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培育与完善

2011-08-15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王 劲

(湖北经济学院 社会科学系,湖北 武汉430205)

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培育与完善

王 劲

(湖北经济学院 社会科学系,湖北 武汉430205)

20余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展开,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目标不够明确,教育体系建设尚未成型,教学科研实践存在问题和不足的现象。应立足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和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端正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方针,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合理设置教学课程、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

高校大学生群体承载了社会、家庭、学校的很高期望,是国家和社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源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余年来逐渐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与发展。

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推广普及仍处于初级阶段,从认识到体系建设和教学及技术水平上看,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的要求有很大差距。现阶段,应该着力端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构建科学合理完整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一、对高校健康教育目的和任务等根本认识有待进一步明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理论,掌握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学会对不健康心理进行调适与矫治,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体、智能、情感、意志、个性、行为等发展到更佳状态所进行的全部实践活动。这项工作涉及教育机构和部门、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多个因素和环节。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和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促使其积极适应、自主发展、健康成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加强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和方法,使大学生能够预防和解决发展性的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认识和识别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如常见神经症的预防和自我治疗方法;对个别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提供医疗信息咨询等。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内容任务途径作出了清晰连贯的表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组织程序上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统领,且其是以面向全体学生的正面心理健康知识与健康意识教育为主,解决常见问题的同时识别并转介特殊重症。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为心理咨询介入和心理疾病的治疗,就会弱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二、从规章制度、师资培养、社会支持系统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

笔者认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领导重视、资金保障、机构设置合理、考评科学,有一系列完整规章制度的形成;二是高校健康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形成;三是社会家庭学校联动反馈机制的形成。

(一)体系建设

1.领导重视、资金保障,机构设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普遍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部分学校均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学校工作计划,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每年都会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数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进行了人员配置、解决了工作场地及经费投入等工作,多数学校有专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这些均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虽然现在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比较重视,但重视程度、经费投入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起源于心理咨询工作,按照教育部规定的高校心理咨询师按学生人数1:3000的规模设置,许多高校通常需要6~8名专职心理咨询师,而一般的高校不可能将大多数编制留给心理咨询师,这就直接导致了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配置不足,工作任务繁重。虽然高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机构名称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认识上不一致,对其本质把握不准确。从隶属关系上看,绝大多数机构挂靠于学生工作处(部)或校团委等党政机关,少数挂靠在二级院系等基层部门,极少数则作为独立运作的直属机构。这样的工作模式极易造成工作定位偏差和工作队伍不稳定。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也严重不足,有些学校甚至仅仅投入几万元,大大制约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2.建立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核心的作用,发挥主导性,但同时为了评价更加客观、合理,为评价寻找一个和谐点,不能忽视多元化的“声音”。所以在评价过程中,也要注重来自学生的“声音”,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意见。同时亦不可忽视各种偶然及相关因素的存在,让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密切相关的主体之间实现平等性的对话,致力形成以“教师评价——学生本人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议——学校评价”的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模式。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在评价方法方面,我们应避免单纯反映学生发展结果的“量化”评价方法,使定性定量相结合,进行更加全面的“人本”评价。如情境性评价方法等质性方法,就是受教育者创设相关的场景,让其在自然状态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更有利于教育者对其进行了解。

(二)师资培养

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很多高校注重对专职工作人员的培训,但仍有一些学校没有真正重视,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摆设来应付上级监督检查。另外,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缺乏,专业技术有待提高。因此应加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要把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提高他们从事这一工作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技能。还要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注重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相关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业务培训,加强他们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及心理教育技能的训练,从而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在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教育的同时逐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体系。

(三)重视考察学生成长的社会支持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注重社会心理支持。目前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仅仅停留在校内层面,属于“单兵作战”和“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含学生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应该是一个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种教育形式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环节普遍存在理论上的缺失和实践上严重脱节的现象。

在开展心理咨询的实际工作中,会发现不少学生的问题心理首先来源于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家长的人格及不良习惯甚至是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诱因。这样,单纯对学生个体进行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效果很差。

对于学生的心理干预和治疗不应回避主要矛盾,不仅应对个体心理症状进行矫正和诊治,更应介入与学生问题紧密相关的问题环境。一方面利用现有资源改变主动适应环境,另外也可创造条件,通过各种社会支持系统和环境的改善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与学生个体的有效互动,把社会环境介入纳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需要完善的内容。

大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一个迅速变化的过程中,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和冲突。根据最近有关研究和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确存在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些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不得不因此终止学业、休学或退学,这部分人占在校大学生的2‰左右。大学生心理障碍甚至酿成社会问题,其深层原因是缺乏自我认同感和耐挫折能力差。一些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的厚重期望,但他们在现实环境中又难以达到理想目标,于是对自我的存在产生怀疑。往往在一些学生心理问题酿成恶性事件后,高校才知道学生患有心理疾病。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学生健康体检档案,制定某些疾病的预防措施,提高应急能力。高校要在教师中营造“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氛围,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育人观。同时,高校要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鼓励和资助学生设立心理类社团,通过朋辈互助及时化解学生心理危机。

这种涵盖了以心理操作为主的班级师生关系、学校管理以及社区环境和社会福利系统干预,干预的对象不再仅仅包括有问题的学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设计对象更加广泛,包括存在心理问题和问题风险的学生,学校的教师及管理者、家长、教育管理部门,社区环境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人和机构等。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好地调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主要根源,实施选择性和全面性的干预。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学课程设置和内容应具备科学性和实践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专业技术有待进一步规范

(一)心理健康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动态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一些学校按照学科知识体系预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了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不注意对目标的灵活变通,造成教学缺乏针对性,违反了心理健康教育开放性的特点;课程内容大多按照课本进行传统的备课,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心理、就业心理方面的教育,实际应用性不强;课程实施方面,教学过程缺乏师生互动,降低了教学效果;课程考试方面,教师一般采用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忽视了过程性评价以及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反而产生更多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应合理设置。对于教师来说,通过课程的进行,让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培养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达到优化心理素质的目的。首先,课程内容是目标的载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要有针对性、选择性。应以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生理、心理、个性特征和具体教育目标为出发点,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有侧重点的教育指导;其次,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内容安排上要贴近生活。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内容具有不断生成的特点,不应仅局限于学术知识的简单传授,要满足学生实际要求,在师生互动中适时调整,贴近生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过程。

(二)心理健康咨询

现在有不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分类研究,尤其缺乏对“边缘学生”的关心和照顾,如经济条件较差的贫困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人格偏常的特殊群体、女生等。这些学生相对于普通大学生,存在自卑感、自我否定的人群比例更大,更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所以学校在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关注的同时,更要重视“边缘群体”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的同时给予“边缘”的孩子们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使他们感受到关怀与温暖,形成和谐人际氛围。

[1]邓曦东,毛丹,颜俊学.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育人观[J].当代经济,2010,(4).

[2]孙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J].时代教育,2010,(7).

[3]王宁.浅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J].中外教育研究,2010,(2).

[4]邓国峰,李美清.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5]胡邓,王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

[6]仰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7]王晓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调查与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6).

[8]张信,高铁春,金宏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与模式的创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9]沈德立,梁宝勇.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6,(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