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一战线与我国社会管理的内在关联

2011-08-15雷明贵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管理工作

★ 雷明贵

统一战线作为一定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阶层、党派、集团之间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而结成的联盟,既具有战略性又具有策略性,从战略意义来看,统一战线要凝心聚力,共同为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为国家独立和统一贡献力量。从策略上来看,统一战线要围绕党在现阶段的中心工作,共同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而努力。

社会管理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来理解。在广义上,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其范围大致可以涵盖所有“公共管理”的内容并超越这些内容;在狭义上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即对社会部门和新生长出来的社会力量的管理,如对社会组织、社区的管理。统一战线与社会管理具有很强的内在关联,表现在历史关联、价值关联、目标关联、理念关联,最根本的是“对象关联”,统一战线工作对象是社会管理的新生支持力量和重要工作对象。

一、历史关联:统一战线是政党运作、社会动员的重要载体

在建国以前的数十年里,有关统一战线本质认识和作用发挥曾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期,发挥了其对“破除一个旧社会”的关键作用:如中共二大决定同国民党及其他革命团体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中共三大作出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决策。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提出以民众大联合的力量实行社会政治改革,对抗强权者、贵族和资本家的主张。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提出的理论政策为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了大量的实践,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所起的政治领导作用。统一战线对整合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促进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党的八大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宣布了中国由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在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和与资产阶级保持统一战线、和平改造资产阶级的思想。正是在两种统一战线两种联盟思想的指导下,[1]经过统一战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成功地将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提供了积极的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统战工作的重点转到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2]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转变,是我国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与此相适应,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统一战线工作重心也随即转移到服务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能否发展,现代化能否实现,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党全国的最大的政治,也是统一战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前进发展的根本条件。围绕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新时期统战工作才开拓发展出一个蓬勃兴旺的新局面。

就历史经验而言,统一战线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大力进行政治动员和社会动员,作出了贡献也积累了自己的力量,形成了独特的工作路径和工作方式,这些正是其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资源。当前我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社会结构急剧转型,社会矛盾多发,国际形势又复杂多变,迫切需要统一战线担负起凝聚人力,汇聚力量的重任。

三、目标关联:“建设和谐社会”是二者共同的阶段性任务

加强社会管理与创新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凝聚强大力量。社会管理的价值取向是社会秩序,在维持秩序的前提下建设和谐社会。这与统一战线工作“增进团结、维护稳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根本任务是完全一致的。

首先,理顺五大关系,激发社会活力。建设和谐社会关系是统一战线与社会管理的重点。“五大关系和谐”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目标。一体多元的社会结构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好一体与多元以及多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比如在中华民族结构中必须处理好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关系;在政党结构中必须处理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经济结构中必须处理好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各自地位和相互作用;在文化结构中必须处理好社会主义主体文化与其他文化一起大发展大繁荣的关系;在国家制度结构层面也必须处理好一国与两制的关系等。平衡这些关系、解决这些矛盾正是社会管理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和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也是统一战线工作的核心。

其次,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目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管理和统一战线工作的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们拥有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社会管理的目标,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反映。如胡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社会管理专题研修班”的讲话中指出: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而统一战线在现阶段的目标,就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汇聚人心,积聚力量。

再次,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是社会管理的重任,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正是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目前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表现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3]这些问题都是社会管理应当关注和着力解决的,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办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达到和谐的过程,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平稳、健康和轨道上顺利发展。这与社会管理要达到的目的不仅是完全相同的,而且也是有机统一的。

统一战线的工作目标,就是”求大同,存小异”,在关系国家独立和安全等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求同,在其他小的细节问题上存异。党和政府现阶段的中心工作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对我们这个政府能力(或曰公权力)极强的国家而言,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以政府为重点的)公权力的运作方式是关键,“治理转型”是重点。统一战线要为“转方式调结构”服务,不仅要改善自身内部的治理,还要全力将全体社会主义爱国者的爱国热忱转移到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上,将社会的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到促进和谐的大目标上来。

三、理念关联:“以人为本”是二者共同的工作理念

统一战线和社会管理的理念高度契合:在现阶段社会管理创新和统一战线发挥凝聚作用,都着眼于“科学发展”,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应成为统一战线和社会管理共同秉持的核心理念,这与统一战线的工作特点分不开,也与社会管理的工作对象紧密关联。

对于社会管理来说,其服务对象和工作主体都是人,或由具体的个人组成的群体与组织,“以人为本”是社会管理的根本理念。以往社会管理中主要将人(即社会成员)当作管理的被动接受者,只是让人民群众了解管理的结果,或者让民众参与变为“形式化的”、“仪式性的”、“运动式的”参与,这是从服务政府内部管理、方便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内部控制出发,不是从如何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社会出发,不是“以人为本”。就社会管理中的政府角色来说,要由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监督者、控制者转变为公民、国家和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共利益和维护社会公平的服务者,不将“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理念是不可能实现的。

人是社会管理的主体,要通过形成社会公共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表达机制,让公众参与成为理性决策的力量。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参与社会管理的各种机会。在政策制定前,充分听取来自各方的意见。同时,要推动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为公众参与政府决策提供制度保障。要激活公民自我管理资源,提高公民社会参与自我管理水平,使公民具备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和相应的能力。近年来,基层在化解社会矛盾、调解社会纠纷方面,有许多积极的创造,如“和谐促进会”、和事佬、老娘舅等民间组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些社会实践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是秉持了“以人为本”这个基本理念。

统一战线历来注重人本管理、源头管理、柔性管理、间接管理、自我管理,能够畅通利益表达、协调社会关系、激发社会活力、整合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具有独特功能和作用。其最为突出的工作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人、激励人、培养人、依靠人。特别是在“统战人物工作”中,统一战线积累了大量的经验。[4]值得具体管理执行者在社会管理当中吸收和借鉴。

四、对象关联:统一战线的“生长点”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范围广泛,[5]而且这个群体在日益扩大,是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生长点,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与难点所在。在统一战线的范围当中,其主体、对象都有逐步广泛和扩散化的趋势,而逐步成长的统战工作对象,也是社会管理创新需要重点着力之处。

统一战线的范围主要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一是从事统战工作的主体;二是统战工作所涉及的对象,即工作的客体;三是统战工作对象的数量界定;四是统战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即质的规定性。其中,以统战工作对象的数量最为重要。在新时期,统一战线的范围包括三个层次和两个联盟。三个层次是:工人阶级内部党与非党的统一战线;工人阶级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统一战线;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统一战线。两个范围的联盟包括: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在这个联盟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另一个联盟是大陆范围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国外侨胞的联盟。在这个联盟里,求爱国和祖国统一之同,存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异。这两个范围的联盟构成爱国统一战线的整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于第一个范围而言,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要保持这个联盟的安定团结、坚强有力,是统战工作面临的难题;而就第二个范围的联盟来说,国际交流日益广泛,要通过这个联盟,加强与其他国家或社会组织的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

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和关键点正在于这些新成长起来的社会力量。新出现的社会群体,其社会认同较低,社会适应能力有较大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和职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突出的是出现了一个极其庞大的农民工群体(2亿4千万之众),他们的绝大多数正处在社会身份转换的过渡期,成为转型期中国社会中最大的隐忧。社会管理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要在充分肯定他们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巨大贡献,并逐步解决他们的身份转换问题。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是传统上统一战线的重要工作对象,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支撑。

就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来说,强调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做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要求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而统战团体是社会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通过人民政协的组织形式,联系了诸如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众性团体,要充分发挥这类团体的正功能。随着城乡结构的分化,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而这部分人群当中,大部分都是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如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群等,要通过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做好这部分人群的社会管理。

在党的工作部门当中,统战部是几个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的党委部门之一,统战工作在原有的“精英吸纳”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基层运作;而社会管理工作要做好,最关键的也是在“顶层设计”的理念真正贯彻到基层,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基层基础工作是统一战线和社会管理的立足点。

总体而言,统一战线是国家进行政治整合和社会整合的重要支持力量,其目的是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而社会管理则是调动社会力量的关键性因素,其目的也着眼于社会秩序。统一战线是社会管理重要力量,社会管理的成功也能够发挥社会整合作用,二者具有目的和功能的相似性,并进而具有内在关联。

[1]1953年8月,毛泽东提出,现在有两种统一战线,两种联盟。一种是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这是基础。一种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2]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预示着统一战线工作重心的转变。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2.

[4]刘守中.统一战线心理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5]主要包括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知名人士;非党知识分子;起义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原工商业者;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爱国的宗教领袖人物;去台人员的家属和亲属;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归国侨胞和海外侨胞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其中包括个体工商业主)等。

猜你喜欢

管理工作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如何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不工作,爽飞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选工作
管理的另一半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