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阶段日本留学生比较句习得偏误调查研究
2011-08-15王维
王 维
一、引言
近年来,中日两国学者对比较句的研究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如比较范畴的建立、差比范畴的典型结构,等等。但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利用本体研究的成果,对日本留学生比较句式习得方面所做的分析尚不多见。在对日汉语教学的实践及与日本留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初级阶段的日本留学生使用汉语比较句式的偏误率较高,经常有一些严重不符合汉语语言规律的表达。
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以语言对比为基础,即由于存在母语的迁移作用,学习第二语言必须通过目的语与学习者母语的对比,确定教学的难点和重点①刘珣(200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第11页。,因此我们跟踪搜集了北京外国语大学15名零起点日本留学生学习使用比较句时的偏误语料,结合日汉比较句本体研究的成果,总结了学生初级阶段出现的偏误类型及其变化规律,并结合留学生的母语背景分析了偏误出现的原因。并以此为据为对日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比较句式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初级阶段日本留学生习作汉语比较句使用情况
参与我们调查的15名大学生均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年级的零起点日本留学生,生源全部来自东京。无华裔背景或水平较高的学生,均是从拼音阶段开始学习汉语。这15名学生同在一个班级,学生整体比较努力,周课时为20节,有听说读写各种课型组成,周末会有日本教师为其补修本国文化及文学课程。相对于以往的调查研究,本文选取的样本虽然较少,但学生起点完全相同,背景高度一致,甚至可以排除其母语方言的干扰,其调查结果与基于语料库的研究相比,无疑更为细致准确,更具典型性。
对于外国留学生习得情况的调查,往往有调查问卷、搜集习作等几种方式。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学生汉语习得的情况针对性较强,但是往往会受到学生情绪,配合度不一致等情况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了随堂考试命题作文的形式来搜集学生的习作,目的是能够获得较为自然的语料。
我们选取的分别是第一学期末和第二学期末学生随堂的考试作文。第一篇习作限200—300字,题目是《我眼中的北京》;第二篇习作限400—600字,题目是《我的留学生活》。限时100分钟,我们最初跟踪调查的学生有16名,一名学生中途因特殊原因退学,因此有效回收的学生习作共15份,分别是学生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500学时左右(含辅导时间)和1 000学时左右完成的。
第一次习作中共出现比较句25句,其中11句是正确的,而另外14句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按照语义范畴来看,第一阶段习作中,共使用平比范畴的比较句8句,其中有6句是正确的;极比范畴的比较句共出现了5句,其中3句是完全正确的;差比范畴的比较句共出现了11句,仅有两例的使用是完全正确的,其他9句都有问题,准确率仅为18.2%。
第二次习作中学生使用比较句的情况与第一阶段类似。共使用24句比较句,其中16句有误,另外8句正确。其中属于平比范畴的共有6句,2句正确;属于极比范畴的共有5句,有4句使用准确;而差比范畴同样问题较大,共有13句习作,其中10句不正确。准确率依然仅在23%左右。
综合来看,日本留学生在初级阶段对比较范畴的习得困难基本集中在差比这个语义范畴,可以说对于他们来说,差比句的习得是比较句习得过程中的难点。
三、初级阶段日本留学生汉语比较句习得情况分析
虽然参与调查的学生人数不多,但是习作中反映出的情况较为复杂,因此我们分为两个学期来总结,以便在了解日本留学生初级阶段比较句习得规律的同时,也观察学生习得比较句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阶段表现出来的变化。每一学期的总结都是从句法、语义、语用几个层面来观察,总结出正句的分析在先,偏误分析在后。
参与调查的15位日本留学生第一阶段习作中正确的比较句共有11句,其比较项排列的顺序非常一致,仅有个别例句属于变式。基本集中体现为两种情况,都是非常典型的比较句比较项排列顺序。
一种是非常清晰的“比较主体+比较标记+比较结果”,例如:
例(1)不管怎么说出租车最舒适,可是价钱贵。(习作4)
例(2)中国学生起得比较早,他们常常在公园里朗读教科书。(习作4)
前一例中比较主体为“出租车”,比较标记是副词“最”,比较结果则是“便宜”;后一例中比较主体为“中国学生”,“比较”是句中的比较标记,结果则是“早”。
还有一种比较项排列的类型是最常见的“比较主体+比较标记+比较基准+比较结果”,例如:
例(3)我和中国人一样希望2008快点儿来。(习作1)
例(4)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当然不一样,所以我常常受到打击。(习作8)
例(5)北京有很多百货商店。商店里有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和日本的东西差不多。(习作13)
例(6)北京和日本的气候不一样,北京的雨量很少。(习作13)
第一个例子中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分别是“我”和“中国人”,比较标记是“和”,结果是“一样”;第二和第四例中的比较主体分别是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及气候;第三例则是北京商店里的商品和日本商店里的商品相比较。
以上的结果显示,“比较主体+比较标记+比较结果”和“比较主体+比较标记+比较基准+比较结果”这两种排列方式的比较句易于被学生掌握。而这两种比较句的语序是在日汉两种语言中都比较典型的。
从语义范畴来看,极比范畴正确的例句都是“最”字句。在日语中,极比范畴以副词“一番”构成的比较句应用最广,且准确率最高。因此受益于母语正迁移的影响,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字句也同样得心应手,如:
例(7)小时候在北京旅游的时候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人多,而且说话得(的)声音那么大。(习作1)
例(8)不管怎么说出租车最舒适,可是价钱贵。(习作4)
例(9)奥运会十年二十年以后北京一定是最大的都市。(习作11)
此外,第一次习作中仅有一例是属于“最”字句的误例,但是其病因却并不是没有掌握“最”字句,而是对于介词短语的位置还比较生疏,即:
例(10)我来北京以前,我觉得东京是最大的都市在亚洲。(习作11)
同极比范畴一样,平比范畴的比较句准确率也很高,有6句是完全正确的。如:
例(11)我和中国人一样希望2008快点儿来。(习作1)
例(12)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当然不一样,所以我常常受到打击。(习作8)
例(13)北京有很多百货商店。商店里有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和日本的东西差不多。(习作13)
例(14)北京和日本的气候不一样,北京的雨量很少。(习作13)
以上几例使用的句式大多属于平比范畴的“等同”这一语义次范畴,例(13)使用的“A 和B差不多”则属于“近似”这一语义次范畴,因此可知,表示“等同”和“近似”的平比范畴也并非是比较范畴中的难点。
第一次习作中属于差比范畴的例句仅有两句是正确的,可见差比范畴的情况比较复杂,较难掌握。正确的两个例句如下:
例(15)中国学生起得比较早,他们常常在公园里朗读教科书。(习作4)
例(16)初次看北京的印象是在中国很多人,所以北京比日本有话(活)力。(习作8)
第二阶段的习作中使用正确的比较句共11句,其比较项排列顺序依然极有规律。基本有三种类型,其中两种属于比较句常见类型,同第一阶段出现的两种形式相一致。第一种是“比较主体+比较标记+比较结果”,如:
例(17)但是在学外语上,会话这个实践练习是最重要的。(习作4)
例(18)互相学习的时候说日语的时间比较多。(习作6)
另外一种同样是“比较主体+比较标记+比较基准+比较结果”,如:
例(19)我像别人一样不运动,我像别人一样旅行。(习作4)
例(20)我想坚持互相学习,两个月、三个月以后我的汉语水平比现在更好,我的日语水平也比现在更好。(习作7)
例(21)在日本老师教学生的历史和在中国老师教学生的历史不一样。(习作7)
例(22)可能以前的日本跟现在的中国差不多一样。(习作8)
还有几个正例不属于以上的两种形式,而是属于一种变式。可见初级阶段学生对汉语比较句的掌握是日趋灵活的。如:
例(23)第一次离开父母在外国生活,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和同学们同一个宿舍,住在两个人的房间。(习作1)
例(24)我还是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当作婴儿来学习汉语。(习作4)
例(25)玩儿也很重要,可是最好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习作6)
以上3例都是将比较标记提到最前表示强调的情况。
从语义范畴来看,第二学期仍然是极比范畴的“最”字句准确率最高,平比范畴的比较句也较少出错,错误仍然集中在差比范畴。
比较两个学期学生的习作,还可以发现在第二学期学生开始使用两个连续的比较句进行对比,这是在第一学期比较少见的。如:
例(26)我像别人一样不运动,我像别人一样旅行。(习作4)
例(27)玩儿也很重要,可是最好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习作6)
例(28)我想坚持互相学习,两个月、三个月以后我的汉语水平比现在更好,我的日语水平也比现在更好。
我们同样分几个层次来分析习作中留学生的误句。第一学期学生的例句都比较短,首先来看句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A 比较属性的位置
在日语中比较属性的位置比较灵活,往往为了强调比较基准和比较主体将比较属性置于比较基准之后。而汉语在比较属性复杂的时候,往往会用“跟(与)B 相比,A……”的句式,在初级阶段,学生尚未习得这一句式,因此往往会将比较属性全部置于比较主体与比较基准之后,如:
例(29)中国比日本有很多菜好吃。(习作7)
B 比较句中程度副词的误用
在日语中,“很”、“非常”这一类表示程度的副词可以进入比较句(渡边史央,1996),并且可以位于比较标记之后。但是在汉语中这样的情况是不允许出现的。由于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习作中有几例副词的误用。如:
例(30)北京的空气比日本的空气不太好。(习作4)
例(31)北京比我的第一次来的时候很发展了。(习作14)
例(32)比如说,比下(上)次盖起来很多大楼。(习作14)
考虑到学生母语的影响,在初学比较句时最好能够及时强调日汉比较句中副词运用的差异,以便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C 近义词语的混淆
“有点儿”和“一点儿”是留学生学习汉语初级阶段的教学难点,日本学生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在此不再详述。例句如下:
例(33)中国菜是非常好吃,但是,一点儿辣。(习作9)
D 介词及介词短语的误用
也有两例误句与介词的使用有关,一例是将表示地点的介词短语放置于句末,与汉语的正常语序不符;另一例是介词“对”的误用。例句如下:
例(34)我来北京以前,我觉得东京是最大的都市在亚洲。(习作11)
例(35)还有我坐出租车的时候,我感觉北京的司机比日本的司机对说话积极。(习作13)
值得注意的是,如例(34)将介词短语放于句末也并不符合日语的语序,为此我们询问了这位同学,得知他曾有一年旅美的经历,也有一定的英语背景,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可能由于受了其第二语言背景的影响。
从语义角度来看第一学期部分学生还处在比较句的几种基本表达形式比较模糊,对同一语义范畴的句式难以区别清楚的状态。如:
例(36)我喜欢第一名的菜是西红柿炒鸡蛋。(习作3)
例(37)食堂的菜我觉得不错,东院食堂的地下一楼的菜更好吃。(习作4)
前一例明显应该使用表示“极端”这一比较义的“最”字句,但是学生还无意识自觉运用“最”字句,就直接用了母语的“最”字句的比较标记“一番”,将“一番”直译过来为“第一名”;而后一例则是没有分辨清楚“更”字句和“尤其”的语义差别。该句首先总体评价了食堂的菜,而东院食堂也是北外的一个食堂,所以如果觉得东院食堂超出同类,则应该用“尤其”,而“更”多用于两者比较时强调后者高出前者。所以在这一阶段学生对比较句语义的把握还很有限。
在语言应用方面,第一学期学生还不能根据语境来确定选择用“比”字句还是“没有”句,由于“没有”句也就是“比”字句的否定形式没有及时教授给他们,他们就交换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用“比”字句来表达“没有”句,这样就会使语句出现一些问题。如:
例(38)北京的空气比日本的空气不太好。(习作4)
例(39)北京的商店的服务员比较日本客人态度不太好心。(习作5)
这两句都是介绍北京的情况,并以自己的居住地日本作为了参照。因为这两句的上下文都是介绍北京的情况,因此也应继续以北京为比较主体,日本为比较基准,那么所选择的比较标记应为“比”字句的否定形式——“没有”句或“不如”句。这两句同样也存在着比较句中程度副词使用的问题,“太”这一程度副词不应进入比较句。例1—8的作者还存在着将“比”和“比较”相混淆的问题。
在语用方面存在的另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不当地省略比较主体,日语的比较句很灵活,往往可以省略比较主体。甚至可以依照语境将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一并省略。如:
例(40)売れることも一番で六百本を欠かすことはないから、うちでも大事にされてたんだけれど。
例(41)A:そんな路があるの?B:路はないけれど、近いわ。(《雪国》)
例(40)是驹子讲述艺妓菊勇的情况,省略了“她”,但是译者们在翻译的时候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增补出了比较主体。译为:“她最叫座,没少过六百枝的。她在我们这儿最受器重了。”例(41)的“近いわ”更是承接上文省略了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原文的意思实际为“这条路比其他的路近”。这些情况,在日语里都是允许出现的。由于受到母语习惯的影响,在习作中学生也往往省略比较主体,甚至省略比较标准,令句子难以理解。如:
例(42)实际我利用公共汽车和地铁的时候我觉得很方便,而且最近中国飞速发展,所以坐火车(汽车)比骑自行车多。(习作6)
例(43)我眼中的北京是意外漂亮,特别机场。我想北京是太脏了。但是,不一样了。(习作9)
例(44)我们来中国的时候,我想老师们都很严格。可是,不一样了。(习作9)
例(42)的作者由于受到母语词汇的影响,将“汽车”误写为“火车”。汉语中不能直接这样省略比较主体,要加上结构助词“的”,在这里最好填补为“的人”。后面两例因为同时省略了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就更加令人难懂。“不一样了”到底是什么意思?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学生说他来北京以前曾在网上搜集关于北京的资料,觉得北京可能非常脏,可是看到首都机场以后觉得北京出乎意料的漂亮,与自己的想象完全不一样,因为那是以前的想法,所以用“了”来表示过去。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时态,在这里无须加“了”;还有就是将比较主体“北京真实的情况”、比较基准“我来北京以前的想象”全部省略掉以后,听者就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例(44)也是同样的道理,来北京以前他想象中国的老师都很严格,其实各位老师都和蔼可亲,与他的想象完全不一样,而只说“不一样了”是会形成沟通问题的。
总体来看,第二学期的习作与前一阶段相比,句子更为复杂,使用词汇的难度比前一次增加了不少,而且词汇也相对丰富了很多。除了依然存在副词和结构助词的误用以及将比较属性全部置于句子后半部分等问题以外,母语汉字词的误用、近义词的混淆这两个问题也有所增加。
首先,随着学生词汇量的增加,他们接触到越来越多与母语同样的汉字词或语素,因此出现了以母语中词汇来代替汉字词的倾向,例如:
例(45)这次我三次打点滴,这次的点滴比前次少。前次的点滴非常多。(习作2)
例(46)比如说,南京大虐(屠)杀的牺牲者数,在日本书上比真实少,在中国书上比真实多。(习作7)
例(47)我觉得中国人和韩国人比赛的时候很热心,这点日本人也是一样的。(习作12)
以上3例都出现了误用母语中汉字词的情况。例(45)是将母语中的“前回”与汉语中的“上次”混同,生造出了“前次”这个词;例(46)则是直接使用了日语中“南京大虐杀”一词;日语中的“热心”是热衷于某事、对某事很投入的意思,而例(47)则直接使用了母语中的汉字词,完全扭曲了自己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
同时,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学生也开始混淆一些近义词。例如:
例(48)为了理解他们,我希望比现在更努力学习。(习作13)
此例句的上下文涉及一些中国的风俗习惯,以及表达了对自己语言能力的不满。通过和学生的沟通,我们确认她所说的“理解”应该为知识层面的“了解”。
这一类错误在交流中不易发觉,也比较容易引起歧义。
据统计,从语义的层面来看,在第二学期依然是表示极比范畴的“最”字句准确率最高,平比范畴的一些基本表达也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学生最难掌握,频频出错的还是差比范畴的表达形式。
随着学生词汇量的增加,生成的句子也越来越长。语用的问题也较第一学期更为复杂。第二学期的习作开始出现了一些衔接与连贯的问题。例如:
例(49)因为在北京有她,帮我学习,为我买东西,我觉得非常幸福。没有爱情,东京的生活不如北京有意思。北京……
例(50)还有交通也很方便,北京比我的家乡方便。交通费很便宜,公共汽车和地铁的数(量)也很多。
前一例一直在讲述北京的留学生活,忽然学生想要借助东京的情况来对比一下,就将东京作为比较基准用于文中。但是这里的话题是北京,上下文也始终以北京来贯穿,他突然把主语更换为东京显得十分突兀。后来我们了解到,学生认为自己是日本人,最好不要直接肯定北京胜过东京,所以他觉得用“不如”语气稍微缓和一些,结果就造成了文章上下文的不连贯。这与日本人的性格特征及日语乃至日本文化的暧昧性密切相关。后一例每一分句其实基本都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放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这是由于可以合并的短句过多,如前两个分句就可以合并为“北京的交通也比我的家乡方便”。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在练习的时候教师和教材都比较注重训练学生比较句单句的准确性,却忽略了培养其从短句向长句过渡的组织能力。
四、小结及教学对策
本文主要对日本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比较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从句法层面看,学生在初级阶段使用的比较句基本也是其母语中比较句的基本形式,在语序上没有太大的困难,应注意的是训练其比较属性的位置和避免过多省略比较主体从而造成句子的不完整甚至难以理解。其次,比较句中副词的使用规律因与学生的母语相矛盾,因此也应该是训练的重点。
从语义范畴来看,极比范畴的基本形式“最”字句最容易掌握,平比范畴也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学生的主要病例几乎都来自差比范畴,差比范畴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对待。
在第二学期,随着学生词汇量的不断增加,母语中汉字词的误用和长句的衔接连贯都成为了新的问题。教师以及教材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
总的来看,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学生掌握的比较句表达形式较为单一,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的偏误类型有着规律性的发展变化。第一学期结束时,学生的偏误主要集中在句法的层面,副词的误用较多,比较项及语序都会出现问题。而且有一种极明显的倾向,就是以“比”字句加否定词“不”去代替差比句的否定形式——“不如”、“没有”等句式。那么究竟是学生并没有学习差比句的否定形式,还是学生觉得差比句的否定形式难以掌握而自动采取了回避策略呢?通过我们的调查和对学生的访谈,答案主要为前者,即此阶段学生尚未学习比较句的否定形式。部分教材往往把比较句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分开介绍,这样会给学生的表述造成一定的困难。在第二学期结束时,学生句法层面的错误逐渐减少,排除其他的问题来看,学生运用比较结构的准确率提高了很多。同时,语用的问题开始出现,有些句子并没有明显的语病,但是表述并不恰当。我们认为是由于学生对语境没有一定的认识,未注重上下文的衔接,因此此时教师以及教材对阅读和写作的指导应更重视语用的方面。
刘 珣(200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渡边史央(1995)日本語の比較構文についての考察(一)比較の基準と程度性について,《さわびら》文法研究会,神户市外国语大学。