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1-08-15冯国建芦苗苗
冯国建,芦苗苗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276826)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冯国建,芦苗苗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276826)
国家将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定位为“高效生态”,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给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从分析高效生态经济内涵出发,着重分析了区域经济结构不合理、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体制机制严重不足、生态与环境保护薄弱等问题,并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全方位开放、建立科学制度和坚持生态优先等相应对策,以期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特征;内涵;经济结构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将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定位为“高效生态”,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对于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保护、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提升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高效生态经济的概念界定及基本特征
1.1 高效生态经济的科学内涵
笔者认为,高效生态经济就是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生态经济规律建立,以高效性、区域性、整体性为主要特征,以实现产业类型、产业布局、生产工艺等环节既生态又环保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全社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最终目的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或经济发展模式。其中高效性是区别于一般生态经济的本质特征。
1.2 高效生态经济的基本特征
1.2.1 高效性
高效性是高效生态经济的本质特征。学者张颖丹、张翠翠认为:“高效生态是指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严格限制高耗水、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推进节约发展、集约发展、生态发展、高效发展、可持续发展,维护渤海湾和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平衡,主要体现在要构建循环高效的产业体系[1]。”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生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黄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重点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形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使得全社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1.2.2 整体性
整体性是高效生态经济的突出特征。整体性体现了高效生态经济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之间的互相联系性。高效生态经济所体现的应该是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利益的兼顾与统一,而非单纯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或环境优美。同时,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做到无废或少废,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使得全社会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产工艺、产业类型、产业布局之间以及子系统之间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1.2.3 区域性
区域性是高效生态经济的显著特征。“高效生态经济区”本身就是一个区域概念。区域是黄三角洲地区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和依托,离开区域的自然支持和人文支持,那么就成了封闭的“孤岛”。“高效生态经济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区,它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其他区域或者地区紧密相连的开放系统,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生产与生产之间、销售与销售之间等方面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黄河三角洲规划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以及潍坊、德州、淄博和烟台的部分地区,共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km2,占山东省1/6,但是“这一地区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完整经济区”[2]。因此,城市间、城乡间、区域间必须加强合作,建立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共享技术、资源和信息,促进高效生态经济区内部之间以及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只有平衡、开放、协调发展才能建成健康、和谐、繁荣的高效生态经济区。
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为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然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也存在难以回避的问题。
2.1 区域经济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整体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层次较低。滨州市生产总值、市级财政收入的构成主要来自第二产业。2008年,滨州市GDP实现1236.8亿元,三产比例达到9.92∶60.94∶29.14,到2009年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10.1∶59.3∶30.6,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0.0∶54.6∶35.4。虽然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比重仍然不足,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育缓慢,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同时,石油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胜利油田已进入开采后稳定期,加之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石油,使得二元区域经济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挑战,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弱。另外,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普遍存在。滨州市产业发展主要是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深加工、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小,滨州魏棉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比较小,产业结构传统,科技含量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强。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导致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缺乏竞争力和整合力。
2.2 体制机制严重不足
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关键期、矛盾凸显期,一些体制和机制存在着诸多问题,黄河三角洲地区也不例外。黄三角地区一些城市实行的仍然是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金融、管理、财税等各种体制。这些体制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体制不健全、管理不科学、权责不明确等;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低,市场空间狭小,市场发育相对滞后,融资体系不健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在人才结构和科技研发方面也存在不足,严重缺乏知识型、创新型、高端科技人才,重大自主创新研发的平台建设、科研资金和教育资金投入、大学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等比较滞后和薄弱。该地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大学很少,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可想而知。这种不完善的人才培养、引进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对跨区域的资源整合以及高效生态运行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阻碍作用。
2.3 对外开放水平不高
黄三角地区大多数城市对外开放起步较晚,开放型经济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偏小,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物流市场尚未建立,为大规模外资外企介入进行配套的能力薄弱。另外,由于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实力弱,竞争力不强,所以周边发达地区对黄河三角洲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等产生巨大的“抽离效应”。这些使黄三角地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从而阻碍了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态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之缺乏吸引力。诸如四大港口规模小,吞吐量比较低,配套支撑能力不强,缺少疏港铁路及与周边区域连接贯通的干线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形成。目前,滨州、东营两市还没有通上火车,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
2.4 生态与环境保护薄弱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对实现黄三角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况且有些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退化是不可逆转的,这将会对黄三角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处于海陆交界处,由于海岸防护设施不完备,现有防波堤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风暴潮威胁较大,导致海岸侵蚀比较明显,湿地功能逐渐衰退。土地盐碱化程度比较高,土地利用率很低,植被单一,滥砍滥伐的现象屡禁不止,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环境空气质量比较差,处于全省最低水平,海洋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有关部门对污染治理缺乏重视并且能力不足。加之无序的工业、商业开发活动,导致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恢复整理的难度较大。另外,正处于华北地震带,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居全国第二,地质构造不稳定。这些使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着潜在的安全威胁。
3 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对策思考
3.1 坚持优化升级,大力调整区域经济结构
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举措。黄三角与长三角、珠三角不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这就决定了黄三角必须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构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体系。
首先,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由于耕地资源比较紧张,必须积极运用生态手段改造传统农业,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高度重视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以此来弥补耕地资源的不足。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必须紧紧围绕“高效生态、科技创新、引领示范、信息高地、效益优先”[3]的基本原则,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培育新兴市场、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广种植、养殖、能源、销售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调整粮经结构、种养结构、品种结构,农、林、牧、副、渔并举,形成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创汇农业等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经济体系,从而提升生态产业的档次和水平,实现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彻底转变。同时,发挥生态农业与旅游的叠加效应,开发生态农业与观光、休闲、度假等密切结合的复合型旅游项目,大力发展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滨州沾化冬枣节、阳信梨花会、无棣金丝小枣节、乐陵万亩枣园、东营垦利桃花节等农业观光旅游,提升生态农业旅游乃至整个地区的知名度。
其次,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主要是“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产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建设以新型油田化学品、盐化工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着力提高研发系统设计、加工制造技术整体水平,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优势品牌,形成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加快装备更新、工艺革新和产品创新,严格控制污染,提升纺织、造纸工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建设全国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1]。因此,必须优化调整工业布局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资源、能源、信息共享,拉长产品产业链,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建设一批特色工业园、科技开发园、现代物流集散中心等功能园区,形成以生态、环保为特征的高效生态经济区。
再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是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生态旅游业,拉动第三产业的增长。发展现代物流业主要是“依托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和重要货物集散地,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特色物流园区和集散、存储、加工配送中心,重点建设临港物流基地”[1],形成以网络化、开放化、信息化、社会化、系统化为主要特征的黄河三角洲物流中心、环渤海区域物流中心以及国际重要物流中心。发展生态旅游业主要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资源整合,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开发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水城河海风情旅游区、邹平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孙子文化旅游区、滨州中海旅游区建设,打造城市“名片型”旅游景点,逐步建成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同时,要大力发展“大学经济”,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知识创新的经费和人员投入,建设高等教育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增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科技文化支撑能力。要重视积极运用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充分发挥“大学经济”对高效生态经济的促进作用。
3.2 坚持制度保障,建立科学的体制机制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体制机制存在严重不足,必须“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4]。
首先,创新金融运作机制。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支持黄河三角洲开展金融改革与创新,设立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建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各城市商业银行合作发展机制,整合城市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设立地方性银行。加快发展信托公司信托业务、金融租赁公司租赁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丰富保险服务品种,拓展保险市场,积极探索政府补贴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保险发展模式。这些措施将对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具有“保驾护航”作用。
其次,创新市场化运作机制。要积极探索设立支持区域开发建设专项资金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支持装备制造业、高端产业、终端产业、高效生态农业、生态环保产业、生态旅游等产业的优化升级和优先发展。必须“坚持运用市场化手段,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按照‘以无偿带有偿,以政府带社会’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大省预算内资金、省基建资金、省财政专项建设资金以及国债资金的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重点支持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环保、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5]。这些措施对于本地区提高市场化程度、拓展市场空间具有开拓性意义。
再次,创新财税运作机制。省里在建设用地、财税、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黄河三角洲地区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例如“对重点区域内新建企业,3年内免除省级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认定为国家需要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6]。另外,国家也要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提供优惠政策。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设立国家大型石油化工项目;将东营、滨州两市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批准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展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试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城市,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等。通过加大国家和山东省两级优惠政策扶持力度,推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
3.3 坚持全方位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定要把扩大开放贯穿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建设的全过程,切实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改革不合理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坚持全方位开放、深层次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首先,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要加大招商引资和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力度,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集群式转移,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引擎,着力抓好利用外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交流合作、开发区建设等工作,切实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依托滨州、潍坊、东营、莱州四大临港优势,扩大进出口规模,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以开发促开放,以开放带开发,努力构建“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格局。同时,要制定新形势下的贸易摩擦应对策略,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要大胆创新,以交通接轨为先导、产业接轨为重点、企业接轨为主体,主动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上海浦东新区的全面对接和交流合作,特别是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格局。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正在建设贯穿整个地区的德州—龙口—莱州—烟台铁路,滨州—德州高速公路及一环三横三纵公路网,加大对滨州大高机场、东营机场、潍坊机场的扩建改造,加之四大临港建设,形成了陆海空立体化交通网,为黄河三角洲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再次,坚持科教兴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建立知名学府,创新自主创新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创新人才聚集机制。要加快建设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暨生态谷,组建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所)等基础设施,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高科研支撑。同时,要积极推进科技进步,特别是高端科技技术,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和企业,并努力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3.4 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与环境比较薄弱,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开发与保护、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有机统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根据黄河三角洲的具体实际,搞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界定黄三角地区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进一步优化黄河三角洲区域开发格局。重点建设黄三角国家地质公园和邹平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加快实施林网、路网、水网一体的“三网”绿化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开发和利用,使高效生态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设立了五大重点湿地保护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潍坊柽柳林湿地保护区、淄博高青大芦湖湿地保护区。针对四类主体功能区进行专门性、针对性管理。同时,还要加快沿海防护体系建设,搞好水土保持与河道综合治理,加强对重大生态事件的预警防范;要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实施保护治理自然生态工程。这些措施强化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增强了生态服务功能,有利于黄三角地区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1]张翠翠,张颖丹.构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体系[J].北方经济,2010,(9):44-45.
[2]魏后凯.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三点思考[N].大众日报,2009-12-09(2).
[3]田家怡,夏江宝.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思路与对策[J].滨州学院学报,2010,(6):32-37.
[4]牛启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思路解析[J].滨州学院学报,2010,(2):31-37.
[5]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Z].2008-03-17.
[6]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Z].2008-09-02.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n Developing High-efficiency Economy
Feng Guojian,Lu Miaomiao
(Qufu Normal University,Rizhao Shandong 276826)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s positioned as"eco-efficiency"and the Yellow River Delta rises for a national strategy,which gives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From the analysis of high-efficiency economic connotation,the paper concluded that the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is irrational,the level of opening is not high,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re seriously lack,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blems are weak,proposed som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adhering to the all-round opening up,establishing scientific systems and ecological priority principl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fficiency economy.
Yellow River Delta;high-efficiency economy;characteristics;connotation;economic structure
X196
A
1008-813(2011)03-0018-05
10.3969/j.issn.1008-813X.2011.03.006
2011-05-21
冯国建(1985—)男,山东滨州人,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