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社会阶层与中国现代化
2011-08-15陆泽歆
★ 陆泽歆
一
所谓“新的社会阶层”(以下简称新阶层),是指我国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在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和阶级变化、阶层重组中逐步发育成长起来的具有相当数量的人所组成的一种特殊阶层。它特指“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1]
新阶层的产生原因。新阶层的出现是改革开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共同产物。对外开放催生了一批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科技进步孕育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社会发展产生的变革首先体现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为新阶层的出现提供了制度基础,不少人从公有制岗位转向非公有制岗位;其次,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取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的行业、职业不断产生,为新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广告、信息、家政、房地产等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应运而生;再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尤以第三产业发展最快,相应地就业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变化。个体工商户阶层的主要来源在80年代是农民和城镇待业人员,90年代后则以下岗职工和城镇居民为主。因此,新阶层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和社会的不断革而产生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
新阶层的特征。第一,他们都是高风险,高收入群体。新阶层的共同之处就在于自主择业,自担风险,是依靠技术与资金建立起来的现代企业又是高收入的“新基地”;第二,新阶层成员拥有的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分配正逐步趋于一致。现代社会中受教育程度高低往往能够决定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地位,高学历者将拥有更多的财富。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批知识分子和干部纷纷“下海”,私营企业主的文化素质政治逐步提高,相当一部分人被认为是精明能干、勤奋上进的创业者;第三,新阶层具有开放性,即该阶层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新阶层的具体构成成员是可以而且是经常变化的。
二
新阶层与经济现代化。新阶层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是建立在他们对国家和社会作出巨大贡献基础之上的。这些贡献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第二,缓解了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大量富余劳动力的产生和安置,是改革中遇到的一个重大难题,在这方面,非公有制企业发挥了重要的吸纳和消化作用。第三,加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取决于诸多条件,包括商品市场体系的形成,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多元竞争主体的形成等等,而非公有制经济对创造这些条件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第四,加速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第五,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新阶层中的许多人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为经济现代化。
新阶层与政治现代化。新阶层参与政治的目的不在于夺取政权,而是影响公共政策,保护自己正当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并努力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新阶层一般是政治态度温和的改良主义者,不走极端路线,而是以稳健的态度参与政治,倾向于维护或者改革现有的政治制度。[2]当前,尽管新阶层政治参与现象比较普遍。首先,他们的政治参与纳入到现有的政治体系中,有利于宏观政治的相对稳定。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将会长期存在和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他们必然要提出一些政治要求,正确对其政治要求进行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多层次的政治需求得到满足,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其次,新阶层的政治参与,可以增进他们对政治权威的认同和对社会的归属感、责任感。新阶层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政治要求,其合理的政治要求如能得到表现和满足,他们就会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支持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再次,新阶层的政治参与还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3]新阶层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一部分,其参政要求是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其通过政治参与所表达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经济需求有利于党和政府适时调整政策,引导他们与国家利益一致,形成促进和发展民主的合力,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新阶层与文化现代化。罗荣渠先生在谈到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因素时指出,“过去讨论文化动向只在文化层面打转转,不接触经济层面,最后就会回到把中国出路问题归结为一个文化问题的思路上来。”[4]真正把握文化现代化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准确理解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力的现代化是文化现代化的核心,没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文化的全面现代化。二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现代化。企业文化是经济意义与文化意义的混合,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它是企业成员之间的粘合剂,是形成企业共同体的力量源泉。企业成员在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行为目标和规范,以及共同的利益机制的指导下,纷纷将个人的思想意志、情感和命运与企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深刻的认同感,形成巨大的合力。优秀的企业文化还具有激励功能。在一种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的良好氛围里,员工们会形成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
新阶层与社会现代化。新阶层为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而做的积极努力,为深化中国现代化建设增添了“润滑剂”。他们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多数已形成规模并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在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下发展了自己,同样,他们也用自己的力量贡献着社会,承担着应尽的社会责任。首先,新阶层中有不少是私营企业主、管理技术人员,他们肩负着对职工、员工合法基本权利的法律保护责任。其次,新阶层承担着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合格放心的产品和优质服务的伦理责任。他们所从事的工业、商业、建筑业、餐饮业、服务业等行业与人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的活动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产业结构,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造福了百姓生活,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再次,新阶层承担着慈善等社会公益责任。可以说,他们自觉奉献社会公益、慈善捐赠则是体现其自身价值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最高境界。最后,新阶层关注卫生质量、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细胞,同样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当前新阶层在经济发展中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他们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三
新阶层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支持者和推动者。新阶层人士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新阶层人士内部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在少数人中还存在着某些缺点、错误,甚至严重的不法行为。辩证的看待,既要充分肯定和发挥新阶层的重要作用,又要加强教育引导,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放手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出来。
在经济现代化方面。要按照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彻底清除新阶层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把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激发全民的投资热情,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要拓展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空间和领域,保护新阶层的合法权益,鼓励私营个体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和改组,进入国有经济退出的新领域;鼓励私营个体经济参与城市建设,在交通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中有所作为;鼓励私营个体经济投资社会事业发展领域,在科教文卫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在政治现代化方面。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促使了社会个体自主意识的复苏与增强,伴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公民自愿参与政治以保护个体利益的趋势也有所增强,但在实际过程中,不同阶层的政治参与水平差异很大,表现为政治参与的不均衡性。政府应当积极的引导他们的政治诉求的表达。中共十六大在论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时,提出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5]。这为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中共十七大报告继而又提出“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6]按照十七大的精神,要做到公民有序、广泛的政治参与,就必须建立健全公民政治参与机制,通过立法手段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进程,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制度创新、制度安排、保障公民的知情权、选举权、参政权,使公民的政治参与成为一个具体、有序的行动过程。
在文化现代化方面。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确立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中的突出位置。要对广大职工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核心。人本管理正是要利用文化整合功能,培育和塑造“企业人”的文化特质,使其都受到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组织目标实现的积极的文化熏陶。从推动文化现代化的路径上选择上,新阶层应当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培养人的“知识化”;二是加快企业的“科技化”。通过对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共同“改造”,才能最终实现发展知识文化,提高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基本实现文化现代化。
在社会现代化方面。应建立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机制,缓解由社会地位差别造成的冲突与矛盾。现代社会里,人们在经济利益上的差别主要源于人们社会地位的差别,每个社会成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起点不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拥有的资源也不同,收入和财富的分化及不平等现象就不可避免,这种差异往往是各社会阶层之间沟通和协调的障碍,甚至引起社会各阶层间的摩擦、冲突。要打破这种壁垒,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建立起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机制,即个人或群体能够从一种社会阶层自主地转到另一种社会阶层,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处境和地位,使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员处于不断的更新变换之中,促进社会的公平性和开放性;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解决贫困问题,有效地释放社会成员所承担的社会风险。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安全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根本性措施。通过提供社会保障措施,对社会成员的收入进行再分配,将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适当转移给另一部分低收入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并使这种差距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以消除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弥补市场的缺陷,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新阶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中势必会贡献更大的力量。
[1][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刘勇.当代中国的阶层分化与体制改革[J].统计与决策,2004(4),36.
[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27.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5.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