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裔汉学家张心沧与“三言”的翻译

2011-08-15李新庭庄群英

关键词:三言译文文学

李新庭,庄群英

(福建师范大学 a.外国语学院;b.协和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华裔汉学家张心沧与“三言”的翻译

李新庭a,庄群英b

(福建师范大学 a.外国语学院;b.协和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其代表作“三言”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中也有重要价值。1735年,西方传教士将“三言”中的四篇故事翻译成法语,收录于《中华帝国全志》,开创了中国小说海外传播的历史。20世纪初,一些华裔汉学家也开始翻译“三言”,为中学西传做出重要贡献。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点,探讨华裔汉学家张心沧对“三言”的翻译所做出的贡献,揭示“三言”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作用。

冯梦龙;张心沧;“三言”;翻译

一、引 言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1]131621年至1627年,冯梦龙分别改编出版了《喻世明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俗称“三言”。“三言”在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735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殷宏绪第一个将“三言”翻译成法语,并被收录在《中华帝国全志》中,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此后,许多西方学者开始对“三言”进行大量的翻译与研究。

20世纪之前,“三言”在西方的传播全部由外国人完成,明清传教士、驻华外交官、职业汉学家通过“三言”所传递的中国形象在欧洲不同的人眼里产生了不同的色彩。然而,作为输出这种形象的中国却始终作为一个失语者,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待着四方八国评头论足。直到20世纪20年代,一些海外华裔学者或中国学者终于成为中学西传的重要媒介,开始投身于传播“三言”以及中国文化的工作。华裔或中国学者尽管起步晚,但是由于学识渊博,拥有扎实的文学基础、高深的语言修养以及兼通诗与文的翻译技巧,对原著的误读或误译相对较少,因而后来居上,很快赶上西方同行。他们所选择的“三言”作品不但篇幅长、容纳的内容广,而且有对联有诗词,翻译起来难度相当大。张心沧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对“三言”的传播深化了国外人士对中国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以及文化心理的认知,使他们充分领略到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本文将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对华裔汉学家张心沧与“三言”在国外的传播进行研究。

二、张心沧其人

张心沧 (H.C.Chang 1923-2004年),上海人,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获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英国文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剑桥大学东方学院(Faculty of Oriental Studies)教授、台湾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自然诗》、《斯宾塞的寓言与礼仪:中国视角》、《超自然的故事》以及译著《中国文学》丛书。该丛书共六卷,1973年由爱丁堡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卷《中国文学:通俗小说与戏剧》;第二卷《中国文学:自然诗》;第三卷《中国文学:诗人及其信念》;第四卷《中国文学:诗歌与绘画》;第五卷《中国文学:自传与散文》;第六卷《中国文学:神话》。

传播学的理论认为:“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5因此,传播首先是一种信息的共享活动,具有信息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其次,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第三,传播成立的前提是传播方和接收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信息的传播必须以符号为中介,传播者将所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其它的语言、文字或其它形式的符号,使信息的接收者得以理解其意义。[2]8-9翻译是传播的手段,是语言的转换,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文化的导入,因而翻译活动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信息互动的复杂的思维转换活动。如果说传教士与外交官翻译或研究“三言”多出于宗教、政治、商业或外交的目的,那么张心沧对“三言”的翻译或研究则是完完全全出于对中国文学本身的兴趣。他以英语翻译为传播手段,以“三言”译文为教材或媒介,致力于向海外介绍中国古典文学,传播中国文化。张心沧在他的译著《中国文学》丛书的前言中指出“该丛书的传播对象为从事汉学研究的学生以及普通的西方读者”。[3]ii张心沧希望这些中国小说能够成为“西人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最生动有效的方式”。[4]186他自觉使用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希望西方读者能够通过文学来了解和考察中国的国情与传统文化。

三、张心沧与“三言”的翻译

《中国文学:通俗小说与戏剧》(The Chinese Literature:Popular Fiction and Drama)于1973年由爱丁堡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选译中国通俗小说和戏剧12篇。其中有三篇选译自冯梦龙“三言”的作品,分别是:《警世通言》第十二卷《范鳅儿双镜重圆》(The Twin Mirrors)、《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Madam White)以及《警世通言》第十三卷《三现身包龙图断冤》(The Clerk’s Lady)。张心沧在每一篇译文前都写了一篇序言,详细说明作品的出处、素材的来源、标题的含义、故事的主题、时代背景、语言风格以及冯梦龙的创作手法等。为了方便西方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与文化含义,译文大量使用注释。比如:《范鳅儿双镜子重圆》的译文共使用了36个注释;《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用了41个注释;《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更是使用了110个注释,创造了“三言”单篇译文使用注释之最。

“三言”是典型的话本小说,通常由两个故事组成。第一个故事为“入话”部分,第二个故事为正文,是作者真正要讲述的故事。在艺术结构上“入话”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个完整的小故事,还要引出故事的主线,说明故事的主题。张心沧的译文非常忠实地翻译了“入话”部分。这与明清传教士、外交官以及职业汉学家普遍省略“入话”部分的作法明显不同。尽管在结构上与西方小说不同,却真实反映了中国话本小说的原貌。同时,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和政治特色,这便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文体风格和文化词语。如何准确地翻译成外语是所有翻译家共同的难题。

第一篇译文是《范鳅儿双镜子重圆》。从主题上看,这是一篇歌颂坚贞爱情的大团圆小说。译文质量非常高,具体表现在“信、达、雅”的统一上。“信”就是忠实;“达”就是流畅;“雅”就是得体。许多传教士、汉学家或外交官在翻译“三言”时往往不约而同地省略一些难度很大的诗词歌赋或俗语警句,与他们相比,张心沧的译文更加忠实地将原著中的诗词与俗语警句一一翻译成英语,并很好地贯彻了“信、达、雅”的原则。比如:原著的开篇是一首词,“帘水西楼,一曲新腔唱打油。宿雨眠云年少梦,休讴!且尽生前酒一瓯。”[5]127这是一首描述北宋末年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的词,词风哀怨凄婉。张心沧的译文是:“The curtain is rolled up at the riverside balcony;To a new tune we fit doggerelverses.Aboutthe dreamsofpleasure-seeking youth.Stay!Do not sing, But quaff a jar of wine ere we die.”[3]130译文将“水西楼”译成“the riverside balcony”并用注释加以说明,将水西楼描述为“河边的一个小酒楼,在残阳夕照、竹帘半卷的映衬下”,[3]130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苍凉无奈的氛围。译者将“打油诗”译为“doggerel verses”,非常忠实。“doggerel”在英语中是“irregular”( 不规范)、“inexpert”( 不专业)的意思。译者将“休讴!且尽生前酒一瓯。”译为“Stay!Do not sing but quaff a jar of wine ere we die.”[3]130译文中的“quaff”与“ere”用的既准确又传神,两个词都是旧用法,且常常出现在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里。“quaff”的意思为“drink deeply”( 畅饮、痛饮);“ere”的意思为“before”( 在……之前)。用“quaff”和“ere”分别取代“drink deeply”和“before”,与诗歌的体裁以及所反映的内容是一致的。

可是,该译文也有两处不足之处:其一,张心沧将“康王泥马渡江”[5]127这一传说或者典故简单地译为“Mounted on a clay horse, Prince K’ang crossed the Yangtze river.”[3]131显然,译文未加注释,不够妥当。西方读者不了解中国历史,无法理解“clay horse”(泥塑的马)何以渡人过江。因此,必须用注释“According to legend, Zhao Gou,Prince Kang, later to be Emperor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crossed the Yangzi River on a horse he found in a temple to flee from Jurchen soldiers, but once he was out of danger,he saw that the horse was made of clay.”加以解释。其二,在翻译建州百姓不堪忍受官府苛捐杂税,相聚为盗时,有一句“蛇无头不行,就有一个草头天子出来,姓范名汝为。”[5]130张心沧将“草头天子”译为“dunghill emperor(邪恶的国王)”,[3]137显然不妥。“草头天子”在这里显然是指盗匪的头领,因此译为“ringleader”才是最恰当不过的。

第二篇译文是《三现身包龙图断冤》。这是一篇公案小说,也是神仙志怪小说。张心沧认为小说的艺术手法很有特色,切合于公案小说这一文体特点,对后世公案文学有相当影响。特别是铺垫手法的,对案情进行渲染,制造出一种紧张气氛,然后一气呵成将结论推出,使读者如释重负,得到美的享受。[3]179-180张心沧认为冯梦龙的语言简洁、流畅,很有力度,因此有必要将这样的文章介绍给西方读者。[3]181尽管译文在“信、达、雅”的标准方面达到相当高的境界,但是在个别词的处理上留有进步的空间。比如:张心沧将“精通《周易》,善辨六壬。”[5]136译为“Thoroughly learned in the Book of Changes.Deeply skilled in the art of forecasting.”[3]186从方法上看,“《周易》”有直译或音译两种,“the Book of Changes”是直译,而“the Yi King”是音译。从历史上看,普遍采用的是音译的方法,也就是说“the Yi King”更为常见。“六壬”是《易经》中的术语,意思是“占卜”。张心沧将占卜译为“the art of forecasting”(预言的艺术)。这种译法不够准确,更好的译法是“the art of fortune-telling”。再比如,“瞻乾象遍识天文,观地理明知风水。”[5]136张心沧的译文是“Contemplating the sky, he traced the motions of the heavenly bodies, Surveying the earth,he discerned the magical effects of Wind and Water.”[3]186将“风水”译成“Wind and Water”不合适,因为“风水”在中国文化中指住宅、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面等等,对子孙的盛衰吉凶具有影响作用,而在西方文化中“Wind and Water”指代的却只是自然界的两种物质风与水而已。因此,应该将“Wind and Water”改为“geomantic omen/quality”或者直接音译为“Feng Shui”并加注释(the location of o house or tomb,supposed to have influence on the fortune of a family)即可。

第三篇译文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也是一篇神仙志怪小说,译者在前言里详细介绍了西湖雷峰塔的情况以及蛇仙白素贞的种种传说故事。张心沧对这一话本小说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与演变都一一做了介绍,特别是关于白素贞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形象。此篇作品是“三言”中不可多得的、妇孺皆知的佳作,文中有许多西方人难以理解的文化意象,译者运用了110个注释加以解释故事的背景、情节以及背后的文化含义,创造了“三言”所有外语译文单篇作品使用注释最多的记录。该译文实属“信、达、雅”的佳作。驾驭语言的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译文简洁流畅,特别体现在诗歌与俗语警句的翻译上。比如:“He knitted his brows,and the wrinkles defined a plan for action.”[[5]333译为“Hill upon verdant hill,tower rising above tower.”介词“upon”用的不够准确,应该改成“beyond”。“upon”是“在……上面”的意思,“Hill upon hill”是“山叠着山”的意思。而“山外青山”表示“一山更比一山高”的含义。因此用“beyond”代替“upon”是最佳的选择。其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5]334的译文是“The showers at Ching-ming, the showers do fall!Travelers forget their haste, lost in reverie.”[3]218张心沧将“欲断魂”译为“lost in reverie”显然不合适。“reverie”的含义是“沉湎于梦幻般的(快乐)的思想”。祭祀先人、怀念逝去的亲人不可能使人心情愉快。因此,应该将“lost in reverie”改成“lost in grief”更为妥当。其三,“三言”包罗了许多与中国封建王朝相关的制度、礼仪、风俗、官爵、人名用语,这是因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和政治特色,这便形成独具本民族特色的制度习俗文化词语。因此,如何准确翻译便成为难点。张心沧将“李员外”[5]348译为“proprietor Li”。[3]245在英语中“proprietor”的意思为“土地及财产的所有人”,因此,译文不够准确,因该译为“squire Li”。 在英语中“squire”为“乡绅”的意思,与汉语中的“员外”意思相近。另外,张心沧将“法海禅师”[5]350译为“Great Master Fa Hai”。[3]250将“禅师”译为“Great Master(大师傅)”似乎不妥,应该译为“Zen Master——honorific title for a Buddhist monk”更为妥当。

四、结 语

传播学理论认为传播效果指的是传播这一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世界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后果。传播效果又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分别是: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以及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从传播者意图的关联上,传播效果可以分为预期效果和非预期的效果。[2]188-189张心沧长期担任剑桥大学东方学院(Faculty of Oriental Studies)汉学教授,他的译文出版后成为西方读者了解或学习中国文学的教材,帮助西方普通读者以及汉学研究者认识中国小说的面貌和特点,培养他们的研究兴趣并激发起他们进一步研究中国国情与传统文化的热情。分别在认知、心理以及行动层面上获得了他所预期的传播效果。

伦理、道德、理想、信念历来都是中国文学的灵魂,也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三言”包含的正是这种灵魂。正如前文所述,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导入,因而翻译活动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信息互动的复杂的思维转换活动。文化差异的绝对性使文化翻译呈现出不可能的特点,并使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的流失成为不可回避的语言现象,因而尽善尽美的文化翻译是很少有的。当然,张心沧的翻译如同任何译本一样有不足之处,但与其巨大成功相比,则是自硅之玷!未足诟病!他作为文化传播的中介人,在尽可能地研究中西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的同时,自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以翻译为手段,积极从事“三言”的传播。深化了国外人士对中国文学张扬人性,抒发纯真情感,肯定人生价值的认知,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1]李万钧.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H.C.Chang, Chinese Literature:Popular Fiction and Drama[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73.

[4]宋丽娟,孙逊.“中学西传”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以英语世界为中心[J].中国社会科学,2009(6):185-200.

[5]冯梦龙.警世通言[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

H315.9

A

2095-0683(2011)01-0154-03

2011-01-11

李新庭(1970-),男,福建永泰人,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生;庄群英(1972-),女,福建沙县人,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校秋晨

猜你喜欢

三言译文文学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我们需要文学
译文摘要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I Like Thinking
由《苏知县罗衫再合》情节重构看冯梦龙教化意识
人生自是有情痴
浅析冯梦龙“三言”中的历史文人形象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