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两型化”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初探
2011-08-15刘道良
刘道良
(中共南县县委党校,湖南 南县 413200)
构建“两型化”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初探
刘道良
(中共南县县委党校,湖南 南县 413200)
农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农村社会“两型化”的精神动力。建设农村文化是建设”两型化”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应在分析农村文化建设的功能和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农村文明新风建设,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等途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两型”社会;农村;文化建设
构建“两型化”新农村,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在构建两型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今天,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建设农村文化摆在重要位置,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加强文化体系建设,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倡导两型理念,培育两型精神,营造两型氛围。
一、农村文化建设对构建“两型化”新农村的功能分析
1.农村文化建设为构建“两型化”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一个社会是否两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有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撑——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理想信念,体现着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共同的生活条件所形成的共同的奋斗目标,反映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根本利益,它集合着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感,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坚强团结,为着实现共同的社会理想而百折不挠地奋斗。因此,农村文化建设能够通过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联系各种社会群体、使之超越具体利益关系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两型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从历史的角度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国家发展到一个新的上升的时期,社会进入关键性转型时,我们就需要重新校正我们的价值取向,需要发展我们的两型文化。当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两型化”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2.农村文化建设为构建“两型化”新农村奠定思想基础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确立以建设”两型化”新农村为目标的道德评判体系,可以促使农村社会逐步形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共识,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两型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有助于营造以两型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通过多种大众媒体等方式途径,深入宣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及尊重人格、尊重个体、关爱弱者、伸张正义、维护公平、保持公正等理念和典型,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社会氛围的基调,形成以城乡和谐、阶层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主要特色的两型社会。
3.农村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现在农村中的封建迷信抬头、青少年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与他们缺乏必要的思想文化教育和氛围密不可分。已经基本富裕起来的农民需要文化。在物质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精神的需求便凸现出来。没有健康的文化去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不健康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尚未富起来的农民更需要文化。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消费,也是一种精神投入。贫困与愚昧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农民致富奔小康,更需要文化。有了文化才能使人视野开阔,信息灵通,掌握方法,抓住机遇。建设“两型化”新农村,不仅在于有多少新村,有多少别墅,有多少公路,更在于人的内在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
4.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两型“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化水平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文化建设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和经济相结合,通过文化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先进文化进农村,可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修养,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增强农民环保和节约意识,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水平。农村文化建设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搞好农村文化工作,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全社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构建”两型化”新农村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在构建“两型化”新农村中存在的问题透视
1.对农村文化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相对经济、精神相对物质一直处于次发展地位。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甚至认为“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农村可搞可不搞”。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缓慢、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2.农村文化生活贫乏,难以满足群众之需
随着农村温饱线的跨越,以及科技在农业中比重的增加,农民越来越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满足娱乐、健身、求知、交流的需求。而目前多数农村的文化生活仍以看电视、打麻将为主,不仅贫乏单调,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追求,还造成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蔓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
3.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太少,基础薄弱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而乡镇宥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对文化建设投入一是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处于“随意”状态。二是人力不足,尽管设有专兼职文化干部,但多数被统一调配做其它工作,并未专事文化。乡镇以上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等,活动一阵风,群众看了则了,于基础建设不多。由此,导致农村文化设施严重不足。乡镇文化站(中心)简陋,大多是一间房、几张桌椅、几本书,村文化室则只挂牌而已,有名无实。群众文化活动缺场地,无器材,开展十分困难。同时现代传媒设施滞后,原有农村广播基本丧失、闭路电视覆盖率不足50%、网络几乎是一片空白,制约了农民对文化、科技的渴求,及与市场、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文化工作缺人抓,组织开展的活动少,对群众自发的活动又扶持引导不力,发展基本处于“顺”其自然、良莠参杂、供不足需的状态。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力,文化人才严重匮乏
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担纲专才,对农村文化不能很好地发挥引领作用;乡镇文化干部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年龄偏大,思想观念陈旧、现代意识不强,文化素质较低、缺少专业特长,无法满足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需要。有些文化站人员工资没有纳入财政供给,收入没有来源,生活无法保证,因此无心组织乡镇文化活动。加之缺少活动经费,一些专业人才只好外出谋生、发展,造成文化专业人才流失严重。有些文化专干经常变动,或长期被“挪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民间文化人才又相对集中城区,农村文化人才严重匮乏,这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制约”两型化”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两型化”新农村构建中的文化建设路径探讨
1.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农村文化建设搞得好坏,领导是关键。党委和政府要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农村文化工作,并将文化工作的各项任务列入党政班子政绩考核之中。要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党委和政府要有领导负责文化工作。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群团组织对文化工作要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并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加大文化工作含量。同时要完善经费投入体系,加大投入。各级政府每年应从财政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室的日常经费开支。同时,还应提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研究、创作和培训等相关经费。实行农村文化产品政府采购体系,尤其要对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乡镇,采用政府购买或补贴等方式提供免费文化服务。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演出、放映的投入,派专业文化艺术院团和电影公司下乡,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看戏难”的问题。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鼓励农民以个人或合伙、股份投资等形式发展文化产业,鼓励企业或招商引资创建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投资体系,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2.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两型化”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建设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各级政府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农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大力推进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提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
3.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文明新风建设
要充分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和传媒手段去继承、丰富农村文化。农村文化建设要致力于培育植根于地域文化土壤和民众心灵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大力加强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农村文化服务与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与基层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把农民健身与“健脑”结合起来;把农民“找乐”与“找路”结合起来,广泛开展积极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以“乡风文明”为目标,突出思想性,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把文化下乡的示范作用与建立文化下乡长效机制结合起来,促进农村文化品味的提高。
4.完善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援助机制
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政策扶持、引导和激励等措施。各级政府要着力推进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和城乡文化一体化,形成城乡文化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搭建城乡一体农村文化的繁荣平台,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要积极引导科技、教育、卫生、旅游、政法等部门广泛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活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等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农村文化服务。“三下乡”活动形式要有所创新,要调查研究农民的需求取向,切实把“三下乡”活动作为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有效手段,使之制度化、经常化,以真正起到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建设与和谐的重要作用。
5.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两型化”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落实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相关政策,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努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着力解决好农村专职文化队伍中专业建设薄弱、业务干部比例偏低、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文化专职人员要采用聘任制竞争上岗,不拘一格聘用确有专长的民间艺术人才,鼓励专家学者到乡镇文化站挂职锻炼。建立健全农村专兼职文化骨干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构,整合培训资源,全面提高农村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文化骨干人员自主创新的能力。建立健全乡镇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库,逐步形成县、乡(镇)、村三级的文化骨干网络。
责任编辑:黄有泰
C93
A
1009-3605(2011)02-0033-03
2010-12-26
刘道良,男,湖南南县人,中共南县县委党校教员,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