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性质与特点研究*
2011-08-15肖旻
★肖旻
课程性质决定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就必须对课程性质有充分了解和深入研究,这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不同课程有不同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道路的课程,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它既区别于一般的人文科学课程,也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特点。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性质
性质是指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特有属性。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课程性质就是指该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有的不同的属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性质可以从下面两方面把握和理解。
(一)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研究的对象确定学科性质
一门学科的性质是由它研究的对象所决定的。毛泽东同志说过“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科学的对象。”[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称为《基础》)课的研究对象是关于大学生成人成才规律,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教学目的的学科。冯友兰先生说过,不论什么层次和什么性质的高等学校都教授两类学问,即使人“成为人的学问”与使人“成为某类人的学问”。而《基础》课程就是使大学生成为某类人(即对社会和人类有用的人)的学问。[2]所谓先做人而后做事,就是指做人的重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正确地认识人生理论和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育人的学科,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的学科。
(二)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研究的内容理解学科性质
《基础》课内容十分丰富,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中政治修养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课程的重要内容,而品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则是课程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形成发展规律而构成的。 因此,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导向,又要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近现代史纲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加以区分,以避免在学科内容方面的重复。《基础》课主要是要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四观”为基本范畴的中国优良传统道德、中国革命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法制规范的课程。因而,必须从内容上理解该课程的学科性质,内容决定学科性质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紧密相关的问题,解决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的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优秀的道德素质,陶冶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大学生的健全的道德人格,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问题。所以,教学中要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特点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3]《基础》课既然叫做思想政治理论课,顾名思义,该课程就必然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综合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一)政治性
所谓政治性,就宏观而言,就是课程要体现国家性质,体现代表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体现国家的主流意识。《基础》课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就是该课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的主流意识统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从微观来说,《基础》课内容所涉及的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要求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和培养目标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来看,就是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觉悟,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政治辨别能力,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改革开放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思想性
所谓思想性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头脑,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观念,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金钱至上等腐朽思想作斗争,正确认识党的改革开放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思想实际,提高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和学识水平,牢固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基于此,该课程的思想性十分明显。
(三)综合性
所谓综合性从总体来说是指课程涉及的门类较多,知识覆盖面较广。《基础》课是由98方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有机整合成为一门课程的。高度整合的《基础》课的课程内容决定了《基础》课的突出特点,即“基础”课不是单纯的知识课,而是具有价值倾向的思想理论课,是解决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问题,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很强的综合性。在马克思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基础》课发展越来越成熟、系统和完善,它涉及到了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范畴,内容充实、理论性强、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就具体而言,又相关学科互相渗透,如人的价值、价值观、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生环境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互相交叉,互相包涵,法律部分在强调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提下,综合性的要求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部门法律。所以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难度较大,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学科背景,既要有理论的深度,以理服人,又要有知识的广度,生动风趣。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与效果。
(四)现实性
所谓现实性,一是指教材紧贴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更新教材和充实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当代大学生所关注的国际国内社会现实和人生问题,从国际的高度,从中国社会视角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学生特点,了解学生需求,教学内容安排贴近实际,包括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结合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社会热点、难点、凝点和焦点问题,正视现实,“有的放矢”的设计教案,针对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释疑解惑,进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时代感和现实性,针对新的时代特点和现实需要,用新思想、新理念指导教学,用新观点、新理论吸引学生,用新信息、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和解答社会现象,并通过努力且具说服力的解释,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一般的灌输理论知识,这样才能达到教育教学效果。
(五)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就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思想道德修养是同提高人的气质、升华人的道德、完善人的人格、培育人的素质,加强修养,陶冶情操紧密相联的,法律基础是同认识法律制度,领会法律精神、提升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加强法律修养息息相关的。它绝不仅仅是“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是认知层面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必须转化为人的实践,体现为人的行为。所以说,重视实践、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的要求,是《基础》课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 4月 24日)给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三点希望: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三点希望和三个结合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唯有实践才能达到知行统一。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2]陈秉公·论“两课”教学的六个基本范畴[J].思想教育研究,2004(1).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