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嬴政屠城邯郸非史实

2011-08-15侯廷生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嬴政赵王秦王

侯廷生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河北邯郸 056005)

秦嬴政屠城邯郸非史实

侯廷生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河北邯郸 056005)

秦始皇与邯郸渊源不浅,世人多知,但其前228年到邯郸后是否进行过屠城或大屠杀?却令人有疑。根据相关的文献记载,就秦灭赵后对赵亡迁的处置流放、赵国贵族后裔赵歇的存在、越奢之后马兴到秦国咸阳的官职、赵佗到南海郡为吏等几个方面特加论证,肯定了秦始皇(赢政)没有进行屠城的结论。

秦始皇;邯郸;赵文化;秦文化

秦嬴政对六国的统一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性的结局,关于秦嬴政对灭赵后的处置,一直有个颇为似是而非的说法,认为他在赵亡后立刻到邯郸这个他出生的地方后,实行了一次空前的大屠杀。(见2000年邯郸“秦始皇出生地考证研讨会”),简称“屠城说”。为了回答秦始皇是否屠城的问题,我们做了长期的研究,认为屠城说不能成立。

一、没有直接记述秦嬴政邯郸屠城的文献

目前引述的《史记·始皇本纪》是所谓屠城说的最主要的文献。对此是这样记述的:

“(秦王政)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始皇帝母太后崩。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

所谓大屠杀,就来源于“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这句话。

嬴政“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1]秦嬴政出生邯郸,在此生活八年之久(自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出生,五十六年昭襄王薨,子楚为太子,“赵奉子楚夫人及子政归秦”[2],其父秦异人是在秦赵围城之战时逃走的,而嬴政和其母亲赵姬则是秦赵邯郸大战后通过外交途径返回的。

“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齮围邯郸,急,赵欲杀子楚。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亡赴秦军,遂以得归。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归秦。”[3]对子楚夫人的为难也只是在子楚逃离赵国邯郸的时候,而后的长达六年之久的时间里,她们一直“得匿,已故母子竟得活”,说明所受到的迫害是有限的,当然这里也有其母家受到的巨大压力,这也形成日后秦嬴政报复的理由。但是,对其母家的报复并不一定构成屠城的结果。

文献所载秦对赵都邯郸的大规模的毁坏没有在秦灭赵及秦嬴政到邯郸后出现,而是直到秦末秦二世时才有毁城的举动。

秦末河北起义军之所以还能够以邯郸为都,正说明邯郸在赵亡时候没有遭到大的破坏。邯郸的真正被毁,是在之后的李良叛乱,投降了章邯,“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4]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在邯郸考察后认为:“公元前二百二十八年即赵王迁八年,也就是秦王政在位的第十九年(秦王政二十六年国内一统,更号始皇帝),秦将王翦攻下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赵国虽亡,但是邯郸并没有被毁。到了公元前二百零九年即秦二世元年,农民起义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随后地方割据势力武臣与赵歇,又相继据邯郸称赵王。转年,秦将章邯引兵至邯郸,赵王歇出奔钜鹿,于是章邯下令移邯郸居民于河内(今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并平毁了邯郸的城郭)。”[5]

章邯所屠之城,考古学者也认为主要是赵王城,而非大北城。“秦王政十九年(公元228年),农民起义军占领邯郸,秦将章邯引兵夷邯郸城,邯郸城从此遭到严重破坏,在现代考古调查中,发现赵王城城墙的两侧,尤其是内侧,堆填的夯土块厚达1~2米,夯土最大的达百余斤,该现象说明,城墙的上部不是长期风化消减,而是在短时期内遭到人为破坏的。另外发现王城内龙台两侧的夯土基址上有面积较大的灰烬层,应是火焚的痕迹。这些都应是……赵王城遭到“夷平”破坏的实证。”同时指出,“大北城也应受到严重的冲击,主要是指城墙都有修筑的现象”)。这是七国之乱时郦寄曾“引水灌赵城,城坏”(《汉书·高五王传》)的那次水淹破坏不同。[6]

总之,自从章邯平夷邯郸城郭之后,春秋战国以来有名的邯郸城,一度化为废墟。附属于它的所称“赵王城”,大约也就是在这时候被废弃的,以后再没有重建。至于邯郸城的建置,到了汉代又开始有所恢复。[7]

二、从秦灭赵后对赵王迁以流放作为处置方式看嬴政如何对待赵国

赵国国王赵迁在赵国灭亡后被流放到房陵。秦国的流放之地有四,一是房陵,二是陇右,三是蜀地,四是关中。其中房陵、陇右为政治要地,主要流放政治人物。蜀地、关中主要迁徙富户、工匠,充实人口。《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十二年,文信侯不韦死,窃葬。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不临,迁,勿夺爵。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籍其门,视此。秋,复嫪毐舍人迁蜀者。”《史记·吕不韦传》:“岁馀,诸侯宾客使者相望於道,请文信侯。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秦王所加怒吕不韦、嫪毐皆已死,乃皆复归嫪毐舍人迁蜀者。”可证。

赵王迁作为被灭的六国之王,在亡国后被流放,是秦政的统一措施之一,从政治上进行惩罚是没有异议的。在六国之中,赵国的军事抵抗是最大的一支力量,赵国灭亡之前,以李牧为代表的赵国军将对秦国的抵抗是非常顽强的,即使李牧后来因谗被杀,赵国受到极其大的削弱,其军事抵抗也并没有停止,直到最后破城。尽管赵国内部有“韩仓”“郭开”等作为秦的内奸和内应,秦对赵的占领仍是主要通过战争来实现的。因此,对于赵王的处罚按理应是最严厉的,但却不过是流放房陵而已。秦嬴政到邯郸,除了对“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外,没有看到更多的摧毁。赵王迁最后的死亡原因,应主要是在亡国的悔恨与对故国的怀念及忏悔之中纠结而致。《淮南子》中曰:“赵王迁流于房陵,思故乡,作为山木之讴,闻者莫不殒涕。”赵迁的流放生涯,在房陵是有过一个一定长的时期。

再以秦嬴政对其他国家的政敌来看,如对燕太子丹,“燕太子丹者,故尝质於赵,而秦王政生於赵,其少时与丹驩。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8]太子丹尽管是嬴政同为“质子”时的朋友,其在嬴政为王后仍然因所遇“不善”而无法忍受,其在“刺秦”失败后不久即为秦国的逼迫而被燕所杀,相比之下的赵王却只是受到流放,其结果是值得我们重新认识嬴政是否在赵国进行过大屠杀的揣测之论的。

“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这是秦赵自古形成的渊源关系。对此已有许多学者加以论述(此略)。因此作为赵王而言,是否因此受到一定的优待?

三、从赵国贵族后裔赵歇的存在来看

秦末大起义中,被陈胜派到河北来的武臣,曾一度称赵王。“至邯郸,张耳、陈馀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卻;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用其筴不以为将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曰:‘陈王起蕲,至陈而王,非必立六国后。将军今以三千人下赵数十城,独介居河北,不王无以填之。且陈王听谗,还报,恐不脱于祸。又不如立其兄弟;不,即立赵后。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武臣乃听之,遂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9]

张耳、陈余除了劝说武臣称王是稳定河北的重要作用外,还提到陈王可能会立其兄弟,也可能会选择赵国的王族后裔的可能性。在武臣死后,张耳等就拥立旧赵国王族赵歇为赵王。

赵歇(?-前205年),秦朝末年赵国王族。陈胜所立的赵王武臣死后,张耳、陈余等立赵歇为赵王,定都信都。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章邯派部下王离进攻赵国,攻克了邯郸。王离围攻张耳、赵歇所在的巨鹿,直到秦二世三年(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俘虏王离,解巨鹿之围。汉王元年(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项羽分赵地北部,立张耳为常山王,以赵王歇为代王。汉王二年(前205年),张耳败走,陈余立代王赵歇为赵王,自立为代王,自己不去代国,在赵国以太傅的身份辅佐赵歇。汉王三年(前204年)十月(秦历,按夏历和公历仍是前205年),韩信与张耳出井陉击赵,在襄国追杀赵王歇,陈余也被杀。

赵歇作为赵国贵族后裔,在赵国灭亡后的居住地依然在邯郸附近,同样表明秦嬴政对邯郸赵氏的杀戮、流放和迁徙是有限的。张耳等人在武臣称赵王之前就曾敏感地判断陈胜有可能推赵国后裔为反秦旗帜,在武臣失败后又能够很快寻找到赵歇并利用其社会影响继续反秦,这与赵氏后裔在赵地的存在是分不开的。

四、赵国赵奢的后人马兴到秦国都城咸阳

对于贵族和豪族的强制性迁徙是秦灭六国的一个典型特点,但对赵国后裔是否大量迁徙到咸阳没有记载,我们目前知道的是,赵国的赵兴到了秦都咸阳,但绝不是迫害。

《新唐书·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马氏)》:“马氏出自嬴姓,伯益之后。赵王子赵奢为惠文王将,封马服君,生牧,亦为赵将,子孙因以为氏,世居邯郸。秦灭赵,牧子兴徙咸阳,秦封武安侯。三子:珪、琛、嵩。”

赵兴到咸阳是做什么呢?《新唐书》述为武安侯,马非百《秦始皇帝传》考证为内史令。

战国时期多个国家都设过武安君一爵,秦国也曾设武安君,著名将领白起在长平之战后曾荣封此号,说明也是一个较高的爵位。武安侯是否即武安君的转谓?或许是不同于武安君的一个封君?还有待研究。但毕竟也是一个重要的爵位。

我们更应引起注意的是赵兴做的内史令。那么,在秦国,什么样的人可以做此职位?

秦代做过内史的,目前查到有“蒙恬”和“腾”[10]。自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至二世元年(公元前208年)长达14年的时间里,蒙恬一直在担任内史这一职务。又《史记·秦始皇本纪》:“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可见,腾也担任过内史。出土的文献有“内史匽”[11]。蒙恬、内史腾的事迹已为大家所熟悉,内史匽则无从得知。但既与丞相茂一起讨论法律的修订,其地位也肯定属于王身边的高官。

有学者研究认为,内史在秦代的职掌也是有变化的,前期是掌王之内事,即和周制的规定差不多,后来成为主管经济的中央职官,并可以代丞相临时行使职权[12],再后来完全推行郡县制后则成为管辖京师地区的地方官[13]。

对于秦内史职官的作用,一种观点认为,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职官,也研究者认为只是一种荣衔[14]。

不管是武安侯还是内史令,起码证明赵兴作为赵氏王族不仅没有被屠杀,而且到了秦都咸阳,还是位居高位。有人以为或许这只是因为赵兴与秦始皇的特殊关系(即推测嬴政之母赵姬出于赵奢之门),只是一个特例。那么其他几条,综合起来看呢?还能得出秦嬴政屠城邯郸的结论吗?

五、赵公子嘉的抗秦斗争及失败后的去向

赵公子嘉,即赵悼襄王的长子,亦即赵王迁的异母哥哥。

《史记·卷四十九·赵世家第十三》:“太史公曰,吾闻冯王孙曰:‘赵王迁,其母倡也,嬖於悼襄王。悼襄王废適子嘉而立迁。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岂不缪哉!秦既虏迁,赵之亡大夫共立嘉为王,王代六岁。秦进兵破嘉,遂灭赵以为郡。”

赵嘉在代地的抗秦,《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的记述较为相对详细些,“十九年,……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一是人数,宗数百人,二是具体活动,自立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

指导学生阅读写作方法一类的优秀作文选,多读古今中外的一些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名著,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尽可能做到“博”,让他们从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汲取各种营养。可在班级开办图书角,让每位学生根据这些指定的课外阅读书目为班级图书角提供2—3本好书,并且不定期更换新书,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人手一本进行阅读,并定期进行读书交流,汇报读书心得。

秦王政二十六年在发布诏令时也说到“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

综合这些资料,大致勾画出公子嘉的主要事迹:赵国灭亡后,赵王迁被俘,赵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代(今河北蔚县西北),自立为王。代地赵军与燕军联合驻上谷易水(今河北怀来西北),企图阻止秦军继续北进。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7年)又为秦军击败。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后,破代,俘代王嘉,赵彻底灭亡。

代地在战国时期就是赵国的一个特殊地区,在赵武灵王时期即设有代相,《赵世家》:(武灵王)“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於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归,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王於肤施。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还归,行赏,大赦,置酒酺五日,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章素侈,心不服其弟所立。主父又使田不礼相章也。”

从文献上看,代地的最高统治者应是“君”,但和其他的封君不同,地位特殊,应高于其他封君。

公子嘉在代地的抵抗,按上述记载是代王。这是真实身份还是一种习俗的称谓?也就是说以赵王的身份还是以代王的身份?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可知,当时代地仍设有代相,公子嘉是被推为代王。因为赵王迁在亡国后没有死,而是被流放到房陵,后来死后的谥号幽谬王,有学者认为就是在代地的赵人所拟[15]。

公子嘉在代地的抵抗长达6年,是六国之势力抵抗最长久的,其失败后并没有被杀,而是被徙往陇右,即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这一带是嬴秦起家的地方,现有多处秦公大墓,被认定为嬴秦的祖陵。

甘肃省博物馆历史考古部主任祝中熹认为,目前考古学和历史学专家一致确认:大堡子山古墓就是秦公墓,其墓主可能是庄公、襄公或文公,秦第一陵园在礼县大堡子山,秦“西犬丘”在礼县,礼县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发祥地。

唐代以前,“西江”名曰“嘉陵江”。嘉陵江为西汉水的别名。《元和郡县图志》“緜谷县”条后云:“西汉水,一名嘉陵江。”《通典·州郡四》曰:“嶓冢山,西汉水所出,今经嘉陵曰嘉陵江。”嘉陵的位置,祝中熹先生《早期秦史》一书中曰:“这嘉陵,就是大堡子山上的秦公园,扩大一点说,可能也包括园顶山的国人墓地。”又云:“嘉陵江之名,缘何而来?即缘西汉水而来,因为西汉水别名嘉陵江(亦曰西江)。”此说甚是。

赵嘉就是在这里承担着秦陵的守护的,且死后被安葬在这里,其墓称作嘉陵。这再次反映了秦赵之间的特殊关系,更反映了秦始皇对赵国后裔的特殊礼遇。

《史记》载秦赵同姓共祖,由于嬴秦族从西周前期起便以赵为氏,在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后,“皆蒙赵城,姓赵氏”,其族众后来皆姓赵,故西垂地区实是赵姓的天下。有古典籍直接把嬴秦称之为赵,把秦王嬴政称为赵政。如王夫之《焚书》中作“赵政”。因有族源关系,故在秦灭赵后,秦王对赵国代王赵嘉一族特别礼遇,将之迁于西垂地区“主西戎”,并由嘉之子公辅管理西垂事务。赵公辅在西垂地区,受到普遍的怀念,“号曰赵王”。赵氏成为天水最早的望族。公子嘉一族居西县,肩负着守护嬴姓先祖故都和陵墓的神圣使命,并定期主持祭祀该地宗庙秦、赵共同的远祖。很显然,这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政治伦理安排,反映了秦王室对其祖邑、祖茔的重视,也反映了秦始皇对赵公子嘉的礼遇。

祝中熹先生曾提出这样一种看法:因公子嘉一族驻守秦之故都西垂,并主持秦先祖陵墓的祭祀,故后世遂称该陵区为“嘉陵”。

公子嘉的墓能否被称作陵?我们认为是可以的。因为公子嘉在代地时已被推为代王(或赵王),其去世后被族人埋葬,是可以为陵的。今邯郸西北的赵王埋葬地,历史上就被称作赵三陵(现统称赵王陵,共五座高大的陵台,包括邯郸县三陵附近和永年县周窑附近)。而且赵国在战国时期是最早兴起陵这一埋葬制度的国家,公子嘉之墓称作嘉陵是完全可能的。嘉陵的产生,还再次体现了秦帝国尤其是秦始皇本人对赵国王族后人的尊重。包括在房陵(今房县)的赵王迁,其墓在赵家湾,当地称赵王坟,说明也不是普通的墓,反映了赵迁死后还有一定的礼遇。这应是秦国的做法。

再,冯唐之父为代地抗秦之人,为代相,是跟随赵嘉由邯郸转移到代地坚持抗秦的主要人物,在抗秦失败后仍在代地居留,冯氏家族也没有被惩罚的记载。至西汉初始迁至安陵(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关于冯氏家族的抗秦及迁居历史,可参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16]。

六、从赵佗的生平看赵国后人是否遭到“大屠杀”

《史记·南越王列传》记载了赵国的另一支族人的历史。“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谿关……自立为南越武王。”[17]

赵佗(前238~前137),在秦灭赵国时约十岁,从他后来到前219年,被封副帅随主帅任嚣率领50万大军征战岭南来看,不仅没有受到所谓的“镇压”,而且担任了秦军的一定的官职。到岭南后,又担任着南海龙川令。秦始皇去世后,内地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这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指定他代理南海尉一职。

公元前204年,割据南海的赵佗创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公元前195年,汉高祖正式分封他为“南越王”。吕后时期,汉越矛盾激化,吕后发兵南下攻打南越。他发兵抵抗,并反攻到湖南一带。最后,即位称帝,号为“武帝”。

综合以上所引文献,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秦嬴政在灭赵之后,没有在邯郸开展大屠杀,其所谓的报复行为,只不过是“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的一个较小范围的行动,是因为邯郸有其母后家仇人而为之,不存在大规模的屠城之举。从上述各赵氏在秦代的人生经历来看,他们是受到特殊、一定的优渥的待遇的。至于其中的奥秘,除了这里所作的部分梳理外,我们还将有进一步深入地探讨。

自秦始皇统一以来,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就纷争不已,无论他统一六国的丰功伟绩还是他“焚书坑儒”的残暴之举,“千古一帝”的形象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政治家、史学家乃至平民百姓的眼里,有着千变万化的不同。本文的一点探究,只不过是一个小浪花而已。愿以此求得诸方家指教。

注释

[1]《史记·秦始皇本纪第五》。中华书局本(下同)。

[2]《史记·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3]《史记·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4]《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

[5]侯仁之.《邯郸城址的演变和城市兴衰的地理背景》(内部资料征求意见稿)。

[6]《薛玉川考古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第240页。段宏振著《赵邯郸都城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对此没有记述。

[7]《邯郸城址的演变和城市兴衰的地理背景》(内部资料征求意见稿)。

[8]《史记·刺客列传》

[9]《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10]见《史记·蒙恬列传》:“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病逝,二世登基派遣使者赐死蒙恬时仍称其为内史:“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即蒙恬)。”

[11]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50号秦墓木牍文曰:“二年(即秦武王二年)十一月已酉朔朔日,王命丞相戊(茂)、内史匽,□更修为田律。”

[12]张金光:《秦简牍所见内史非郡辨》,史学集刊1992年第4期。认为,“上所述秦简犊所见之内史其职当为总理钱谷财政并掌史职文书档案簿籍中枢机要之官。尽管其职权同《周礼》内史职相比有所差异,但并不失为中央政府之一机构。其与下属县所发生之关系、并非行政治民之统属关系,而是如上述钱谷货物文书籍簿等各类业务关系。”

[13]徐为民:《秦内史置县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0卷第1辑,42页。2005年1月。

[14]郇蕾:秦内史初探,《理论学习》2007年第9期58页。

[15]清·张澍的《世本辑本》在“序”里说:“王侯大夫谱云,赵孝成王丹生悼襄王偃,偃生今王迁,是作者犹值赵王迁时。”在《世本》卷第五“王侯大夫谱·赵谱”之“孝成王丹生悼襄王偃,偃生今王迁”条下“澍按孝成王丹,惠文王太子也,在位二十一年。悼襄王在位九年。徐广云王迁无谥。司马贞云今史记独称幽缪王者,盖秦灭赵之后,人臣窃追谥之,太史公或别有所见而记也。”又,《史记·赵世家》集解引:“《世本》云孝成王丹生悼襄王偃,偃生今王迁”。索隐:“徐广云,王迁无谥,今惟此称幽缪王者,盖秦灭赵之后,人臣追谥之,太史公或别有所见而记之也。”陈梦家先生由此并根据《世本》没有记载赵公子嘉的事迹推断《世本》成书于秦始皇13~19年,即公元前234年到228年。

[16]《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17]《史记·南越王列传》。

K231.05

A

1009-5462(2011)04-0001-06

2011-12-7

侯廷生,男,河南安阳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责任编校:张勇]

猜你喜欢

嬴政赵王秦王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当下
赵王骨折
昙花一现的秦朝
图穷匕见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再議新疆吐魯番出土“秦王鏡”
《将相和》缩写
向嬴政索田宅
吕不韦之死不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