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构建“阳光体育”长效机制研究

2011-08-15方达泉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阳光体育课外阳光

方达泉

(1.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湖南 株洲 412001;2.武汉体育学院 运动训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该文件明确要求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近5年来,“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良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学校“阳光体育”实施对象涵盖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等不同层次、不同体质的学生,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很好地做到区别对待,各级各类学校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自己的“特色”,操作起来千篇一律.因此,本文对属于高职特色的“阳光体育”长效机制进行探讨,以保证“阳光体育”持续、长效、科学的发展.

1 构建高职院校“阳光体育”长效机制的现实需要

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重要战略举措,“阳光体育”所提倡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响亮的口号更是直观地表明了“阳光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而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也是“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1]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很多高职院校进行了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推出了选项课与普修课相结合的授课模式[2],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作为高职体育教学的工作者也不难发现,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课改模式始终是被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牵着鼻子走的,究其原因在于没有自身的特色,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无论在体质水平、兴趣爱好、需求程度、学习态度、练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如用同一种方法很难激发高职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因此,加强富有高职院校特色的“阳光体育”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2 影响“阳光体育”在高职院校建立长效机制的主要因素

2.1 定位不准确缺乏自身特色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跟着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走,严重缺乏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3].以体育教学为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无论教学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学生素质、校园环境及氛围,还是经费支持都与普通高校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一直沿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学生反馈等均不理想,一直没有受到学生甚至教育同行的重视与尊重.作为“阳光体育”在高职院校开展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学,它不发展,就无法建立“阳光体育”在高职院校的长效机制.

2.2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方式单一

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不完善也是影响“阳光体育”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内体育教学的重要补充,从组织、筹划、进行到结束都受到课堂体育教学的启发和影响,是高职学生进行“阳光体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现行的高职体育教学虽几经改革,但还是有部分院校的课堂体育教学仍以竞技项目为主,且内容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一成不变,这造成了师生的视觉、感觉疲劳,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所能参与的项目寥寥无几.课外体育活动的单一性也是阻碍“阳光体育”在高职院校持久开展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造成学生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时缺乏必要的指导与规划,大部分学生都是今天想到哪就做哪,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锻炼效果不明显.

2.3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淡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园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库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些大多都局限于各高职院校对各专业尤其是重点专业的投入力度,对公共课却关心较少,造成了公共课与专业课地位的严重失衡,究其原因如下:首先是校园体育文化培育的周期长,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其次是学院相关部门和领导重视程度不高,意识不到校园体育文化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活跃校园氛围、增进团结协作、增进健康等方面的重要性;最后是学校各俱乐部、单项协会、校团委、学工部门、体育课教学部未能有计划地统筹安排,打造富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使广大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文化艺术节的主人.由于以上工作的不足,造成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淡薄,缺乏在高职院校中建立“阳光体育”的长效机制的理想空间与养分.

2.4 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监督机制

“阳光体育”开展以来,各高职院校为了确保“阳光体育”的有效实施制定了相应的评价与监督机制,经过几年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评价与监督机制也缺乏针对性,只是一些比较笼统的相关制度与评价方法,不能有效直观地评价学生的锻炼效果,不利于“阳光体育”的长效开展[4],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体育课堂教学方面,多数还是采用终结性评价替代过程性评价,从体育成绩来看无法衡量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学期过程中的进步,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再次,在校就读期间,学校的各项奖励制度、评优评先制度、入党发展的条件、企业用人及学校推荐时都以在校学生有较优秀的学科成绩作为先决条件,这就阻碍了学生向自我未知领域挑战的勇气,顾虑比较重;最后,在学生体质测评工作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评价,部分院校为了取得体质测评优秀高校的名誉,存在修改测评数据,错报、漏报情况时有发生的问题,另外就是体质测评成绩未能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学生只是机械的受测体,并不能主观能动地进行自我评价.

2.5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高校实施“阳光体育”的过程中,教师或教育工作者被看做是“阳光体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阳光体育”在学校中的开展.通过走访观察,发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不少问题:其一,教师队伍中有不少人对“阳光体育”的概念很模糊,将体育教学等同于“阳光体育”;其二,体育教师由于教学工作量大,职业地位相对较低,体育职业成就感低,造成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严重,这必将影响“阳光体育”的顺利开展.

3 构建高职院校开展“阳光体育”的长效机制

3.1 丰富与发展有特色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

体育课与“阳光体育”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体育课为“阳光体育”奠定基础,“阳光体育”也必须以体育课堂作为主要阵地.高职体育突出的是“职业体育”,而“阳光体育”突出的是“快乐体育,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构建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式,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阳光体育”的要求,要突出课堂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的联系,设计出形式多样、简单易行的活动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最终使学生终身受益.

另外,还应注重职业实用性体育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人才培养方案等多项文件的重构,实践要有理论支持,理论靠实践去完善.

3.2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建设与管理

课外体育活动是“阳光体育”在学校开展的另一种组织形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加强“阳光体育”在学校长效机制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高职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参与的运动项目存在多样化,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与完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设置,在原有三大球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健美操、瑜伽、羽毛球、乒乓球、踢毽子等大众体育项目,以适应不同体质、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性别人群的需求;其次,要有计划地设置一些职业体能运动项目,如端盘子比赛、运送机械零件比赛、滚轮胎比赛等,合理巧妙地将岗位需求与职业体能联系起来,教育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专业体能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职业实用性体育学习的兴趣;再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练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与思考能力;最后,要增加必要的引导,使多项课外体育活动合理并存,长期发展,突出长效机制.

3.3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校园这个特殊环境中,以促进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念、体育道德和体育行为等,要紧紧围绕校园体育文化物质建设、制度建设和价值观念开展工作,真正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植于学生的价值观念中,巩固和提高“阳光体育”长效机制在学校良好环境中的建立[5].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大力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报道,形成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校园氛围,让“阳光体育”惠及全体学生.在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由“要我锻炼”转变为“我要锻炼”.其二,努力把校运会打造成富有职业院校特色的体育文化盛宴,在运动会项目的设置方面也应遵循趣味性项目与竞技性项目相结合原则、新兴时尚项目与民族民间传统项目相结合原则、技能性项目与生活性项目相结合原则、职业岗位需求与职业体能项目相对应原则.其三,依据职业院校自身特点,多部门协同配合,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广泛开展大众趣味体育项目,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强调全民参与,努力营造校园“阳光体育”运动氛围.

3.4 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对于“阳光体育”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建立监督与评价机制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率、原有身体素质能力等多重因素,实行综合性评价,用过程性考核替代终结性考核,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5].②灵活机动.面对校内各种评优评先和奖励,实施机动灵活的浮动式评聘标准,如在某项工作中特别出色的可适当给予加分,以弥补由于工作或训练的原因造成科目成绩考核不理想所带来的损失.③实事求是.对体质测评工作实施有效监控,对测试成绩要及时通报学生,以便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给以后的体育锻炼提供科学的参考.

3.5 强化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一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与理论指导,是“阳光体育”运动最基层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湛的体育教师队伍.第一,优化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提高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水平,加大科研力度,为“阳光体育”提供科学理论支持.第二,建立健全体育教师的培训制度,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吸收先进理念与技术水平,为开创新兴运动项目提供条件.第三,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合理的竞争能够促进工作效率是现代管理学已经证明的规律,在体育教师的上岗、评优和对“阳光体育”社团指导等工作中适度引入竞争机制、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是有效的管理措施.

4 结 语

“阳光体育”是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质健康标准紧密结合,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主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这样的活动不仅要长期不懈地开展下去,而且还要开展好,搞出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高职“阳光体育”才会有生命力,有活力,有代表性,并通过总结实施经验,进一步推动“阳光体育”在高职院校中深入、持久、高效地开展.

[1] 邹声文.“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N]. 中国教育报,2007-04-30(1).

[2] 王明立.“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与普通高校体育新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J]. 体育与科学,2008,29(5):93-97.

[3] 梅明. 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高校体育改革[J].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97-99.

[4] 刘花云,孙洪涛. 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审思—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回归[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2):5-7.

[5] 赵郭侠. 论建构“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4(6):12-14.

[6] 刘海元,袁国英. 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 体育学刊,2007,14(8):10-14.

[7] 刘传安. 系统科学视觉下的阳光体育运动体系[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7:895.

猜你喜欢

阳光体育课外阳光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小满课外班
走,出发!
走在阳光路上
闲暇体育促进校园阳光体育发展的有效策略研究
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如何有效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三月,乘着阳光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