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形式”到“实施”——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

2011-08-15张晓宇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工学形式校企

张晓宇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系,广东江门 529090)

从“形式”到“实施”
——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

张晓宇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系,广东江门 529090)

高职院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目前已被大多数院校、教师所接受,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在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产生问题原因的分析,得到了解决办法,希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从一定的“形式”落到真正的“实施”。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施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这种办学理念并不是这几年才提出的,早在1924年,魏元光先生任河北省立工业学院院长、中央工校校长期间,一向倡导“手脑并用,以作为学”,这与现在所提倡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不谋而合。魏先生1949年在中央工校大力倡学生当工人去!要求学生打破“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到工厂从工人做起所践行的教学模式在当时而言,成效显著。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11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曾说:“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可见,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所高职院校纷纷响应16号文件的要求,积极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时间不长,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工学结合”流于形式。高职教师教学理念、学校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工学结合中学校与企业的责任、义务及政府其中的作用还不明晰等都制约工学结合的进一步发展。

1.高职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由于高职教师大多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也就是说高职老师自己在做学生时都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和素质培养”,因此即使职业学院不停地灌输能力教育、素质教育,很多教师也较难转变,或者嘴上讲项目驱动、任务引导,实际上只是换汤不换药,依然以理论教育为主,实际技能次之。或者认为,实践技能应有相应的实训老师讲述,自己只讲专业知识。

2.工学结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教育,要求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或所在岗位群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掌握高职教育的特点。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既能在学校讲台上讲课也能在车间一线进行技术指导或操作,又能在课堂上将生产一线的技能与课本理论相结合,并通俗易懂地讲述给学生,同时又能在生产一线将课堂知识体现出来。其实高职学院的教师并不好胜任,实行“工学结合”后对教师要求更高。尤其是一些教师根本就没有企业实际经验,如何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有些教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下基层去参加实践,即使学校有此要求,很多教师也只是应付差事、走走形式。教师长期脱离实践,就会导致指导学生能力降低,甚至不敢指导学生实践。即使是企业出来的教师,若3、5年不到企业一线实践,也会跟不上企业的发展,自己的技能水平得不到提高,也会影响对学生的培养。

3.工学结合学校热企业冷

目前已开展工学结合的院校,大多是学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相对学校而言,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这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既是工学结合的发起者,也是组织者。在工学结合前,学校要找专业、找合作企业,同企业洽谈什么岗位可以做,什么岗位不能安排给学生。还要组织相关人员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选拔指导教师管理学生,大多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压力是比较大的。

对于企业来说,为了生存、发展,肯定要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更不愿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培养人才。同时,作为企业,很难为这么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基本上是按岗位招聘员工,学生工学结合时,去企业很多学生,需要很多岗位,结束后又回学校,企业的这些岗位谁来顶?一来一去,对企业是有冲击的。再者学生在实践的同时,还希望能够在实践期间更换更多的岗位,这就与企业产生了较大的矛盾,企业需要的是熟手,学生刚熟悉某个工种,又换到其他岗位,与企业的用工原则相悖。而有些学生,对于工学结合的认识不足,在思想上还不能完全脱离学生思想,无法做到企业对员工的各种要求,又对企业提供的岗位挑三拣四。在实践期间,断断续续地会出现一些问题,给企业带来一些经济损失,所以大多企业对待工学结合并不热心。

4.政府支持不到位

首先,政策支持是促进“校企合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国自2004年起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但这种联席会,没有实际的决策权力,其成员单位有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等组成,却没有税务部门。因此在实际中,参与工学结合的企业在税收、补助及支持等方面没有得到任何优惠,教育主管部门几乎是唯一的领导者和推动者。因此缺乏税务部门及财务部门等政府部门的支持,大多企业在工学结合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清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必须要坚持下去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内涵,注重效果,并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安排到工厂从事一些简单的操作,而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类完全不同的环境和资源,将专业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必须从“形式”落到“实处”,即使困难很多、阻力很大也要做下去。为了避免“工学结合”流于形式,应该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大学院的内涵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深化校企合作,同时政府也要有实质的政策支持等。

1.转变教师观念,大力提高教师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一线的专业老师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操作者和执行者,如果其教学观念没有改变,整个教学改革很难推动。必须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新的职教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彻底搞清楚高职教育同本科教育本质区别在哪里,为什么要求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技能又要接近企业生产一线。究竟什么是工学结合,什么是任务驱动。避免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多实验、多实训就是教学改革。

同时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尤其是刚刚走出学校大门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对整个企业生产、运营不太了解,如何胜任教学工作。学院必须根据其相关专业、讲述的相关课程,带着专题到生产一线调研、实践。专题内容应涵盖职业生产过程、职业知识和技能、典型工作任务及做法、经营管理、专业设备技术革新等方面。通过调研、实践,不但使自己逐步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也使自身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收集了工厂的第一手资料、项目,为教学过程中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打下基础。

不但新教师需要去企业生产实践,我们的双师型教师也要每年有一段时间去企业生产一线实践。双师型教师很多是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本身具备了较高的专业技术技能,但是整个社会发展是非常快的,新设备、新工艺、新的加工方法、设计理念层出不穷,这些双师型教师只有不断去企业一线充电,才会有更新、更好的项目充实教学,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基本技能、也了解了本专业的发展水平、开阔了视野,对其今后的职业规划及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2.深化校企合作,增强企业参与意识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并不是简单地将学生放在工厂里操作,也不是简单的每年向企业提供毕业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要努力建立一种“互惠互利互动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

目前已开展工学结合的院校,大多是学校主动在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相对学校而言,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也就是说工学结合中企业没有得到利益,或许还认为打乱了企业的正常运作,增加了管理难度,因此学校必须把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作为高职院校寻求校企合作的基础。学校必须依靠自身的人力和技术资源优势,发挥应有的社会服务功能,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努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形成长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除了为企业提供高质量技能人才,也可提供提供高质量的技术、培训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也可派专业技能熟练的教师对具体操作或管理环节做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进而与企业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互惠互动合作机制。

企业也应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认识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于企业增强管理能力、技术革新、人力资源开发及知名度、美誉度等方面都具有战略意义。要意识到企业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开展工学结合是提升企业形象、进行人才储备、并可选择适合于企业工作岗位的优秀学员,获取高素质的员工,从而能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受益。对高职教育的投资也是企业将来的投资,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与高职院校共建专业、实训基地等,在工学结合中共享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及设备资源,双方互利双赢,持续发展。

3.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政府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是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推动政府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明确企业在高职教育制度中的责任,在政策服务、投入税收诸方面建立一套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的保障体制和有效机制。从欧美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为了促成校企合作的实施,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了大量税收上的支持。政府也应意识到全国有这么多高职学生,单靠学校自身的实训基地很难将学生培养成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材,必须依托大量的企业,提供各种技能实践场所,政府在其中必须扮演积极角色,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不断完善,良性发展。

4.完善奖励机制,增强教师服务企业意识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明白一个问题,我们培养的学生是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材,如果教师自己也可直接服务企业,如对企业进行生产工艺改进、技术难题攻关、设备改造及维修等,不但可以增强学院与企业的联系,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可将生产案例直接用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教师自身的工作是十分繁忙的,每天都要备课、上课、管理学生等,很难有精力同企业进行合作,企业既然有项目找到学院,基本都是“硬骨头”,因此教师除了要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完成,或许付出了很多也没有达到要求,这就制约了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合作。所以学院制定相应的制度及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去企业生产一线生产实践,并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教师同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增强教师服务企业意识。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魏大为.对魏元光教育思想的一些体会[A].魏元光教育文选[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4]冯伟国,徐静,姜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6,(23)

[5]徐克敏,李玉书.基奇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师职业能力的蜕变[J].石油教育,2007,(6)

G718.5

A

1009-5462(2011)04-0068-03

2011-10-28

张晓宇,男,河南内乡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系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校:张勇]

猜你喜欢

工学形式校企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小议过去进行时
盐工学人
——李 琦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