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不确定性市场与民营企业创新机制*
2011-08-15刘永功
刘 新,刘永功
(1.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2.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91)
核心竞争力、不确定性市场与民营企业创新机制*
刘 新1,刘永功2
(1.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2.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91)
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宏观经济每次波动,民企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定程度上说,“中国奇迹”是释放民营企业活力和解放民营企业生产力的结果,于是有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地位。民企的发展需不断创新,才会在波谲云诡的市场中立足。民营企业的创新机制中必须进行激励机制的完善,在更加开放的市场中培育核心竞争力,是可持续的关键之道。
核心竞争力;不确定性;创新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营企业经历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同国家一起成长和发展。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运行主体,其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企业本身,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实力和国民福祉都举足轻重。相较之下,民企的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决定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文章从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不确定性为切入点,展开民营企业的创新机制探讨。
一、民营企业的演进与发展
(一)民营企业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历程。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的指引下,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不断的发展,民营经济起步于个体经济,成长于私营经济,到现在中国的经济格局中“三分天下有其一”。进入21世纪以来,民营经济在中国的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截至2008年底,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657.42万户,较2007年底增加54.37万户,增长9.0%;个体工商户达到2917.3 万户,较 2007年底增加 175.8万户,增长 6.4%。[1]P1~10同其他所有制经济相比,民营经济仍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其在企业数量、注册资本金、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实现企业利润、完成国家税收等多方面的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说明民营经济具有较强的抗风险、抗冲击能力和灵活的应变机制。
(二)现实困境与实践约束
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一直在一个不平等的赛场上竞争。繁琐的行政审批程序、过高的市场准入门槛、人为的体制障碍、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企业管理能力低下等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尽管民营化与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内部利益的“低水平均衡”,但是矫枉过正的结果往往是有利于再分配者,而不利于直接生产者,一般员工成为了最容易遭受利益损失与地位最不稳定的弱势群体,这就是“血汗工厂”提供的最直接证据,而管理人员或经理的权力却得到了极大的增强。[2]福利经济学表明,在企业主、管理层、国家、工人等相关利益主体中,没有很好地达到共赢效果,代表利益分配的各式蛋糕总是由管理层先切而且多切,这样的人力资本定价机制显然无助于实现多方利益均衡,按照福利经济学观点,总体福利是损失的;而且,民营企业在利润最大化、市场占有最大化和促进就业等多重目标下,在实践中,往往模糊了其最主要目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长足发展。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显示,500家营业收入最高的民企,净利润总和不如2家净利最高的央企,这一现象引发热议后,中国企业500强又呈现出一组有趣的数字对比的背后,是对民营企业更加关注。《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通过检索这份已经连续9年发布的榜单发现,过去的9年,民企从来未能在榜单的前50名中占据超过4个以上的席位。这意味着占比达到全国实有企业总数70%以上、总量高达60万家的民营企业群体,其营业收入等“硬实力”仍处于弱势。相反,如美国的通用、福特,德国的西门子、奔驰,日本的索尼、松下这些世人皆知、名满天下的品牌公司无不是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无数轮优胜劣汰,历经惨烈的经济危机洗礼最终顽强生存下来的,在艰难中起步,在困境中探索,在商海中奋勇拼杀,以卓越的产品,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广大消费者,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建立起了一个个令人兴叹仰望的产业帝国。它们的成功一切不仅源于企业家的智慧,更在于一个集体从上而下精诚团结,不离不弃的精神以及背后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市场、政治、文化的完美结合。
二、民企的核心竞争力
在夹缝中生存,创造奇迹,已经是多年以来民企生存发展的不二法门。这个过程的关键是民企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对不确定市场的准确把握。
《哈佛商业评论》对核心竞争力最权威的定义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3]很显然,知识与技能不是核心竞争力,只有能够协调和整合知识与技能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包括:企业经济实力;国际化水平;政府干预度;投融资能力;基础设施;企业管理;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所以任何片面强调某要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都是不全面的。一个企业,要想真正营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惟一的办法就是综合分析、正确判断企业的各方条件,寻找自己的长处,从生产管理、质量、规模、销售模式、渠道、售后服务、品牌认知、价格、人才等各方面入手,做好其中一项或多项工作,并扬优成势,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具备的要素条件是:应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保证企业的知识积累;培养一批具有超前意识和洞察力的经营管理者;培养企业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各种资源的投入密切相关,需要在信息、知识、智力方面有大胆投入,需要有高新技术的推动,雄厚资金支撑,走大规模、快速度、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道路;塑造企业文化等。
从长远看,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是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伴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产品技术的更新速度明显加快,以科技实力为主导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伴随着国有经济在大多数竞争性领域的退出,民营企业将维持国民经济增长、壮大民族工业的重大使命,要在开放的条件下,与国外的跨国公司进行竞争,技术水平是制约民营企业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缺乏前瞻性和主导性的技术创新,就缺乏进行产品快速更新换代的能力,也就无法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力。鉴于一般大型企业对市场的不敏感和激励不到位,客观上造成民营企业“船小好调头”的天然优势而成长迅速。从2010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来看,一些高科技企业排位上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民营科技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它以年营业收入1492亿元的业绩,排位由2009年的44位上升至37位。应该说这是一个民营企业靠技术快速成长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民营企业的创新机制与市场不确定性共生相随
波谲云诡的市场,不确定性是关键的核心要素。不确定性是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在经济学中不确定性是指对于未来的收益和损失等经济状况的分布范围和状态不能确知。“当今世界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已成共识,“不确定性”已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4]P12~25
总体上,对不确定性的畏惧是人的普遍心态,美国投资奇才索罗斯就曾言:“我什么都不怕,只怕不确定性。”当然,不确定性的影响并不总是负面的,它本身是一柄“双刃剑”。正是由于不确定性、模糊性和混沌性,才使得后来居上、脱颖而出成为可能;才使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有望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演化经济学对此的研究,投入了高度的关注,对不确定的研究,更是演化经济学的焦点之一。[5]P4~16而且,对现存的经济现象进行了不少合理的解释。
(一)不确定性的来源与分类
本质上,不确定性源自社会系统本身固有的、内在的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相关性、临界性、自组织性和自强化性。根据不确定性的特点,一般可把不确定性分为四类:
1.客观不确定性
客观不确定性是指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在自然界,在生产生活中,在经济管理领域,客观不确定性大量存在,十分普遍。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研究的对象,就是这类客观不确定性。从表面上看,客观不确定性(或曰随机现象)似乎是偶然的、随机的、杂乱无章的、不得而知的,但实践表明,如果同类的随机现象大量重复出现,它的总体就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2.主观不确定性
对于同一个客体(事物、事件等),不同的主体,或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时刻,会得出不尽相同的判断,有时甚至迥然有别,其差异事先难以预见,这种不确定性称为主观不确定性。主观不确定性的根源,在于人的有限理性和认知模式的差异性。除了每个人遗传基因先天的、固有的差别外,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价值取向、文化特质、性格气质、生活习俗、决策偏好,乃至对事物做判断时的心情和天气,都是产生主观不确定性的诱因。特别是“心智模式”,恰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一书中所言,是“隐藏在暗处的顽石”,人们平素习而不查,浑然不觉,它却时时刻刻在发挥影响和作用。[6]P5~9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并不象全息照相一样保真,而是见仁见智。
3.过程不确定性
顾名思义,过程不确定性是在执行、推进的过程中发生的不确定性。即便主体和客体都是确定的,即客观环境和任务是确定的、既定的、可预见和可控的,主体的指令和决策也是清晰的、正确而坚定的,但由于普遍存在的随机干扰、偶然事件、突发事变、信息时滞或不可抗力,联结主体与客体、愿望与结果的过程,仍然充满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决策者在制定方案时,通过对环境的深入研判,尽量减少执行过程中或有的“大概率”不确定性。
4.博弈不确定性
博弈不确定性是指在对局、博弈和互动中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博弈不确定性旨在提示:企业思考问题时不能一厢情愿,自说自话,只考虑自身,还要充分考虑到竞争对手或利益相关者的动态,以及他们对企业所做决策的对策,要对竞争对手可能的反应提前考虑,“料敌于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中,不确定性重点关注的,就是博弈不确定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前三种不确定性,即客观不确定性、主观不确定性和过程不确定性,与博弈不确定性相比,都微不足道。
(二)企业创新机制与不确定性共生相随
“创新之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创造性毁灭”,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包括:引进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同时,熊彼特运用创新理论来解释经济周期,认为经济周期是由创新活动引起的原有均衡的破坏向新的均衡的过渡,并不是社会灾难,相反,却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7]
也就是说,企业从诞生那一天起,其在市场的生存,其创新机制就受到来自企业内外的不确定的时刻考验,创新机制与不确定性如影随形,更接近于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也就是演化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认为经济政策所面临的环境或政策结果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是无法排除的。如拉赫曼认为,“时间和无知不仅使经济过程成为必然,而且他们也是这些过程的恰当的性质”。演化经济学的核心词汇之一是制度和制度变迁,而且,更加重视动态的制度变迁,与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分析相比,演化经济学注重对“变化”的研究,强调时间与历史在经济演化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制度变迁。同时,真实的市场对于企业家而言,永远是有限理性的,其创新机制是经济的自然选择和适应性学习,突出的核心就是新奇和创新。而且,分析工具更加现代化和具有动态性。[8]P6~8
就企业创新机制而言,其生命周期过程中,创新机制的变迁就同不确定性在一起如影随形,其创新机制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与死亡。
四、结论与建议
(一)建立民营企业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
众所周知,人才是最具生产力的因素,最有生命力和创造力。形成技术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市场机制,对市场敏锐和警觉,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大批企业管理者,是民企走向快速成长最关键的一环。制定有利于经营企业人才的成长政策,吸引国内外的高科技人才到民企工作,搞好研发;利用科研机构、培训中心开展对民企的创业、技能、学历等培训,提高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研究人员的科技水平和职工的生产技能,从而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说:“经营管理者不同于技术和资本,不可能依赖进口。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而且是自己培养的管理者,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深深根植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之中。只有人才能建设中国”。[9]P16~17而且,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仅要有良好的经营能力,而且要有对不确定性的市场的高度认识和驾驭,和对新技术形成持续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视和关注,有世界胸怀、全球境界,能带领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挺立潮头,时刻有“企业家精神”。
(二)进一步开放市场,积极探索发挥市场力量的机制
民营企业的成长历史说明,只要有生长空间,民企就会“野蛮生长”,一批批草根精英的崛起,是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领头羊,也是“中国奇迹”产生过程中一道美丽和最有魅力的风景线。对中国经济的体制性探索,从涓涓细流到惊涛拍岸的市场化大潮,就是在民间草根阶层坚持不懈的拱动下,才得以最终完成。因此,需要进一步释放市场的能量,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同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监督体系,使政府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履行市场经济中的监管职责,也就是要求大胆实践、不断尝试、大胆突破、勇于探索、永不停滞的制度创新,让民营企业更快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为中国建立法治国家、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的现代国家提供坚实的基石和保障力量。特别对于当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作用更是前所未有。
[1]张厚义等.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2008-2009)[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严若森.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的现实约束及其困境摆脱[J].改革,2010,(5).
[3]周颖杰.河南省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4][美]休·考特尼等.不确定性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陈劲.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王秋海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7][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A].哈佛经济丛书(第46卷)[C].张培刚译.马萨诸塞州:哈佛大学出版社,1934.
[8][美]杰克.J.弗罗门.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9][美]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詹花秀
F0
A
1009-3605(2011)02-0048-04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省级规划项目《提高河南省民营企业成长质量的创新政策研究》[编号:2008CJJ021]的阶段性成果。
2010-10-22
1.刘新,男,河南罗山人,河南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企业发展战略、制度经济学等;2.刘永功,男,北京人,中国农业大学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企业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