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糊语用失误的认知研究

2011-08-15韩芸

关键词:范畴原型事物

韩芸

(云南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云南 昆明 650091)

模糊语用失误的认知研究

韩芸

(云南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云南 昆明 650091)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总是建立在对其进行范畴化的基础之上。然而,在对事物进行范畴化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发现其在范畴归属上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种认知上的模糊导致了语言的模糊。在言语交际中,当交际主体对所使用的模糊语言持不同的看法,在无意中造成说话人的交际目的和听话人的理解之间的错位,并因此妨碍了交际顺利进行的时候,模糊语用失误就产生了。

模糊语用失误;认知;范畴化;范畴;原型

1.模糊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是导致语言交际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Thomas(1983)认为语用失误指的是交际者对所说话语意图理解的无能,当听话人对话语的理解与说话人的意图不一致的时候,语用失误就产生了。实际上,语用失误是交际双方在无意中导致的一种交际失误。话语本身并没有语法错误,但由于某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听说双方为同一话语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即在说话人的意图和听话人的理解之间产生了错位,导致了交际受阻,这就是语用失误。如果导致说话人意图和听话人理解之间错位的主要原因是话语中使用了模糊语言,这种语用失误就称为模糊语用失误 (Fuzzinesscaused Pragmatic Failure)。

例1:有一个外商到河南某市考察,问陪同者:“你们这里有机场吗?”答曰:“没有。”外商又问:“有旅游的地方吗?”答曰:“有个山,还有个水库,没啥玩头。”外商兴趣索然。这位外商又来到与之紧邻的另一个市,同样问道:“你们这里有机场吗?”答曰:“有,往北150公里处,有一大型机场,顺京深公路,两个多小时就到。”“有旅游的地方吗?”“有。往南60多公里处,有一嵖岈山,山峰奇秀,小巧玲珑,有桂林山水之灵气,是中原旅游胜地。”外商点头称好。

例2:A:I’ve at last finished my research paper.

B:Oh,really.Do you mind I have a look at that?

A:Of course not.There you go.

B:What?You call this a finished research paper?It’s a far cry from that.

例3:A:David is such a chicken.He doesn’t even dare to walk back from the library alone at night.It’s only a fiveminute walk.

B:Being afraid of the dark is not the same thing as being timid.Everyone has some weakness.

例4:A:James,you’ve got to study harder in order to pass. Your mid-term exam doesn’t look promising at all.

B:I’m indeed studying very hard,Prof.Wills.

A:I don’t see it that way.You don’t even come to classes regularly.

B:Well,I’like to come very much,but I just can’t do it.I can explain.

A:Go ahead,I’m all ears.

例 5:A:Heidi is really a great speaker.You should hear the way she talks in class.

B:We,I don’t really think much of that.I bet you could do that as well if you wanted.

A:I don’t think so.I would like to give my eyeteeth to be able to.

以上是模糊语用失误的例子。例1中,外商的话语中使用了模糊词汇“这里”,对此紧邻两个市的陪同者给予了不同的理解:第一个市的陪同者认为“这里”仅指本市,因此回答“没啥玩头”,而第二个市的陪同者认为“这里”所指范围北至150公里处,南至60多公里处,有机场,交通便捷,有山,是旅游胜地。截然不同的交际效果可想而知。例2的模糊语用失误源于“finished”一词。A认为论文已完成,而B认为这篇论文远远没有达到“finished”的标准,语用失误由此产生。同样,例3中,A认为“夜晚不敢独自从图书馆回来”是“timid”的表现,而B认为“怕黑”并不能被视为“timid”;例4中,A和B对“怎样才算学习努力(study hard)”有不同的理解;例5中,A和B对于怎样才算一个“优秀的演讲者(a great speaker)”有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看法都阻碍了交际的顺畅进行。在这些例子中,这里、finished、timid、hard、great都是模糊词汇,由于交际者对它们的不同理解导致了模糊语用失误。

2.范畴化与交际

人类是拥有范畴化(Categorization)能力的高级动物。为了生存,人类必须对复杂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进行认知,对周围不同的事物进行分类。分类的过程就是范畴化的过程。Jackendoff(1983:77)认为范畴化对于人类认知非常重要,指出范畴化的能力是认知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没有范畴化,记忆就是毫无用处的。总之,没有范畴化能力,人类完全不可能在自然世界和社会中进行有效活动。

范畴化是语言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它是语言使用的基础,因而绝不能被忽视。范畴化总是涉及对事物的命名。Lakoff(1987:5)指出,交际者在说出话语或理解话语的时候,总是会使用到范畴:语音范畴、词汇范畴、短语范畴、从句范畴以及概念范畴。因此,没有范畴化能力,人类就难以在交际中发挥应有的功能。

范畴化在人类的日常交际中十分重要。只有在范畴化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概念,语言符号才有了意义。正如Labov(1973:342)指出的那样,语言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范畴的研究。范畴化能力使我们能够使用可掌控的词汇来表达不同的意义,从而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产生联系。

3.范畴与模糊语言

范畴化能力使人类能够形成概念,促成语言符号意义的诞生。概念作为一种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方式,有着自己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概念的外延则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和数量,即概念的所指范围。

一般说来,一个词汇代表了一个概念,就是一个范畴(Category);同理,一个模糊词汇代表了一个模糊概念,也可被视为一个模糊范畴。首先,模糊概念有着明确的内涵,我们可以将该内涵视为该概念所代表的范畴的原型(Prototype)。原型是一种抽象的心理表征,它集合了范畴成员最典型的特征和属性。范畴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在某些特性上与该范畴的原型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范畴的所有成员都可以被视为该原型的实例。其次,模糊概念有不确定的外延,也就是说,模糊概念所代表的范畴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不同模糊概念所代表的范畴有可能在边缘地区相互重叠。再者,模糊概念外延中的成员体现了不同级别的隶属度;换句话说,这些模糊概念所代表的范畴中的成员体现了不同层级的原型性:处于中心位置的是中心成员或典型成员,它们与原型的相似度最大;距离中心越远,成员与原型的相似度越低,典型性也越低;而处于外延边缘的是边缘成员,它们与原型的相似度最低,典型性也最低。由于模糊范畴边界不清晰,会与其它范畴发生交叠的现象,所以这些边缘成员还会体现出其它模糊概念的某些特征,甚至可被视为其它模糊范畴的成员。最后,模糊范畴的每一个成员和该范畴的其它成员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相似点。

4.模糊语用失误成因

模糊语言具有强大的交际功能,然而在日常交际中如果不注意,模糊语言所导致的语用失误也会使交际效果大打折扣。现在我们就从认知角度来分析一下模糊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

4.1 模糊范畴边界的模糊性

客观世界是永恒发展、普遍联系的,要对其进行清楚的划分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不可能与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相冲突。作为妥协,人类认知只好对客观世界进行了粗略的划分,因此范畴之间的界线并不是明晰的,处于交界处的成员在其范畴隶属上是两可的,换句话说,这些成员既可作为这一范畴的成员,也可作为那一范畴的成员。

模糊范畴边界的这种模糊性往往会导致语用失误的产生。以“高”和“矮”为例。当我们谈论两个具体事物的高度时,“高”和“矮”是明确的。也就是说,和矮的事物比起来,高的事物确实是“高”的;反之,矮的事物和高的事物比起来也确实是“矮”的。这个时候“高”和“矮”是明确的。然而,高度是一个连续体,范围从零到无限。在这个范围中,高和矮的界线是不明确的,1米76的个头是高还是矮?在南方也许是高的,但在北方就只能是中等个了。15层楼在大城市不算什么,但在边远的乡镇就是摩天大楼了。我们再以“好”和“坏”为例。世界上没有单纯的“好”和“坏”。在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可能转眼就会变成同学中的大“坏”蛋。85分在这次考试中可能只是一个中等的成绩,但在接下来的一次考试中可能就成了最高分。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这些表示认知和评价的模糊概念通常会导致模糊语用失误。

4.2 同一模糊范畴内相邻成员间界线的模糊性

模糊范畴的成员都与该范畴的原型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度,而同一范畴的成员间也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性,因此要在这些成员间划一条明确清晰的界线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比如说,在模糊范畴“红”中有以下一些成员:特别红、很红、挺红、相当红、非常红、略红、微红。“特别红”和“微红”是很容易区分的,但是怎样才能明确地区分相邻的“挺红”和“相当红”?同一件衣服,可能他认为“挺红”,而她认为“相当红”,也可能有人认为“挺红”和“相当红”就是一回事。同样,在“好”这一范畴里,“极好”、“特别好”、“非常好”、“很好”这些相邻的成员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难以明确划分。

4.3 原型的动态性

原型是一种抽象的心里表征,是范畴所有成员最典型特征的集合体,而范畴的成员是具体的,是原型的实例。除此之外,原型还有其它特征:体验性、可延展性、易变性、语境依赖性。所有的这些特性暗示了一点:原型具有动态特征。原型是经历和体验的产物,范畴的原型来自于人类与该范畴成员接触的经历。人类往往根据原型来给一个事物进行归类;反过来,当人类需要对一个新事物进行范畴化的时候,总是会将这一新的体验和以往的体验进行对比,如果新事物难以被归入任何一个已存在的范畴时,人类就会对已有范畴的原型进行重新设定以符合新事物的特征,或者为这个新事物设立一个新的范畴。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已有范畴的原型就会发生变化,而模糊概念的所指范围和范畴的成员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交际者未注意或重视这种变化,模糊语用失误就会发生。以下我们看看原型动态特征的几点表现以及由此导致的模糊语用失误。

4.3.1 原型的信念效应

人类的习俗和习惯是范畴原型形成的重要基础。人类的个人信念和特殊信仰决定了他们会倾向于选择范畴的哪些特征来给予特别的重视。换句话说,有着不同信念和信仰的人对同一范畴所重视的特征和方面是不同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信念和信仰选择自己心目中的范畴原型。这就叫做 “信念效应”(Belief Effect)。让我们以“美丽”为例。不同国家和种族的人对“美丽”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看法。在缅甸的一些部落里,女孩的脖子越长,人们就认为她越“美丽”。在非洲的贝宁,人们认为女人刺青是“美丽”的象征,一个年轻的女孩身上可能会有多达12套刺青。在太平洋的汤加,人们以胖为“美”。即使是同一民族的人,在同一时期依然有可能因为不同的经历而对“美丽”这一概念有不同的原型。在古代中国的商朝,鬼侯有一个美丽的女儿。为了讨好纣王,他将女儿献给了纣王。然而,纣王觉得这个女孩是在太丑了,因此命人处死了鬼侯。对“美丽”的不同标准体现了原型的信念效应。

在言语交际中,在面对同一个模糊概念时,如果交际者对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缺乏必要了解,而又不知道原型的“信念效应”以至不能移情时,模糊语用失误的发生是很难避免的(如例1至例5)。

4.3.2 认知客体的差异性

模糊词汇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知关系或评价关系,不仅主体的主观因素会导致原型的动态特征,认知和评价的客体也会导致范畴原型的变化。刚满两岁的小孩能从一数到十是非常“聪明”的,但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只会数到十就实在不能算是“聪明”了。王寅(2001:174)曾举过一个关于old的例子:

例6:Old cake:几小时、几天或数月

Old car:8~10年

Old dog:10年以上

Old man:60或80岁以上

Old star:约几万亿年以上

对于不同的认知客体,old的原型是不一样的:对于蛋糕来说,old短至几小时;而对于星星来说,old长至几万亿年。对客体差异性的忽略,以及常识的缺失都有可能导致模糊语用失误。

4.3.3 其它因素

还有其它一些因素,例如地域差异性、时代差异性以及社会的发展性也会导致原型的动态特征。Zadeh(Li Qianju,2007:86)在调查“高楼”这一模糊语义相对性的变化时曾发现,纽约的高楼比较多,而华盛顿的楼大多较矮。在华盛顿,十层楼就是“高楼”,而在纽约,30层以上的楼才称得上“高楼”。“长寿”的标准也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60年代60岁的人是比较“长寿”的,而到了21世纪,上百岁的才称为“长寿”老人。

5.结语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总是建立在对其进行范畴化的基础之上。所谓范畴化,就是人类个体根据客观事物的特性给它们进行分类的过程。然而,由于客观事物的无限性、永恒运动性、发展的延续性,以及事物间的广泛联系性,客观世界总是复杂而模糊的,客观事物总是会以各种方式在时间、空间、外形、特性等方面与其它事物产生联系。因此,在对一个事物进行范畴化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发现其在范畴归属上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而想要对各类事物进行严格区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语言习得是认知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词汇的意义实际上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因而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也就不可避免地在人类语言中体现出来。伍铁平(1999:41)指出有两种模糊:本体模糊和认知模糊。两种模糊都可能导致语言的模糊性。而模糊语言在具备良好交际功能的同时,也会不经意间导致语用失误的产生。我们只有深入研究模糊语用失误产生的认知机制,才能尽量避免其产生,从而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1]Jackendoff,R.Semantics and cognition[M].Cambridge,MA:MIT Press, 1983.

[2]Labov,W.The boundaries of words and their meanings[M].In Bailey and Shuy (Eds.).New ways of analyzing variation in English, Washington,1973.340-373.

[3]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M].Applied Linguistics, 1983,4(2):91-112.

[5]黎千驹.模糊语义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范畴原型事物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包裹的一切
美好的事物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奇妙事物用心看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