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种教学策略在留学生血液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1-08-15吴德沛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血液学紫癜留学生

韩 悦,张 日,吴德沛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科,江苏 苏州 215006)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中国已成为南亚很多国家学生的留学选择[1].苏州大学医学院近几年招收了印度与印度尼西亚研究生,专业为五年制临床医学.由于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给临床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同时,血液病种类繁多,症状、诊断以及治疗原则极为复杂,使得留学生的血液学教育更具挑战性.笔者承担了多届留学生的血液病教学工作,针对外籍医学生的特点,在留学生血液学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

1 多媒体教学的实践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主要模式,是结合以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技术[2].书本及教师对各种疾病的阐述通过手绘图进行讲解有些失真,通过语言的表达又太过抽象,会导致教师所讲的与留学生所看到的缺乏一致性.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高效直观,能将血液与骨髓中各种细胞的形态学图片、某些血液病的浸润表现逐一展现给学生,多层次、多侧面地给予学生的听觉、视觉以良好刺激,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是留学生血液内科学教学的最好形式.多媒体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优质课件的制作.现在医学教学中较常见的一种情况是课件制作准备不足,未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使课件变相为电子化板书,造成内容抽象,重、难点不突出,缺乏吸引力;或是课件页面修饰过多,动画杂乱,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取得良好的多媒体教学效果并非易事.首先,要收集、建立图片库,在工作中积极收集临床各种血液学疾病外周血、骨髓图片以及病人的资料,并从相关医学网站收集有用的图片、文本以及声音来作补充,同时将文字、图像以及动画信息有机又逻辑地进行连接,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切勿将多媒体当成简单的图片放映,应将问诊、病因、体格检查、体征、并发症等多个方面进行剪辑与编辑加工,制成病例分析与问题解答,并将治疗前后的图片进行对照,讲解与示教并行,步步诱导,层层深入,使复杂抽象的血液学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信息,激发留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讲解缺铁性贫血时,利用多媒体将缺铁性贫血的病因、症状、体征、血象特点、诊断与治疗手段在一节课时中讲授,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参与讨论与分析.

2 双语教学的融会贯通

双语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进行课堂教学.在我国较为常用的是汉语和英语.它可以使医学教学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也便于将最经典的西医学科的内容和最新的医学动态直接引入课堂教学中[3].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需要优秀多媒体课件的支撑,还要注意讲课的技巧及语言的表达.语言沟通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基本能力,由于英语是留学生授课的主要语言,清楚、准确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从事留学生教学教师的基本功.学生听课注意力是否集中,主要由教师的语言艺术决定.由于用英语授课,教师在讲课时更要注意讲述语言的条理性、带动性、生动性.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密切相关.为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英语素质;其次要充分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业英语词汇及标准发音,多读专业文献,纠正不正确的发音;再次要与留学生多接触,逐渐适应彼此语音特点,留学生的英语发音大多具有地方口音,要经常与他们交流,尽量减少交流的障碍,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与留学生的交流、座谈、讨论,能增进师生之间感情,也能了解相关教学的反馈信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大课还是示教课结束时,都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总结,以激发留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示教课学习是留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对大课内容的消化和补充,由于这些学生直接面对的是中国病人,需要克服语言交流的障碍.因此针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在英语教学的同时穿插中文病名的解释,组织好每次临床实践.首先,课前充分收集病案资料,熟悉病人病情,同病人进行沟通,熟悉中英文病情的描述;其次,让学生临床示教时先询问病史,指导留学生用中文问一些简单的病史问题,必要时教师适度纠正翻译或补充重要信息;再次,应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模式进行病案分析.针对带教病例,用英语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并积极发言,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评价.在上示教课之前要进行详细的备课工作,教师应当有心理准备用英语回答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提出总结和任务要求.

3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举

血液病患者变化很大,表现不一,而留学生又对内科学学习过程中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最感兴趣.为增加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避免教学的枯燥乏味,结合MICM(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分类,遴选一些典型病例,如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病人治疗前后的变化,给学生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讲解,从而将大课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还能对一些常规的化疗方案有感性的认识.贫血、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则可以结合具体的病史、临床表现与实验室资料,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会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并训练留学生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例如:紫癜在临床上很常见,除血小板减少外,也是很多疾病的首发表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见到紫癜更容易想到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而忽略一些更为常见的疾病,如:过敏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白血病等.可以根据以上案例设定问题:有哪些疾病会引起紫癜?紫癜的特点及其伴随症状?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留学生能够在病史采集过程中围绕主要症状进行拓展性思考以获得全面的资料.其后组织学生第二次接触病人,完善病史问诊,纠正查体错误,使其正确掌握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基本技巧.与此同时,收集留学生所在国家相应病种的发病率、病因学以及当地治疗方面的资料,一方面弥补课堂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缺陷,另一方面使留学生及时接触临床病例,活跃课堂气氛,培养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加深留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使他们在将来回国后能更好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

4 考核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

尽管留学生教学有很多特殊性,但对其管理仍不主张“双重标准”.教学中,在尽可能尊重留学生习俗与宗教信仰的同时,要坚持严格管理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切实体现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与本土学生类似,考试也是检查留学生知识掌握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单纯强调考试,会使留学生产生厌学、应付心理,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需要对留学生进行科学的考核,才能客观地反映他们掌握的程度,促使他们主动学习.除理论考核外,应增加临床实践与平时上课情况的考查,强化学生的学习认识,帮助学生摆脱惰性,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5 结 语

血液学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医学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由细胞形态学、生物化学、放射学水平发展到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以及核医学水平.而留学生教育也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型国际化教育的需要.因此,如何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提高留学生培养的质量是新形势下的挑战.在留学生血液学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适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以从国际化的视野上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 王志忠,胡继红,郭忠琴. 印度籍医学留学生全英文教学实践与体会[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4):555-556.

[2] 苗菁,曾小菁.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血液内科学教学中的利与弊[J]. 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5):2156.

[3] 多力坤 木扎帕尔,马香萍. 儿科学在留学生临床教学中的探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103-105.

猜你喜欢

血液学紫癜留学生
临床血液学检验规范化培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激素在过敏性紫癜的应用
三种实验兔血液学指标测定
临床血液学检验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