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

2011-08-15何琼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江泽民革命马克思主义

★何琼

一、理论渊源

首先中共领导集体,对于“人民群众”有质与量的规定性。“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进步的人们,指社会上人口大多数。其次,中共领导集体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1]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2]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恩格斯曾在《普鲁士“危机”》中说:“在17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3]也就是说并不是资产阶级本身创造了资本主义国家富有的物质财富,它们是出自“平民大众”之手。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以往的历史中,“人民”往往就是被压迫阶级的代名词,他们要获得解放,“不能够依靠别人,而应当亲自争取,首先应当采取的办法是夺取政权。”[4]“夺取政权”就是要推翻原来的统治阶级,推翻原有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社会,所以对社会变革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民众。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也包含了如何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内容。第一,虽然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但是他们不会自觉地进行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需要领导者带领和教育他们,从自发斗争转到自觉斗争之中。第二,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须实现他们的真正利益。恩格斯曾指出,在一切稍微长久的革命时期中,广大人民群众不会被“骗人的花言巧语所诱惑”,“当幻想一消失而失望袭来的时候,人民群众的这种革命情绪就几乎总是,而且往往是很快地转为厌倦,或者甚至转到相反的方面去。[5]所以,要以实现绝大多数人的真正利益为革命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在革命过程中,要对广大群众进行理论教育,打破“各种宗派的许多模模糊糊的福音,”[6]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增加他们的人数、组织性、纪律性、觉悟程度和胜利信心。

“五四”运动之前,旧中国的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虽然都进行过改革和革命,但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使他们认识不到改变中国的真正力量之所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中国共产党作为当时中国广大下层贫苦人民利益的代表成立以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

二、历史考察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对中国各阶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弄清楚了在当时的中国,哪些阶级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他说“工人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7]而且通过实地调查,他看到了中国农民力量的强大,“农民成就了多年未曾成就的事业,农民做了国民革命的重要工作。”[8]通过这些细致的理论工作,毛泽东基本上界定了当时中国“人民群众”的本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说,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9]毛泽东认识到要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革命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要让群众在革命过程中切实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更加丰富起来,用“统一战线”这一法宝动员一切力量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10],实现与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共同抵御外敌。对于走什么样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境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即中国共产党与广大群众的关系做了分析。他认为中国共产党要实现对人民群众的领导,首先要带领人民与敌人进行斗争,并取得斗争的胜利,改变人民受压迫剥削的状况。其次,中国共产党与其它剥削阶级政党有本质上的区别,不是压榨人民,而是要给人民带来物质福利。

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坚持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群众观点和工作方法,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说:“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13]他多次强调,我们党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14]因此我们的工作要面对群众的需要,疏通和拓宽党同群众联系的渠道。要真正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就要相信和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要有虚心的态度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向群众学习。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提高到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高度,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1999年1月1日,江泽民在全国政协举行的新年茶话会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中,第一位的是群众观点,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政治。随着实践的深入,江泽民于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为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就是要统一体现在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实现党性与民心的统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胡锦涛特别关注民生,坚持以人为本。胡锦涛强调:“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13]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14]

三、创新发展

纵观我党九十年来的历史,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换,经历了分别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之中,我们党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宝库。

1、“人民群众”的范围随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如前所述,毛泽东在革命时期,首要注意的就是在当时的中国哪些阶级是进步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和领导、依靠的力量,哪些阶级是革命的对象,是革命要打倒的人。根据考察,他得出结论: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农民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可靠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他们在一定时期中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革命,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而在另一时期,就有跟在买办大资产阶级后面,作为反革命的助手的危险。邓小平则根据时代的发展,扩大了“人民群众”的范畴。一方面,邓小平肯定了知识分子的人民性质,把知识分子划入了人民群众这一范畴之中,长期以来,知识分子被划入了小资产阶级范畴,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竟成了专政对象。十一届三中全以后,邓小平明确指出:“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自愿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他们“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17]另一方面,邓小平以“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两面旗帜作为统战政治基础,使人民群众的概念超越了社会制度的局限。邓小平指出:“在我国新历史时期,我们的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它已发展成为全体社会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18]这样邓小平就把那些虽然不赞同社会主义,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但赞同祖国统一,并愿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人也纳入了人民群众的范畴,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成分构成表现出多样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面对新形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吸收新阶层之中的先进分子入党,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江泽民指出对于新阶层中的优秀分子的考察,不能以财富的多少为标准,而应看他们的思想觉悟,看他们财富的来源以及用途。允许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意味着党员成分的多样性,人民群众基础的增强。

2、根据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群众观的内容有所侧重

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不成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其侧重点是研究走什么样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1937年7月写成《实践论》一文,指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科学的认识方法应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17]毛泽东将它称之为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也正是在这个“总规律”的基础上,他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18]这一完整科学的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为此后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看到了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在党的工作中,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甚至非常严重,党群众关系不如人意。鉴于此,邓小平于1985年提出“领导就是服务”[21]的命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公仆”意识,使之真正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摆正了党的干部与人民的关系。

江泽民面对新的挑战,即在国际上经济全球化浪潮迅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国内社会生活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要从抓党的建设角度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因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并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

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国各族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表明我们党把实现执政为民理念作为夯实和拓展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根本途径,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充分体现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3、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途径在实践中有所发展。

毛泽东多次强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要兼顾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要“关心群众生活”,“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20]对于如何实现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毛泽东主张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觉悟,开展整风运动,纯洁广大党员的思想。毛泽东多次发表讲话,说明要密切联系群众,只有把人民时刻装在心中,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邓小平把人民利益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首先,邓小平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时融入了对人民利益实现问题的思考,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21]其次,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2]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再次,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人民利益与生产力统一起来,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不渝地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一项根本任务。最后,邓小平除了注重从思想方面继承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强调完善各种制度与体制,使之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突破“计划”与“市场”的“姓氏”问题。

江泽民则提出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同志在“五三一”讲话中,强调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1995年12月5日,江泽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和事业,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都必须真心实意地依靠群众才能做好。什么叫做讲政治,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的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江泽民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2002年2月4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他强调要进一步安排好群众生产和生活,以真正做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胡锦涛则在四个方面关注民生问题。一是致力于“民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二是提高“民质”,胡锦涛强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三是保障“民权”,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四是尊重“民意”,近年来,我们党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手,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国家财政向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倾斜,使一些重大民生问题开始得到有效解决。譬如,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实施扩大就业政策、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0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1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2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74.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97.598.

[7][8][9]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19.136.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5.

[11][12][15][1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5.368.89.203.

[13]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4-05.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

[17][20]毛泽东选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96-297.272-273.

[1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19][21][22]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1.116.373.

猜你喜欢

江泽民革命马克思主义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江泽民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