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君子不以言举人 不因人废言”
——儒家语言观释义

2011-08-15张丽丽

红河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德性论语君子

张丽丽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山东 济南 250100)

“君子不以言举人 不因人废言”
——儒家语言观释义

张丽丽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山东 济南 250100)

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哲学转向,国内学者渐趋关注先秦诸子的语言观问题。儒家的语言观是一种“言必有中”的德性的语言观,其既符合中道又符合德性的要求。在德性语言观的关照下,儒家语言观必然涉及言与行、言与意、言与人三者的关系。儒家语言观得以彰显后,对儒家语言观的当代价值的探讨便有了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儒家语言观有助于当代人修为自身的德行;有助于当代人坚持慎言慎行之道;有助于当代人处理好言与人的关系。

儒家;语言观;德性

近年来西方哲学界发生了语言哲学的重大转向,学者们开始关注语言哲学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形而上学的思考和追问。语言哲学的重大转向使得国内学者们渐趋关注先秦诸子的语言观内容。并且研究内容也由宏观的整体语言观研究向微观的个人语言研究转变。在这种大趋势下,对儒家语言观的研究显得合理且必要。

一 “言必有中”的德性语言观

儒家的语言观释义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语言观”是什么的问题?广义上的语言观就是人们对整个语言体系的基本看法。其中涉及到语言的起源、性质、功能、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而狭义的语言观则是从工具的角度来理解,即语言所具有的沟通交流作用。此处,我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即“言”在儒家哲学中所能承担起的责任。

自孔子开始,儒家就十分注重语言的问题。这种传统再向前推,在《易经》中也有所涉猎。虽然“言”并没有成为“仁义礼智”四德之外的第五种君子之德。但“言”在君子修炼“内圣”的过程中仍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言”亦是君子之德的重要体现。因此,儒家的语言不是卡希尔所提出的符号性的语言,儒家的语言也不是海德格尔所强调的本体意义上的语言,儒家的语言更不是维特根斯坦所指称的游戏的语言。儒家的语言是一种德性的语言,是一种道德层面的语言,是一种内省的语言。这种德性层面的语言就挺立起了儒家的语言观念,成为儒家语言观所要一以贯之的主导思想。

儒家语言与道德是一种内契的关系。儒家的语言自身包含着一种道德的指向,即孔子所言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言与德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儒家德性的关怀下,其必然涉及到言与四德,即言与仁、言与义、言与礼、言与智的关系问题。“颜渊问仁”的时候,孔子提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这既涵盖了言与仁的合礼倾向,即言要符合了礼的标准才能达到仁的要求。言不仅要符合礼和仁的标准,同时还要达到“义”的要求。“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此时,言的智慧已经充分的体现出来了。因此,“仁、义、礼、智”四德是内契于儒家语言观的。

儒家的德性语言观强调“言必有中”(《论语·先进》)。即我们俗称的持之有物,言之成理。言谈中一定要有所指涉,不能空泛的夸夸其谈。这里所强调的“中”,就是《中庸》所谈的“不偏之谓中”,就是符合中道,不能任意妄言,将“言”说成了“诐辞”、“邪辞”、“淫词”和“遁词”(《孟子·公孙丑上》)。符合中道,才能知道言语的偏颇及片面之处,达到内心的“仁”的道德要求。儒家所强调的语言观与其“中道”观是不可分割的,“言”与“中”两者将人挺立起来。于是儒家的语言观必然对人本身进行关怀,对人自身有所领悟,对人的德行加以规范。

二 儒家德性语言观的意指

儒家语言观既然已经被定位在“德性”的意义层面上,那么这种以德性为根基的儒家的语言观必然有其自身的意义指向。

(一)言与行

儒家德性的语言观首先就表现在其言行一致的言行观上,言行关系是评判君子的重要价值尺度。“子贡问君子。”(《论语·里仁》),孔子回答的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即提出了君子德性的第一个要求,行要在言之前,并且做到之后方可言说。同时,君子还要“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即少说多做也是君子重要的品德。虽然儒家强调慎言、敏行。但在言行关系中,“善言”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那么,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恕道”、“善言”,是可以成为指导人们为人行事的永恒的金科玉律。同时,此句话也道出了儒家德性语言观的重要内容,即言行关系中“善言”更加重要,“善言”能够指导行。

(二)言与意

自《周易·系辞》就开始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思想。强调言与意的不对等关系。言近旨远,言不能穷尽意的内容。因此,在言与意的关系中,才有了后人所加入的象的内容。那么,为何儒家如此重视言与意的关系呢?因为“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论语·子张》)就如言行关系所指出的,言不仅可以反映人的品德问题,言还可以具有深远的指示意义。

尤其是由言语不当引发的歧义,会造成“言语为阶”(《周易·系辞》)的效果。即孔子所说的:“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论语·颜渊》)因为言语不当可能会招来祸患,这种祸患就是因为言不达意所导致的,因此要慎言。同时针对由于言意关系,导致的言语能夸大人的意图的情况。孔子首篇就反对的“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反对乡愿所内含的谄媚的语言。孟子也同样反对利用语言迷惑别人,因此他才会提出“·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公孙丑上》)的思想。因此,在言与意的关系上要特别重视,不能因言废人,更不能因人废言。要结合实际的看到言与意是否恰当,从而处理好言、意、人三者的关系。

(三)言与人

根据言的内容来推断人的品德是儒家“言”所能承担起的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孔子十分强调“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即观察一个人,不仅要观察他的言语,也要观察他的品行。这与儒家德性语言观的第一个内容——言行关系,是承继展开的,只有言行一致才是仁人君子。并且君子志士还要注重不失人亦不失言,“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论语·卫灵公》)儒者需要注重言语的对象问题,尽量做到不损害人亦不伤害己。不能因为言失人,也不能因为人失言。这便涉及言与人的关系问题上,虽然言与人关系紧密,评判人的时候可以用“言”作为评判的标准。但是,儒家德性的言语观一定要言、德兼重。

儒家更注重“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这句话道出儒家德性言语观的本质,儒家侧重人的德性方面,并且强调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能完全将言与人对等起来。要发现人性善的方面,并将其发挥出来,孟子所强调的四端之心也是这个意思。此时,我们清晰的发现,儒家语言观充分体现其“中”的思想,其既不完全运用言来评价人,也不完全运用人来否定言。其所坚持的是一种“中道”的德性语言观。

三 儒家语言观的现代意义

儒家德性的语言观所关涉到的问题,也是生活在当代社会的我们所遇到的问题。那么,这样的语言观对当今的我们有何种启示作用呢?

首先,注重自身的德性培养。孔子提到了言和德的关系,并将德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因此,当代的我们一定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德行,要注意使自己所言符合言实质的内容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由孔子此番言谈我们便可知晓,言谈与事成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作为君子,一定要注意名实相符,注重言与名的一致。这种名与实的相符也体现在孔子所追求的“雅言”身上,“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尔》)也就是培养自己的德性,使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言之物如口吐莲花,让人回味无穷。

其次,谨言慎行。儒家虽然强调言行一致,但是其更加侧重少言多行。尤其提示了君子居处暗世的“明哲保身”的方法:“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

虽然现代的人们不是居处在暗世之中,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处在不能随意言行的尴尬境地。此时,就应该充分利用好儒家的谨言慎行的思想。尽量避免夸夸其谈,注重自己内心的培养,注重自己善端的发掘,向仁人、圣人的方向发展。

最后,正确处理言与人的关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在当下,就需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手段,其必然在人的沟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们处理好语言和人的关系,也便处理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强调的利用言谈判断人品对当今的我们十分受用,儒家所说的“不以言举人,不因人废言”具有极高的领导智慧。

结语

儒家的语言观侧重德性的培养,这种德性的语言观使得语言不仅承担起沟通交流的责任,同时也承担起人格培养的任务。那么,这种德性的语言观中,所关涉到的言与行、言与意、言与人三者是层层递进展开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对于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1]刘宝楠. 论语正义[M].上海:中华书局,1990.

[2]程树德.论语集释[M].国立华北编译馆,1943.

[3]钱穆.论语新解[M].三联书店,2002.

[4]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中华书局,1983.

[5]李泽厚.论语今读[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6]张刚.“德”与“言”——儒家言语观研究[J].人文杂志,2009(4).

[7]蔡育曙.孔子语言观概论[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1).

[8]卢文同,丁恒顺.孔子的语言观[J].河南大学学报,1992(9).

[9]赵振铎.先秦诸子的语言观[J].中华文化论坛,2001(1).

[10]刘 岗.中西语言观异同的哲学观照[J].船山学刊,2005(3).

"One should not be words to lifts, do not waste words by people"——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view of language

ZHANG Li-li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Center for Zhouyi and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China)

With the turn of Western philosophy. philosophy of language, become more concerned about domestic scholars Early Qin view of language problems. Confucian view of language is a "Yanbiyouzhong" the virtue of view of language, its virtu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middle and consistent. View of language in virtue of care, the Confucian view of language necessarily involves words and deeds, words and mean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words and people. To highlight the Confucian view of language, the language of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will have its inherent value and meaning. Contemporary Confucian view of language helps to repair their own virtues; help contemporary people insist Cautious Cautious of the Road; help people deal with the contempor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s and people.

Confucian; concept of language;moral

H0-09

A

1008-9128(2011)03-0084-03

2011-01-12

张丽丽(1987-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方向: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责任编辑 姜仁达]

猜你喜欢

德性论语君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