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社会视阈中领导干部的社会影响力分析

2011-08-15王东波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世俗化思潮舆论

★ 王东波

在现代化社会中,领导干部作为贯彻与执行党的社会管理政策的基本群体,必须注重社会影响力的有效发挥,成为社会意识与社会思潮的引领者,成为社会价值体系和道德伦理的坚守者,使整个社会拥有和谐的“软基础”。

一、信息化社会与领导干部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能力

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深入研究与正确引导,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适应和引导社会思潮的能力,对于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社会明显不同的是,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高度便捷化,各种社会思潮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媒介得到自由传播。信息一体化极大地拉近了不同地域、行业、民族之间人们的距离。在当前中国社会,信息化主导的舆论传媒已经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每一个人都要直接面对传统媒体、新兴网络媒介等各种舆论工具的影响。可以说,舆论社会的形成,既为执政党和政府掌握社会信息、引导社会思潮提供了一个极为有效的渠道,更为执政党实现社会整合提出了新的难题。一方面,执政党与民众之间的交流有了更为便捷的通道,社会大众可以通过主流报纸、政府网站、电视新闻等了解政府动态,了解党与政府的大政方针与政策举措,甚至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政府决策和其他行为,党和政府也可以通过舆论去了解和掌握社情民意。另一方面,舆论的发展加速社会思潮的复杂化,人们有权持有各种不同的想法,官方渠道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这对党与政府的整合权威与方式提出了全新挑战。总之,信息化社会为各种社会思潮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与路径,领导干部作为社会思潮的引领者,必须从能力层面适应这一基本趋势。

领导干部应适应“舆论社会”。舆论媒体是一个传播工具,善待善用媒体,提高舆论引导力,责任主要在政府、在官员。舆论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的政治透明度,社会大众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监督有了更直接的途径,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切实履行好党和政府“形象代言人”与“新闻发言人”的角色,敢于面对舆论监督,善于运用舆论媒介去引导社会心态。政府和官员要提高驾驭媒体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对信息共享的需要,尊重公众知情权,在建立迅捷完备的信息发布制度的过程中,提高运用媒体的能力;要善用媒体这个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消除那种只看重正面报道,对发展中的问题讳疾忌医,对公众关注的批评躲躲闪闪的心态,让群众知道政府的工作动向;尤其是在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善用媒体的传播功能,建立阳光政府,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把政府的工作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使政府的行为科学化、公开化、制度化,以之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1]总之,领导干部必须将舆论引导作为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工具,不断提高信息化社会中应对与引领社会思潮的实际能力。

领导干部要适应“网络社会”。时下,网络虚拟世界已形成一个客观存在的“网络社会”。各种思想在网络这个自由空间得到无限传播,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各种信息,也可以通过论坛、博客、微博表达自己的思想。网络社会的形成,为执政党各级组织与领导干部提出全新课题。胡锦涛在2010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即是对新时期执政党及各级领导者的要求。执政党就要研究网络的规律,使网络成为团结人民、凝聚人民、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工具。对于政治家来说,网络时代的社会组织结构从‘金字塔’转变为纵横交错的网络型,非群体化传播模式加重了公众的离心倾向,因而领导人的个人意志、性格、作风对政局的影响越来越小,新一代的更需要组织协调和沟通信息的能力。[2]对于执政党特别是广大领导干部来说,不仅要带头关注“网络社会”,推动网络规范立法,更要亲身实践,以领导者的形象去影响网络视听。实践证明,时代需要更多的“网络领导者”或“领导者网民”。

二、世俗化社会与领导干部的价值引导能力

世俗化(secularization)原是西方宗教社会学提出的一个概念,后来逐渐成为反映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与精神生活发展变化特征的统称,并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当代中国,世俗化更多地与社会文化、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世俗化被理解为普通民众由狂热的政治热忱转向了对自身生存状态、物质享受的关注,决策层由原先的政治宣传转向人本主义与民生主义,世俗化甚至与市场经济中出现的物欲冲击理智、权欲湮没良知、权利瓦解公德等现象联系在一起。世俗化的出现在当代中国已不可避免,也无法用简单的是非标准去进行评价,但世俗化确实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中出现的意识与思维多样化、追求个性、精神生活自由化等基本趋势。

世俗化所引发的社会效应是不可忽视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引发社会大众心态的变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得到大力提倡的同时,各种物质利益至上、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也得到迅速传播。党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价值观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等观念的同时,也不能完全消除世俗生活中的种种大众观念。市场经济主导的经济体制转轨,为社会大众心态与精神世界带来了复杂的变化,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首先,市场经济刺激消费的需要与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所提出的避免消费主义要求之间的矛盾。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本应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精神遗产,但在现代社会中,市场经济对消费的完全合理的需求,可能瓦解这种精神传统,颠覆人们内心固有的价值操守。其次,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创新、变革精神与理性主义之间的矛盾。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随着高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急剧上升,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科学家的创新精神结合起来,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但提倡创新精神,也有走向唯“新”是好的浮躁心态和骚动情绪。当所有人都在创新与创业的躁动气氛中时,整个社会就不免有走向非理性的危险。最后,市场经济造成的利益与价值观的多样化同高质量精神生活所要求的社会主义共同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在当前条件下,主流意识形态用自上而下的方式主导民众的精神生活,难度已经越来越大。[3]

在社会精神生活走向世俗化的背景下,维持和构建全社会共有的价值准则与精神家园就成为执政党的重要任务。胡锦涛在2010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强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必须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社会大众精神生活的引导能力。

首先,领导干部坚持共产党人的固有信念,坚持自身信仰不动摇,保持共产党员应有本色。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思想和精神上的先进性,才能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消极甚至腐朽的精神与观念具备强大的免疫力。

其次,领导干部不应将自身排除在社会大众精神生活之外,相反,领导者应深入社会,了解大众心态与精神需求。例如,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群体性事件多发的迹象,体现了由于贫富差距引起的社会大众的“仇富”心理,加上社会不公平现象造成的矛盾累积,社会大众特别是社会底层的积怨已不可忽视。领导干部必须把握住这些社会矛盾的深层次心理因素,以真正促进公平与正义为目的去了解社会精神状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管制甚至压制层面。

最后,领导者应注意倡导积极的社会精神生活,提高运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媒介手段等进行精神引导的能力,努力寻求社会大众精神生活与高尚精神境界的连接点,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爱国主义、和谐共赢等共有价值原则,引导社会朝着积极健康的精神境界发展。

三、社会心理失衡与领导干部的心理调适能力

当前,一些社会成员在利益结构调整过程中成为弱势群体,他们对改革开放产生了困惑,对社会主义价值产生了质疑,对社会发展方向产生了误解,整个社会由于利益差距拉大而产生一种心理失衡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部分社会成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影响了他们对现行政策的理解和评价,从而产生政治认同上的冷漠心理,淡化了原有的政治信仰,甚至产生信仰危机。又例如,近年来以弱势群体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和聚众上访数量持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反映问题的方式趋向激烈,处置难度明显加大。有人分析,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改革和社会转型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适应困境与生存压力。二是竞争机制引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社会心理压力。三是新旧价值观的冲突,导致社会大众心理困惑与不适。四是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分配不公、不平等竞争的存在,导致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相对剥夺感增强。[4]

社会心理调适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为执政党提出了增强社会心理调适能力的任务,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对社会心理问题的认知、沟通、协调的能力已成为加强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应该看到,当前部分领导干部脱离群众,漠视群众诉求,甚至贪污腐化,加剧社会不公平,削弱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的思维仍停留在“唯经济发展”和“唯GDP增长”阶段,没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作为社会心理的重要安抚与沟通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出现了不适应社会发展与群众需求的问题,许多宣扬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不能适应市场大众化的需要,这固然与文化体制与规划有关系,但相关领导干部的思维钝化、守旧也是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社会心理调适能力,就必须创新思维,改进工作手段,拓宽“官”与“民”的心理沟通渠道。

各级领导干部应注重保持同社会各阶层的沟通与交流,综合运用网络表达平台、电视新闻发布会、现场咨询办公会、听证会等各种形式,时刻关注社会动态。另外,政府机构可以委托专业的心理调查与咨询机构,对社会大众心态进行专业调查与数据统计,对于科学的统计结果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去进行相应处理。

[1]龚勉.政府官员应善用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N].北京日报,2011-7-1.

[2]张真继、张润彤;网络社会生态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22.

[3]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52—154.

[4]江波.社会心理调适、文化产品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5).

猜你喜欢

世俗化思潮舆论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浅谈唐代敦煌莫高窟菩萨造像世俗化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