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群主义视域中的美国新品格教育

2011-08-15李西丰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品格社群道德教育

李西丰

(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社群主义视域中的美国新品格教育

李西丰

(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研究了美国新品格教育问题,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青少年糟糕的道德状况和现代道德教育的困境诱发了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兴起,以社群为基本特征的新品格教育表达着自身的价值诉求——达成道德共识。美国新品格教育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品格教育;社群主义;道德共识

新品格教育是指与价值澄清理论和道德认知发展学说等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相对应,在20世纪80年代末所复兴的品格教育,认为学校是一个标榜核心价值且充满和谐之气的道德社群,青年学生应当通过榜样、劝告、训练以及阅读富含德性意蕴的名著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品德。

一、美国新品格教育兴起的原因

新品格教育的支持者认为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青少年的道德状况陷入了非常糟糕的境地,如少女早孕、学校暴力、吸毒和纪律混乱等问题已经非常普遍。青少年对社会压力的承受力明显减弱,他们宁愿选择自杀和吸毒来逃避真实世界,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1]。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滑落使美国的社会基础变得非常脆弱和不稳定,为了扭转这种混乱的道德状况,迫切要求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明晰青少年道德价值取向。

现代道德教育的困境——道德共识崩溃。以拉思斯为代表的价值澄清模式和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学说曾在美国盛极一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自身也表现出了一些缺陷。例如,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忽视了社会所需要的核心价值美德;学校教师不再标榜价值取向,只培养学生的道德推理和判断能力,最终的价值选择由学生自身确定,其结果裂变成道德唯我论和价值虚无主义。

面对美国青少年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和现代道德教育的危机,新品格教育倡导在学校组建新的道德社群,旨在尝试恢复个人与社群的张力,控制个人的社会离心趋向,消除道德虚无和断裂的状态,以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2],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赞同和认可。

二、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诉求

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理论基础——社群主义。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明确提出自己的伦理思想只适用于城邦公民,认为德性在城邦中通过践行美德伦理而生成,品德的形成不是脱域性的而是在城邦中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品格教育理念是一种社群主义思想,“城邦之外无道德”的名言点透了其道德教育的社群性。社群主义兴起是在批判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基础之上产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麦金太尔、迈克·桑德尔和加拿大的查尔斯·泰勒。社群主义认为个体的标识和归属由他所属的社群所规定,个人并不是一种先验的独立存在,而是根据生活于其中的社群、历史文化传统塑造着自身,脱离一切社会背景的自我和权利都是虚幻的。不是个人优先于社群,恰是社群优先于个人。由此可知,社群主义强调个人在社群中的嵌入性,重视“信任”“共同负责”“承诺”,并强化道德标准。新品格教育的目的在于追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强调个人权利与责任的统一。

新品格教育的价值诉求——寻求道德共识。美国新品格教育源于已发生“癌变”的个人主义和道德共识的崩溃。新品格教育基于社群理论,强调建构核心价值凸显的地方形式社群,使文明、理智和道德的生活能够在其中得以维持,人们可以自觉地遵守可通约性的道德共识,获得幸福。在价值层面上,新品格教育所追求的道德共识主要表现在新品格教育内容之中,虽然各个社群的道德教育内容有所差别,但其总括大约有8个方面的核心价值和美德:慎思、勇敢、自律、公正、关心、尊重、负责和诚实。新品格教育正在努力探求“超越文化、政治、宗教界限和国度”的普世伦理价值,也反映出新品格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所确定的教育内容具有历史的超越性和普适性。

三、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局限

1.新品格教育忽视人的本真性,容易陷入从众性道德困境

新品格教育针对当前的道德危机和美国道德教育的现代性问题,强调传统美德的传授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对权威的尊重,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德性自我建构的能力。新品格教育的初衷是减少暴力,维持社会秩序,于是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便成了新品格教育的重要目标。正如北卡罗莱纳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戴维·珀普尔所言“美国品格教育教授的价值与服从、等级、努力工作的清教徒的传统相一致,与一个崇尚服务和勤奋的劳动力经济制度要求相重合,与一个要求稳定和秩序的社会制度要求相重合。这里存在着一种非常强调意识形态的控制,也就是要求儿童对自我意识进行控制,限制了人的本真性发展,扼杀了人的天性。”[3]

斯塔拉特认为:“在学校建构社群难度超乎想象,因为学生和老师的现实情况很复杂,如背景多样的学生和人生境界不同的教师等等。”[4]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群体,谁的价值取向更具有合理性,谁的道德规则更具有可接受性,谁的宗教更具有可信仰性,一直是新品格教育者所纠结的问题。我们所向往的理想社群应当是这样一个社群:在那里,社群中的道德规则可以为每一位成员所接受;在那里,社群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在其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找到自身的精神寄托。

2.新品格教育把社会问题归结于个体品德的缺陷,忽视了社会制度问题

新品格教育认为美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是由个体品德的堕落所致。新品格教育者指出美国社会所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根源于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对人的思想不合理的侵蚀,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不完善性几乎没有关联。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新品格教育把培养个体优秀的品格作为化解道德顽症的灵丹妙药,忽视了社会制度的缺陷,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不可否认,道德教育在完善人性,化解社会矛盾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也没有达到新品格教育所认为的无所不能的境地。早在200多年前,伟大的启蒙思想巨擘——卢梭,就已提出了要从教育和改造社会制度两方面着手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新品格教育却忽视了社会制度的完善性,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珀普尔指出新品格教育对美国社会和文化的分析忽视了逐渐不受控制的自由市场经济的严厉性和残酷性,逐步增多的经济不平等、制度性贫穷、医疗质量的巨大差异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逐步增加的贫穷国家的绝望,以及国际冲突频繁爆发的危险等问题。教育评论者科恩也曾指出“品格教育者把社会问题归结于传统价值和社会美德的荒诞,归因于个体品格的缺陷,忽视了与之相关的一些政治现实和经济现实,比如内地城市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拉大。”[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矛盾在于:从社会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而在解决问题时却南辕北辙,从个体品格的完善入手。

3.新品格教育的社群化限度

新品格教育的社群化限度是指不同社群之间的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通约性。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真正的社群逐渐消逝于人的视野。现代性的普照之光强有力地穿透了竖立于各社群之间的围墙,费孝通笔下的乡土村落已成为过去,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6]就是指各种社群之间的封闭状态已被打破。人们的生活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有限的社群空间,而是由若干有机联系的社群组成的社会。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社群中与陌生人进行道德交往的能力成为必须。新品格教育主张建构的道德社群难免会存在有限性。个体品格一旦形成,便逐步内化成比较固定的思维模式,而这种定势相对于多变的历史境遇而言具有稳定性和恒常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反弹度不大的品格便成了人类后天形成的第二天性,但是在特定社群所形成的品格面对一个陌生的社会或者不同的社群时,已固化于内心深处的道德法则是否在陌生的社群里依然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新品格教育在建构道德社群时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如何权衡社群的束缚和道德个体自主性之间的平衡张力?如何使学生所生活的社群与更大的社会保持协调?是培养学生在陌生人的社会里进行道德交往时的道德思维能力还是把学校改造成为一个新的社群来训练学生的品格?这些问题足以说明学校道德社群构建的单薄性和有限性。

四、美国新品格教育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新品格教育是基于美国青少年道德素质滑落,社会道德共识崩溃和道德教育世俗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强调个人责任与权利的均衡,增强美国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道德共识作为价值追求的美国新品格教育对改变我国由社会转型引发的学生道德失范和价值观扭曲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作为育人的重镇,学校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美国新品格教育在寻求道德共识和构建道德社群的过程中容易遮蔽人的主体性。针对此局限,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在汲取美国新品格教育理论精髓的基础上,还要合理地借鉴道德认知发展学说和价值澄清理论的精华,例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为己任。也就是说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根据学生思想品格形成的心理机制和实际道德状况,通过主体间对话、关切和一系列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来培植学生德性自我构建的能力,力避缺少人性关怀的道德教育。

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回归生活。新品格教育试图建立充满生活气息的道德社群来促进个体品格的生成,这对改变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灌输论和现代道德教育中的认知主义、形式主义等教育有着重要的的借鉴意义。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使学校道德教育从科学化、形式化、理想化和成人化的怪圈中重返现实生活,并以生活为载体处理道德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让学生在此岸的生活中去体验和建构德性,而不是在彼岸的天国中勾勒出一个可望不可及的道德理想国让学生望而止步。

[1] Wynne E A,Ryan K,Reclaiming our schools:A handbook on teaching character,academics,and discipline[M].New York:Merrill,1993:19-23.

[2] 戚万学.冲突与整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480-495.

[3] Purple D.The Politics of Character Education[M]∥Molnar A,Rehage K J.The Construction of Childrens’Character.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145-146.

[4] Starratt R J.Building an Ethical School:A Practical Response to the Moral Crisis in Schools[M].London,Washington,D.C:Falmer press,1994.

[5] Kohn A.How not to Teach Values:A Critical Look at Character Education[J].Phi Delta Kappan,1997,78(6):431.

[6]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New Character Education of America in Communitarianism Perspective

L I Xifeng

(Institute of Marxism,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The late 1980s,the moral state of American youth and the poor plight of the modern moral educ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induced the rise of a new character education.Taking the community as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the new character education expressed its value proposition——to reach moral consensus.New CharacterEducation is considered has an importantreference o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of China.

new character education;communitarianism;moral consensus

G 416

A

1008-9225(2011)04-0108-03

2011-03-05

李西丰(1984-),男,山东嘉祥人,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耀华】

猜你喜欢

品格社群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社群短命七宗罪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