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隋河东诸郡鹰扬府汇考

2011-08-15张小永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劳氏新唐书墓志

张小永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陕西 西安 710068)

一、引言

我国古代兵制名目繁多,历朝演进,大率有谪发制、募兵制、府兵制、团结兵制等,其中府兵制草创于西魏大统年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废止,历四朝二百余年。隋代是府兵制度渐趋成熟的时期,其兵制,大抵承西魏、北周府兵之旧,而去六柱国,改二十四军为左右十二卫,皆以将军分统诸府之兵,府有郎将、副郎将、坊主、团主,上下统帅。开皇中又增设骠骑、车骑二府,亦皆有将军。大业三年,又改名为鹰扬,改骠骑、车骑二将军为鹰扬郎将、副郎将 (故学者们习惯称隋府兵为鹰扬府)。大业九年,再别置折冲、果毅二将官以统领骁果之兵。此是隋代府兵之大略。

近代以来学者们十分重视对府兵的研究,但由于各朝史籍对府兵记载多寡不一,致使研究程度各异。具体说,有唐一代存世史籍较多,尤有像《新唐书》有专门记载兵制的篇目,因此对唐代府兵研究的成果颇丰,举其大端则有:劳经源、劳格父子所撰的《唐折冲府考》;罗振玉所著的《唐折冲府考补》、《唐折冲府考补拾遗》;陈寅恪的《隋唐制度略论稿·兵制》;谷霁光的《府兵制度考释》;毛汉光的《隋唐军府演变之比较与研究》、《唐代军府演变之比较与研究》等。上列各著作都对唐代府兵制度进行过深入研究。隋代由于运促祚短,存世史籍较少,《隋书》又无兵制,研究者只能根据《隋书》中对府兵的零星记载及后世史料追述隋府兵进行推究,但进展十分有限,如以上所列著作在研究唐代府兵时,对隋代府兵也有论及,但其研究进展却不容乐观。陈寅恪先生也意识到此问题,曾指出:“府兵之制起于西魏大统,废于唐之天宝,前后凡二百年,其间变易增损者颇亦多矣。后世之考史者于时代之先后往往忽略,遂依据此制度后期即唐代资料,以推说其前期即隋以前之事实,是执一贯不变之观念,以说此前后大异之制度也,故于此中古史最要关键不独迄无发明,复更多所误会。”又说: “惟隋以前府兵之制,则史文缺略,不易明悉,而唐人追述前事,亦未可尽信。”[1]如何解决此问题?傅斯年先生曾说:“凡一种学问能扩张它所研究的材料便是进步,不能的便是退步。”,[2]因此拓展新史料,成为研究隋代府兵制的当务之急。

如何拓展?《新唐书》给我们了很好的启示,《新唐书·地理志》首创在记载全国州郡时,将驻扎于该州郡诸兵府名目进行罗列。虽罗列数目与实际数目相去较远,但却为后世治史者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后世学者在利用这些资料研究的同时,也通过史籍、墓志、虎符资料对唐代兵府名目进行了进一步补充,现已相当完备。学者们在补唐府时也零星补葺了一些隋代兵府,具体说劳经源、劳格父子在《唐折冲府考》(以下称“劳氏”者皆出此成果)一书中补隋鹰扬府十六府,罗振玉在其著作《唐折冲府考补》及《唐折冲府考补拾遗》(以下称“罗氏”者皆出此两成果)中补隋鹰扬府三十九府,毛汉光在其著作《隋唐军府演变之比较与研究》(以下称“毛氏”者皆出此成果)中补隋鹰扬府十六府,虽不够完备但却可以暂补《隋书·地理志》之缺。

但近年来又陆续出土了大量墓志,并且出版了大批墓志汇编资料,计有《隋唐五代墓志汇编》(以下简称《汇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以下简称《北图》)、《唐代墓志汇编》(以下简称《唐志》)、《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以下简称《唐志续》)等,且考古工作者也发掘出一大批隋代虎符,这都为进一步增补隋代鹰扬府名目创造了条件。笔者广泛搜检以上提及的墓志汇编资料及虎符资料,整理出隋河东诸郡新兵府五府,加之考详前代学者整理的七府,共计十二府合为一篇,希望能对研究隋代府兵及河东军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有所裨益。

二、隋河东诸郡鹰扬府汇考

河东郡 (3府)

1.石门府

《隋书》卷七一《诚节传》载“北海松赟,性刚烈,重名义,为石门府队正”。[3]按劳氏已据此传补隋府。唐代亦有石门府,《新唐书》卷三九《地理志》河中府河东郡条载“有府三十三,曰兴乐、德义……石门……”。[4]《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二蒲州解县条载“通路自县东南踰中条山,出白径,趋陕州之道也。山岭参天,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白径岭焉”。[5]此府盖因石门得名。《新唐书》卷三九《地理志》河中府条载“河中府河东郡,赤。本蒲州,上辅”。[6]知此府当隶于河东郡解县,是府唐承隋之旧。

2.左御卫六军府

《汇编》洛阳卷第四册载麟德二年《李智墓志》云志主“曾祖兴,隋左御卫左六军府车骑将军”,[7]又《汇编》洛阳卷第五册载乾封二年《王纂及夫人吉氏合葬墓志》云志主“祖显,隋左六军骠骑将军”。[8]按《新唐书》卷三九《地理志》河中府河东郡条载“有府三十三,曰兴乐,德义……崇义、六军。”[9]知唐有六军府隶于河中府,唐承隋之旧,隋府亦当设于河东郡。

3.右翊卫永安府

1974年甘肃庄浪县阳川乡曹家坪村出土的十四枚虎符,其一正面篆书阴刻“永安府”,背面楷书阴刻“右翊卫永安四”,虎符今藏地不详。按《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庆州顺化郡条载“有府八,曰龙息、交水……永安”。[10]《新唐书》卷三九《地理志》河中府河东郡条载“河中府河东郡,赤,本蒲州……有府三十三,曰兴乐、德义……永安、六军”。[11]疑两地不当有同一府名,恐有一误。又,罗氏据《伪周杨顺墓志》“加游击将军、蒲州永安府果毅”,佐证此府隶于河中府河东郡,因以永安隶河东为是。此府唐承隋旧,唯隋永安府辖于右翊卫,不知唐府辖于何军卫?

龙泉郡 (1府)

1.大宁府

《汇编》洛阳卷第五册载乾封二年《唐大宁县令王纂墓志》云志主“父□,大宁府鹰击郎将”。[12]另《汇编》洛阳卷第五册载乾封二年《榆社县令王和墓志》云志主“父护,隋大宁府鹰击朗将”。[13]按罗氏已据此志补隋府。《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隰州大宁县条载“大宁,汉北屈县地,隋为仵城。武德二年,置中州于隋大宁故城,因改名大宁。贞观元年,废中州及大义、白龙二县,以大宁隶于隰州”,[14]并同书同卷隰州条载“隰州下,隋龙泉郡”。[15]知此府盖因设于大宁故城得名,当隶于龙泉郡大宁县。是府入唐后未见续置。

雁门郡 (1府)

1.郎城府

《汇编》山西卷第一册载咸享四年《唐故刘亮墓志》云志主“父龙,隋游击将军、崞县郎城府折冲都尉”。[16]按是府前贤文字未及。《隋书》卷三○《地理志》雁门郡崞县条载“崞,后魏置,曰石城县。东魏置廓州。有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寄山城。后齐废郡,改为北显州。后周废。开皇十年改县曰平寇。大业初改为崞县”。[17]因知此府属雁门郡崞县,此府入唐后未见续置。

马邑郡 (2府)

1.马邑府

《新唐书》卷八六《刘武周传》载 “(隋炀帝)募征辽,有功,补建节校尉,还马邑,为鹰扬府校尉”。[18]按毛氏已据此传补隋府于马邑郡。

2.恒安府

《北图》第十三册载显庆六年《唐王敏墓志》云志主“父穆,隋恒安府鹰扬郎将”。[19]按罗氏已据此志补隋府。另《新唐书》卷七二《宰相世系表》载“赵郡李氏东祖房李师太恒安府旅帅”。罗氏亦据此条列恒安府,但未详此条所载恒安府是隋府还是唐府,待考。《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云州条载“云州,隋马邑郡之云内县界恒安镇也”。[20]此府盖因设于恒安镇得名,当隶于马邑郡云内县。

太原郡 (5府)

1.志节府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载“仍遣首贼帅王康达率其所部千余人与志节府鹰扬郎将杨毛等潜往北门隐处设伏”。[21]按劳氏已据此条补隋府。唐代亦有志节府,劳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下载“江王房有太原府至节府折冲都尉日尽”,补唐府并注“至”与“志”,唐人多通用。罗氏据《唐段会墓志》“以功拜志节府车骑将军”及《段会妻吕氏墓志》“武德五年,任并州志节府左车骑将军”,佐证之。《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北京太原府条载“北京太原府,隋为太原郡”。[22]知此府隋当隶于太原郡,且唐府承隋之旧。

2.开阳府

《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载 “(大业十三年五月)遣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威等谋反”,[23]《新唐书》卷九○《刘政会传》记载略同。 《旧唐书》卷五八《刘政会传》载“隋大业中为太原鹰扬府司马”。[24]按劳氏已据上举史料补隋开阳府于太原郡,唯《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亦云:“开阳府司马刘政会辞告高君雅、王威等与北蕃私通。”[25]为劳氏所未及。唐亦有开阳府,《新唐书》卷三九《地理志》太原府条载“太原府太原郡,有府十八,曰兴政、复化……闻阳……文谷”。[26]劳氏注云:开阳《地理志》作闻阳,案胡三省《通鉴音注》云‘太原有府十八,开阳其一也,’则胡所见本尚未误,今依校正。可见太原府确有开阳府。另,劳氏又据《新唐书》卷一三七《郭子仪传》载“子曜,累从节度府辟署,破虏有功,为开阳府果毅都尉”,补唐府。知此府隋隶于太原郡,且唐承隋之旧。

3.太原府

《唐志》上册载长安四年《唐故丽山府果毅都尉梁君妻陇西李氏墓志》云志主“曾祖辉,隋并州太原府果毅都尉”。[27]按谷氏已据此志补隋府。唐亦有太原府,罗氏据《唐向府君墓志》“家门讳信,任太原府折冲”,补唐太原府,谷氏亦据《李矻墓志》记李矻在武后朝为“右武卫太原府长上左果毅”,佐证。《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太原府条载“北京太原府,隋为太原郡。武德元年,改为并州总管……”。[28]因知此府隋隶于太原郡,此府唐承隋之旧。唯唐府辖于右武卫,不知隋府辖于何军卫。

4.晋阳府

《汇编》洛阳卷第三册载永徽六年《唐故王君并夫人孙氏墓志》云志主 “(隋)加朝散大夫、晋阳府鹰扬”。[29]按是府前贤文字未及。《隋书》卷三○《地理志》太原郡晋阳县条云“晋阳,后齐置,曰龙山,带太原郡。开皇初郡废,十年改县曰晋阳,十六年又置清源县,大业初省入焉”。[30]同书同卷太原郡太原县条云“太原旧曰晋阳,带郡。开皇十年分置阳真县,大业初省入焉。有晋阳宫。有晋水”。[31]则晋阳府盖因设于晋阳得名,应属太原郡晋阳县或太原县。

5.丰川府

《文物》载山西省寿阳县文物管理所藏大业九年铜造像,铭文《□永贵发愿文》云“大业九年九月八日,佛弟子丰川府□[鹰]扬郎将□永贵征辽平安,在辽西郡敬造观世 (音)像一躯”。[32]按唐亦有丰川府,《新唐书》卷三九《地理志》太原府条载“有府十八,曰兴政、复化……丰川……文谷”。[33]因疑唐之丰川府盖承隋之旧,由唐府设于太原府推之,隋之丰川府当亦属太原郡。

三、余论

鹰扬府作为我国中古时期一种重要兵制,在隋代恰逢其渐趋成熟之时,它作为中央正规军被派遣到全国军事战略地位较重要地区进行驻防,同地方军队一起保障着国家的安全,因此一地驻扎府兵数目多寡直接指示着该地区战略地位重要程度。河东地区历来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在隋代该地南临东都洛阳,西南临都城长安,河东的安危直接影响着隋王朝国家命运,因此具有特殊的军事和政治意义。在隋代中国北方活跃着异常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突厥,它屡屡乘隋王朝不备,由河东地区入侵中原,烧杀抢掠,威胁中原政权的安全,因此隋王朝在此地驻以重兵亦属情理之中的事。笔者通过大量搜检文献资料及墓志资料共补葺该地鹰扬府十二府,驻扎府兵数量相当可观,仅次于都城长安所在地京兆郡十六府 (参见拙文《隋代京兆郡鹰扬府汇考》,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及边疆要地陇右诸郡十六府 (参见拙文《隋陇右诸郡鹰扬府汇考》,中国国情国力,2010年第1期。),进一步证实了该地战略地位之重要。

但如前所述,资料特别是考古资料的发掘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因此才推动了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深入。本文所列府名仅是就笔者现所能见到的资料而得,但就河东地区对隋王朝战略地位而言,这肯定不是该地府兵的全部,相信随着资料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会补出更多兵府名目。

[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历史语言研究集刊[J],第一本.

[3][17][30][31](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6][9][10][11][18][26][33](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8][12][13][16][29]隋唐五代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14][15][20][22][23][24][28](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9]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21][25](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M].四部丛刊本.

[27]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2]晋华,吴建国.山西寿阳出土一批东魏至唐代铜造像[J].文物,1991,(2).

猜你喜欢

劳氏新唐书墓志
劳氏粘虫的发生危害和防治研究进展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中远海运获2019年《劳氏日报》大奖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唐贞休世系再考
《旧唐书》与《新唐书》“突厥传”之比较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
赋与唐代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