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薛中离著作考

2011-08-15孙占卿

关键词:艺文志全书文集

孙占卿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东广州 510660)

薛中离著作考

孙占卿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东广州 510660)

薛中离是岭南王学最主要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目前关于薛中离著作的刊印和保存情况,最细致深入的考订莫过于饶锷(其子饶宗颐补订)《潮州艺文志》。但由于此书成书已久,对部分中离著作未能收入,亦不可能涉及近年出版的大型丛书如“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中收录的中离著作情况,而且,该书对薛氏个别著作的考订和判断也值得进一步商榷。在《潮州艺文志》的基础上,对薛中离著作的刊印和保存情况做出详细说明,并对部分著作的情况加以辨析。

薛中离;《潮州艺文志》;版本;著作考订

薛侃,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阳人,王阳明门人,《明史》有传。薛中离是岭南王学最主要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讲学活动主要集中在潮州宗山书院和惠州永福寺,其主要著作《研几录》与《图书质疑》即分别是两个时期由弟子所记。目前关于薛中离著作的刊印和保存情况,最细致的考订莫过于饶锷《潮州艺文志》[1](以下简称《艺文志》),但此书成书已久,并未涉及近年出版的大型丛书如“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中收录的中离著作情况,而且《艺文志》未能收录薛中离全部著作,对个别著作的考订和判断也值得进一步商榷。本文的目标是在《潮州艺文志》的基础上,对薛中离著作的刊印和保存情况做出补充说明,并对部分著作的情况加以辨析。关于薛中离佚文笔者已另文讨论,故不涉及。[2]

薛中离的著作不多,计有语录三本,奏议一卷;文集(含书信)十卷,诗集一卷;乡约一卷。现存最完整的薛中离著作集是民国四年(1915)年由曾彭年编纂的《薛中离先生全书》二十卷(以下简称《全书》),其中附录了其侄子薛宗铠的奏议一卷,但《全书》未能收录《云门录》。

著作考订

(一)《研几录》,《潮州艺文志》著录。此书为先生门人郑三极辑,首刻于嘉靖十四年乙未。现存两种:一为万历四十五年先生曾孙茂杞重刊本,无卷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续修四库全书》第0939册与《四库存目丛书》子部第0009册均收录了此本,但在缩印时造成部分页码顺序错乱;①《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0939册;《四库存目丛书》子部第0009册,均为据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本影印。另一为《全书》卷一二三。万历本有“归善叶萼校”字样,由于叶萼是嘉靖二十一年后才师事薛中离的,这说明在乙未本与万历本之间还有一个版本,即叶萼所校勘者,万历本所用的底本即此本,很可能与乙未本有字句差别,只是乙未本已佚,无法考订异同。

万历本与全书本的差别在于:1、万历本有四条,全书未收;全书本末四条,万历本则无。2、万历本后附论说七篇,全书则皆收入《文集》;另,万历本为一卷,全书本则分为三卷,据曾彭年《编校中离先生遗书题记》[3]可知,这一编排体例非出自其手,其所据的《研几录》抄本本身应该就是三卷本。3、两者存在多处个别文字差异,因为《全书》作为底本的是一种传抄本,差异很可能是由传抄失真造成的。①曾彭年:《编校中离先生遗书题记》称:“今乙未丙辰二板久无存,《文集》尚有旧家藏本,《研几录》、《图书质疑》则皆辗转传抄本也。”

(二)《图书质疑》,《艺文志》著录。首刻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现存两种:一为万历四十五年薛茂杞重刊本,不分卷,前有中离《图书质疑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四库存目丛书》收入经部第0003册,即据上海图书馆藏此本影印,该版本最后数条上部均有缺字。另一为《全书》本,分为三卷,即《全书》卷四五六,该本将《答问附》部分别为两卷,而将中离自序移入《全书》第一卷前,此版本最后数条有较多留空以示缺字,应为所据抄本不能辨认所致。

饶宗颐先生以《续文献通考》著录此书为一卷,而断定“揭阳曾彭年校勘中离遗书,厘此书为三卷。计正文一卷,与诸生问答二卷”。[1]15此说值得商榷,因为曾彭年《编校题记》说:

今乙未丙辰二板久无存,《文集》尚有旧家藏本,《研几录》、《图书质疑》则皆辗转傅抄本也。三书各为卷数,惧其散而易佚也。用陆文安、王文成二书例合而刻之。另加编次订为二十卷。

显然他见到的三书“各为卷数”,他只是对四书(加《东泓给谏疏草)整体编次订为二十卷。因此,“厘此书为三卷”者不是曾彭年,而应该早于他。另外,既然各种书目都称《研几录》和《图书质疑》不分卷,而曾彭年所见抄本皆“各为卷数”,则是由于抄录者“惧其散而易佚也”的考虑。

(三)《云门录》,《全书》未收,《(乾隆)江南通志》②赵宏恩:《(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九十二艺文志载:“《云门录》,大河卫倪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0512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日本《尊经阁文库汉籍分类目录》著录,《艺文志》未录。此书为先生弟子倪润记,未知首刻于何年,现存日本名古屋蓬左文库所藏《王门宗旨》附刻本,卷首有:“琅琊焦竑弱侯订;古剡周汝登继元参;昌江陈大绶长卿阅;新安余懋孳校梓”。此书分为三部分:前录七十六则、后录四十则和附录三部分。书前有倪润《序》记此书缘起,正文两部分,分别记录了嘉靖九年庚寅(1530)秋和十年辛卯九月,中离两次讲学之语,以讲学地点在望云门,故名《云门录》。该书上卷曾经中离亲自审阅,附录收入了中离致倪润及当地弟子的四封信。后来,罗近溪作《云门录引》,称倪润敬服师训,不轻易示人,其与之交往二十几年,仅蒙“相示一过”,且倪氏事先斋戒,焚香洁几;后复见之于倪润之子的家中,近溪为之作《引》。[4]

(四)《惠生八问录》,未见。林大钦“复薛中离”[5]有记,或为薛侃讲学惠州时,门人所记。《艺文志》“图书质疑”条,饶宗颐先生指出“所谓八问者,疑在此答问中”,是较为合理的推断。

(五)《薛御史中离集》三卷,《艺文志》著录。清人冯奉初选辑,收入氏编《潮州耆旧集》(清道光29年,有香港潮州会馆缩印本)。该书收有:奏议一卷,记一卷,书信一卷,附录语录若干。

(六)《中离集》四卷,焦竑《国史经籍志》、《千顷堂书目》著录,且均误为《钟离集》。此书已佚,饶氏《艺文志》推断此书有三种刻本,即万历初本、万历丙辰本、崇祯刻本,此说值得商榷,详辨如下:

1、关于《钟离集》四卷。焦竑《国史经籍志》记为“薛侃钟离集四卷”,而《千顷堂书目》记为“薛侃钟离集四卷【字尚谦,揭阳人,行人司正。】”很可能《千顷堂书目》作者未见此书,仅仅抄录了《国史经籍志》的说法,才会以讹传讹,否则,这个离谱的错误不可能重复出现在两个学者身上。

2、关于明万历初刻本。《艺文志》仅以“《经籍志》成于万历中,则所录《中离集》当为丙辰以前梓行本”就断为该书“刊于万历初元”。[1]359此说的立论根基有二:即一,“丙辰本”存在;二,此书存在于丙辰本之前。但是首先丙辰本是否存在(或者,即使存在某一版本,是否即刊于丙辰)值得怀疑,详见下“薛中离先生全书”条之辨析;其次,即使丙辰本存在,以初刊本刊刻于万历初的推断也显得过于随意,毕竟即使从薛中离逝世算起到万历朝之间,还隔着整个隆庆朝。

3、关于万历丙辰本。曾彭年《全书编校题记》提到文集有丙辰本,并据张登麟《中离集序》[6]记此书为中离“裔孙”德卿所刻,并因薛茂杞为中离之重孙,饶宗颐先生遂主此书早于薛茂杞所刻,并认为《薛御史中离集》所据即此本。此论断应为错误,德卿其人很可能为中离重孙中的某人,而非《艺文志》所理解的“先生之孙”。“德某”是潮州薛氏第七世用字(薛中离为第十三世),中离之孙辈用字为“南”,重孙辈用字为“卿”,如薛茂杞,字侍卿,其弟茂椮,字晋卿,因此从辈分上说,中离之孙不应该名“德卿”;而且遍查《薛氏族谱》,中离兄弟六人子辈皆名“宗某”,孙辈名皆带水,如“洪”、“溶”等,字皆为“某南”;重孙辈皆名“茂某”,字“某卿”。不但中离(含其兄其弟)之孙辈无“德卿”其人,其重孙辈(卿字辈)亦无其人。如果“德卿”为中离重孙中某人,则很可能就是薛茂杞兄弟中的一人。

4、《艺文志》谓薛茂杞据丙辰本重刻有崇祯本一说亦难成立。如果是据成本《中离集》重刻,则书名仍然应为《中离集》,现在可见到的万历本《研几录》和《图书质疑》,即为薛茂杞重刻,均从旧貌,即是例证。而《全书》所收薛茂杞系于文集的序文名《中离文稿跋》,则显然其刻本(或抄本)名《文稿》(《中离文稿》或《中离先生文稿》),而不应该是《中离集》。

(七)《中离先生文稿》十一卷,分为六册,清初抄本,《南洲书楼存港书简目》著录为“《薛中离集》十一卷”,《艺文志》未录,广东中山图书馆收藏,题作《中离先生文稿》。此书无论是章节还是书名均与曾彭年《编校中离先生遗书题记》所称的“旧家藏本”一致,因此《全书》文集部分所据底本应为此抄本,饶氏《艺文志》对《薛中离先生全书》的误判皆由不知此书而起。详论见下文《薛中离先生全书》部分。

(八)《乡约》一卷,现存,《艺文志》著录。收入《薛中离先生全书》第十九卷。

(九)《西湖记》现存。据杨起元《惠州寓贤记》称,此乃薛侃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入罗浮,季冬过惠州西湖所记。《艺文志》据《海阳吴志·艺文略》著录。经查,此非为书,实乃一篇短文,①明时刊印著作并不像今日必结集大册,其刊刻往往仅是一两篇文章,如阳明门人曾刻《古本大学》,林大钦曾刻其《华严讲旨》等皆是如此。吴骞《西湖纪胜》有收。

(十)《中说》,现存。杨起元《惠州寓贤记》记此,仅为短文,非书。收入《全书》卷十。

(十一)《廷鞠实录》,薛侃叙,门人叶萼记,中山图书馆藏有民国25年(1936)的稿本。

(十二)《训俗垂规》一卷,已佚。《艺文志》据光绪《揭阳县续志》著录。

(十三)《鲁论真诠》,已佚。杨起元《惠州寓贤记》、王渐逵《薛中离先生墓志铭》皆有载。阮元《广东通志·艺文略》、《海阳吴志·艺文略》、《潮州志·艺文志》均著录。《阮志》作薛侃、叶萼同撰。《罗浮山志会编》云:“侃拟著《鲁论真诠》未成,又十多年叶萼得其稿,追续成之。”

(十四)《经传正义》,已佚。杨起元《惠州寓贤记》、王渐逵《薛中离先生墓志铭》、何维柏《中离薛君传》皆有载。《艺文志》据《光绪揭阳县志·书目》著录,作《经传论议》。

(十五)《易传性理》,已佚。《艺文志》据《礼部议谥中离公策》和叶萼答杨复所书(杨起元)著录。

(十六)《续同志考》,已佚。本书为薛侃在徐爱去世后,继其《同志考》(已佚)而作的阳明弟子谱。正德八年春,徐爱撰《同志考》,其序曰:

某叨先门下,责则奚辞?乃以义起此卷,奉留先生左右,俾将来者,皆得继书姓名于端。次纪字,便称谓也;次纪地,表厥自也;次纪年岁,以叙齿也;次纪及门时,志所始也。

徐爱病逝后,“及门高弟咸推重中离薛公”[5],故由薛侃来撰写。此书后来成为辨认王门弟子名分的直接证据,钱绪山致罗念庵的《答论年谱书》曰:“昨见兄疑,又检中离《续同志考》,舒芬名在列,则其诸所相传者不诬也。”[7]对徐爱《同志考》和薛侃的《续同志考》,钱明先生《阳明学派的早期型态——以徐爱思想为主线》[8]一文有较为详细的解说。

(十七)《薛中离先生全书》二十卷,曾彭年重辑,民国四年(1915)公昌印务局铅印本,五册线装,《艺文志》著录。全书(除附录外)分三部分:《研几录》三卷、《图书质疑》三卷、《文集》十一卷。本书搜罗较广,据抄本《研几录》、《图书质疑》及旧刊薛氏文集为主校本,参校冯奉初《潮州耆旧文集》合编成书,重为排序。书首附《明史·薛侃传》等,末附薛宗铠《东泓先生奏疏》一卷。

1、《艺文志》以此前史籍著录之《图书质疑》皆为一卷,而以《全书》所收《图书质疑》分三卷为曾彭年所为,这一推论并不合理。史籍所载的一卷本均为刻本,而《全书》所据为“辗转抄本”,没有证据显示抄本一定是一卷本。况且,曾氏称“三书各为卷数,惧其散而易佚也”是承上文而来,显然是说其所见三种底本均已“各为卷数”,而不是说他将收集来的集子再各自分割卷数,《艺文志》的理解明显是误读。另一个证据是,在《全书》中,《图书质疑》虽分三卷却只是一册,每页的页眉都标明卷数和页码,而且由于采用小号字铅印,故其书颇为单薄,完全不存在“散而易佚”的担心。只有抄本才会有这个问题,因为抄本至少要比民国四年还早若干年,应为毛笔字则页数要多数倍,而且民间抄本很难在每一页标注卷数、页码,所以抄录者需要防止它“散而易佚”。

2、《文集》的卷数问题。《艺文志》认为《全书》所据《文集》是丙辰刻本《中离集》四卷,理由是《编校题记》中的这一句:

先生书,存者凡三种:曰《研几录》,刊于嘉靖乙未;曰《图书质疑》,有先生自序,不言付刊;曰《文集》,刊于万历丙辰。今乙未丙辰二板久无存,《文集》尚有旧家藏本,《研几录》、《图书质疑》则皆辗转传抄本也。饶宗颐先生据此认为此《文集》底本即丙辰本,则应为四卷,因此《全书》分十一卷是曾彭年对四卷本重新编排而来。但这种论断有明显问题:

第一,《全书》的文集并非来源于单一底本,如第十卷卷末缀有“城南书庄藏万历板本”,卷十五卷末缀有“曾氏湖楼藏书钞本”字样,其他卷则无,这说明曾氏在编辑的时候是以一个全本的文集为主校本,而当个别卷存在更早或更好的单行本时,则以单行本替代了主校本的相关部分,也从侧面说明主校本在曾氏眼中远不如单行刻本可信,因此可以进一步推断曾氏据为主校本的文集就是抄本而非刻本。

第二,《全书》收有薛茂杞的“中离文稿跋”。《全书》的编纂体例是将三个部分《研几录》、《图书质疑》和《文集》的序跋全部移到卷首,并将序跋按各部分在《全书》中的先后次序排列。该部分分别是:郑三极《研几录序》、薛侨《研几录跋》、薛侃《图书质疑序》、冯奉初《薛御史中离集题辞》和薛茂杞《中离文稿跋》。这与《全书》的编排次序完全对应。①收入冯奉初《题辞》是因为此书被曾彭年作为《文集》部分的重要的参照本。同时,《中离先生文稿》为十一卷,《全书》文集部分也是十一卷,而且除了两卷标注了所据的单行本外,其他卷均没有标注,这说明作为主校本(曾氏所称的《文集》)的应该就是《中离先生文稿》。而且,《中离文稿跋》称:“先人往矣!而索先人言者逾百年而若新”,薛中离去世是在嘉靖二十四年,即公元1545年,“逾百年”就到了清初(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死于1644年),正好与十一卷本《中离文稿》的年代吻合。

另外,曾彭年《编校题记》称:“道光朝冯氏奉初辑《耆旧文集》,于先生作具见搜罗,恨非足本。当日校讐尚精,抄本讹脱,往往籍以是正其校。”但经对照,《全书》与《薛御史中离集》有多处字句差别,甚至个别篇章有较大出入。最明显的是《薛御史中离集》卷四(《潮州耆旧集》的分卷)收有“乡约序”一文,而《全书》却没有收,这也可以进一步佐证曾彭年在编纂《全书》的时候,并没有在《中离先生文稿》之外增删内容。

薛中离对阳明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较大贡献,他曾先后创办杭州天真精舍和潮州宗山书院;并于正德十三年(1518)刻《传习录》于江西,这是《传习录》第一次刻印;嘉靖九年(1530)命其侄薛宗鎧刻印《阳明先生诗集》并作序②该书今未见。中离“序”云阳明既没,钱德洪、王畿收阳明遗诗;而钱德洪“阳明先生诗录序”云刻于“嘉靖庚寅五月望日”,二人所指当为一书:《徐爱、钱德洪、董沄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180页)。;嘉靖十六年冬又与王龙溪刻《阳明先生则言》并作序。中年之后由于健康情况恶化,他未能像那样四处讲学,③在嘉靖十六年因血疾到江浙求医期间,他甚至病重到不能下船行走。参见其季弟薛乔所撰“中离公行状”(收入抄本《凤陇薛氏族谱》)和中离当时给罗念庵等人的书信。但他对王学在岭南的传播,以及他的著作所保存的阳明后学的演化特征以及同门交往,都值得进一步关注。

[1]饶锷,饶宗颐.潮州艺文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孙占卿.薛中离散逸诗文考[J].求索,2011(6).

[3]曾彭年.编校中离先生遗书题记[M]//薛侃.薛中离先生全书:第1册.揭阳:公昌印务公司,1915.

[4]罗汝芳.云门录引[M]//罗汝芳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529.

[5]林大钦.复薛中离[M]//林大钦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212-213.

[6]张登麟.《中离集》序[M]潮州耆旧集:卷四.香港:潮州会馆董事会,1980.

[7]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377.

[8]钱明.阳明学派的早期型态——以徐爱思想为主线[J].哲学门(7),2006:2.

A Study on the Works of Xue Zhongli

SUN Zhan-qi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080)

Xue Zhongli was the main founder and representative of Wang’s School of Thought of Lingnan.So far,the public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Xue Zhongli’s works have been dealt with in the most detailed and profound manner in A Survey of Chaozhou Arts and Literature by Rao E,its supplementary and revised version done by his son Rao Zongyi.Appearing a long time ago,the book includes neither some of Xue’s writings nor his works as included in the recent large-scale series such as A Sequel to Complete Library in Four Divisions,and An Extant Catalogue Series of Complete Library in Four Divisions.In addition,some investigations and comments regarding some specific works of Xue’s invite further discussion.Based on A Survey of Chaozhou Arts and Literature,this paper aims to offer a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public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Xue Zhongli’s works and clarify and analyze some of his works.

Xue Zhongli;A Survey of Chaozhou Arts and Literature;edition;the Complete Works of Xue Zhongli

K 248

A

1001-4225(2011)05-0043-04

2011-03-04

孙中卿(1977-),男,山东费县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政治与法律研究所研究人员。

佟群英)

猜你喜欢

艺文志全书文集
《熊铁基文集》出版
图片资料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郭汉城文集》简介
《西湖》一部婉约而豪放的西湖全书
新发现的线装本《张天师发病书》《发病全书》整理研究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汉书·艺文志》“辑而论篹”句释说——“论语”二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