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与“云”有关的意象词语的语言分析
2011-08-15乔立智
乔立智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昆明 650031)
白居易诗歌与“云”有关的意象词语的语言分析
乔立智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昆明 650031)
对白居易诗歌中与“云”有关的意象词语进行语言分析,意在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挖掘或阐释这些意象词语背后的“隐含意义”,揭示其间融入的人文因素和文化积淀,从而为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思路作出尝试。
白居易诗歌;意象词语;语言分析
作为我国文学宝库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本身就具有不同于其它文献类型的词语,如意象词语,我们将此种类型的词语称之为“特有词语”。我们知道,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是词语的考释,因为只有对词语进行逐个细致的考察与研究,才能对汉语词汇史作出科学、系统的描述。不过,除此之外,诗歌作品中的诸如意象词语之类的“特有词语”,理应也当成为汉语词汇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汉语史的研究才会日趋完善。由于白居易诗歌创作成就高、作品数量多(现存共二千八百多首)且保存完整,因而可以作为唐诗特有词语特别是诗歌意象词语研究的一个典型。
“意象的本质是寄托隐含,委婉不露,不直接言意而将意寄托隐含于象中,因而意象具有双重意义,即外意和内意,也称字面意义和隐意。不具有双重意义的词语……不是意象”,“就鉴赏而言,只有寻绎出意与象的联系,才能识别理解意象”[1]。因此,所谓“诗歌意象词语”,即同时具有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双重意义的词语,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挖掘或阐释它们的“隐含意义”,揭示其间融入的人文因素和文化积淀,对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思路之拓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以“白居易诗歌与云有关的意象词语的语言分析”为例展开尝试性的探讨。
一 云X。分三种情况:
(一)偏正结构
其中,“云”修饰或限制“X”(“X”为名词,是整个结构的中心语)。白居易诗(以下简称“白诗”)与“云”有关的意象中,这种结构相对较多,可见的有“云帆”、“云路”、“云衢”、“云队”、“云山”、“云壑”、“云栈”、“云鹤”、“云鹄”、“云岛”、“云渚”、“云景”、“云露”、“云扉”、“云貌”、“云心”、“云涛”等等。下面一一分析讨论:
1.云帆。即“船帆”,亦泛指“船”。称“帆”作“云帆”,与视觉特点有很大的关系:远望之下,行驶的船只展开的帆可以让人联想到舒卷飘忽的云朵——如果帆船成群结队,这种视觉特点会更加明显,且极富诗意。此语此义唐前已有用例,例不赘。唐诗中,“云帆”已是一个很常见的意象。白诗中共3次:
《新构亭台示诸弟侄》:“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页548)
《东楼南望八韵》:“鹢带云帆动,鸥和雪浪翻。”(页1625)
《泛太湖书事寄微之》:“烟渚云帆处处通,飘然舟似入虚空。”(页1896)
2.云路。云中本无路,用“云”修饰“路”,乃诗文中幻化的修辞手法,所呈现的是一幅如梦如幻、飘渺无际、莽莽苍苍、可望而不可即的景象。因之,一切令人难以企及却欲罢不能的想望之所在,皆可用“云路”称之,其具体意义则应当根据诗情诗意而灵活领会。此组合唐前已有用例。后世诗文中,“云路”常被作为意象使用,《全唐诗》中,“云路”共见约80次。白诗共见1次:
《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泥泉乐者鱼,云路游者鸾。”(页626)
3.云衢。字面意义即“云中的道路”,喻指渺远幻化之所。较之“云路”,其所涵括的意义要狭窄些,主要偏向于表达神仙幻化之境。唐前已见此组合,如晋左思《白发赋》:“英英终贾,高论云衢。”唐诗中,这一组合作为诗歌意象,比较多见。白诗中共2次:
《和郑方及第后秋归洛下闲居》:“云衢日相待,莫误许身闲。”(页994)
《和张十八秘书谢裴相公寄马》:“丞相寄来应有意,遣君骑去上云衢。”(页1502)
4.云山。指“云雾缭绕之山”,因其间的意境如梦如幻,幽清渺远,因此亦常用于喻指隐居之意或阻隔之悲,关于这一点,相信读者自可想见,却很难用语言和逻辑准确传达出来。此组合作为意象,较早见于东汉蔡琰《胡笳十八拍》诗之二:“云山万里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全唐诗》“云山”共见约140次。白诗中共1次:
《送张南简入蜀》:“君独南游去,云山蜀路深。”(页1012)
5.云壑。指“云雾遮覆的山谷”,其间的意境极为清幽隐秘,常用来指代辽远幻化、间隔尘世之景象,从而表达作者某种高远无暇之情怀。此组合唐诗不乏用例。白诗中共1次:
《山路偶兴》:“扪萝上烟岭,蹋石穿云壑。”(页673)
6.云栈。“栈”即“栈道”,指在山崖上架木为路,用“云”修饰“栈”,为的是进一步突出栈道之险峻。据粗略调查,此组合唐前尚无用例,自唐代开始,常被当作诗歌意象,用来表达险峻挺拔或清幽寂谧之景①,例多不赘。白诗中共2次:
《长恨歌》:“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页944)
《送武士曹归蜀》:“乡路通云栈,郊扉近锦城。”(页1040)
7.云鹤。“鹤”性高洁,神话传说中或为仙人之伴侣,故常被当作诗文意象,以寄托人的不屑于世俗尘嚣之情怀;之前用“云”作修饰,为的是进一步突出或强调。因之,所谓“云鹤”,就其意义而言,可实指,可喻指;实指时,“云鹤”即“鹤”,喻指时,则用来比喻渴望远离尘世喧嚣之情。此组合唐前已有,唐诗中较多见。白诗共1次:
《晩秋有怀郑中旧隐》:“长闲羡云鹤,久别媿烟萝。”(页1069)
8.云鹄。“鹄”通称天鹅,羽毛洁白,善飞翔,能够一举千里;之前用“云”作修饰,为的是进一步突出其高飞遐举之特性。不过,“云鹄”作为意象,多喻指渴望或决定远离尘世纷争之人内心超凡脱俗的情怀。白诗中共1次:
《送王处士》:“王生独拂衣,遐举如云鹄。宁归白云外,饮水卧空谷。”(页103)
9.云岛。云雾笼罩的江、河、湖、海中的岛屿。作为意象,其间涵括着飘渺、清幽、梦幻及恬静之美。此组合唐前已见,北齐祖珽《望海》诗:“云岛相接连,风潮无极已。”唐诗中屡见。白诗共见2次:
《秋江晚泊》:“扁舟泊云岛,倚棹念乡国。”(页1044)
《夜游西武丘寺八韵》:“舟船转云岛,楼阁出烟萝。”(页1926)
10.云渚。原指银河,如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诗之《七月》:“星依云渚冷,露滴盘中圆。”清王琦汇解引宋吴正子曰:“云渚,天河也。”白诗中共1次:
《题王处士郊居》:“半依云渚半依山,爱此令人不欲还。”(页1225)其中“云渚”所指的大概是“山涧”,以比喻兼夸张来突出“王处士”郊居之清幽高远。
11.云景。可能是泛指为烟雾笼罩的模糊或苍茫的景色,盖远观之下,视野所见的大都如此。姑存疑,以待博识君子指正。此组合唐前已见,如南朝齐谢朓《奉和随王殿下》诗之三:“时惟清夏始,云景暧含芳。”②此语此义唐诗中多见。白诗中共见1次:
《百花亭晩望夜归》:“百花亭上晩徘徊,云景阴晴掩复开。”(页1293)
12.云扉。指山野间的门扉,喻指远离人世纷扰的幽居之所;以“云”修饰“扉”,为的是突出居所之清幽雅静,所呈现的意境极为高远。此组合唐前未见,唐诗中“云扉”用例极少,宋代以后的诗歌中则比较常见。《全唐诗》“云扉”共1例,见于白诗:
《重题》:“泉石尚依依,林疎僧亦稀。何年辞水阁?今夜宿云扉。”(页1594)
按:“云扉”当即“白云扉”之省称。“白云扉”一语,唐诗中屡见,所呈现的意境与“云扉”完全相同,如吴融《和睦州卢中丞题茅堂十韵》:“独开青嶂路,闲掩白云扉。”齐已《送唐禀正字归萍川》:“霜须芸阁吏,久掩白云扉。”
13.云貌。指外表高洁,行为举止之间毫无世俗风尘。以“云”修饰“貌”,正出于“云”的高远洁净、无尘无染、如仙如幻等特性。此组合唐前已见。白诗中共2次:
《舟中李山人访宿》:“轩轩举云貌,豁豁开清襟。”(页703)
《闲居偶吟招郑庶子皇甫郎中》:“玄晏风韵远,子真云貌孤。”(页2729)
14.云心。意谓如云朵一般高洁幽远、自由自在、无染无着的心;其中“心”指“心态”或“意向”,而非“心情”③。以“云”修饰“心”,正出于“云”的无可替代的特性。此语此义唐诗中屡见。白诗中共4次,如:
《酬杨八》:“闭门足病非高士,劳作云心鹤眼看。”(页1843)
《初夏闲吟兼呈韦宾客》:“雪鬓随身老,云心着处安。”(页2436)
(二)并列结构
整个结构所呈现的意义有时偏于“云”,有时偏于“X”(“X”为名词)。白诗中可见的有“云泉”、“云岚”、“云林”、“云树”、“云日”等。
1.云泉。字面意义即“白云清泉”,喻指远离人世纷扰的山山水水,其间寄托着人的渴望远离俗尘的情怀,所呈现的是一种幽远、清逸、自由自在的境界。据调查,此组合真正被用作意象是从唐诗开始的。白诗中共5次,如:
《游仙游山》:“自嫌恋着未全尽,犹爱云泉多在山。”(页1036)
《送张山人归嵩阳》:“幸有云泉容此身,明日辞君且归去。”(页907)
按:有时“云泉”指“瀑布山泉”,“云”与“泉”之间是偏正关系,一定要注意区分。此种意义和用法唐诗中亦屡见,如沈佺期《辛丑岁十月上幸长安时扈从出西岳作》:“云泉纷乱瀑,天磴屹横抱。”储光羲《送人寻裴斐》:“迟君千里驾,方外赏云泉。”
2.云岚。山中的云雾之气。此组合唐前未见,唐诗中“云岚”用例极少(白居易诗外,《全唐诗》仅1例,即鲍溶《秋暮山中懐李端公益》:“我恐云岚色,损君鞍马光。”)宋代以后的诗歌中则比较常见,例不赘。白诗中共1次:
《春游二林寺》:“熈熈风土暖,蔼蔼云岚积。”(页609)
3.云林。云雾与林木缭绕交互之所在,必为清幽之处。渴望远离尘世喧嚣,求得身心自由、高洁、宁静者,这是一个很好的归宿。唐诗中,“云林”常被当作诗歌意象(《全唐诗》“云林”共见约50次),用来表达诗人崇尚或渴望无尘无染之情怀,其所涵括的意义颇为广泛,不一定专指某一归所或去处④,应当根据诗情诗意灵活领会,如李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指清净、雅洁之所。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之一:“江汉终吾老,云林得尔曹。”指远离人世之所。白诗中共5次,如:
《过紫霞兰若》:“朝市日喧隘,云林长悄寂。”(页665)
《哭崔常侍晦叔》:“晩有退闲约,白首归云林。”(页2259)
4.云树。很难用逻辑或理性意义准确表述其间的绝妙之境,且远观之下方能有此称;平望或仰望之间,云雾与树木交互而齐入视野,极富诗意。又,“云”与“树”在表达整体意义的能力上有时平均,有时不平均:当整体意义偏向于“云”时,呈现出的是一种虚渺辽远的意境;而当整体意义偏向于“树”时,呈现出的则是一种高洁清幽的意境。此组合唐前已见。唐诗中,“云树”这一意象比较常见。白诗共见10次,如:
《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月隐云树外,萤飞廊宇间。”(页1044)
《早春西湖闲游》:“云树分三驿,烟波限一津。”(页1808)
(三)主谓结构
其中“X”为形容词,充当整个结构的谓语。可见的有“云破”、“云深”、“云湿”、“云冷”、“云断”、“云埋”等。
1.云破。天空、山野、湖泊等处密集的云雾散开。此组合唐代始有用例,后世诗歌中常见。白诗中共2次:
《祇役骆口因与王质夫同游秋山偶题三韵》:“石拥百泉合,云破千峰开。”(页460)
《池上早春即事招梦得》:“云破山呈色,冰融水放光。”(页2542)
2.云深。云雾弥漫的范围比较广。其间涵括的意境或虚渺飘忽,呈现迷茫无际之感,或高远清幽,呈现如梦如幻之思。此组合唐前尚无用例,唐诗中比较常见。白诗中共1次:
《游襄阳懐孟浩然》:“旧隠不知处,云深树苍苍。”(页760)
3.云湿。雨季时,雨过天晴后,山野或林木之间往往有或薄或密的云雾飘动;这种景象,能够增添人对于外界的湿润之感,同时呈现出一种清幽雅静的意境。唐前尚无此组合,唐诗中屡见用例。白诗共1次:
《栽松二首》之一:“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页805)
4.云冷。从理性的角度,人不可能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云的温度,因此所谓“云冷”,是一种主观的想象性衬托(为映衬外界温度之低)。白诗共1次:
《南秦雪》:“三时云冷多飞雪,二月山寒少有春。”(页1103)
5.云断。集结的云雾散开。此种用法唐前已见,如北朝周庾信《谢明皇帝赐丝布等启》:“抚节而歌,行云几断。”唐诗中,此语此义屡见。白诗共1次:
《南湖早春》:“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眀。”(页1360)
6.云埋。某种事物被云覆盖或遮蔽而曰“埋”,这是一种明显的诗歌修辞手法,能够给人以新颖奇特、超凡脱俗之感。此组合唐前尚无用例,唐诗中比较多见(例不赘)。白诗中共2次:
《木莲树生巴峡山谷间》之一:“云埋水隔无人识,惟有南宾太守知。”(页1441)
《登阊门闲望》:“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页1881)
二 X云。“X”为形容词、名词或动词。
1.“X”为形容词,偏正结构。可见的有“青云”(37次)、“黄云”(3次)、“碧云”(12次)、“彩云”(3次)、“白云”(20次)、“彤云”(3次)、“緑云”(3次)、“油云”(1次)、“孤云”(2次)、“冻云”(1次)、“浓云(1次)”等等;其中“X”从视觉的角度来修饰、点化“云”,使整个结构显得鲜活多变,进而同人的各种情感产生关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一看即知,其间所寄托的情感亦容易领会,具体分析从略。
2.“X”为名词或动词。可见的有“夏云”(4次)、“秋云”(4次)、“暑云”(1次)、“火云”(4次)、“野云”(1次)、“边云”(1次)、“宿云”(2次)等等。这种结构比较简单,其间所寄托的情感则应当根据“X”这个时间或方位而定(若作更细致的划分,此结构中的“X”为时间名词或方位名词),具体分析亦从略。
注解
①《大词典》“云栈”条释作“悬于半空中的栈道”,欠妥当。
②《大词典》“云景”条引此例,释作“云的影翳”,欠妥当。
③《大词典》“云心”条义项②释作“形容闲散如云的心情”,不妥。
④《大词典》“云林”条义项①释作“隐居之所”,首引唐王维《桃源行》诗作书证,释义过于狭隘。
[1]屈光.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2(3): 17-22.
[责任编辑张灿邦]
The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image words concerned with "Yun"in the Bai Ju-yi's poetry
QIAO Li-zhi
(Humanity acaderny in Yun nationakities university,Kunming 650031,China)
The article is the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image words concerned with"Yun"in the Bai Ju-yi's poetry.Those examples and analysis explain the hidden meaning behind the image words from the aspect of linguistic study.And revealed human factors a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integrated into them.Thus it contributes to apply the new thoughts.to Chinese Vocabulary history research
BaiJu-yi's poetry;Image words;The linguistic analysis
H158
A
1008-9128(2011)01-0078-04
2010-10-02
乔立智,男(白族),云南大理人,博士。研究方向:近代汉语词汇、汉语史、校勘学、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