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之功 奠基之德——毛泽东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形成的贡献

2011-08-15刘蓉宝周述杰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多党合作资产阶级民主党派

★ 刘蓉宝 周述杰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尤其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多党合作理论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不但对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多党合作理论,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催生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雏形

1、创立发展资产阶级理论,为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建立合作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对中国资产阶级在民族民主革命中究竟是争取团结的对象还是打击对象,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就开始了理论探索。1925年11月,毛泽东在给少年中国学会填写的调查表中就有对联合中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的论述:“用无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买办地主阶级”。同年12月,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他明确地将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揭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1]。这一论述,对后来共产党制定对民主党派的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一方面努力争取与民族资产阶级左翼的联合,批评其妥协动摇性,尽力维护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另一方面与资产阶级右翼破坏国共合作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认为,虽然民族资产阶级跟随了大买办资产阶级,但是“我们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关系还存在,如宋庆龄、何香凝坚持同我们合作。九一八事变后,杨杏佛、史量才也转过来靠近我们了”。[2]他说,大革命的失败,无产阶级和农民受到打击,但“中国资产阶级(非买办豪绅阶级)也受了打击”。[3]因此,他主张,要正确对待民族资产阶级。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极大变化,国共两党在抗日问题上斗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关于资产阶级的理论,对民族资产阶级同大资产阶级加以区分,把大资产阶级纳入买办阶级;在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强调坚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同大资产阶级分裂时,强调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毛泽东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在实践中对民族资产阶级团结争取的探索,为党积极争取团结民主党派,建立和发展多党合作关系,提供了理论根据。

2、提出同民主党派合作的思想,为多党合作理论形成奠定基础

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说:“我们共产党人对于一切革命的人们,是绝不排斥的,我们将和所有愿意抗日到底的阶级、阶层、政党、政团以及个人,坚持统一战线,实行长期合作。”[4]他认为,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所以,他强调:“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5]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期间,不可能,因此就不应该是一个阶级专政和一党独占政府机构的制度。只要共产党以外的其他政党,任何社会集团或个人,对于共产党是采取合作的而不是采取敌对的态度,我们是没有理由不和他们合作的。”[6]

3、分析中国社会历史条件,论证多党合作的必要性

中国为什么要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毛泽东从这一制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论述。

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不是一般资产阶级,而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的任务和斗争目标上民主党派和共产党是基本一致,这就为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合作提供了客观条件与可能。

毛泽东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力量太强”,而“自己的力量太弱”,“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革命的不平衡”,“要把不平衡的状态变到大体上平衡的状态,还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还要花费很大的气力”。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胜利“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成功的,必须准备花费长久的时间;不是少少一点力量可以成功的,必须聚积雄厚的力量。”[7]因此,联合广大的同盟者和一切可以联合的党派,组成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对无产阶级是完全必要的。这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综上所述,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对民族资产阶级、多党合作理论的阐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同时也为中国政党制度理论雏形的孕育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搭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框架

1、进一步强调革命胜利以后继续巩固和加强同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出现的轻视民主党派、忽视统一战线工作的错误倾向,批评把民主党派看成只起“一根头发”作用的错误观点,指出不可藐视民主党派背后联系着一大批人的作用。他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虽然资产阶级不存在了,但是阶级差别仍将长期存在,各民主党派所联系和代表的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也将长期存在。这就需要民主党派继续联系、代表他们,反映他们正当利益和要求。因此,毛泽东一再强调要抓好“统一战线工作,使他们和我们的关系得到改善,尽可能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8]“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知识分子和政治派别,以便在革命时期使反革命势力陷于孤立,彻底打倒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因为这样,我们党同党外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立下来”。[9]

2、分析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阶级条件,阐述共产党在这种合作中担当政治领导者的原因

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10]这个论断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多阶级、多阶层的阶级结构反映在政党关系上,必然出现多党派并存的局面。毛泽东分析指出,旧中国的阶级结构中,革命的和进步的阶级、阶层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农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这两个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但它们有很大的散漫性,不可能组织起真有现代意义的本阶级的独立政党。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它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因为具有两重性,决定其政治态度总体上是站在中间立场,属于中间势力。但由于其经济利益和政治态度也不尽一致,常常分化为不同的阶层或集团,因而成为产生不同派别的重要原因。除民族资产阶级外,还有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等,这个阶层既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有矛盾,也同无产阶级有矛盾,因而在政治态度上常取中间立场,成为中间势力的组成部分。它们的政治态度一般是附合民族资产阶级某一政治派别的,故而也是构成中国多党派的重要因素。知识分子阶层——这个阶层具有革命性,并在革命运动中常起先锋和桥梁作用。他们在革命运动中乐意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和党派,也是产生多党派现象的重要因素。中国多党派并存的局面就是上述复杂多样的阶级状况的反映。但是中国独裁专政的政治体制根本不能容纳这些革命的或进步的社会力量及其政治要求,它们几乎没有参与政治的可能。其中,主要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民主党派,由于其软弱性与动摇性,决定了它们不会有大发展的余地,不可能形成全国统一强大的政治力量,更不可能在国共两党之外形成第三大政党。它们要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就必须向无产阶级寻求支持与合作。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为了革命胜利,又需要争取联合这些政治力量。这样,在中国革命中,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建立合作关系就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而共产党所以能够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充当政治领导者,则是“因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治集团中,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才最没有狭隘性和自私自利性,最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最有组织性”,“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能够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克服资产阶级的动摇和不彻底性”,“而使革命和战争走上胜利的道路”。[11]

3、对比西方和前苏联的政党制度,论证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是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

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毛泽东揭露西方的政党制度的实质:“西方的两党制,就是这一党在台上,那一党在台下。这种所谓两党制不过是维护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方法,它绝不能保障劳动人民的自由权利。”[12]中国“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毛泽东指出:“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3]“这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比较有利。”其实,毛泽东在抗日时期就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不可能像俄国那样来一个“一党制度”,不可能是“一党独占政府机构的制度”。“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苏联不同。我们有意识的留下民主党派,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14]毛泽东的这些论断,充分说明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既区别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又有别于原苏联的一党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根据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和党内外出现的忽视统战工作的现状,进一步强调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我国为什么不能照搬前苏联的一党制模式,为什么要坚持共产党在多党合作中的领导地位,这些理论阐述搭建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基本框架。

三、赋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丰富内容,奠定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思想政策基础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正确分析各民主党派的历史性变化,总结多党合作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并赋予这一方针丰富的思想内涵,为党在社会主义时期长期发展多党合作奠定了政策基础,把我国多党合作的理论和实践都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分析“长期共存”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为什么要让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民主党派同工人阶级政党长期共存呢?毛泽东认为“凡是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他们采取长期共存的方针”,“只要谁肯真正为人民效力,在人民还有困难的时期内确实帮了忙,做了好事,并且是一贯得做下去,并不半途而废,那么,人民和人民的政府是没有理由不要他的,是没有理由不给他以生活的机会和效力的机会的。”[15]同时,留下民主党派与我们长期共存,不仅有利于民主党派的自我改造和自我教育,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因为执政后的共产党十分需要听取来自各方面包括民主党派的意见,接受他们的批评和监督。

2、阐述“互相监督”的必要性和内容

各友党之间实行“互相监督”,尤其是加强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他在民主革命时期就说:““共产党是真心实意想把国事办好的。但是我们的毛病还很多。……我们还要经过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来清除这些毛病”[16]。建国前夕,党即将在全国执政。毛泽东更加重视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关系。他说:“与党外人士合作,对于整掉党内的官僚主义、不民主、贪污现象,有极大好处。”建国后,他说:刘少奇同志讲过,共产党有两怕,一怕老百姓哇哇叫,二怕民主党派发议论,我们要搞两个万岁。共产党万岁,民主党派万岁。打倒一切,把其他党派搞得光光的,只剩下共产党的办法,使同志们中很少不同意见,弄得大家无所顾忌,这样做很不好。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所谓互相监督,当然不是单方面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17]

3、阐述多党合作的长期性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只要社会上还有党存在,加入党的人总是要和党外的人合作。”[18]而且这种合作不是一朝一夕的权宜之计,他说:“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是历史上发生的。凡是历史发生的东西,都要在历史上消灭。因此,共产党总有一天要消灭,民主党派总有一天要消灭。”[19]就是说共产党的寿命有多长,民主党派的寿命就有多长,多党合作制度将一直实行到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党派消亡为止。

4、提出以政治协商作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和互相监督的形式

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以政治协商形式争取联合各民主党派和社会贤达,并在政治协商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联合政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政治协商的形式也能够把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和“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毛泽东强调:“政协是各党派的协商机关,人大成立后,要继续加强统一战线工作,人大是权力机关,并不妨碍成立政协进行协商。”[20]把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形式确立下来,为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方式。

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没有照搬苏联的一党制,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为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多党合作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初步形成,而毛泽东赋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丰富内涵,正是这个理论坚实的根基。

总之,毛泽东关于多党合作和政党关系的思想,产生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政党学说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作为我国多党合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

[2]党的文献[J].1992(4),5.

[4][5][6]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803、1062.

[7]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2.

[8]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35.

[9][10]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8.

[11]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3.

[12][13][14][15]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8.

[16][18]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0.

[17]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5.

[19]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34.

[20]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1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84.

猜你喜欢

多党合作资产阶级民主党派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论多党合作视角下的“同心”思想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