张敏生.农村贫困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