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省“十二五”能源供给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2011-08-15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湖南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十二五煤炭能源

★ 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湖南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能源安全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维护经济安全、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湖南是一个能源资源较为匮乏、能源供应十分紧张的内陆省份,在“四化两型”建设步伐加快、能源需求量激增的形势下,建设稳定、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提高我省的能源供给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极其紧迫的研究课题。

一、湖南能源供给保障体系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湖南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快,能源供给能力大为增强,供应总量显著增加,能源建设成就辉煌。

(一)电力生产大幅增长

到2009年底,湖南电力总装机容量为2743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容量达1569.9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57.2%;水电装机容量为1144.6万千瓦(不含贵州境内供湖南电网的三板溪水电站),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41.7%;其它还有少量的风电、地热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2009年全省发电量为95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其中水电320.7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33.6%,同比增长1.7%;火电630.9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66.1%,同比增长17.6%。电网已基本实现本省全覆盖,进入以500千伏和220千伏输变电设施的主体网架,以60和30万千瓦等级机组为主力机组,拥有百万容量大电厂的大电网、超高压、大机组、高参数的新阶段。

(二)煤炭仍唱能源主角

煤炭在我省一次能源消费中占2/3的比重,2009年全省产量为6880万吨,同比增长12.2%。全省除岳阳外的13个市州、86个县市区产煤,但主要集中在湘中、湘南地区,娄底、郴州、衡阳、株洲、邵阳约占全省总产量的90%。经过三年的关停整顿,全省现有矿井1105处,矿井生产能力6000万吨/年左右,煤质参差不齐,发热量一般在2500—5000大卡之间,灰份大,发热效率低。2009年全省消耗煤炭约7430万吨,同比增长7.7%。其中,电力行业消耗2800万吨,占全省煤炭消耗总量的37.69%;冶金行业消耗1200万吨,占16.15%;建材行业消耗1480万吨,占19.92%;化工行业消耗650万吨,占8.75%;居民生活和其它行业用煤1300万吨,占17.49%。

(三)新兴能源发展迅速

太阳能热水器是我省可再生能源技术比较成熟、市场化程度较高、产业链较为完整的一项技术,是我省可再生能源最早形成产业化规模的项目,2007年保有量为79.85万平方米,占全国的0.7%。全省每年可利用的生物质能总量约3100万吨标准煤以上。风电建设起步良好。2007年12月,1.65千瓦的江华县沱江风电场首台机组并网发电,标志着湖南风力发电实现零的突破。

2010年1月3日,总装机容量为3.63万千瓦的郴州仰天湖风电场首台机组并网发电成功。沅江漉湖和岳阳君山风电场进入前期建设阶段,而位于桂阳县和常宁市境内的省内最大山地风力发电场及天塘山风电场将于明年开建。

(四)能源调入不断增多

电力方面,我省常年需要贵州境内的三板溪水电(装机100万千瓦)、挂治水电站(装机15万千瓦)和黔东火电厂(装机120万千瓦、尚未核准)向我省送电,在缺电季节,还得从三峡、葛洲坝和河南、四川等地购电。2009年,全省外购电达12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4%。煤炭方面,由于省内煤炭资源紧缺和湘南煤炭自然传统流向广东,我省煤炭无法自给,2009年全省从外省调入煤2730万吨,调出2150万吨,净调入580万吨。2010年预计全省煤炭产量为6075万吨,省外调入煤炭2880万吨,调出1240万吨,净调入为1640万吨。我省迄今未发现油、气田,所有原油和天然气均需从外省调入。

(五)科技水平得到提升

大力推进煤炭企业重组和资源整合,并取得较大进展,组建了大型煤炭企业(湘煤集团)。通过推进煤矿安全技改,大力推广采掘综合机械化,技术装备明显提升。11台60万千瓦亚临界、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投入运行,提升电力设备技术水平;兆瓦级风电设备生产厂家已列为国家风电设备国产化基地,1.65兆瓦、2兆瓦风机生产能力各达到1000台,5兆瓦的永磁直驱海上风机也已投产。多晶硅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装备能力进一步提高。总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的黑麋峰抽水蓄能电站一期工程60万千瓦已并网运行,二期工程已进入并网调试阶段。直流融冰技术开始应用于湖南电网,进一步保障了电力供应安全。通过提升科技水平,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六)保障体系初步健全

为保证我省能源得到平衡有序供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建立了一系列能源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健全能源应急管理体系。建立了能源监测预测机制。根据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和电力、煤炭需求预测,编制并下发年度发电企业发电量及上省网电量调控目标,组织召开全省煤炭产运需衔接会议;建立健全了全省能源运行系统各部门、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调度渠道和能源监测分析体系;建立了能源应急处置机制,制定和完善了《全省煤电油气运综合协调应急预案》、《全省大面积停电事故应急预案》及其操作手册;同时在每年夏冬前夕,制定有序用电方案和用电序位表。二是建立健全能源运行协调保障体系。启动了节能机制,规范并大力推进节能调度工作;通过加强节能宣传、实施节能示范工程、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等措施,促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引导社会节约用电;同时加强对火电机组节能和脱硫的要求。启动了调煤保电机制,在供电紧张、电煤库存大幅下滑的时期,采取下达任务、对煤炭企业实施送电煤奖励等措施,加强电煤调控;下发关于电煤储备工作的文件,缓解电煤供应的季节性压力。启动了合作交流机制,省政府与贵州、陕西、山西、河南省政府和中石化、中石油等签订了能源合作协议,并进行走访,强化战略伙伴关系;同时鼓励湘煤集团、省内发电企业等收购外省煤炭。三是建立健全能源安全运行保障体系。加强了电力设施保护,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电力设施保护的政策法规。强化电力行政执法,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的协作,定期开展“三电一铁”专项斗争和电力反恐工作。推进农电体制改革和电网建设,积极推进地方电网企业上划、代管和股份制改造,理顺农电管理体制,加强省内电网和变电站建设,推动农村电气化工程和农村配电网改造,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二、湖南现有能源供给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资源较为紧缺,自给能力有限

湖南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缺煤贫油无气。虽经多次勘探,仍未发现工业油气田,所需油气全部从外省调入。煤炭后续资源储量严重不足,矿区接替困难。一是保有资源对煤炭开发的保障程度低。我省2007年累计探明资源储量37.59亿吨,保有储量30.52亿吨,其中基础储量占66.5%,资源量占33.5%。已开发利用21.1亿吨,占保有储量的69.1%,全省生产、在建利用保有资源储量可开采17年,可供规模开发的保有储量可开采5年。煤炭主要分布在娄底(10.7亿吨)、郴州(5.08亿吨)、衡阳(5.0亿吨)、株洲(3.6亿吨)、邵阳(2.83亿吨),五地区煤炭资源储量占全省的72.4%。二是后续勘探程度低。1992年后,我省煤炭资源勘探工作几乎完全停止,新建及生产矿一直在吃老本。三是开发强度大。目前我省煤炭储采比已达到75.7:1,是全国平均水平 770:1 的10倍以上。四是优质煤少。我省无烟煤相对丰富,但高炉喷吹煤、部分动力煤需向外省调运,特别是化工原料用优质无烟块煤、冶金烧焦煤、洗精煤及发电用贫瘦煤由于产量少、机械强度低、热稳定性差,需大量从外省调入。水电开发强度已非常高。我省水力资源主要集中在湘、资、沅、澧四大河流上,理论蕴藏量为1569.5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为1323.2万千瓦,为理论蕴藏量的84.3%。2009年全省水电实际装机容量为1144.6万千瓦,占技术可开发量的86.5%,水电规模位列全国第三位。剩余的水能资源由于开发难度增大,成本提高,开发速度明显降低。

新兴能源开发难度较大。核电开发技术要求高、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如桃花江核电站建设工期为54个月),目前我省还没有一家正式开工。我省年太阳能总储量为约1.25万亿千瓦,占全国总储量的1.7%。10米高度风能资源总储量为3222.03万千瓦,风电利用小时平均不到2000小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能源市场需求旺盛,对外依存度偏高

2005年以来,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年均增长11.59%,对能源的惯性需求较大。而且我省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进程中,特别是我省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没有改变,机械、有色、冶金、建材和化工仍然占很大比重,这些都是高耗能行业。加上人们的消费欲望增强,社会用电需求将迅速增长。

但是我省能源自给总量不足。我省人均电力装机容量只有0.4千瓦,人均用电量1500千瓦时,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6%和53%。2009年我省发电量为954.6亿千瓦时,但社会用电量1010.1亿千瓦时,用电缺口为55.5亿千瓦时。2009年全省煤炭产量为6880万吨,耗量约7430万吨,缺口达580万吨。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预计为6075万吨,消费总量预计达7900万吨,缺口约1825万吨。目前,我省能源自产量为52%,对外依存度为48%。到2015年,我省一次能源缺口将达到0.82亿吨标准煤,对外依存度高达53.8%。我省能源运输受铁路限制多。从外省大量购进的煤炭和油气主要通过铁路运进湖南,煤炭每年有2300多万吨从山西、河南、陕西等省调入,运量大,运距远,经过限制口多,湖南又是中南五省区中唯一没有设铁路局的省份,运输协调能力弱,煤炭供应合同得不到有效保障。加上煤炭供应紧张时,外省纷纷限制煤炭出省,周边省加大在我省采购煤炭的力度,增加了我省煤炭供应的难度。

(三)能源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我省能源结构极不合理。一是煤炭所占比重过大,油气电所占比例偏低。从我省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看,煤炭约占66%、水电约占17%、石油约占12%、天然气约占1%,其它能源约占4%。而且我省煤炭每年有近3000万吨从外省调入,严重受制于人,每到夏冬季节、煤炭供应和铁路运输紧张的时候,省内煤炭供应十分困难。二是煤炭内部结构也不合理。国有矿少、大矿少、小矿多,省属国有矿占41%,市、县国有及乡镇煤矿占59%。全省矿井1105处,单井平均生产能力只有6.23万吨,30万吨产能的矿井12处、15万吨的矿井36处,其余都是小煤矿。与其他省相比,我省的煤矿数量多,赋存条件差,开采难度大,灾害多,治理难,百万吨产量死亡人数居全国前列。

我省能源生产方式落后。一是我省煤炭企业管理方式粗放,科技装备水平低,机械化生产率低。小煤矿过多,管理落后,生产技术落后,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过度竞争,制约了煤炭生产水平的提高。二是我省水电比重过大,占总装机容量的41.7%(全国为19%),丰枯峰谷调节难度大。而且大部分是迳流式电站,本身调节性能差。三是农村电网历史欠帐多,农村电网供电能力、供电质量问题多,农网急需改造升级。四是天然气气源单一,储气设施不足,安全隐患多,调峰能力差。

(四)体制机制问题突出,改革难度大

一方面,当前我省电价政策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1)煤电矛盾:煤价是放开的,这几年价格翻了几番;而电价没放开,这几年只涨了36%左右。(2)厂网矛盾:发电企业(特别是火电)希望上网的电价高,与电网则相反。(3)丰枯矛盾:丰水期,限制火电企业发电,三峡水电冲击地方水电和火电;枯水期,火电需求猛增,而电煤价格又比其他煤价低150-200元/吨。(4)峰谷矛盾:每天上午是用电高峰期,而半夜却是用电谷底。(5)新老矛盾:新能源成本高,希望上网电价高。另一方面,我省能源管理和协调工作责任与权限脱节,权责矛盾突出。煤炭供应的责任在经济信息委员会,而煤炭企业审批和管理的权力在发改委、国土、工商、安监、煤监四个部门,特别是涉及煤矿开采的六个权证,经信委一个都没有。

(五)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环保压力不容忽视

我国是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面临的国际压力非常大。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向全世界提出了两项承诺,即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要达到15%,二氧化碳排放在现有基础上减少40-50%。目前我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仅占3.4%,2020年要达到15%,压力很大。我省煤炭消费方式以燃用原煤为主,占98%以上,经洗选加工的不到2%,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大。2008年我省万元GDP能耗为1.23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1.107吨)高11%。目前全省排放二氧化碳约为80万吨,大气环境污染以扬尘和煤烟型为主,酸雨污染严重。应对气候变化,环保的门槛越来越高,常规能源发展将受到限制。

三、加强湖南“十二五”能源供给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

加强能源供给保障体系建设,为湖南科学跨越发展和“四化两型”建设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应成为我省“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加快体制改革,强化政策支持

1、加强政府对能源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理顺管理体制。一是将我省以省长为组长的调煤保电领导小组扩展为省能源保障与协调领导小组。二是成立新的正厅级的能源局,将现有省发改委下的能源局、煤炭工业局、煤田地质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煤矿安全监察局)等单位的职能整合在一起,统管全省能源生产、安监、管理、调度、协调等所有职权,彻底改变我省能源管理和协调工作责任与权限脱节的不合理状况。三是借鉴省煤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成功经验,在湖南煤炭运销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股份制的湖南省煤炭运销集团,作为全省煤炭采购、运输、销售和调配的主平台。目前,山西、陕西、江苏等省都进行了煤炭运销企业重组,打造了销售过百亿的煤炭企业,确保了省内煤炭供应,而我省煤炭运销公司只有销售收入8亿元的规模。我省如能从资金、体制上支持组建国有控股的湖南运销集团,对外煤入湘进行总代理,对全省的电煤储备进行总调配,则不仅可打造销售收入过百亿的煤炭运销“航母”,还可增强全省煤炭供应和储备能力。四是理顺农电管理体制,对地方电网企业实行上划,或者由国家电网代管,条件成熟的,组建股份有限公司。

2、理顺价格体制。要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对电煤实行价格补贴,尽可能补贴生产者,当然也可考虑补贴消费者,最好的办法是提高上网价,实现顺价销售。要适度提高风电等新能源的电价水平,或者对新能源发电实施电价补贴。以政策手段强制电力企业接受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入网,接入系统由电网企业建设,电量由电网企业全额收购,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

3、推动能源领域的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放宽准入限制,引导和支持民间投资进入能源领域,优化投资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对重大能源产业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优惠信贷支持;支持能源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能源企业上市融资。鼓励重大能源项目积极采购省产设备。

4、加大财税政策对能源建设的支持力度。财政拨出专款,对电煤储备实行补贴,并根据煤价涨幅提高补贴水平。加大预算内投资,支持传统能源重大工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城市太阳能利用工程、节能设备的推广配套、长距离输电工程;支持能源科技创新平台和关键技术研发;对新能源产业链的重要环节给予财政补贴。对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研发、制造和示范工程的设备、原材料,实行优惠政策。

5、完善煤炭储备机制。未来5-10年,煤炭在湖南能源消费中的主体地位不会变,湖南能源供应紧张的形势不会变,夏冬季节性煤炭供应趋紧的状况不会变,因此,湖南必须建立完善煤炭储备机制。要继续加强电煤储备,对适合用作电煤的矿区,可将采矿权审批与投产后电煤供应相结合,引导省内煤矿积极供应电煤;也可结合煤炭开采证照的发放,将电煤以招、拍挂方式分解落实到各煤矿。要在建立健全省内电煤储备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全省煤炭储备制度及管理办法,通过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将煤炭的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战略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推进煤电一体化,支持电厂收购、兼并、经营煤矿,增强电厂的煤炭储备能力。鼓励省煤业集团对新建矿井进行控股开发,对现有地方国有乡镇煤矿进行收购、兼并、股份制改造,提升煤矿素质,提高资源储备。

(二)拓宽能源通道,加大能源调入力度

我省能源自给能力有限,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必须拓宽能源通道并确保畅通,加大能源调入力度,以满足我省能源消费需求。

1、提升我省北煤南运的运输能力。我省煤运通道要加强与三西(蒙西、陕西、山西)、河南煤炭基地的联系,争取尽早新建陕西安康—张家界—衡阳铁路和湖北荆门—岳阳铁路,加快对焦柳线的电气化改造和石长铁路、洛湛铁路娄邵段的扩能改造。要积极完善川煤、陕煤、黔煤入湘的水运通道,同时进一步营造公路运输的宽松环境。

2、设立长沙铁路局,提高煤运协调能力。长沙铁路总公司被撤销后,原有的调度职能被收归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而且周边大部分省区设立了铁路局,我省的铁路运输协调能力大为削弱,车皮供应和时间调度远不能保证,找长沙铁路货站很难解决问题。考虑这一状况和在不久的将来湖南铁路通车里程大幅度增长的情况,建议省政府积极向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汇报,提请尽快设立长沙铁路局,以改变湖南在铁路运输管理上的被动局面,加强对铁路运输的协调能力。

3、建立补偿机制,开拓煤炭海路运输。在现有的条件下,要实现经铁路继续大量增加从北方各省调煤入湘已经非常困难,宜开拓电煤调运的海运渠道。我国已经由煤炭出口大国转变为煤炭进口大国,我们应充分利用邻近广东、广西沿海港口和洛湛铁路南段通车、武广高铁开通提高京广铁路武广段货运能力的有利条件,加大港口煤的采购力度。

4、加强电力和油气输送网管建设,确保长期稳定供应。一是要加强与主要产煤省份的交流合作。二是要加强我省受电能力建设。着重加强我省与华中电网联络线建设,支持和争取建设晋东南—荆门—长沙等特高压输送线路,加强西北火电和四川水电入湘输送能力。三是要积极推进油气输送管道建设,一方面推进兰(州)郑(州)长(沙)管道的一、二期和西气东输二期的建设,争取西气东输三期主干线入湘;另一方面推进重点大型油库设施、储气设施建设,提升油气库存量,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坚持适度超前,稳步开发传统能源

1、继续稳定煤炭生产。一是加大煤炭资源勘探投入。要扩大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基础地质工作的投入,同时鼓励和支持商业性煤炭资源的勘查工作,实行探矿权招、拍、挂制度,特别要鼓励和支持电力、冶金、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投入煤炭勘探开发。二是抓好重点煤炭生产基地的开发规划。对省级煤炭资源规划矿区的划定要依法科学合理确定,资源条件好的重点区域要加大投入进行有序开发,对资源较差的或零星分布的区域,因地制宜严格按照办矿条件允许小煤矿开采。三是加快骨干矿井建设。要贯彻湘政办明电(2009)9号文件精神,关闭一批生产力落后、安全生产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小煤矿。对保留下来的资源条件较好、依法生产的小煤矿,要实施联合,通过改造,实现规模生产。

2、有序发展火电。火电受煤炭资源、运力运量、污染排放、容量控制等因素影响,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禁止建设30万千瓦及以下纯凝小火电机组,重点发展60万千瓦及以上的超临界、超超临界、高效、大容量机组。在资源相对集中和运输条件许可地区,结合矿区规划、水资源条件、环保空间以及电网输送能力,建设大型坑口和高效路口电厂。

3、深度开发水电。我省现有水电开发程度已经很高,大型水电站点已经开发或正在开发,剩余有经济价值、待开发的中小型水电站点不多。要在落实环境影响评价、移民安置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开发剩余水能资源。要加强现有水电站技术改造,实施深度开发,优化调度管理,提高现有水电装机的出电能力。

4、稳步发展石油、天然气。一方面,要完善配套管网建设,合理引导油气消费,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重点油气管道在我省布局和建设,加快西气东输二线向湘中、湘南的延伸和配套建设,争取西气东输三线主干线入湘。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省内油气田的勘探工作,加快洞庭湖区域、衡邵盆地、张家界等地油气勘探前期工作,争取在“十二五”期间达到相当规模的深度勘探。

(四)大力调整结构,积极发展新兴能源

加快新能源发展,对于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拉动经济增长、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加快发展核电。核电站属于国家的重大能源布局,我省能源资源短缺,亟需发展核电。“十二五”能源规划应坚持以核为主,兼顾其它,重点突破,带动发展。要抓住国家启动内陆地区核电建设的机遇,采用先进核电技术,加快中核桃花江核电站项目建设,争取中电投小墨山核电站项目纳入国家核电调整规划,争取“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

2、大力发展风电。重点在洞庭湖区、湘南湘西山区等地建设一批风电场。加快邵阳南山风电场建设,支持岳阳君山、益阳漉湖、湘西八面山等风电场项目建设。扶持电网薄弱或资源适度的地方,开发微型离网式风电站(以蓄电池储能),解决当地群众基本生活用电。支持湘电股份、南车时代、三一重工等企业开发适应我省的风力发电机组,提高风能利用效率。

3、推广太阳能发电。开展太阳能资源评估工作,为制定太阳能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依托中电集团48所核心技术,支持衡阳晶体硅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项目。实施屋顶发展计划和金太阳示范工程。重点在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宾馆等公益性建筑建设屋顶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在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照明中、在无电地区推广使用风光互补电源。

4、促进余热(气)、余压利用。大中型企业的能耗要求达到或低于国家规定的水平,大量的余能需要重新回收利用。要积极推广企业的余能回收利用改造项目,重点在冶金、有色、石化、建材、造纸行业开展余热、余压利用节能技术改造工程,推进余热、余压发电项目建设,提高重点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5、推动生物质能利用。在农作物秸秆、薪柴、禽畜粪便、工业有机废弃物和城市固体有机垃圾等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建设一批生物质发电厂。根据垃圾处理场建设,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垃圾填埋场大型沼气抽气发电厂和垃圾焚烧发电厂。

6、发展农村能源。一是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利用已有成熟的农村沼气利用技术,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猪沼稻”等沼肥综合利用模式。二是重点研究生物燃料。推广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技术,扶持一批生物质燃料颗粒(燃料棒)加工企业,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既为居民提供清洁生活燃料,又可进一步加工,形成生物炭。

(五)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使用效率

1、实施重大能源项目的科技攻关。围绕能源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实施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开发项目。支持龙头企业突破2兆瓦以上风机制造,尽快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加快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建设。突破低成本多晶硅规模化生产技术,提升光伏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积极推进核电主泵的研究开发。鼓励石煤规模化利用的技术研发。

2、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重点开发和推广洁净煤技术,推动洁净煤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推广煤炭精深加工技术,实现有效减少含灰和含硫量;推广先进的煤炭燃烧技术,提高效率,实现燃烧中脱硫、煤炭气化和液化技术;发展煤化工,提高附加值;深入开展对煤层气(瓦斯)、煤矸石、矿井水等与煤伴生资源的的抽采与利用,省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以奖代补力度,支持资源综合利用。

3、提高能源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鼓励大型煤炭企业采取兼并重组、控股合资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决策体系和运营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要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素质。通过深化煤矿整顿关闭工作,加快煤矿整合技改进度,减少煤矿企业和矿井数量,提高煤矿企业规模和矿井单产能力。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装备水平,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生产。要建立安全长效机制,加强安全技术改造,加快标准化矿井建设,减少重大事故发生。

(六)推进节能降耗,实现低碳发展

1、实施节能减排全覆盖工程。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节能减排监测技术平台,以全天候在线监测为突破口,对大型公共建筑、商业楼宇和居民小区开展节能减排行动,率先形成节能减排的考核评价体系、行业标准、用能标准和设计规范,构建节能减排系统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2、控制高能耗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能源资源瓶颈约束增强,运行要素趋紧的倒逼机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降低高能耗行业在我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积极推进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和电力需求管理。引导企业投资开发能源节约型产品,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的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高能耗企业向境外转移,帮助企业到东南亚或其它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投资办厂,通过贸易、投资等方式加大高能耗产品的境外采购和生产。

3、加强节能宣传教育。将节能宣传教育纳入我省“两型社会”建设范畴,重视能源教育的发展和推广,通过普及能源知识,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树立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十二五煤炭能源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煤炭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煤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